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社交关系最“爽”的部分是最后的鞭尸行为

没想到啊,没想到!《怨妇和渣男总是成对出现》的故事还能继续。

当时为了解决“姐妹撕逼”的事情,他们建了一个群,群里面吵架看上去是在“还原真相”,但核心还是释放情绪。那个群在情绪发泄完后就及时解散了,原本以为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但它的影响仍在持续。直到今天,两“姐妹”又在公共群里爆发了争吵,吵的内容并没有升级,甚至跟当时她们在群里吵的内容雷同。


我把这种“明明已经吵过的话题,反复拿出来重新争吵,看上去是在吵当下的话题,但所有的心结都来自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行为”称之为“社交鞭尸”。诚如字面之意,是因为其中一个人已经是一具“尸体”,他无法反驳无法自证甚至再也得不到信任,才有鞭尸的快感——因为死人不会说话,就算开口说话了,也需要再次背负了一身的罪名被推上过火刑架重烤一遍。如何让烤焦的肉更美味呢?那就需要更多的“佐料”,所谓佐料,就是上一次吵架完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又如何发展、经历了什么、越想越想不通的心结就变成了更大的情绪,然后一口气地撒到尸体上面。

一般来说,符合“社交鞭尸”的,往往需要一个“过错方”,因为过错方的天然劣势,就自动变成了“尸体”,只要曾经的社交关系里受伤的那个人没有走出来,就可以随时成为“虐待狂”进行鞭尸,且只要掐住那个过往的点就可以顺利成章地发泄情绪。不仅仅是社交,很多已经发展成虐恋的亲密关系也常常有鞭尸行为——男方出轨,双方没有分手,男方出轨的事实就成了随时可以被女方拿捏的罪过,无论未来吵什么架,是不是男方的错都可以回到这个最初的原点,然后女的歇斯底里、男的下跪、乐此不疲、天长地久。

但是“鞭尸”行为本身会因为强烈的重复性,会让人觉得乏味,如何把老方法玩出新花样呢?那就要在“吵什么”上下点功夫。


一般来说,人们在吵架,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争吵都在吵些什么?

1、两个人在为“解决方案”吵架;例如情人节你要加班但是我希望你陪我看电影。

2、两个人在为“情绪价值”吵架;例如你最近越来越不关心我了。

3、两个人一个在寻找“解决方案”而另一个在索取“情绪价值”;这是很多情侣吵架翻来覆去、死去活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永远吵不到点上,甚至还会扯出越来越多的东西。

4、两个人从一个具体的事件吵到了形而上层面;例如你为什么不倒垃圾?我觉得你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家,我觉得我们真的不适合在一起。(群友建政时吵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就是因为进入到了捍卫尊严的层面)

很显然,如果人们都是按照1或2的方式吵架,矛盾很快就会被解决,矛盾没有了、问题解决了,自然就没办法继续鞭尸了。所以想要持续鞭尸,就要学会3和4的吵法。一个人提供“解决方案”,另一个人索要“情绪价值”,对方被逼急了就会无奈地问“我到底要怎么做你才会高兴”,这句话简直就是为“鞭尸”量身准备的——“这是你搞出来的事情,现在你来问我该怎么做”;相反,对方因为反复鞭尸被逼急了,也会变得情绪化,想要继续鞭尸,就要保持冷静,变成那个纠缠“解决方案”的人——“你现在还有情绪了?难道这件事情一开始不是你造成的吗?”

“社交鞭尸”享受的就是持续保持上位者的身份以获得被关注、拉扯感、甚至是自我圣洁化。


如果你是那个被“鞭尸”的人,想要破局也很简单。

吵架是需要时时刻刻同步你们在吵什么,当对方开始无理取闹的时候,迫使对方确认此时此刻你们到底是要讨论事情的“解决方案”还是优先来“安抚情绪”。否则这个架是永远吵不完的,一旦当对方切换赛道或绕开,就必须要再次同步“我们到底在吵什么”。不过,如果对方确实只是想要“鞭尸”,那你就要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因为你可以被反复“鞭尸”让对方有存在感,那这段关系对你而言并不是健康的。

另外,吵架上升到形而上问题,那就不要继续吵下去,而是两个人来讨论这个哲学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往往都是一个非常历史的心结没有解开,而累计成了大问题。


“社交鞭尸”之所以让人“成瘾”,因为这是一个难得有明确靶向、且“尸体”很难反抗的情绪发泄通道。它跟拳击打沙包不一样,因为沙包不会给你反馈,但是“尸体”可以,他逃走了可以被我拉回来、也会因为我的情绪而煽动情绪、他如果开始冷静地讲道理那我可以通过情绪发泄让这个架无休止地吵下去。特别是当这些争执是在微信群、聚会上的时候,当有了外人的见证,“尸体”和“虐待狂”的身份就可以得到更多关注,就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尸体”的罪证。

这样的不平等关系保持越久,就越是让人着迷——我在惩罚他、我在享受我的道德绑架、我在期待人们看清他丑陋的嘴脸、我希望他身同感受对我造成的伤害……

但是别忘了,“任何能量都是守恒的”——不平等的关系也会有它该有的平衡出口,当这一切发泄完毕之后,见证者会突然意识到谁才是那个“弱者”——这是人们对争吵最直观的感受和判断,而且人们会倾向于和稀泥的方式去调整平衡,于是渐渐的,见证者会让“鞭尸”的戏码回归到平衡的游戏——他们同情“尸体”,开始渐渐意识到“虐待狂”才是那个歇斯底里的人……


“爽吗?”

“爽过了也要付出代价。”

被归纳迭代统治的世界

在这个AI快速改变世界的时代,园主已经从一开始被GPT表现出来的潜在智力的震撼,到现在对于层出不穷的图像视频音频AI工具有点审美疲劳了。去年的时候和朋友们感慨,在归纳和演绎之间,这个阶段归纳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演绎。算力的突破仿佛像《三体》中描述的突破智子封锁一样,让可以被计算改进的模型都深深享受着巨量数据带来的断层优势,层出不穷地展现着未来的可能性。

AI模型之外,很多产业也都被基于数据的归纳和快速迭代逐渐颠覆着。shein在快时尚的成功,是千千万万的时尚元素排列组合迭代出来的。时尚爆款可能是玄学,但只要样本量足够大、选择足够多,就一定会出现几个爆款,然后只要快速跟进就可以吃到一波流量红利。类似的玩法不仅仅局限于快时尚,但凡是“义乌制造”可以连夜复制出来的消费品,都可以用这个打法。譬如手机壳,原型相对固定,考验的是设计师的创意和流行元素变化。看一个纪录片说,人们平均一个月换一个手机壳(可能是北上广的消费数据),那么消费者对于新意的渴望就成为显而易见的需求。

从文字,到图像,到视频,到落地成为一件工业制造品,快速迭代的可能性充分地考验着人们的贪心。行业之中的人们各司其职, 努力地优化着每一个可以减少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的环节。那些看似玄学的艺术和非理性,最后也没敌过归纳和迭代的降维打击。

毁灭吧,消费主义快点变回极简主义吧,要不园主实在是跟不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了。毕竟这人脑子还是习惯基于演绎的思考,重新训练到归纳的角度有点超出人脑算力和记忆存储的局限了。以有限对抗无限,怪不得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附录:看到一个纪录片《这货哪来的》(B站的?)来的灵感,把这些观察串联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