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手冲壶练习

当年今日

周一晚上吃过晚饭,回宿舍拖了个地,然后我又回到了办公室。我把之前已经拿回了宿舍的手冲壶又拿回了办公室。我的想法是我要练一下用手冲壶注水。虽然周一下午我用普通的茶壶跟勺子的确也能做出那个很别扭的小水流的效果,但显然还是用手冲壶会方便一点。手冲壶已经买了好几年,买那个东西的时候,我就只想着那个壶的尖嘴一定要够细,那么我的水流就不会那么大。当时我完全没有考虑手冲壶到底要买多大,还有就是要不要盖子、要不要保温。这些东西在我买那个玩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因为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是一个一窍不通的状态。有多少人可以一次就到位呢?如果是有高人指点,或许可以,但如果有高人指点,一开始就到位,那么你那套东西估计不会便宜,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狠下血本进行那样的投入呢?穷人肯定不会这么考虑,能用就行,如果有现有物资的替代方案更好。有些人可能茶壶都没有,直接拿着个电热烧水壶就开干了,也不考虑什么大水流小水流,因为电热烧水壶本来就很重,顾不上那些东西。但是当你了解越多,你会发现之前那些贪图便宜的都是歪路。比如在磨豆机上面我就走了很多歪路。唯一没有走歪路的估计就是家里那个不锈钢的滤杯,但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滤网已经被细粉堵住了,很难过滤,所以我妈突发奇想,把里面的滤网全部撕掉,然后直接加滤纸使用,这样的话清洗很方便。

要做练手,首先我就得有粉、有滤杯、滤纸以及水。第一次我是直接用平时手冲的方式,冲了一杯出来。感觉那是我近期冲得最好喝的一杯。老豆子的辛鹿的蓝冬,几乎没有很明显的酸味,后面整个咖啡的味道都比较均衡,不会感觉很淡,但问题是喝完那一杯,我又开始担心了,因为已经晚上19点多,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那个时候喝咖啡,会不会睡不着呢?不知道。虽然我知道正常情况下,我对辛鹿咖啡有免疫力,他们的咖啡因含量不会太高。但也不知道是咖啡起了作用,还是运动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我睡觉之前还在看手冲咖啡的视频起了作用,相对而言,睡眠质量没平时那么好。

周一晚上那杯咖啡,我调整了一个因素,我把巫师2.0从38格调到了36格。肉眼可见,咖啡粉的粒度小了一些。可以这么说,已经一般的挂咖啡粒度要小了,之所以做这个调整,因为我第一次用V60那个陶瓷滤杯的时候,发现过滤速度非常快。我想稍微控制一下那个速度,因为速度太快感觉冲出来的咖啡没什么味道,但也有可能没什么味道跟我加水太多有关。晚上喝完第一杯咖啡以后,第二杯我基本按照平时的思路整,但是出来的那个水基本上没有任何咖啡味道了,但起码第二次的时候我还是用开水的,虽然只能说是温水,但起码是烧开过的。接下来的练手,我用的完全是自来水。同一张滤纸同一批咖啡粉,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拿来练手,过滤速度越来越慢,但虽然说很慢,但相比于家里那个已经被我妈用到堵住滤网的不锈钢滤杯比起来还是挺快的。我说的慢主要是对比我冲第一次那个粉的时候的速度。在没有咖啡秤的前提下,我怎么控制加液量呢?所以我拿出了之前本来我买来进行尿液pH值测试的50毫升小烧杯。买回来以后我根本没用过,所以一个已经被我用来专门洗钢笔了,另外一个还放在那里,因为我发现直接拿着试纸测量更方便,根本不需要用烧杯接。首先我把120毫升的水用烧杯量着倒进手冲壶里,感觉到那个位置以后,就反过来操作。有些手术壶里面是有刻度的,但我买的时候根本没在乎这些。所以到底用多少量,我只能自己感觉,我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我拿个小刀之类的东西,估计能在那里做记号,但我没有。然后我又想出了拿个牙签,在装到120毫升的时候,用牙签做记号,拿马克笔在牙签上标记,接下来每次从水龙头接我感觉120毫升的时候就拿牙签比。这样多次反复以后,我已经八九不离十能把握那个量。看一眼那个手冲壶,就知道那里大概有没有120毫升,但关键是周一晚上睡觉之前看的那些视频,又让我否定掉了自己这个训练结果。我那个手冲壶是250毫升的。要接120毫升的水,就只有小半杯。这样的话倒的时候实际上不好控制,而且只有那么点水,水的温度也会过快降低,所以实际上,周二下午我做手冲的时候,我直接把手冲装满大半壶,然后开始操作。控制加水量完全是看着那个液面变化情况以及接滤液杯子的液面做判断的。

周二下午的那杯咖啡酸味又很突出了,这意味着萃取的水温又过低了,而之所以会过低,是因为周二跟周一相比,气温出现了跳水,而我在烫滤纸的时候没有用烧开的水,而是用保温壶里的水,但除了酸味以外,咖啡后味还行,所以这还不算完全失败。

新手和老手最大的区别,我感觉就在于新手很难复刻出一杯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

译 | 个体经验的局限性和统计数据的价值

原文:Max Roser (2023) – “The limits of our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value of statistics”. Published online at OurWorldInData.org. Retrieved from: ‘ https://ourworldindata.org/limits-personal-experience ‘ [Online Resource]

我们倾向于将个人经验扩展为对世界的理解,但这无疑是错误的。世界非常大,我们只能有限的体验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要了解世界的真实面貌,需要依靠其他手段,比如精心收集的全球统计数据。

人是其社会关系的综合,也由此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通过与他人互动认识世界,每次与新的人建立联系,倾听他者的生活故事,我们的世界观就会增加一个新的视角。

这是认识世界的很好方式,我并非想要否定它。

但我也想提醒大家,仅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所构建的世界是存在局限性的。借助统计数据能帮助我们从更多层次理解世界,构建一个更完整的视角。

个人经验的视野

我们能认识多少人?

让我们采用一个更广泛的定义,来解释「认识一个人」的意思,包括你通过名字认识的每个人。一项美国的研究进行了大量问询,发现平均每个人知道 611 个名字。

假设你比普通美国人更善于社交,认识800个人。在全球 80 亿人口的世界中,这意味着你认识的人只占总人口的0.00001%,相当于百万分之一。

这是多么小的一部分呀。

下图展示了这一比例,蓝色矩形代表了世界人口的综述,那么代表一个人认识的人的数量,则只有人头发的直径那么粗。

image.png

这就是为何当人们谈论「当今世界」的时候,我保持质疑的态度。

我们无法通过实际经验观测这个世界,个体经验十分有限。比起我们认识的人,更多的是我们所不认识的。

而且,你所认识的人很可能与你非常相似,你所知的世界远远不能代表整个世界,或是你所在的国家。

个人经验的视野有多大?

将知道姓名作为「认识的人」的评判标准或许有些太过简单。即使不知道姓名,我们也可以从遇到的陌生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假设你很擅长于交朋友,每天和三个新的人聊天。

坚持 73 年,你将会认识 8 万人。这比上个章节我们统计的数据多了 100 倍以上。

这依旧是世界的很小一部分,仅是世界总人口的0.001%。

如果在蓝色矩形上再次标注,代表你可能与之交谈的人数的橙色方块宽度将小于一毫米(0.8毫米)。

但这个世界太大了,即使我们持之以恒的与他人交流,也无法建立全面的认识。

image.png

碎片化视角:新闻聚焦在一些个体上,但更多是黑暗的

突破原生社会环境的局限性是困难的,如果想要突破这种有限的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该如何做呢?

虽然媒体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们还是需要依赖他们,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摄影、书籍、播客、纪录片、科研论文、统计数据和社交媒体。

很容易被忽视的是,我们了解到的关于几十米外他人的信息,都是通过某种媒体传递的。

所以,如何选择依赖的媒体对了解世界非常重要。

新闻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如今新闻常常和社交媒体紧密相连,他们虽然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狭隘的视野,但其提供的观点却是碎片化的。

新闻通常会报道那些不寻常的事件,但每天发生的事情却很少被提及,这带给了我们一个带着偏见的图景。我们被恐怖主义的相关新闻淹没,但很少听到宏观的统计数据,比如每天有 16000 名儿童死亡。

下图形象的展示了这个碎片化的世界。新闻关注的是那些具有特异性的个体,有权势或是经历悲剧。被关注的是少数,更多的是不被看见的黑暗。

当下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新闻媒体报道了什么,而在于他们没报道什么。那些身处黑暗的人们,往往贫穷,深陷困境,无能为力,而且物理距离离我们也很远。

世界的全貌不在新闻中。

image.png

什么消失了?

听到那些黑暗中的声音是困难的,但为了消除偏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希望借助数据,讲述这些黑暗中的故事。统计学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总人口的数据,帮助我们扩宽视野,照亮黑暗中的人。

全球经济数据可以告诉我们这个星球上每个人的收入情况,全球健康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死因,我们还能了解那些缺乏电力的人缺乏清洁用水的人,以及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的人

全球数据不仅能展示当下情况,还能展示发生的变化。这些数据常常能带来惊喜,这样宏观层面的观察与新闻媒体的信息不同,我们能从历史统计数据中发现世界取得的巨大进步。

不同于个体经历和新闻媒体,统计数据以全新的维度了解世界。这也是 Our World in Data 使用全球统计数据了解世界发生的变化。

我们精心准备了一致的可视化方案,展示全球统计数据的结果。他们照亮了原本黑暗的区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image.png

数据不是完美的

收集和整理数据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很多数据有错误测量的可能性,数据丢失的问题也值得重视。数据虽然提供了更高维度的视角,但某些方面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每个借助数据统计形成世界观的人都需要意识到这些缺点。

Our Word in Data 的目标是展示最优质的数据,并评估他们的缺陷。那些收集和发布全球数据库的统计学家完成了最困难的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让这些数据的可读性更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断与专家沟通,查阅资料,分析这些可用的数据,并最终分析评估。即使是质量最好的数据,也存在很多缺点,未来有优化的可能性。

把统计学作为文化的核心

每种了解世界的方式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只有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才能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没有个体经验的统计学观点,和没有统计学知识支撑的个体经验,都不完整。

现阶段,我们的问题在于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新闻和个体经历上,对统计数据的理解和阶段仅占社会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个包容的社会,需要将对世界的统计认知融入到其文化核心。

为此,我们需要理解数字的真正含义,他们不仅仅是数字,还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真实世界的全貌。

聊聊 Notion 个人管理体系搭建 |Linmi Weekly #3

Hi~我是 Linmi,很兴奋我能坚持到第三期,前两期的输出收到大家的正向反馈真的让人开心。过年期间的停更也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一些事情,主要是内容输出的持续性和大家通过我的内容收益如何。希望大家有看到什么问题也可以评论和我反馈,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