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撰写博客的宣讲、交流、和距离感

博客是一个封闭式的交流空间,当一个观点输出的时候,至少需要“交流”才能突破这种次元封锁。所以,我常常花最多的时间不是在创作,而是在自己的博客留言区或是朋友的博客留言区进行大段文字的互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流。否则,博客更偏向于“宣讲”。

当然,这里我首先排除了“展示”属性的博客,它需要更强烈的“联结感”,比如创作者和交流者之间本身存在某种相似性——工作、旅游、购物、亲子等。“展示”类的博客也会有观点存在,但这个观点是附属于主观喜恶的,人们不必对他人的主观喜好进行质疑,否则就太不讲人情了。

“观点”同样拥有强烈的主观性,若是采用归纳法呈现观点,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定律,再由定律推广至现象,就很容易遭到质疑。一旦有人提出了与结论违背的现象,极有可能发展成一场“争论”。以和为贵的人当然不愿意有冲突发生,所以往往就用一句“你说得都对”放出个烟幕弹就逃走了。久而久之,质疑观点反倒变成了“否定他人”,后面紧接着一句话就是“关你屁事”。


此前,我弄错了一个前提——我以为“宣讲”是一个人的主观选择,特别是当他们紧握着手中的“知识”,努力想要表达观点或是“正确性”时,会陷入到宣讲的自嗨中,从而切断了与他人的“交流”,才导致了“距离感”的产生。

但博客因为功能性,不得不将“交流”置于发布之后。所以没能及时获得“交流”的博客,看上去非常像自话自说的“宣讲”。这个时候“评论数”就变成了这篇文章“价值性”的外在标准——特别是当人们根本没有认真看过内容的时候,评论数以及“大多数观点”反倒成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发现,当前提一换,这件事很难用定义的方式去评价文章的属性,所以当“评论数”作为标准时,就可以推导出另一个没有标准的抽象概念——共鸣。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未见其全貌,一言以蔽之的“公式”:

没有标准的抽象概念(价值)→具体数值的评论数→没有标准的抽象概念(共鸣)


前几天,我们和朋友聊起“应试教育”。我们几个人算是“失败品”,因为我们的童年都有几个类似的经历:修改分数、模仿签名、不停地追问老师“为什么”。为什么问多了,就会被认为是“故意挑事”,所以最终不得不接受那个“正确答案”。妻子去年报考过心理咨询师,在群里有人询问“这道题为什么选这个答案”,老师回答:“你就记住这个答案就行。”于是,她放弃了考试——学会书本知识,凡事都是列举一个名人名言,没办法将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为什么”,这个学习过程不就是应试教育的逻辑吗?

“应试教育”最应该追求的是“标准答案”,至于1+1为什么等于2,这不是这个阶段该去考虑和“质疑”的问题——注意,我说的是“质疑”,是因为我曾经因为追问“为什么要学思想品德课”而被请过家长,这个“质疑”是思想品德老师定义我的行为,她认为我作为一个学生不应该对老师和学习提出质疑。

所谓“标准答案”正是那些被数值化的分值、答案、字数、工整的对仗、递进的排比。在刚才提到的公式里——评论数的数值变成了那个“标准答案”,同时覆盖上游的标准也关联了下游的结论,成为一种具体的“外部追求”。

当然,这里又必须要强调一下——这个博客讨论的话题,均没有涉及“对与错”的标准,追求“评论数的多寡”并不是指向某一种行为的好和不好,因为我想陈述的观点也没有对错:

评论数的多少,实际上受一个“人性弱点*”的影响,其本身也是“没有标准”的,甚至可以被人操控。

* 弱点:中性词,无贬义

    继续这两天提到的一个“确认偏差”,人们更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信念的信息。当这样的个体性延展到群体性时,观点得到支持、赞同的领域,就会出现更多的观点表达,这样个体的观点因为可以得到群体性的认同而变得更具“价值”。相反,当一个观点无人或很少人理会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这便是大众传媒学里会提到的“沉默的螺旋”,具体来看:

    1. 原始观点A,多数人赞同观点A,并积极发表观点A+,形成正向的螺旋,越来越多人参与话题;
      • 即便多数人赞同观点A,如无人发表赞同观点A+,也会形成沉默的螺旋,无人参与话题;
    2. 反对观点形成的群体,因“挑战个体”而拥有更强大的“能量感”,因此会形成“墙倒众人推”的情形,即正向的螺旋;
      • 少数人一旦发表反对观点非A,已经形成的群体性进行排他性发言,反对者不再发布反对观点,形成沉默的螺旋;
    3. 原始观点A,少数人赞同观点A,无人发表观点A+,形成沉默的螺旋,无人参与话题;
    4. 原始观点A,多数人反对观点A,并积极发表观点非A,因反对形成的群体性积极互动,形成正向的螺旋;
      • 即便少数人反对观点A,但多数人赞同并发表观点A+,因为赞同形成的群体性积极互动,形成正向的螺旋;

    细心的你就会发现,这些“螺旋”似乎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改变螺旋方向——对,这就是控评的底层逻辑。


    我的博客有很多交流是发生在“台面下”的。一些朋友会因为想要交流观点,直接跟我在微信上聊起。甚至有些朋友,第一次用Telegram交流,就可以已经深入到“彼此约过怎样记忆深刻的炮”。之前因为博客认识快3年的朋友,昨天跟他玩了个游戏,让他问出问题,自己如实回答后,我也会如实回答对应的问题,交流下来他终于不用再对我使用“疑点管理系统”。

    当从“观点”进入到“交流”层级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沉默螺旋”的发生,它是一种将信息黑箱化的群体性行为,你最终得到的数据要么是全部“赞同”或“否定”,而那些真正想要交流的也可能因为螺旋而丢失了。所以我更期待一对一的交流和观点碰撞,只有这样,一个博客的使命才会终结——我“宣讲”某一个观点,因为真诚的“交流”学到一个全新的观点、补充我的视线盲区、或是交到一个真诚的朋友。

    又需要解释一下,不是说博客上面的评论都是“不真诚”的。

    你看,这就是博客因为距离感带来的信息差,需要无时无刻地同步,避免惹怒多数人的“群体性”。

    低空经济重塑城市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领跑

    在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行业一道,被列为要积极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增长引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作为国内发展低空经济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2021年的《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已提出要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推动在物流等主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广东省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是以电动化、智能化、大众化低空飞行活动为主体的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通过开发低空空域资源这一新的要素,正在创造新的产业生态,重新定义未来出行的形态,推动着城市空间利用方式的变革。

    我们发现,在强大产业基础和积极政策探索的助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在低空产业链强链补链、空域监管政策探索、应用场景创新等多维度领先发展,不断激活城市立体空间资源,正在重塑未来城市格局、提供发展新动能。

    低空经济的崛起繁荣,离不开飞行器研发制造、政策监管规范、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丰富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各环节逐步形成闭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雄厚、政策支持有力,整体产业领先优势明显,代表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深圳和广州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属全国第一与第二名,遥遥领先其他城市。根据“广东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无人机产业链企业1730多家,产值960亿元,与全国产值1520亿元相比占比超过六成。

    依托本地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大湾区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了较强的产业优势和集聚效应。大湾区低空经济企业中,既有大疆、顺丰、极飞等头部厂商,也涌现出如亿航、小鹏、广汽等行业参与者,还吸引了全球知名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研发制造商Lilium落地。

    低空应用是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的核心。目前,大湾区已经基本跑通了“低空经济+公共管理”的商业模式,涌现出应急搜救、遥感测绘、消防等诸多细分领域的行业应用,并已出现飞行器平台化、行业相关配件模块化等趋势,逐步匹配飞行器与多样化的行业需求。

    低空经济多元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大湾区。考虑到专业化、行业类应用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大湾区企业已将目光投向低空经济的“蓝海”——面向一般大众的应用场景。有别于聚焦航拍、娱乐等用途的一般消费级无人机,目前正在大湾区进行较多商业化、规模化试验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物流运输、交通文旅等。

    无人机参与物流运输主要使用在城市人口密集区120米以下的空域,重点解决高货值、长距离以及高时效性、即时性要求的应用场景。大湾区部分城市存量建筑已经开始相应的改造升级,例如在办公楼、产业园区的建筑楼顶平台或露台建设或安装无人机起降台、信号收发等设施设备。

    为了改变现有低空经济物流运输应用需依托配送站定点配送的局限,无人机配送入户的新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在珠海市的华发“珠海湾”住宅项目方案中,小区内将建设无人机低空飞行起降场,并为每套住宅在阳台一侧预留无人机入户起降台,阳台也被设计成大挑高、错层、外挑式的形式。我们相信,在未来商用和民用的建筑设计中,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落地预留起降空间或将成为趋势。

    以eVTOL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载人飞行器,是低空经济的前沿领域,可以为城市空中交通提供环保、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有望成为未来低空经济商业化又一重要方向。近期,一系列eVTOL飞行器试验落地大湾区,为全国乃至全球低空载人飞行试验贡献了“大湾区智慧”。相应地,包括专用垂直起降机场、机库、指挥调度中心、乘客候机区、服务中心等在内的物理基建载体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也应早做规划和准备。

    在我们看来,各类面向大众的消费级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陆续呈现创新,正在深刻改变城市空间利用格局。在向低空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立体空间资源得以激活,并转化为具有新型商业与社会价值的生产资源。低空经济“空中+地面”的新型经济形态,最大化、立体化地利用了城市空间,拓展了城市发展的边界与尺度,推进城市格局网络化趋势,并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本文发表在《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6月14日 第4版/评论版)

    我觉得

    写文章尽量少写「我觉得」这三个字;当然这里也有潜台词——是在发表观点,观点会有相应依据,既然有依据,再说「我觉得」就很多余。

    这三个字出现频率变高,大概是人们日趋保守、畏缩的表现;在提前打招呼做免责声明:只是我觉得啊,并不绝对,不求人人接受认可…云云。我写的观点,自然就是我觉得,我不必对谁事先声明。并不是要人听从,正相反,妳也应该有妳自己的觉得,妳不必和我相同,尽管在不认同我的时候全力反驳我——不要用「我觉得」开头,而是给我看缘由。

    fin.

    热辣滚烫:优缺点明显的春节档票房冠军

    今天下午和老妈、表弟一起看了今年春节档贺岁片的票房冠军电影《热辣滚烫》,老爸因为去年看《流浪地球2》感觉无聊到睡着,所以今年坚决不去看贺岁片了。选择这部片子也是因为看到宣传说贾玲瘦了很多,就好奇去看看。

    整体感觉剧情很一般,没什么特别精彩的情节,也没有一些让人感觉有新意或者惊喜的故事线索设计。基本上看到开头的一点情节,就可以猜到最后结局的大概走向。另外,有些情节设计也有缺陷,或者说是不太符合逻辑。例如,杜乐莹这个角色在减肥与训练拳击的过程中,经济基础没有交代清楚,有些脱离现实。此外,女主带喝醉的男主回家后就上床,第二天直接好上还同居了。这事虽说随着社会的日渐开放也确实多了起来,但是怎么看怎么像是在美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

    不过个别的场景画面设计挺不错的,意境颇有巧思,镜头语言传达蛮到位的。例如,有一场戏,从演播室人工布景,接了一个杜乐莹穿着礼服在暴雨中归家的远景长镜头:杜乐莹一层层上楼,每层的廊灯亮起,下面一层的廊灯随之熄灭,最后回到出租屋,猛然间,大风刮起窗帘。

    另外贾玲拍摄过程中,先增肥后减肥还是挺让人佩服的,也使得整个电影颇具亮点。贾玲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她虽然为角色瘦了100斤,但这部电影讲的并不是减肥,而是一个善良的女孩「爱自己」的故事。尽管如此,在各类宣发的物料中,依然是把「贾玲减肥成功」放在核心卖点。那些想要传达的所谓思想内核似乎只能存在于豆瓣影评里,在普罗大众的口耳相传中依然是「这部电影告诉大家贾玲瘦了」。

    应该说这是一部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电影,个人对该电影的主观评分:剧情打65分,加上贾玲的减肥以及片尾的两个彩蛋,可以打70分,作为春节档贺岁片算是能值回票价了。

    片尾彩蛋

    阳和启蛰 向光笃行:中国物流地产市场近期趋势及展望

    2023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在承压中波动复苏,市场需求体现结构性变化。展望未来,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将渐进恢复,但局部市场间表现或更趋分化。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将为物流地产市场带来结构性机会,而产业发展与政策导向对物流地产需求的影响面预计也将有所加深。

    仲量联行最新发布《中国物流地产市场近期趋势及展望》白皮书,通过重点剖析当下中国物流地产市场预期和内生动力的变化趋势,理性研判复苏路径,帮助运营商及投资人及时发掘关键价值标签。

    人生,始终要回归平静

    我觉得,此时此刻的我,内心是平静的。

    有时候,有些话,是只适合在平静的地方用平静的状态,才适合发表出来。

    现在,我刚洗完澡,洗衣机正在呜呜呜地转,大概还有二十来分钟,衣服洗完了,我晾完衣服,也该上床睡觉了。

    一个人,三十一岁,一个人生活。很平静,下班之后回到宿舍,不到十平米的小宿舍,它就是我在外漂泊的避风港。

    一切都很平静,此时感觉我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真实的生命,在他还活着的某一天晚上,他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写下他此时的感想。再过不久,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也不知道会在哪一天,他就悄无声息的消失了。或许是发生了某场意外,或许是突发了什么大病,然后就永远的离开了,除了父母,和很要好的几个朋友,其他人不会觉察到他的消失。

    也不知道我怎么就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宇宙过了多少万亿光年,我就真的有幸诞生了下来,并且生而为人。很奇妙,如果我没有诞生于这个世界,那,那会是什么样子。

    以前,我还年轻,虽然是知道一些道理,但我也只是一个为了满足即时欲望的傀儡,是到处摸爬滚打的苟且过来的一种原始生物。我想吃好吃的食物,想听好听的歌,想玩好玩的游戏,想看好看的电影,想谈浪漫的恋爱,想买喜欢的东西。然后,一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中,沉浸在可以复活重生的游戏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生死,忘记了我只有一次的生命,我哈哈大笑,我谈笑风生,我放肆的玩着,无所顾虑的睡着,好像时间和生命和我无关一样。

    可是当我平静下来的时候,我从虚幻中抽离了出来,回到现实,意识到,我已经三十一岁了,我的余生,好像短到十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一样。等到我寿命奖将尽的那一天,我肯定会怀念我的二十岁、三十岁,怀念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小时候有大把的时间,我就像这个世界的旁观者,所有的生老病死都和我无关。

    我看着朋友圈里,那些似乎很熟悉但又未曾谋面的网友,他骑着自行车,在夜晚中穿梭。我能感受到他此时的愉悦。可是,我又想到,他们也是和我一样,是同一批诞生下来,也是同一批死去的人。

    无论之前有多疯有多狂,人,始终要回归平静的生活的,以前老是喜欢玩游戏,喜欢看小视频,乐此不疲,因为还有很多时间。而一直都处于高刺激的状态下,是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和整理的,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再这么疯下去,只会让自己的生活越变越糟。只有平静下来,才能理清思绪,把无序变有序。家,或者说宿舍,就应该是用来休息的,用来洗澡洗衣服的,用来整理和复盘,用来分析目标和计划的,而不是用来娱乐的。

    好了,衣服也洗完了,晾一下衣服,就上床睡觉了,争取早点睡觉,然后早点起床,明天还要上班。

    最后附上十拍 E6 的亚洲天团五月天的一句歌词:那生命,灿烂烟火般上演。你和我,最后都要回归地平线。

    晚安。

    在有限的生命面前,没什么是放不下的

    其实,我很怕死的。今年三十一岁了,来得很快。回想起来,距离二十岁已经过去十年了。好像二十岁时傻傻的样子还历历在目。如果你问我想回到过去吗,我回答是不太想。过去的我虽然很年轻,我也不用发愁于生老病死,但我是无知的,迷茫的,像一个无头苍蝇,只知道吃喝拉撒,只知道即时满足。

    但年轻的岁月,对于人来说,是如此的珍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也只有几十年。小时候觉得人生很长,一百年很长很长,时常会幻想自己十七岁的时候是怎么样,感觉自己的三十岁是非常的遥不可及。转眼,一年又已经过去,自己已经过了三十这一年,觉得有点恍惚,但又很真实。

    我时常想,我的父亲,活了半辈子,五十多岁,其实他的时间也不多了。有一天他也会离开我,从此我再无归处。我父亲不算是优秀的人,虽然也因为当时的环境所影响,不能上学受到良好教育,家里也没钱,半辈子普普通通,为了生计四处工作。不够二十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去边境当兵,然后遇见了我妈。

    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受到父亲各种情绪上的攻击,精神暴力,如今我也能理解了。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努力的活着,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谁会帮你一把,没有谁会突然站出来教你做事做人。我老爸其实也真的不容易,他当时三十岁的时候或许就像我现在这样,对生活感到无力,眼睁睁的看着时间流逝,看着许多人离开了自己。不甘,不舍,但又毫无办法。心中有压抑的情绪,又得不到倾诉,于是情绪就爆发在身边的人身上。

    十年,一晃眼就过去了。我从初中的时候对父亲的抱怨,到害怕,到憎恨,再到出了社会工作之后对父亲的躲避,再到尝试和解,再到现在的理解,现在的我已经不太想再憎恨他了,只想多给到他一些关爱。终有一天,我的父亲,会带着一些遗憾离开人世。

    我时常在想,再过几十年,等我死去之后,就再也不会再醒过来了,无论一万年,一亿年,无论几百千万亿光年,我也再也毫无意识,我就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它没有解法,没有任何的办法,这种感觉非常的,非常的,非常的令人绝望。再想想我的余生,如果能活到八十岁的话,也只有五十年的余额了,然后就再无法重来了,不像明天早上我还能醒过来那样。

    写作,是一个人最柔软的铠甲

    从读大学时就开始关注十年砍柴老师,砍柴老师的经历[1] 给我三点启示:

    1. 作家并不是一个谋生的职业,即使畅销书也只是解一时之急,除非是一直写畅销书。砍柴老师一直写书,但他并没有全职写书,这么多年一直有工作单位,也不是专门让他写书的虚职。

    2. 人生是渐进式的过程,名校毕业、公务员这些标签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其实也算不上好牌,砍柴老师的职业经历似乎每个阶段只有十年左右,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所以不必要对考公的人赋予太多的评价,那只是35岁前一种工作选择而已,谁也说不好10年后那个岗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考公就是选择了安稳么?也许出走半生发现看考公才是最大的冒险。

    3. 砍柴老师经历多种职业身份的转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作家身份。出身「小镇做题家」的他并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写作就是他的背景。每次身份的转变,都与写作有关,又与写作无关。写作,这具柔软的铠甲,陪伴他一路来的时光。

    注释:

    产业与产业空间,“向上突破”之路

    产业园是专门为制造业企业及其上下游进行生产、办公、研发实验提供空间的建筑物业,其主要形态包括标准厂房、多层厂房。作为中国产业园建设的先行者,深圳在产业发展中一直注重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以拓展其产业发展空间。

    仲量联行最新发布《产业与产业空间,“向上突破”之路》白皮书,聚焦深圳总体量约8,600 万平方米的产业园项目,并从硬件方面详细梳理深圳产业园分类。同时,深入分析新兴产业全流程生产环节中的空间硬件新需求,探讨新型产业园在促进产业间协作与产业链整合中的作用,探究未来产业空间特征和可能的发展路径。

    天之未雨 绸缪牖户:如何应对碳关税

    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3年10月开始实施。根据这一法案,非欧盟生产商在欧盟销售相关商品,须为二氧化碳排放付费,弥补其原产国的碳价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碳价差异;三年过渡期后,欧盟将于2026年正式开征碳调节税。

    全球减碳和绿色发展的低碳技术竞争与产业转型压力已经通过国际贸易机制传导过来。欧盟是上海市的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出口总额达到3146亿元,占全市总出口额的18.4%。2023年前7个月,对欧盟进出口5001.9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高于整体4.2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20.4%。CBAM实施对中欧贸易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上海更是要未雨绸缪,对欧盟CBAM的规则设计及其影响做好跟踪评估,为及时应对做好准备。

    一、碳边境调节机制起源与政策选择

    碳泄漏削弱减碳效果

    欧盟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势头和雄心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早在2005年,欧盟就率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该体系旨在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的二氧化碳减少排放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运作,该体系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但是欧盟的严苛气候监管政策产生了严重的碳泄漏(carbon leakage),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外流,即由于欧盟碳排放管制政策带来了生产制造成本的大幅增加,欧盟地区的工业生产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和利润需求,正在逐步或正考虑将相关工厂转移到世界其他气候政策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二是低碳价冲击,即来自低碳价(或无碳价)地区的产品冲击欧盟市场,将欧盟市场份额拱手让与更加高碳但承担较低水平碳成本的竞争对手。

    出于对碳泄漏的担心,欧盟一直发给相关企业大量免费配额(碳排放许可),这导致碳排放交易市场无法起到预期的激励减排作用。随着2019年《欧洲绿色新政》的发布,欧盟显著提高了其碳减排雄心并加快了减排步伐,包括将2030年减排目标从相对1990年水平减排40%提高到至少减排55%。作为「Fit for 55」一揽子立法提案的一部分,CBAM也被寄予了解决碳泄漏风险不断升高问题的希望。

    一项替代性政策工具

    一般而言,针对欧盟CBAM覆盖产品的边境调节价格,等于该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乘以出口国与欧盟之间的碳价差。CBAM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 2023-2026年:CBAM过渡期,过渡期内申报企业只需要履行报告义务,而无须缴纳「碳关税」;
    • 2026-2034年:欧盟正式征收「碳关税」。钢铁、水泥、电力、化肥、铝和氢气,以及特定情况下的间接排放和下游产品将成为第一批纳入征收范围的行业,向CBAM覆盖的进口商品施加与EU ETS下配额价格等同的碳成本;
    • 2034年之后:预期将EU ETS涵盖的所有商品囊括进征税范围,而EU ETS的免费配额将会全部取消。

    欧盟CBAM实施时间(来源:欧盟委员会、ING Research)

    对钢铁、铝和氢,目前CBAM只对其直接排放收费;而对于水泥、电力和化肥,CBAM既对其直接排放收费,又对其间接排放收费。在过渡期结束之前,欧盟委员会被要求评估是否将范围扩大到其他有碳泄漏风险的商品,包括有机化学品和聚合物,目标是到2030年将EU ETS涵盖的所有商品都涵盖在内。

    欧盟将CBAM定位为部分现有碳泄漏保护措施的替代措施而非叠加措施,主要替代EU ETS下针对国际竞争压力较大、碳排放成本占产品价值比例较高的工业企业所实施的免费配额分配措施。CBAM的生效速度与EU ETS中免费配额的淘汰速度相同,采用CBAM替代现行的EU ETS下的免费配额分配措施也有助于欧盟内部提高减排力度。

    CBAM与EU ETS免费配额的关系
    年份进口产品CBAM负担 %EU ETS免费配额 %
    20262.597.5
    2027595
    20281090
    202922.577.5
    203048.551.5
    20316139
    203273.526.5
    20338614
    20341000

    (来源:欧盟委员会)

    二、CBAM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CBAM对上海各行业的短期影响较为可控、温和,但是CBAM逐步实施和伴随而来的供应链低碳绿色化趋势和全球价值体系的转型,对上海乃至全国的长期影响会显著地扩大加深。

    CBAM涉及产品占比少

    CBAM所能覆盖的行业和产品有限,主要是EU ETS交易中所涉及的产品。根据吴必轩在《厘清究竟,再谈欧盟「碳关税」的影响与应对》一文中的测算,以贸易额计,2022年中国向欧盟出口钢铁、铝、水泥、化肥和氢这五种产品(下称「CBAM有形产品」)并且未来会被征收CBAM的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土耳其、俄罗斯、印度、中国台湾、韩国、美国、越南、埃及和乌克兰。中国大陆排名第一,出口额为199.6亿欧元。

    虽然中国对欧出口的CBAM有形产品贸易额绝对数字不小,但应注意到2022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6260亿欧元,其中CBAM有形产品占比仅为3.2%。,这一比例远低于埃及、土耳其、印度、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对欧盟出口的CBAM产品占其对欧总出口的比重。这说明中国对欧出口的主力并非CBAM所覆盖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及其直接衍生品(如钢管、螺丝和铝结构件)。

    2022年各国CBAM有形产品占输欧商品总额比例(来源:欧盟统计局/吴必轩测算)

    对于上海市而言,上海市货物出口中CBAM有形产品占比依然较低。根据上海海关的统计数据,2022年机电产品为上海市出口规模最大的商品,占出口总值约七成。而机电产品出口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这些出口产品都不在CBAM有形产品范畴之内。

    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几种CBAM产品中钢铁占比最高,为151亿欧元;铝及铝制品占比第二高,为45亿欧元;化肥为3.3亿欧元,水泥为1146万欧元,氢为3134欧元。中国并不向欧盟出口电力。总体而言,现阶段中国受CBAM影响相对较大的行业只是钢铁和铝及铝制品。根据2022年宝钢年报,对欧非市场出口占比为26.7%,同比增加3.3个百分点。对上海而言,其重要工业企业宝山钢铁为代表的钢、铝等高碳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较深。

    但是从全市来看,根据上海海关的数据,2021年上海市钢材最大的出口市场是东盟,共出口106.4万吨,占27.5%;对韩国和日本分别出口31.3万吨和18.8万吨;对欧盟出口23.8万吨,仅占6.1%。对欧方向的钢材出口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短期CBAM实施对上海市的贸易影响相对可控、温和。

    2021年上海市钢材出口份额(来源:上海海关)

    钢铝行业需重视长期影响

    前文提到钢铁和铝及铝制品会是中国受CBAM影响相对较大的出口产品。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专家讨论的结果来看,按照目前的规则,参考欧盟碳价和EU ETS钢铁行业碳配额基准线的测定,CBAM可能导致中国几家典型钢铁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约4%-6%。

    根据CBAM的计算方式,钢铁产品出口的CBAM负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免费配额的消退速度。长期来看,欧盟给予其内部企业的免费碳排放配额会逐步减少,EU ETS碳价预计将继续上升;目前,欧盟的碳排放配额成本已处于每吨90欧元左右的水平,而中国的碳价依然只有人民币60元左右,而随着未来中欧碳价差异扩大,到2035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CBAM负担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现阶段CBAM对于钢铁、铝和氢三类产品仅涉及其直接排放,对于水泥、电力和化肥则同时兼顾其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中国铝产品的排放主要来自电力的间接排放(电解铝),目前CBAM机制并不包括铝产品的间接排放,但是如果未来欧盟将铝产品的间接排放也覆盖进CBAM的计算之内,则将会大幅增加中国铝产品出口至欧盟的成本负担。

    中国对欧盟出口含钢铁的产品主要来自钢铁下游的深加工行业机电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这些产品并不在CBAM的征税范围之内,因此短期并不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出口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深加工行业的直接排放比例较小,间接排放(来自用电和上游供应链)占了大头,如果未来欧盟将CBAM覆盖范围延伸至钢铁和铝行业的下游,对中国出口将造成较大冲击。

    至于长远会否将深加工行业产品纳入CBAM机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2005年建立,EU ETS至今只纳入了28种固定源排放活动,主要是电厂和能源密集型的基础原材料行业。相较于电厂和高耗能的基础原材料行业,深加工行业(如汽车、机械、光伏、纺织等)的排放在全社会总排放中的占比较小,且排放源更为分散。将后者纳入,可能导致碳排放核算、监管等带来的行政成本远远高于从中获得的财政收益与环境效益。

    供应链和全球价值体系重构

    欧盟CBAM可能会使全球贸易重新洗牌,带来供应链和全球价值体系的重构。

    有了欧盟作为第一个确定推行CBAM作为标杆,其他国家或许会选择效仿,推行类似碳关税的政策。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都在探讨推行相似方法的可行性,这几个国家加起来占全球进口总额的44%。有人借此提出「碳俱乐部」的概念,这无疑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欧盟内部企业ESG报告披露相关减碳措施和目标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要求其供应链上下游披露相关的碳足迹报告,并要求其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经销渠道商配合参与减排减碳目标。除了实体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环节对减碳有了较为明确的约束,一些金融机构也开始响应减碳号召,通过对其发放贷款的客户或者投资的企业设置减碳减排约束目标,来达成净零目标承诺。

    以钢铁行业为例,欧盟的一些汽车厂家已经开始对上游供应商提出了大量采购低碳钢、零碳钢的要求,以及在数年内降低钢铁产品碳排放30%以上的要求。因此,对中国的相关行业而言,面对欧盟减排减碳多种措施的冲击不仅仅是长远的挑战,也是实实在在需要当下认真思考的课题。

    但同时要认识到,欧盟的CBAM机制并非只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要考虑相比较于欧盟的其他贸易伙伴而言,中国的产业是否会因为CBAM而获得相对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举例而言,如果在欧盟的贸易伙伴中,中国出口的相关产品出口成本增加了5%,而俄罗斯、印度、乌克兰、土耳其等国增加了10%,那么CBAM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削弱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此外,要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多项成本的叠加,碳排放相关的负担只占其中一部分。CBAM机制能够确保进口产品在碳负担上与内部产品相似,但是依然无法解决产品其他成本的差异性(如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等)。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内部各项原物料产品和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即使中国的出口产品加上新的「碳关税」负担,依然可能保持在欧盟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最后,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各个企业可能会借受到「碳关税」负担为由纷纷调涨价格,价格上涨带来的替代效应可能覆盖部分「碳关税」负担,从而尽可能降低其负面效应。

    三、未雨绸缪拥抱低碳新经济

    《诗经·豳风·鸱鸮》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面对欧盟CBAM机制山雨欲来之势,上海以至中国的各方面都应该未雨绸缪,积极拥抱低碳新经济的变革,以更强的竞争力适应未来世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新趋势。

    积极参与多边谈判,争取碳规则话语权

    中国要积极与欧盟沟通,在碳监测、报告、核查(MRV)过程的具体细则、贸易产品隐含碳核算、碳排放基准值设定、豁免条款上加强谈判协调。此外,要推动建设完善碳排放和碳足迹的数据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推动碳核查机制的国际互认工作。欧盟目前的核查规则要求,须通过所认可的欧盟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核查,中国要努力尝试推动国内的碳核查机构获得欧盟等相关市场的认可,降低中国企业未来面对CBAM等机制审查的成本。

    此外,还应该积极关注欧盟以外其他重要市场的「碳关税」、碳交易立法工作。在相关国家立法过程中,尽可能鼓励其认可中国的碳交易机制建设和相关减排减碳措施。并应该积极向中国各出口企业宣传、提醒未来这些国家的立法可能带来的碳负担风险,提前做好预警和生产调整。此外,须警惕有关国家打着全球环境治理的名义,实则采取单边贸易保护行为,因此,必要时中国可采取对等的贸易反制措施。

    CBAM隐含的假定是各国均采用碳价作为主要的气候政策工具,然而事实上许多国家采用了多种不属于碳价、但同样有推动减排效应的政策工具,统称为非价格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政府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补贴与采购、金融体系对绿色产业提供的优惠融资利率、政府对高排放企业征收的各种额外税费和处罚、政府对高污染高排放经济活动的限制等。非价格工具在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非常普遍,但这些工具的减碳努力和效果并没有被CBAM所承认。要推动非价格工具在欧盟等各国市场上的认可,探索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将非价格工具转化为等量的「隐性碳价」,并合理估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承受的广义碳价(即显性+隐性碳价总水平),从而帮助企业减轻CBAM的负担。

    中国应该在国际气候治理公平制度构建中,防止气候问题泛化到国际公平贸易领域,与具有共同利益基础的国家一道积极表达,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制度倡议。应该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和新兴市场展开减碳绿色经济发展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机制推动中国各种低碳新技术和节能减排管理创新方案「走出去」,扩大中国在低碳新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提高中国企业未来在新兴市场中的比较制度优势。

    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主渠道的地位,运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以及WTO、G20等多边平台,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上,坚持开展国际多边谈判。利用中国的生产制造优势和减碳技术优势,积极推动符合我国国家发展利益的减排规则,提升中国在碳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为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拓展新空间。

    加快国内碳市场建设,协同推进减碳与发展

    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标志着中国的绿色转型正在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是仅涉及电力一个行业,并未能将其他高耗能高碳的行业纳入其中。要扩大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加快推动将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交易进程,强化国内钢铁、有色企业减碳的压力和动力,降低被未来可能被CBAM征收的费用。另外,要加快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碳价和碳交易市场流动性水平,深化国内统一碳交易的市场化程度。

    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控制煤电、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两高」)产业盲目扩张,推动「两高」产业由清洁生产向低碳生产甚至零碳生产转型。鉴于中国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碳排放总量到2030年「碳达峰」之前一定是上升的,但在此期间要管理好企业的用能和排放。以电力为例,由于用能相对紧缺,因此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管理者,都应针对电力的使用做好规划和调度,既要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也要在发电过程中尽可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除了相关的行政管理措施外,政府还可以利用财政、金融工具推动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铬铁属于高耗能产品,此类产品的出口加大了国内能源消耗和碳减排压力。为确保国内钢铁供需平衡、促进绿色发展,鼓励初级钢铁产品进口,缩减钢铁产品出口,支持国内压减粗钢产量,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关税调整,引导钢铁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了鼓励企业投资于低碳转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为积极参与低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现金奖励和补贴措施。

    此外,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需要长期和巨大的投资,仅靠企业内部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支持低碳转型的金融体系。要鼓励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优惠利率和融资借贷渠道,这些优惠利率和融资政策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支持其在低碳转型中的投入。还可以为投资低碳绿色企业发展的基金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全社会各类投资者投资低碳绿色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企业,降低绿色低碳创新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

    主动开展碳盘查,加快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对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涉及的行业企业而言,首先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积极推动企业的低碳转型。要主动加快碳盘查,形成完整的生产全流程、全供应链的碳足迹报告,只有深入了解自身,才能为后续的减碳减排找到抓手。

    企业应当从技术上对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优化,并实现精细化的高效管理;要引进更先进、更高效的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排放、节约成本,从而实现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并降低排放强度。

    企业更应着重于用能结构的优化,特别是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这样才能在保障完成生产目标任务的同时降低碳足迹。当然,企业也需要考虑技术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收期,谨慎选择合适的技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实现业务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举例而言,北京大学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的研讨会中,对于铝行业而言,专家认为应该采用提高绿电比例、对生产线进行石墨化阳极改造、增加再生铝的利用等技术路径大幅降低碳排放。

    企业应当详细了解供应商和销售渠道商的碳排放情况,积极推动上下游减少碳足迹。同时,企业更应当通过绿色低碳的产品和服务,影响终端消费者,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转型。

    为了给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预留时间,中国生产CBAM产品的相关企业同样可以考虑将对欧出口份额逐渐转向新兴发展中国家。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逐步实施,中国相关企业短期内可以在国际市场中寻找水泥、化肥、钢铁、铝及铝制品等碳密集型产品的新买家,以对冲欧盟实施CBAM引起的风险。

    (本文有删减,参考资料从略)

    内娱开展吸毒检测的建议

    近期,黄子佼曝大小 S 具俊晔嗑药吸毒。事实上,这事早在汪小菲和张兰在「床垫事件」中的话语中就有线索,有敏锐的网友也早早做出了相关的推断。有鉴于地方文艺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所以建议全国范围内要开展文艺界「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有社会影响力的文艺工作者开展吸毒检测。

    一、检测程序

    1. 每半年接受一次毛发检测,持证参与活动;
    2. 也可选择每年进行一次毛发检测的,但该年内需要参照体育运动员兴奋剂检查的方式,开展毒品飞行检查,不定时进行尿检(最少一次);
    3. 常住境外的,可以在限定时间内前往中国驻外使领馆认可的医院或其他检测机构接受检查(港澳台地区由港澳办台办认可机构),检查采样过程需要通过专门软件拍摄存证及实时上传,并须在入境后的 30 天内重新接受一次毛发检测。

    二、主要涵盖的范围

    主要以上一年度参与相关文艺活动为入围范围,考虑到社会影响力、可操作性、执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确定范围:

    • 广电总局和电影局批准上映的电影电视剧(含网络剧)的制片人、正副导演、编剧、演员表排序男女各前三位;
    • 广播电视台或流媒体平台制作节目的制片人、正副导演、主持人和嘉宾(旨在介绍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士除外);
    • 经文化部门批准的文艺演出主要演员;
    • 发行唱片专辑的歌手(不论实体或数字拷贝);
    • 各平台百万以上粉丝的直播主播;
    • 在广播电视台、平面媒体或上述文艺活动上投放广告的代言人;
    • 飞天奖、金鸡百花奖、金鹰奖等重要奖项获奖者(为表尊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可以豁免,但如果因参与其他文艺活动而须检测的,则不得豁免)。

    未来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大众文艺作品创作者(如下),但我对于如何界定这类文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甚了解,无法提出较具执行性的方案,欢迎补充或提出建议:

    • 出版虚构类文学作品的作者(不论实体或电子书);
    • 有社会影响力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配音演员;
    • 有社会影响力漫画作品的画家。

    三、曾主动接受吸毒检测艺人

    以下为不完整统计:

    • 张韶涵(尿检,报告显示未检出,台北,2009)
    • 薛之谦(毛发,报告结果没找到,上海,2018)
    • 周立波(毛发,报告显示检出,上海,2019)
    • 萧敬腾(毛发,报告显示未检出,北京,2023)

    对视频博主徐云出国骑行争议的看法

    骑行博主 @徐云流浪中国 最近开始了他的出国骑行旅程。在第二期视频里,他在没有任何防护情况下,救助了一只被困铁丝网上的狗,却意外被咬伤而未及时接种狂犬疫苗。这一内容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以致他直接关闭了弹幕和评论区,一度还上了微博热搜。

    因为很多观众对其不打疫苗的行为担心,一度有评论以不理智的「举报视频」作为威胁:

    哔哩哔哩视频置顶评论

    后来,因为争议较大,徐云直接关闭了该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上述截图中评论的行为自然是不理智不合适的,但是事实上,徐云的粉丝多了其实就应该有作为公众人物的意识,有些行为的视频能不发就不发,避免争议也是保护自己。

    就这次的情况,他更合适的做法我觉得是事前能不救就不救,保护自己安全最重要。即使要救,救之前也要有防护措施,受伤了如果没打算打疫苗就别把视频发出来。既然视频已经发出来了,那就应该做好被人批评的准备,不应该把那个人的评论挂出来,而是直接删掉或者拉黑,然后发一个简单的澄清声明,比如:

    谢谢大家关心,我下次会注意安全防护,也会尽快去医院检查伤口和接种疫苗。

    这样就完事了,具体到底有没有接种其实网民并不关心。回应网络舆论关切,也算是一种公关舆情应对了。有时候公众人物也是需要掩饰一下自己的性格或者主见的,不然就很容易和粉丝群体产生冲突。

    另外,其实他出国骑行各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准备不充足的问题。例如,没有办理信用卡和准备外币现金,没有带齐急救和常用药物,野外穿拖鞋等等。而且,对当地相关道路交通规范也不甚了解,视频里面他自己也说了不知道如何判断第一个入境国的高速道路入口特征、不知道是否能上当地高速。

    当然,就他的性格来说,估计根本不会听网友的各种建议的,所以我说的这些也是白说。毕竟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另外,关于狂犬病疫苗的问题,很多人在片面宣传狂犬病疫苗的错误观点。很多人是因为马前卒、马督工、「马逆」的视频而有了刻板印象,即所谓中国狂犬病疫苗滥用问题严重,资本在疫苗产业中有很大利益。马逆此人说法通常都是说话说一半,观点看似没问题但是论据通常很片面。

    以下内容包含医疗建议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不代表专业医疗意见。针对具体病情,请规范寻医。参考内容:《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知乎专栏:彻底摆脱狂犬恐慌

    事实上,被打了疫苗的、家养封闭环境饲养的、健康猫狗咬或者挠伤就要打疫苗,这个确实没很大的必要。另外,猫的传染概率比狗低,但不代表完全不会传染。但是徐云这种明显是被野外陌生散养还是牧区的狗咬了,这种并不存在无风险的情况。

    咬的时候狗没发病不代表完全不会传染,只是概率比较低而已。WHO 的「十日观察法」是有前提条件的,家养健康、打了疫苗的狗咬了,可以不打疫苗观察十日再看(但是打疫苗更安全,除非确保其没有接触过陌生的狗)。如果是陌生来历不明的、外表健康的狗咬了,「十日观察法」也是建议先打一针再观察狗发病与否,没发病可以不继续打疫苗

    当然,徐云自己打不打是他自己的选择,我并不关心,只是希望某些人洗地的时候,不要用错误观点误导他人。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的相关内容

    民生最念狂风后 世事常思细雨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他改变了中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没有离开我们,他只是走出了时间。

    七律·园竹
    江泽民
    小园静静碧湖边, 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 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 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 鞠躬尽瘁为苍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