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

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
和很多人一样,知道“司徒雷登”这四个字来源于毛主席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

除此之外,对司徒雷登这个人,我们知之甚少。

前不久,我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当年燕京大学筹建选址的文章,里面提到司徒雷登为了争取一个风景极佳的的地块作为校园,亲自找到陕西督军陈树藩,商量购买事宜。这块地本是陈树藩的父亲打算用来建祠堂的,断不可出售。结果陈树藩不仅应允,而且以极低的价格转让,成为美谈。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对司徒雷登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产生了兴趣。究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让毛主席亲自写一篇指名道姓的文章?他与中国的渊源如何?

这些问题在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里都有详细的解答。

所以,我就从孔夫子旧书网购买了一本,前后花了两周时间读完,现在写篇简单的读后感。

司徒雷登的一生,历经多个角色:传教士的儿子、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

作为传教士的儿子,他很自然的出生在了中国,从此一生与中国结缘。然而他的主要求学经历又是在美国,这就注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所有的一切都准确无误的表明:司徒雷登是一个美国人。

作为传教士,他也是合格的。实事求是地说,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为旧社会中国带来了科学技术和民主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在传教过程中,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深感这个国家的落后与愚昧,也切切实实希望通过一番作为改变现状。

作为教育家,这是他的人生高光时刻,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身份。参与创办燕京大学,并长期担任校务长,让他在华传教事业上升了不止一个高度。凭借传教士的身份,他身体力行四处筹款,使得燕京大学在当时有实力成为全国最好的高校之一。充足的经费,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的设备,美丽的环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理念的知识分子,成为那个年代救亡图存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

作为外交官,他无疑是非常沮丧的。关于司徒雷登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那一段经历,可以说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他从另一个视角描述了解放战争前夕国共两党的激烈斗争。很可惜,司徒雷登站错了队伍,虽然他跟很多中共官员有不错的私交,但自始至终他都坚定不移和蒋介石及国民党站在一起,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毛主席会写那篇著名的文章,因为司徒雷登的确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执行者和代言人。那个时代,国民党是中华民国政权的执政者,是受国际认可的官方。二战后,中华民国与同盟国平起平坐,参与战后秩序的维护,接受美国的大量资助。美国希望扶持国民党政权,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但关键在于彼时国民党虽然坐在正统的位置,但已然腐朽到极致,就连司徒雷登都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但积重难返,无法破解。最终,蒋介石丢失了政权,仓皇逃跑至台湾。

司徒雷登和蒋介石私交非常好,这不仅是因为工作的缘故,还因为蒋介石本身就是一个基督徒。

所以,当蒋介石溃败后,司徒雷登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远涉重洋被带到了杭州,他的出生地,安葬于半山安贤园文星苑。虽然没能实现他葬在燕京大学的遗愿,但能回到中国,也算是为他一生划上完整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