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如果风知道

我经常听人说话,别人付钱让我们听的,或是我们付钱听别人的,亦或是亲密关系里必要的“交谈”部分。所以久而久之,我会在大脑里出现一个习惯性的“系统”,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会把对方的每一句话自动归类到不同的信息之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谎言、哪些有后期加工的成分、哪些是技巧、哪些是真实的感受、哪些是理性、哪些又是感性……

分类的好处,是我可以保持大脑低功耗的方式,处理大量的无效信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在谈及感受的时候,会本能地忽略理性思考的部分,以至于他们讲述的内容会分崩离析,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快速地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关键点。


因此,别人付钱让我们听说话的,才真的可以做到完全信息同步的方式处理对方提供的大量无效信息。能在生命中遇到一个理性的聊天对象,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需要同频彼此的认知,将讨论的事情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逻辑推理。

没错,上面这段话是在“装逼”。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至少得从一个事件里面找到前因后果,然后理解它发生的原因以及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案。我极少会提供解决方案,因为我知道大部分人并不愿意知道解决方案,他们需要的是事件存在时的拉扯感。

举个例子,很多人抱怨原生家庭自己的父母如何对自己“残忍”,其实我们有很多解决方案。把这种源源不断的恨付诸行动,比如断开原生家庭提供的经济支持,甚至是把聆听者当作“父母”,狠狠地抽对方一耳光将这种恨意实体化。但绝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这种仇恨本身就是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存在感——这种拉扯感的情绪既可以让自己拥有“埋怨”的权利,也可以为自己的“作”找到最终解释权,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切的痛即是“活着”

从对方的描述中找到问题根源、甚至挖掘到当事人自己也不愿意面对的真相,这是我的能力,但极少有人希望得到解决方案——或者他们觉得这件事没必要解决(然后被伪装成“我觉得这件事解决不了”)。这么一段时间来,我只遇到一个主动向我提出“你先别给我解决方案”的人,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3P男孩——这个人的故事以后再聊。他拒绝我提供解决方案的原因是他觉得“这是他必须要去体验的过程”。


在这么多“聊天”之中,我找到了某种有趣的现象——从事件本身聊到问题根源,直到最后得到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途径”看上去是一套正常的“流程”,除了刚才讲到很多人不愿意得到解决方案的情形以外,找到问题根源本身也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它需要大量的真实信息呈现和同步,甚至还需要当事人对其“真实性”进行质疑和深入讨论。很多人面对一般的否定都难以承受,更别说还要接受他人对自己“真实性”的评价——但之前我提到过,人们对于记忆的篡改是一种心理本能,要对这些记忆的真实性拆解时,本身就会涉及对一个人心理动机的深挖,甚至会让当事人看见未曾见过的真实自己。

于是,从事件到问题根源的“发现问题途径”也变得不那么“友善”,所以人们开始寻求第三种更加轻松的路径——希望通过用一句结论的方式覆盖一个繁杂问题-解决方案体系,我把这种路径取名为“摘要途径”。

摘要途径往往会有一句非常简单明了的话,覆盖一个庞大的逻辑推理过程——例如“男人就是犯贱”。看上去这个结论可以覆盖很多男性的行为,但仅以此来评价男性行为很难说服“我这类人”。比如我花了一整个《性癖纵横观》的篇幅,来解释“男人就是犯贱”这个结论。性癖反馈男性的心理需求,征服与被征服作为能量转换,男性有的时候需要被征服的方式来平衡心理,于是对于被征服的性需求转变成了符号,而丝袜高跟鞋就是符号之一,所以被高跟鞋踩踏生殖器看上去是一个“下贱”的需求,但它背后有一些整个完整的逻辑推理。

当然,这个推理也并不是所有人关心的。


“摘要途径”不仅可以省略复杂的推理过程,也可以规避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强项的知识领域,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跟那些知识领域强者“平起平坐”——你说的这个理论我懂,不就是男人都是犯贱的嘛。你看,有了“摘要途径”,似乎就得到了一个知识领域的捷径,可以直接得到立马能用起来的结论。

前几天我无聊翻到一本书《风吹哪页读哪页》。本着对这本书标题的尊重,我真的就随便翻了一页读起来。里面的内容很庞杂,但是又非常简单——它在里面收集了从古至今的名言警句,通过分类成不同人生状态、阶段的方式装订成册。每一个摘要都在一眼就能读完的篇幅之中,能够用最短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本质”。它很像心灵鸡汤,但又不全是,因为里面的句子还是很值得深入琢磨,或是因为今天的有感而发而换做了微信签名,跟换头像明志有着一样的作用。

这本书就是非常典型的“摘要途径”,人们在追求的是一种结论上的支持,比如我今天想要出轨,我总得有一个支持出轨行为的声音在背后推我一把。如果这个人是具有权威性的,那我出轨的想法就可以得到古今中外的“担责”。“摘要途径”最大的特点是当事人并未参与其中——如果这个结论是“身边人”提供的,很有可能会在最后东窗事发时,一句“这可是你让我去做的”而把所有责任都推卸出去。因为“发现问题途径”本身,是需要当事人扪心自问,发现自己的“问题”,当事人在参与其中时,如果一味地外归因虽然“没有错”,但是至少对帮助的人来说,这种强烈的外归因行为会让他们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恰好“摘要途径”就是这个完美的“外归因”。


如果真就跟《风吹哪页读哪页》一样,风能帮你带来所有事情的“摘要”,那人也不至于活得这么痛苦了——这种痛苦不是源自于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当我们看了这么多“摘要”之后,人生还可以过得一塌糊涂。这种似懂非懂的信息越多,只会让我们麻痹在无数的结论之中,却放弃了“生而为人”的体验。

否则那些灵修课还怎么赚钱呢~

撰写博客的宣讲、交流、和距离感

博客是一个封闭式的交流空间,当一个观点输出的时候,至少需要“交流”才能突破这种次元封锁。所以,我常常花最多的时间不是在创作,而是在自己的博客留言区或是朋友的博客留言区进行大段文字的互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流。否则,博客更偏向于“宣讲”。

当然,这里我首先排除了“展示”属性的博客,它需要更强烈的“联结感”,比如创作者和交流者之间本身存在某种相似性——工作、旅游、购物、亲子等。“展示”类的博客也会有观点存在,但这个观点是附属于主观喜恶的,人们不必对他人的主观喜好进行质疑,否则就太不讲人情了。

“观点”同样拥有强烈的主观性,若是采用归纳法呈现观点,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定律,再由定律推广至现象,就很容易遭到质疑。一旦有人提出了与结论违背的现象,极有可能发展成一场“争论”。以和为贵的人当然不愿意有冲突发生,所以往往就用一句“你说得都对”放出个烟幕弹就逃走了。久而久之,质疑观点反倒变成了“否定他人”,后面紧接着一句话就是“关你屁事”。


此前,我弄错了一个前提——我以为“宣讲”是一个人的主观选择,特别是当他们紧握着手中的“知识”,努力想要表达观点或是“正确性”时,会陷入到宣讲的自嗨中,从而切断了与他人的“交流”,才导致了“距离感”的产生。

但博客因为功能性,不得不将“交流”置于发布之后。所以没能及时获得“交流”的博客,看上去非常像自话自说的“宣讲”。这个时候“评论数”就变成了这篇文章“价值性”的外在标准——特别是当人们根本没有认真看过内容的时候,评论数以及“大多数观点”反倒成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发现,当前提一换,这件事很难用定义的方式去评价文章的属性,所以当“评论数”作为标准时,就可以推导出另一个没有标准的抽象概念——共鸣。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未见其全貌,一言以蔽之的“公式”:

没有标准的抽象概念(价值)→具体数值的评论数→没有标准的抽象概念(共鸣)


前几天,我们和朋友聊起“应试教育”。我们几个人算是“失败品”,因为我们的童年都有几个类似的经历:修改分数、模仿签名、不停地追问老师“为什么”。为什么问多了,就会被认为是“故意挑事”,所以最终不得不接受那个“正确答案”。妻子去年报考过心理咨询师,在群里有人询问“这道题为什么选这个答案”,老师回答:“你就记住这个答案就行。”于是,她放弃了考试——学会书本知识,凡事都是列举一个名人名言,没办法将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为什么”,这个学习过程不就是应试教育的逻辑吗?

“应试教育”最应该追求的是“标准答案”,至于1+1为什么等于2,这不是这个阶段该去考虑和“质疑”的问题——注意,我说的是“质疑”,是因为我曾经因为追问“为什么要学思想品德课”而被请过家长,这个“质疑”是思想品德老师定义我的行为,她认为我作为一个学生不应该对老师和学习提出质疑。

所谓“标准答案”正是那些被数值化的分值、答案、字数、工整的对仗、递进的排比。在刚才提到的公式里——评论数的数值变成了那个“标准答案”,同时覆盖上游的标准也关联了下游的结论,成为一种具体的“外部追求”。

当然,这里又必须要强调一下——这个博客讨论的话题,均没有涉及“对与错”的标准,追求“评论数的多寡”并不是指向某一种行为的好和不好,因为我想陈述的观点也没有对错:

评论数的多少,实际上受一个“人性弱点*”的影响,其本身也是“没有标准”的,甚至可以被人操控。

* 弱点:中性词,无贬义

    继续这两天提到的一个“确认偏差”,人们更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信念的信息。当这样的个体性延展到群体性时,观点得到支持、赞同的领域,就会出现更多的观点表达,这样个体的观点因为可以得到群体性的认同而变得更具“价值”。相反,当一个观点无人或很少人理会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这便是大众传媒学里会提到的“沉默的螺旋”,具体来看:

    1. 原始观点A,多数人赞同观点A,并积极发表观点A+,形成正向的螺旋,越来越多人参与话题;
      • 即便多数人赞同观点A,如无人发表赞同观点A+,也会形成沉默的螺旋,无人参与话题;
    2. 反对观点形成的群体,因“挑战个体”而拥有更强大的“能量感”,因此会形成“墙倒众人推”的情形,即正向的螺旋;
      • 少数人一旦发表反对观点非A,已经形成的群体性进行排他性发言,反对者不再发布反对观点,形成沉默的螺旋;
    3. 原始观点A,少数人赞同观点A,无人发表观点A+,形成沉默的螺旋,无人参与话题;
    4. 原始观点A,多数人反对观点A,并积极发表观点非A,因反对形成的群体性积极互动,形成正向的螺旋;
      • 即便少数人反对观点A,但多数人赞同并发表观点A+,因为赞同形成的群体性积极互动,形成正向的螺旋;

    细心的你就会发现,这些“螺旋”似乎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改变螺旋方向——对,这就是控评的底层逻辑。


    我的博客有很多交流是发生在“台面下”的。一些朋友会因为想要交流观点,直接跟我在微信上聊起。甚至有些朋友,第一次用Telegram交流,就可以已经深入到“彼此约过怎样记忆深刻的炮”。之前因为博客认识快3年的朋友,昨天跟他玩了个游戏,让他问出问题,自己如实回答后,我也会如实回答对应的问题,交流下来他终于不用再对我使用“疑点管理系统”。

    当从“观点”进入到“交流”层级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沉默螺旋”的发生,它是一种将信息黑箱化的群体性行为,你最终得到的数据要么是全部“赞同”或“否定”,而那些真正想要交流的也可能因为螺旋而丢失了。所以我更期待一对一的交流和观点碰撞,只有这样,一个博客的使命才会终结——我“宣讲”某一个观点,因为真诚的“交流”学到一个全新的观点、补充我的视线盲区、或是交到一个真诚的朋友。

    又需要解释一下,不是说博客上面的评论都是“不真诚”的。

    你看,这就是博客因为距离感带来的信息差,需要无时无刻地同步,避免惹怒多数人的“群体性”。

    人是人的药

    这几天都在接待“客人”,所谓客人其实是远道而来的朋友。

    他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我们这里当成是一个周期的“保存点”。我们在此刻,分享这个周期内的经历、想法、困惑。从内子宫聊到外太空,从前脑高潮聊到全是屎尿屁类比的后脑,在三十几岁的人生节点,还能有这样不用只围绕着育儿、婚姻、贷款的朋友,是极其幸运的事情。

    我们在主持TA竟然说时,会看到陌生人之间通过一周时间构成的关系,他们互为镜子,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家庭的一部分,超越时空、性别、性向、理性与情感的维度,在“此刻”这个保存点仿佛身处全是棱镜的迷宫,每一面镜子都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自己。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某种微妙的“药性”。


    人是人的解药,明明相同经历的人,他却可以比我更勇敢更坚强,这无疑是一剂像是强心针的存在。

    虽然这个类比会损失大量的重要信息,但并不妨碍这种药效带来的直接效果——我或许应该想他那样。另一些解药,也是TA竟然说的场域里观察到的。当一个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每一人进行评价、理解、安抚的时候,他被这些贴上了“跟我母亲好像”、“像我女儿一样”、“你以前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正是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人,所以才习惯性地旁观,他被灌注角色之后,会用那个身份和每个人各自聊天——事实上,他在修复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他在修复童年时期,那些“理想中”的母亲、父亲和自己,由自己来演绎那个自己最希望得到/给予的关爱和Set me free。


    人也是人的毒药,人们长时间在确认偏差中,寻求对自己肯定、赞同、理解的声音,会慢慢失去“否定”的抗体。

    任何一句话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慢性中毒的药,更甚,哪怕是对方没有投以肯定的眼光,这些人都会跳脚离开,觉得自己受到了质疑,不希望跟这样的人再有来往。久而久之,这种慢性中毒带来的是对更多确认偏差信息的渴求、害怕被提问、甚至是失去了提问的能力,不去探求“为什么”,因为只要赞同自己观点的都是对的,是自己需要紧紧抓住的锚点,以便在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确定自己的存在。比起一句有“剧毒”伤害性的话,这种自己过分追求赞同带来的毒,是副作用也是慢性、不致命却麻痹一生的毒。


    除了解药跟毒药,还有依赖性更强的药——吗啡。

    长时间以上帝视角高高在上蔑视一群“不如自己”的人,如数家珍地罗列这些人各自的不幸,试图证明自己正走在“正确”的一眼可以往到头的路上。当这个剂量再也无法维持现实的痛苦时,自我塌陷就会进入黑洞状态,通过最极端的方式尽可能地汲取周遭一切人的关注和情绪。他知道问题在哪,但也习惯了吗啡的镇痛效果。


    人也是人的春药,彼此在思维和感官上得到完全同步。

    就像是在“保存点”遇到的人,在那个几点彼此交换认知就像是一场嗑药的性爱,聊到大汗淋漓、颅内高潮。春药的特点是“药效短”,但它的后劲在于一场完美的性爱在日后的某一个时刻,会成突然回忆起这场聊天里的某一个可以带来链式反应的话题、认知、观点、知识,就跟高潮那一刻的临界一样,这种“突破性知识”带来的后劲是持续的,并且可以被融入到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春药会上瘾吗?会,但人不会上瘾的是“不对的人”,所以当人对了,聊的话题对了,自然而然就会需要这样的一粒“万艾可”。


    是药三分毒,后面还有半句:记得别过量。

    因回答了一个什么是夏令营的问题,我的 其乐Keylol 帐号被封了

    起因只是有个网友在其乐Keylol上问了这么个问题: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8-02-33

    基本上他就是想问问,所谓的夏令营和少年宫都是啥玩意。

    (你可先别问为什么只有个浏览器历史记录的截图)

    (其实昨天还挺有心情写这篇文章的,但是过了一晚上又稀里糊涂过完一个白天之后就又没什么欲望了)


    少年宫和夏令营是啥?

    少年宫?

    少年宫应该是啥玩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老家以前就有个少年宫,里面是个电影院,也不对外营业,全年也就只有给中小学放电影这一个业务,到后来学校都有自己的阶梯教室,甚至教室内都有电视和投影仪了,没人再去了;电影院外边一圈则是租出去了,都是补课班,类似大城市的写字楼,只不过业务基本以向学生营业为主。当然,大部分时间里里外外都是空着落灰,事业单位的地皮,房租贵且维保烂,市场经济下就得落灰。后来就连带着旁边的初中全拆了,盖了个酒店,连个照片都没剩下。

    夏令营?

    夏令营这玩意,在我的理解中那就更神奇了。

    1995年 CCTV-7 少儿·军事·农业·科技 开业。我家里虽然没有有线电视,但是老式羊角天线电视却能很不稳定的收到带着巨大杂音和雪花的有线电视节目(白嫖)。而 CCTV-7 的少儿节目从下午3点左右一直干到晚上7点,大部分节目都是少儿科普和夏令营。少儿科普节目离谱得有点过分了,以至于我一直以为北京的自来水干净得可以直饮,公交车都是氢燃料电池。而夏令营节目则更是看着一堆小孩在那做我完全理解不了的事情。小学寒暑假期间被关在家里,就只有这玩意是小孩能看的电视节目,而且看着还巨难受!

    然后时间可以直接跳到我在北京的一份工作。原本核心业务是面向学校经营IT类服务,但是老板想要扩展业务,另一个部门就有面向「面向学生经营的业务」的业务。这段有点饶口,毕竟我的确搞不清另一个部门到底在干啥,毕竟「组织学生搞线下文娱活动」实在离「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太远了。

    再后来又可以跳到我在清华里面工作的那段时间。上班是要从五道口地铁站下车再从清华大学东南门进去的,而清华东南门往南这一块,早上就经常有一队一队的看着像中小学生的人,有时候还有领队的点名,看着貌似像是组团旅游?

    jpg_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9-29-32

    我就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之前那个公司的业务场景吗?这玩意就是夏令营(的一部分)吧!


    我的 其乐Keylol 账号被封

    当然,我知道我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片面是整体的一部分,把这一片拿出来,如果和其他人的另外一些碎片,一起拼起来,或许就能看到比较完整的答案了。

    于是我把语言整理了一下,发布到了 其乐Keylol。

    原答案:

    只知道夏令营。以前工作过的公司的业务里有接触过,后来个人在清华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片面,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夏令营: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要客户,打着教育旗号的,旅行社……

    说白了就是都是中小学生的旅游团。

    那种一车下来都是老头老太太的穷游团,应该能想象得出来吧?把老头老太太换成中小学生,然后目的地是大公园大景点或者大高校,再把强制消费这块去掉,就行了。(当然,部分团可能也会有类似破冰和军训一样的内容)

    比较烂的有那种就是清华大学一日游的玩意。
    而且北京的大学一日游这种业务很火爆。有很多本地(北京的地理面积大得城南城北杀父之仇都能抿了)和外地来的学生,梦想就是进清北。小孩做梦很正常,但是针对这个做(渣)业务就有点……
    大早上要求学生自己在清华大门口集合,然后到点了有个人领进去溜达一圈,这就夏令营了。尤其是(至少2018那阵)清华大学虽然是开放的外人可参观的,但是非相关人事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才能进入。这块管得不是很严,因为清华大学里面有居民区,有公司,还有菜市场。进门的时候即使没有相应的证件(学生证,工作证,内部停车证)只要说明白你是在里面做什么的也让进。但是很多野夏令营组织就干一次少一次的,经常不预约领着一大队小孩就想进,然后就在清华门口堵着。大夏天看着一堆小娃娃站在太阳底下暴晒(都是6月7月8月份来的,也挺纳闷工作日哪来的这么多小初的小孩,应该还没放暑假吧)。
    (说难听点却有点像家长暑假没地方扔娃,随便整个旅游团当托管,把孩子一扔。)

    以前北京应该比较多吧,中央7套刚开播的时候从下午3点一直播到下午7点,全是夏令营,小时候我也挺好奇到底是啥玩意的,也看不懂。反正我这种本地小城没有,大学在西安念的,算是大城市了但是也没见到过多少。

    b85m-win458-snap

    啥玩意就涉政信息了?

    尝试绕过他们的审查机制

    首先想到的是火星文。

    呮倁檤嗄泠營。姒湔厷呞哋鄴務里洧帹触過,後唻個亾茬凊澕里媔仩癍哋溡糇閄囗竾見菿過。當嘫,莪見菿哋呮洧適種,觀點悱瑺爿媔,葰姒芣能姒媥漑洤。

    嗄泠營:姒尒敩泩初狆泩滈狆泩潙炷婹愙戶,咑着嘋yu旗呺哋,膂垳涻……

    説皛孒僦湜嘟湜狆尒敩泩哋膂遊團。

    哪種①車芐唻嘟湜荖頭荖忲忲哋窮遊tuan,應姟能想潒嘚炪唻妑?妑荖頭荖忲忲換荿狆尒敩泩,嘫後朩哋哋湜汏厷圎汏憬點戓鍺汏滈校,侢妑強zhi消曊適赽厾鋽,僦垳孒。(當嘫,蔀汾團妸能竾浍洧類姒岥bing啝軍xun①樣哋禸嫆)

    仳珓灡哋洧哪種僦湜凊澕汏敩①ㄖ遊哋琓嬑。
    洏苴苝倞哋汏敩①ㄖ遊適種鄴務佷焱嚗。洧佷哆夲哋(苝倞哋哋理媔積汏嘚峸遖峸苝摋父と仇嘟能抿孒)啝迯哋唻哋敩泩,夢想僦湜琎凊苝。尒陔莋夢佷囸瑺,泹湜針怼適個莋(碴)鄴務僦洧點……
    汏皁仩婹浗敩泩洎己茬凊澕汏閄囗潗匼,嘫後菿點孒洧個亾領琎厾媹垯①圜,適僦嗄泠營孒。尤娸湜(臸仯2018哪俥)凊澕汏敩虽嘫湜閞fang哋迯亾妸傪觀哋,泹湜悱楿関亾倳濡婹諟湔①兲預箹財能琎叺。適赽涫嘚芣湜佷嚴,洇潙凊澕汏敩里媔洧劇姄岖,洧厷呞,還洧婇巿畼。琎閄哋溡糇旣使莈洧楿應哋姃件(敩泩姃,笁莋姃,禸蔀渟車姃)呮婹説眀皛沵湜茬里媔莋什庅哋竾讓琎。泹湜佷哆嘢嗄泠營蒩枳僦迀①佽仯①佽哋,經瑺芣預箹領着①汏隊尒陔僦想琎,嘫後僦茬凊澕閄囗陼着。汏嗄兲看着①碓尒哇哇跕茬忲陽疧芐懪曬(嘟湜6仴7仴8仴妢唻哋,竾侹妠悶笁莋ㄖ哪唻哋適庅哆尒初哋尒陔,6仴應姟還莈倣濐徦妑)。
    (説難厛點卻洧點潒傢萇濐徦莈哋汸扔陔ふ,隨楩整個膂遊團當仛涫,妑陔ふ①扔。)

    姒湔苝倞應姟仳珓哆妑,狆姎7套碙閞譒哋溡糇苁芐吘3點①矗譒菿芐吘7點,洤湜嗄泠營,尒溡糇莪竾侹恏渏菿疧湜倽琓嬑哋,竾看芣慬。反囸莪適種夲哋尒峸莈洧,汏敩茬覀鮟淰哋,匴湜汏峸巿孒泹湜竾莈見菿過哆仯。

    也过不去审查。

    然后想着用图片,同样过不去审查,我甚至试了加水渍加旋转,全都无法通过。腾讯的这套审查机制是够狠。

    jpg_b85m-win457-snap

    b85m-win459-snap

    没办法,服软吧,自我审查。

    我就一段一段的删除,最后发现即使只有第一行都不去审查。

    只知道夏令营。以前工作过的公司的业务里有接触过,后来个人在清华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片面,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就这么一句就已经涉及政治敏感信息了,还自我审查个屁屁。

    最后我就随便回复了一句“你提了个我不该回答的问题”。结果管理员立刻闪现出来删贴并警告:

    b85m-win462-snap

    真有精神。

    什么都没说等于什么都说

    好好好,既然绕不过审查,那我干脆把所有词都打码就好了。

    只知道口口口。以前工作口的公司的业务里有口口过,后来个人在口口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口口,所以不能口口口口。

    口口口: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要客户,打着口口口口的,口口口……

    说白了就是都是中小学生的口口口。

    那种一车下来都是老头老太太的穷游团,应该能想象得出来吧?把老头老太太换成中小学生,然后目的地是大公园大景点或者大口口,再把强制口口这块去掉,就行了。(当然,部分团可能也会有类似口口和口口一样的内容)

    比较烂的有那种就是口口大学一日游的玩意。
    而且口口的口口一日游这种业务很火爆。有很多本地(口口的地理面积大得城南城北杀口之仇都能口了)和外地来的学生,梦想就是进清北。小孩做梦很正常,但是针对这个做(渣)业务就有点……
    大早上要求学生自己在口口大门口集合,然后到点了有个人领进去溜达一圈,这就口口口了。尤其是(至少2018那阵)口口大学虽然是开放的外人可参观的,但是非相关人事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才能进入。这块管得不是很严,因为清华大学里面有居民区,有公司,还有菜市场。进门的时候即使没有相应的证件(学生证,工作证,内部停车证)只要说明白你是在里面做什么的也让进。但是很多野口口口口口口就干一次少一次的,经常不预约领着一大队小孩就想进,然后就在口口门口堵着。大夏天看着一堆小娃娃站在太阳底下暴晒(都是6月7月8月份来的,也挺纳闷工作日哪来的这么多小初的小孩,应该还没放暑假吧)。
    (说难听点却有点像家长暑假没地方扔娃,随便整个口口口当托管,把孩子一扔。)

    以前北京应该比较多吧,中口7套刚开播的时候从下午3点一直播到下午7点,全是口口口,小时候我也挺好奇到底是啥玩意的,也看不懂。反正我这种本地小城没有,大学在西安念的,算是大城市了但是也没见到过多少。

    顺利过审。

    口好啊!

    账号被封

    果不其然,再登录账号的时候直接被禁用了。

    b85m-win464-snap-1

    b85m-win464-snap-2

    b85m-win464-snap-3

    不能看任何页面,不能修改信息,不能看通知,就被锁死在这个禁用页面了。


    账号被禁用后

    我是完全没心情去申请解封。

    首先可以肯定这不是一个误封行为。

    我这个账号自注册起就因为涉政被警告过太多次了。

    他们的那个论坛专用水区已经禁止我回复超过一年了,就因为我喷PalPay难用,没有支付宝好用,属于恶意一踩一捧。

    吐嘈个北京的外地人看病挂号难,被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07-15_14-11-12

    如何跨区买游戏,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23-05-03

    资讯促销问题,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1-24_17-01-54

    帮助2022年疫情还未解封期间要进京的人,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23-06-32

    甚至直接空降一个涉敏警告,连标题都没有(后面那个链接是死链)。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19-02-10

    这些截图都还是我当时被警告后顺手截的图。

    说真的帖子一边在那因为提供有价值信息热心反馈乐于助人而不停地涨积分,同时又因为无法名状的原因不停的在那收警告,也算是其乐Keylol的一大特色。有时候甚至怀疑管理员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曾申请过解封

    当时我曾向管理员申请过解封我灌水区的禁用,那时都已经被禁用一年了,人家还说怎么可能呢一般封14天就自动解封,然后专门翻出个我甚至懒得截图的证据,又贴了个带有一大片引用的《用户协议》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1-24_17-03-34

    让我打保票“下不为例”。下不为你个鸡巴的

    是否要申请解封

    其乐Keylol 给出的解封渠道是贴吧,里面有一条是账号被禁用的一般理由。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8-33-06

    我这是妥妥的符合他们的理由三。

    你是官你是爷,你骑在老百姓头上拉屎。


    国内社交平台

    目前我有活跃度的就是B站,微博,其乐Keylol。

    微博的账号去年被全站拉黑之后其实很快就解封了,但是我没有再发布过任何一条微博,只是简单的看看别人发的内容,点个赞,偶尔评论一下。之所以这么做是我觉得不能让新浪得逞了,把我的账号拿去发广告。虽然我的账号只有几百粉,绝大部分关注也都已经退微博了,但是看着账号顶着自己的名字发很恶心的营销内容实在是觉得会恶心。

    jpg_563235edly1h40uobhyauj20gt0owaby

    (截图账号原本是十多年前一起玩线上游戏的广东朋友,退博太久了账号被新浪拿去用来发擦边信息了)

    B站其运营目标变成电商之后,社交环境急转直下,我的大部分关注基本都没有活跃度了,原有的忠实用户都已经被赶走了。现在这状态,偶尔看个猫猫还行,剩下的内容,不是三次元软色情擦边就是洗稿搬运甚至AI念稿。就算有人正经做一点内容,很快就会有喷子来袭。实在是没什么心情在这下工夫。

    再往前说,以前我知乎、segmentfault和一些技术论坛也都是有一丁点活跃度的,但是知乎变逼乎,segmentfault更是开倒车退到迷路,国内技术论坛更是越来越弱智(不弱智的肯定会死)。

    现在 其乐Keylol 也把我账号封了。封得好! 这就是我再次砍掉一块无用社交的大好机会!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尤其是这个平台还很正大光明的展示了:你的账号不属于你,你只有你账号的部分使用权。是啊,账号被封了之后,连自己曾经发布过的内容自己都看不到。

    反正我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顶多算是又少了个 「问题互助」 平台罢了。其乐Keylol的问题互助板块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提出一个一般难度的问题时,可能最开始还有几个人认真回答,但过不了一会就有为了刷论坛积分和为了装逼充大神的答案刷个不停(有一次有个人提问关于 rEFInd Boot Manager 的问题,结果好多人竟然用 “Windows多引导好用为什么不用Windows的多引导” 来冲我从官方翻译过来的正确答案)。中国互联网现在就这个德性了,肮脏程度重回2008年那段又脏又乱小人能匿名君子被开盒的时代,而封闭程度则直接退到2000年前基本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了。大家重回互相孤立互相敌视的状态,这又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绝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的特点,明面上互相接纳,实际上每个人都想把对方捅死而自己却又不会遭到任何惩罚。初中生的味道实在太重了

    反正又不归我管。

    The post 因回答了一个什么是夏令营的问题,我的 其乐Keylol 帐号被封了 first appeared on 石樱灯笼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