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3D:酷炫的算法,为何商业落地慢?
在我看来,AI 3D 最终的杀手尚未到来,那就是文生视频技术。
The post AI生成3D:酷炫的算法,为何商业落地慢?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在我看来,AI 3D 最终的杀手尚未到来,那就是文生视频技术。
The post AI生成3D:酷炫的算法,为何商业落地慢?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当今 AI 产品有许多的局限性:幻觉,过时的信息,领域知识的缺乏,机密数据的处理等等。 这一年来,有一个技术在硅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The post 检索增强生成(RAG)在硅谷火了,汇总创业者和科研人的看法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训练的过程更像在丛林里寻宝,指南针是顶尖的人才,算力是铲子,要从一条一条的分岔路中不断试错和纠正,找到算法和数据的最优组合。
The post 为什么说大模型训练很难?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近年来,ViT 似乎成为主流视觉架构的模型,不过 UNet 仍然在 diffusion 模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The post 请教英伟达小哥哥,解读 Sora 真正的技术突破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尽早开始营销,可以减少大量的用户获取成本。
The post 4个月50万用户,复盘Pika的运营策略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设计简单并且具备生命力的产品并不容易。2012 年,龙哥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龙哥想恭维一下产品经理,其次,要做简单的产品。
上帝制定了世界运行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很简单。大约在 1605 年,开普勒就发现了行星的移动遵守著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这是咱们高中学习的,想必读者也已经忘的干干净净。但是,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要记住,世界的规则是简单的,简单的才是美的,有生命力的。到了我们有能力做产品的时候,也不要把事情搞复杂。
自然的、简单的、有规则的产品,才会自我传播,才会被用户推荐给用户。
晚上收到了四卷冲扫出来的照片,其中有一卷漏光了。回北京的时候,我特别想拍官厅水库的风车,于是把车停在水库的边上,拽出那个腰平取景的胶片相机拍摄,不知道挂在哪了,居然卡吧一声,后背暗盒打开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儿,就是说,暴露在光线里的底片,成了废片。我手忙脚乱,赶紧合上后背检查,也没发现是咋打开的。
上网搜了一下,觉得大部分胶片还有救,何况还有没拍完的。于是重新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非常漂亮的风车照。
最终发现,只有五六张是废片,整体非常棒。
创业也一百多天了,已经喊完了“预备、开始”,并且进入了拍摄状态。
咔嚓咔嚓,非常棒。
今天我和老沈做了一次对谈,后续会放到播客和我的知识星球里,收获还挺多的。老沈是 Tower 的创始人,后来产品卖给了 Ones,自己加入了飞书团队,现在是飞书的产品副总裁。
我做播客,一般会写个大概的提纲,然后循着一根主线聊,聊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灵感。如同我们在一个森林公园转悠,突然发现曲径通幽,不同的枝桠、花草和颜色纷至沓来,美不胜收。这就是让人惊喜的创作过程。
和老沈聊的过程中,很多内容让人惊喜,比如为什么 Tower 不做移动版本,为什么 Tower 不收费,关停另一个项目 知人 HR 系统的考量是什么?卖掉 Tower 的形态是什么?进入字节半年,啥具体业务也不做,这是什么神操作?
特别多有意思的话题。
我觉得老沈从一个执拗的创业者转变成了一个产品的掌控者,至于这个产品是不是属于自己,没那么重要了,他更加看中平台上的空间,飞书的总裁也给了他足够的信任,这很不容易。 每个创业者可能都有一点偏执,说白了就是自己的盲区,2016 年的时候我让老沈好好做移动版,他不是也不听吗,今天和我说,Tower 移动版的缺失是最大的败笔,而知人 HR 系统则完全是一次认知上的打脸。但在这之后,他能够认识到 Tower 的局限性和天花板,决绝的卖掉了 Tower,给到投资人和员工一个体面的交代,然后转身投入飞书,不得不说这是一次还算不错的转身。
老沈正在从一个创业者,转变成工匠。
任何工作的本质,都逃不开重复劳动,只是重复的内容不同。 作家要不停不停的写东西,科学家要不停不停的做实验,医生要不停不停的打针换药做手术,设计师要不停不停的画图,我们要不停不停的写代码。
不同的是,有些人终生都在重复,有些在重复之中不断的积累量变,最终形成质变,写出了不朽的巨著,破解了世界难题,画出了惊世的画作,写出了改变世界的软件。
坚持,耐得住寂寞,才能不断的积累量变,如果再有一点点创意,一点点机遇,才有机会实现最终的质变。对于擅于坚持默默耕耘的人,即便大多数人没能寻求到质变,但依然坚守的人们,好像有个统一的称谓 —— 工匠。
敬请期待我们的播客成品吧。
近期拍的一些照片:
很快我发现一件事,那就是身为一个年轻的亚裔女生,很多时候会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每当我人畜无害地出现在活动中,经常被当作产品、BD、艺术家,甚至一个啥也不懂的+1。
The post 当纽约遇上Web3(中) – 她山之石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我一看,立马认出了十米开外这位四十几岁的亚裔男子,Andrew Y!他开始和几个凑过去问好的人交谈。我决定也上前和这位著名的美国政客搭话。
The post 当纽约遇上Web3(上) – 屋顶派对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