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Nov.11 – Nov.17 人类是一台精巧的激素机器

Humachine,人类是一台精巧的激素机器。

创刊词

我从小就梦想自己能做一本自己的杂志。

初中时,暑假提交的摘抄作业我做的是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整个学生时代我负责班级各种对外的黑板报、小报;后来做杂志这个愿望在大学实现了;再后来做广告业务的时候负责的是机上杂志,彻底让我对杂志这件事祛魅了。

杂志的乐趣就是机器模块组装,不同模块囊括政治、野史、情感、科学、心理、哲学、灵异、鬼神……如果是一个人制作的杂志,那这种组装就更加有趣——它是一个人思维的模块化,在不同身份下的思考,亦或者就是同一个思考下的不同世界。

Humachine,Human & Machine,人类或许就是一台机器,医学确定了它的极限;心理学揭开了复杂的程序规则,而哲学提供了它肉体无法前往的最远路径。2008年,我完成了人生第二部所谓的文集,取名《The Machine》,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台在不同事件里游走的机器。不过这个文集我得找个机会销毁,因为它非常可耻,一个文艺青年在旋转楼梯上绕圈圈跳舞,楼下端着酒杯的人都用看傻逼的眼神看着我。

得了,十几年之后,这个Machine终于进化成了Humachine。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断地将生活打包成心理块,这使得生活似乎过得越来越快,而且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

小时候的记忆是由无数的碎片构成,充实而复杂;成年之后这些概念被整理汇总,比如“男人不是个东西”就可以解释大多数跟男性交往的碎片。当概念和人生高度浓缩成块后,每一年就变成了数值上的改变——今年赚到了多少?当数值无法说服自己时,就变成了抽象的没有标准的概念——今年有比去年过得更开心吗?结果去年过得如何也都忘了,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


“带这个记录仪是为了防止遛狗的时候被人碰瓷。”

一名养狗人遛狗前的准备工作

若非此人提醒,我从未想过此事。遛狗时,我会下意识选择小区内有监控的区域,实则是担心遇到特殊情况时能有证据自证清白。社会信任的持续崩塌,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透明”。我们常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是构建信任的基础,其实恰恰相反。个体间的不信任,只是更大社会环境造成的不信任在最终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结果。

疫情三年,穿防护服的“大白”宛如在匿名论坛上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言论一般,随意进出他人家中,甚至摔死宠物、破坏私有财产,这一切都被“防疫”合理化了。当信息不再透明,无人知晓“防疫”究竟要“防”到何种程度时,“这是我们最后一代”的事件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非年轻人不愿生育,而是他们以一种难以抓到把柄的方式,对抗那些随时可能加码的、不透明、反人性的规则。


自律,就是选择你最想要的,而不是你眼前想要的。

亚伯拉罕·林肯

最近,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浪费时间”。每次拿起手机,我本能地打开Instagram刷短视频,或浏览Telegram上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我的收藏夹里确实存有大量素材,本可发展成故事桥段。然而,收集的数量与我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已完全不成正比。

我曾是个严重的时间管理自虐者。多年后,我对时间管理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它就像每次脱下袜子时,立即翻过来丢进洗衣筐。但大多数人只是把袜子丢进脏衣篮或洗衣机,等衣服洗好后再一一翻过来。

然而,绝大多数时间管理方法都是设定目标,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却忽略了人的疲倦期和自律程度。目标容易变成自律的“陷阱”:未达成时,自律陷入自我怀疑;实现后,又逐渐失去原有的激励作用。


社交学的责任是研究一类人的共同行为和问题;哲学的责任是关心全人类的心灵,要去哪里, 要如何看待这个人生和这个世界;而心理学的课题是关注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承担病痛,如何更好地活着;三个学科各有各的责任,也各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科要负起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而无法也不应该越权去解决问题。

上海精卫中心谢斌主

每个人作为个体,在不同层面上可能会“溺水”,需要相应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抑郁症患者在心理学层面“溺水”,表现为病理性自救行为、思绪无法停止和焦虑等症状。大多数人则在社会学层面“溺水”,被规则所困,随波逐流、缺乏目标,逐渐失去主体性,进而感到迷茫。

其中,哲学层面的“溺水”最为严重且抽象。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从事脱口秀的朋友,他在民宿打工时,有天站在后山突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山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云是这样的形状?”这个疑问让他觉得自己仿佛面临死亡,于是他立即辞职,去寻找更有意义的工作。

这正是典型的哲学“溺水”——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为了对抗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虚无感,各个哲学流派都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同样抽象,但它们却能如指南针般,在茫茫人生海洋中为我们指明暂时的方向。


真好,想去,但是已经丢了很多东西了。

松声在《夜骑开封——集体春梦的REM》的评论

“既要又要还要”是大多数成年人痛苦的根源,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后果”这一关键因素。每个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结果。以婚内出轨为例,这必然会招致道德谴责。但如果婚姻本就建立在“各玩各的”基础上,选择自由,那就可能失去所谓的真爱。不可能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即便勉强做到,这个选择的“后果”可能是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来调配自己的性资源。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许多成年人因为不愿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便让自己陷入选择的困境中,反而将问题归咎于他人——“如果你不这样,我怎么会犹豫不决?”相比逃避责任,我更佩服那些敢于“丢弃”的人。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为此承担了结果。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被“丢弃”的东西并非完全离我们而去,它们可能成为一个遗憾、一个未完成的梦想,或是变成种子开出另一朵花。但前提是——你必须勇于做出选择。


“死亡是极其乏味的。”

陈丹青

死亡很难有“绝对理性”的一面,你看着一个人死前大小便失禁打嗝放屁,它是很理性的画面,但如果这个画面是在发生在至亲身上,它不可能还能保持“理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是感性的,就算有再多的“意向化”也会依附于某种真实情感,否则我们只能拿更多的“机缘巧合”来合理化死亡。——《死亡.exe》

前几年办理出院的时候,和主治医生聊了会天。她说在我办理出院之前,也有一个年轻人的父母来办理了出院,准确地说是放弃了治疗。因为无钱医治,他们决定带着重病的孩子回老家。医生虽然很想挽留但必须尊重家属的决定,所以不停地遵嘱他们要在车上备好氧气枕头。她说自己其实做不了任何事,只是判定:“那个孩子回去差不多也是等死了。”她有一丝难过,但又很快地变成了无法麻木。她或许看过了太多直观的死亡,所以理性让她学会了把这些情感归类进了“行医”的规则之中。

其实我在那一瞬间有些想哭,不是为那个即将物理死去的年轻人,而是——我有幸还活着。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不带有任何浪漫主义色彩的“我还活着”。


现在学校周末封校了,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的学生都跟着倒霉。

因为夜骑开封事件被封校的同校学生

学生运动不可能成功。其本质是因为学生群体的诉求并不相同——他们原本所属的社会阶层就造就了他们的「不同」,抗议食堂饭菜难吃的学生,和每个月勤工俭学靠食堂便宜的饭菜过日子的学生,显然无法站在统一战线去抗议食堂。——《陈志龙——又一个属于弱者的高潮与信仰》

人民内部矛盾的游戏永不过时。比如今早遛狗的时候,遇到电梯里两个阿姨正在咒骂所有养狗的人,见我刚好带着狗,她们的声调都提高了一级——“就应该在小区里到处撒毒,毒死这些狗”。因为见我带着耳机,所以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盯着我高谈阔论。

遇到这种得理不饶人的人,我一般很少反击,因为一旦陷入到自证陷阱,他们就可以瞬间获得更高的道德高地。要对付这种人也很简单:其实也是经典的人民内部矛盾。

1、在一楼、车库的电梯厅粘贴“毒死所有小区宠物狗”的声明和言论,把所有养狗的人都拖下水;

2、去社区派出所报警,称早上在电梯里听到恐怖言论,有人打算在小区投放剧毒,说是要毒死所有的狗,但是如果让小区的小孩子误食了可不得了。要求小区调取言论发生当下的监控;

3、捡一只流浪狗将它毒死,然后在小区人群聚集的地方对外宣称自己的狗在小区误食毒药被毒死,将养狗者和投毒言论者对立;

4、当“投毒者”进入到自证陷阱时,再拿出他在电梯里的危险发言公之于众,并用报警的思路将所有有小孩的居民也拖下水,自证范围从个体变成了整个小区;

5、差点忘了,小区还有一个养狗”控制狂”,他今天早上还因为有车堵在车库出口跟人家大吵,因为他看不惯别人堵在那里。现在要把这个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

忘记说了,我没有道德底线。

天生我材为什么一定要有用

最近与麦同学闹了点小矛盾,还引出一个哲学问题。

起因是其放假不会统筹安排,别人的建议计划又听不进去,整天待在家却不自觉写不完做业,晚上却精神抖擞用 Scratch 编程做游戏。

于是我就说:编这个没啥用,也没有哪里用得上,有这时间还不如去考个 CSP,说不定升学还有点用…

然后这家伙就急哭了,大声控诉,发出了来自灵魂的拷问:为什么一定要有用?个人爱好不行么?为什么一定就得有用…

本来想顺嘴还一句“老子不养闲人”之类的,最终还是没说出口。

李白老师在《乐府·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直以来都很死板的把“天生我材必有用”当成是用来勉励自己的金句,从来没想过“天生我材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天生我材有没有可能只是为了干饭”…这样的事情。真没想到一件小事却能引出一个哲学问题。

想想可能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没什么本事,又不懂如何教育,从别人那里学的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似乎也水土不服不起啥作用,再加上每天被动接收到的各种资讯的产生的焦虑,遇到这种种情况唯一可做的只有发怒暴吼,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束手无策帮不上忙又想找点存在感。

回头仔细想想也对,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既然没办法或者没有想出新办法,那就暂时不要去苦恼。

已经忘记了我青春年少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可能也是经常无理取闹,只不过父母亲可能迁就多过责备,现在想来只记得父母在外人面前说这孩子基本上不怎么给家里惹麻烦云云。

如果硬要扯上辩证法的观点,有没有可能是:天生我材,未必随时都有用,但是在适当的时候,适合的地方也有可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至于这个“有用”,倒底是对自己有用,还是对社会有用,还是什么有用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别太盲目自信,得分个时候。少一些功利,干就完了。

(题图由AIGC生成)

信念乐队致敬BEYOND演出

昨晚在成都观看了一场模仿演出,是一个叫信念乐队的演出,致敬BEYOND的。我也算是驹迷,从小就喜欢黄家驹和BEYOND,他们的歌陪伴着我成长,也曾在我迷茫无助的时候给过我希望,赋予我信心。虽然是致敬的模仿秀,但我还是愿意为情怀去买演出的门票。

我早就知道今后永远也不可能听到BEYOND的演唱会了,但没想到还有如此多的驹迷组成的乐队在不断地模仿,甚至登上了舞台开始商业演出。想到这点,我也很是欣慰,似乎我的青春又多了一个着落,又安心了几分。

演出时长两个小时不到,经典曲目唱了十之八九,现场氛围也是十分摇滚,观众年龄段跨度很大。我原以为都会是八零后或者九零后会来,没想到还有很多老年人和学生。可见BEYOND的影响力不一般,当然也可能有些观众是在恰好的时间段为了消磨时间恰好地来看这么一场无论是什么的演出,但是两层观众台几乎坐满的情况是个不争的事实。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看完了,因为前段时间看了电视剧的《三体》,觉得不过瘾,现在开始看原著,才发现电视剧还原程度很高,刘慈欣的脑洞太大了,简单的一段文字背后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除非注明,三棵树阁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ksren.com/archives/1572.html

再见了,五桂桥车站

六月中旬,营运了 28 年的五桂桥汽车站拆迁闭站停止营运了,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过去的辉煌

五桂桥客运站又叫汽车总站,这座设在东南方向塔子山公园旁边的汽车客运站是 1995 年投入运营,最初是作为同期通车的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的配套车站,主要开通的班线也是以成渝沿线的城市为主,比如:内江、宜宾、泸州、重庆、永川等地。那会儿我还窝在西南一隅的乡村里,还没来过成都。

五桂桥车站是川东南方向出行首选的车站,也是几代在成都生活和工作的“新成都人”曾经到成都的第一站,每一个曾经与它有过交集的人都记得它的辉煌。回首五桂桥客运站 28 年的过往,它承载的不仅仅只是离别时的忧伤回家时的喜悦,它更像成都的许多老建筑一样寄托着许多人的难忘记忆!

当我到成都的时候,正赶上五桂桥车站的辉煌时代。

拉客

“简阳,走不走?”“泸州,走不走?”“帅哥、美女,到哪里嘛?”……

一到车站外面的路边,就能听到很多看似“闲逛”的实侧拉客的中年妇女冷不丁的一阵熟悉的吆喝声。

只要你稍微有一点儿迟疑或犹豫的表现,她们就会穷追不舍,直到把你连人带包塞进路边的小面包车。然后等面包车坐满了才把你拉到几公里外路边的大巴车上。有时候大巴车也坐不满,乘客还会被全部倒到另外一辆车上,在南方这被称为“卖猪仔”。

有时候司机也会做出正在驶往下一站的样子,让你以为幸运地赶上了刚发出的车辆。如果没坐满,到了城边上,司机会猛打方向盘转回来,接着再去“捡”人抢客,一圈圈地兜风,把乘客弄得心急火燎,双方即将爆发激烈冲突了,这时候才会正常发车。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详细。我一般喜欢到站里售票窗口买票,尤其是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的时候。

抢票

五桂桥车站曾经是成都最牛车站,年客流量在高峰期可达到 580万人次/年。但凡遇到节假日,真是“一票难求”。尤其是春运的时候真是记忆尤新。

以前还没有手机购票的时候,都是需要到窗口购买车票的。好在可以提前几天买票,时间确定不了的乘客也只能当天去买票。赶上春节,最少得排半天才能买到票。

你能想象吗?客流高峰的时候,售票大厅一直到站前广场都是排长队等着买票的。买到票之后班车也是滚动班发车,候车厅都是密密麻麻排队的旅客。

乘车

来成都后第一次参加成都磨房徒步金龙长城的户外活动,也是在五桂桥坐的公交车。

坐一趟汽车回老家不到 300 公里,如果遇上车锅堵车差不多要花 4 个半小时。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很有趣。

有一年坐车回家,离开车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去车站里面的茶馆里休息,没想还碰见了许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韩剑。

每次回家汽车上都会遇上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座位,不同的风景。走到中途到休息服务区还会下车上个厕所买点小吃啥的(虽然真的很贵)。

再后来有了一种点对点上车的长途班车。
就是提前打电话预定座位,市区内有小车上门接车,送到指定地点上大巴,然后直达目的地(比如五桂桥),费用还比在站内便宜很多。平时车站内票价 90多元,节假日 110 元,点对点上车的车只要 70 元。

出行自由

随着 2021 年 6 月底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高铁线路的建成开通运行,高铁网络时代到来;而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网约车、私家车的与日俱增,长途汽车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五桂桥客运站的年客流量已经逐渐下降至不到 40万。尤其是高铁与公路相结合,中国的交通资源已经从稀缺走到了相对充裕的阶段。平日里买火车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抢”,出行再也不需要提前很多天就安排好一切行程。目前白天高铁二等座票价是 130~140 元(高铁运行时间不到两小时,候车车半小时),虽然说出行成本提高了,但效率确实也提高了。基本实现了出行自由,想走就走。

我们的城市发展其实也是一个郊区化的过程。高铁的网格化建设又对城市化进程推波助澜。城市轨道和高铁几乎是同步建设,也正因为此,当人们的长途旅行从公路转到铁路,在城市里也基本上靠的是地铁完成分流。于是二十多年前建成的五桂桥车站无论成基础设施还是换成已经不适于现代化立体式交通网络架构的发展。

选择了一种交通发展模式,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被牺牲掉,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五桂桥汽车站在过去为交通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无需多说。而它用慢慢淡出的方式和大家告别,这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选择。

五桂桥车站闭站后,到泸州的汽车转到了成都东站汽车站和机场客运站。
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位于东客站枢纽经济发展区内,目前这里已建成集高铁、地铁、城市公交、长途客运为一体的无缝换乘交通体系,让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我看了下成都东站汽车车票节假日 102 元,平时 88 元。

怀念和告别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点对点地“跳转”,长途汽车其实是最适宜的交通工具。
几年前,我们还在全民春运抢票,如今已经在怀念日夜兼程的长途大巴了。
不过,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怀念的是自己的一段经历,是年青的过往,却不是车上的环境和疲惫煎熬的旅程。

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向“五桂桥车站”这位“老朋友”告别。
再见了,五桂桥车站!
再见了,一去不复返的

成长就是不断妥协

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海中,庸碌无为,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的丰盛。

慢慢的活到了25岁,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喜欢说,我小时候怎样怎样, 他们会充满疑惑的问我,小时候?我喜欢把今天以前的日子都叫做小时候。 喜欢在每天日出的时候看天空与昨天的不同,喜欢在雨夜拍视频,喜欢收集生活里所有细枝末节的美好,喜欢一切能让自己高兴起来的事情,喜欢在漆黑的夜里点一支烟让风吹散……就这么简单。

最近跟还在读书的小男孩聊天,他乐观而充满阳光,喜欢空余时间被书籍填满,单纯没有戾气,喜欢分享而不是好为人师,观察人世间的美好,是一位妥妥的斜杠青年……一切美好的品质,足以让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心动,包括小时候的我自己。那他成长之后的样子又是怎么样呢,我不确定是不是还能了解。

其实做了太久的铺垫,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写下接下来的内容。我哥在我心中是最早的男孩形象的启蒙,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他放假回家,我觉得他像哆啦A梦,能给我分享很多有趣的事,能让我做许多奇思妙想。后来他考上非常好的大学,偶尔打电话的时候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玩玩儿摄影,跟朋友出去骑行游玩;还像一个科技宅,可以给我修电脑修手机、找书找电影……

我在形容美好的时候喜欢使用排比句,省略号,因为美好在我心中它们是无尽的,不是我只言片语能够尽说,省略号留给更多的空间,让别人知道。——逗号

后来啊,他作为一个平凡家庭里的长子,就像浮世众生中大多数的长子那样,有家庭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父母会为他在市区付首付买房,为了以后好结婚;父母会在意他们结婚的年纪,因为年轻生孩子比较容易。总之曾经这一个少年,在他成年与以后的轨迹中慢慢偏离自己青春的样子,开着牧马人,背着吉他,浪迹天涯,旅途上自由的歌唱,山谷里呼喊的回响。但你看自由两个字,长得就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像是两个装起一切幻想的笼子。

感同身受这句安慰实在不妥,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物种是有其多样性的,人也有各种式样,思想更是不同,如何能亲身体会到别人的个中感受呢,比起容易说出的“我明白,我懂”,我更乐于倾听和陪伴。深夜的辗转反侧,阳台的暗夜残烟,微信短短的几个字表述的不知所措,我懂却又不尽然懂。

电话打到最后,我说:“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办法总比问题多”那句古老的谚语吧。 最开始的时候想当英雄,想变超人,想成为被光环围绕的很厉害的人。后来我们就接受了一个事实,我们只是浮世终生里的最普通的人,你的家人朋友后代都只是普通人,养一个孩子,有栖息之所,有车,天气好的时候带着孩子去野外露营,讲给他听不懂的诗词歌赋和人生理想。

以上

相关文章:

  • 无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