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我们在反对微博「访客记录」时到底在反对什么?

近日,微博在会员功能板块中新增「访客记录」功能,一下子桶了马蜂窝,炸出很多妖魔鬼怪。

反对者大多以侵犯用户隐私权为由,对微博一顿炮轰。

在持此观点的人看来,访客记录功能侵犯的「隐私权」是用户自由浏览的权利,我可以自由翻看某一个微博账号的所有发布内容和评论区,但你平台不可以告诉博主我进行了浏览。

事实上,访客记录是微博原本就有功能,只不过最近才开放给普通用户[1]

其实,想知道谁访问了我的空间,不一定需要访客记录,现实世界里其实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方法。

人就是这样狭隘的动物,只关心自己看到的,那些潜藏在事物本质里的东西,即使危害更大,也漠不关心。

或者说,人只能看到自己认知以内的东西,对认知以外的事物熟视无睹。

「访客记录」这种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QQ盛行时代已经存在,谁访问过我的QQ空间,通过访客记录一目了然,时至今日,用户也只能开通黄钻才能查看。这也没听说过有大规模的反对声音。

访客记录更早来源于网站的流量统计系统,比如友盟+、CNZZ、百度统计等平台,每个宽度账号都有一个IP地址、每个用户终端设备也都有MAC地址、设备编码,站长在网站页面里嵌入统计代码,就可以精确查看每个访客的设备配置、地理位置、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内容……根据这些统计内容,优化网站的内容运营。这些信息的收集,网站访客是毫无感知的。

再比如,很多APP都会收集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位置信息、通讯录、输入设备……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精准地为用户画像,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营销和广告推送,实现更大价值的流量变现,甚至有些企业会直接通过售卖用户隐私信息来赚钱。你不同意收集,那就不能使用APP。这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对声音。

而微博说要开通访客记录功能,就有一大批人跳出来反对了。

既然访客记录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功能,在技术上也并非是一家垄断,那为什么微博推出访客记录就遭到了用户大规模的抵制?我们在反对微博「访客记录」功能的时候,到底在反对什么?

国民软件抖音也有访客记录功能,为什么没有遭到用户的反对?让我们研究一下抖音的访客记录开放机制。

抖音的访客功能需要用户自己打开,一旦打开系统会提示:

·访客记录中仅展示同样已授权的用户
·开启后,你访问他人主页也将留下记录
·你可以随时在访客设置中关闭授权

——你想查看谁访问了你的主页,你必须也让对方知道你访问了TA的主页这项记录。再反观微博的访客记录政策:

·面向SVIP和VVIP用户开放
·内容仅对博主本人可见,且不论访客是否关注,博主都能看到这些访客,并且还能按照全部、关注、粉丝、非粉丝和认证用户分类查看
·SVIP用户还可以管理自己的访问记录

——谁买了会员就能查看自己主页的访客记录,而且还可以删除自己访问其他用户的记录。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在微博上谁交了钱谁就可以查看其他人的脚印,而且交了钱还可以擦除自己的脚印;抖音是你想查看其他人的行踪,你必须公开自己的行踪,不用掏钱,免费!

用户反对微博访客记录,其实反对的是权限不对等、政策不公平。

在当下信息社会,这样的不对等、不公平现象还很多。

此前有新闻报道,湖南岳阳三荷机场的公共停车场禁止特斯拉进入,机场方面给出的解释是特斯拉哨兵模式会24小时远程监控周围环境,存在泄密风险。消息一出,即刻引起舆论的热议,讨论更多的就是公平问题,既然特斯拉已经在中国正常渠道销售,为什么仅仅三荷机场一处要禁止入内?

其实,早在2021年7月国家安全部门就下发过,各市局单位要限制特斯拉驶入跟停放于办公场所,且要求工作人员禁止在车内及车周围讨论与工作相关事宜,已购买的特斯拉需要登记备案。[2]

无独有偶,在体制内,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员也被告知禁止使用苹果手机。

很多人不解,明明特斯拉、苹果手机可以合法合规在中国销售,却为何要禁止使用?这也反映了权限不对等、政策不公平。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个人的自由,事实上,这里面涉及的「个人隐私」已经包含了国家层面的公共安全。众所周知,特斯拉的数据储存在美国,车辆进入涉密单位后周围环境监控瞬间传输给美国情报机构,存在严重泄密风险。苹果手机更是以安全性著称,某些官员被调查后,公安机关从国内调集多款破解软件都无法解开官员的苹果手机,只要官员不打开手机,在证据链上就欠缺,从某种程度上就能逃避一些调查,给反贪腐工作的进展带来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认为,舆论反对侵犯隐私本质上也是反对不公平。

媒体经常拿用户隐私大作文章,用户真的对个人隐私特别看重吗?在互联网时代,以免费使用产品换取用户隐私,是世界通行的方案。这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互联网公司需要盈利。假设我付费使用互联网产品,你互联网公司要100%保护我的个人隐私,可以吗?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一个普通用户根本无力承担互联网产品空间租用、宽度管道的占用成本。

而互联网公司通过跟品牌商合作,就能平衡互联网产品运营成本、甚至盈利。可以说,互联网广告都是靠出卖用户隐私赚钱,互联网公司靠各种形式包装用户隐私卖给品牌方带来巨大的溢价,同时也带来了互联网商业的繁荣。

当下的互联网企业,只要存在广告分发业务,无一不在兜售用户隐私,禁止出售用户隐私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就会倒闭。

于是,才有了禁止过度采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条款。我只是使用了一下你的产品,而你把我的个人信息打包出售,这个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人能想到的数目。

这不是很神奇吗?


  1. 这里的普通用户指除微博运营人员之外的人。
  2. 该传闻并未得到相关当事部门的正式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