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当人们在投毒时,在毒些什么?

连日来,广州各地陆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自家宠物狗遭投毒身亡。一名位于广州荔湾区的犬主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她养的两只宠物犬于11月8日晚被毒害。据她了解,同一时间段内其遛狗区域至少有6只狗中毒。截至11月20日,广州超40只宠物狗疑似中毒死亡。

——中国新闻周刊

对宠物投毒的事件会让我特别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我养狗,也因为养狗之后催产素被提高后会莫名地担心,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背后藏着太多“隐含信息”。于是,我才用了标题这样的句式:

当人们在“投毒”时,在“毒”些什么?这个“毒”可以更换成各种人身伤害事件。


为什么要毒狗?

中国大陆的刑法学里,认为犯罪由四个要素构成: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和犯罪客观。公共场合投毒毒杀宠物、流浪动物的法律一直很模糊,特别是当投放的毒物并不属于违禁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人身伤害时,这种投毒行为并不会触发犯罪。宠物可以以“私人财产“”的方式得到保护,但流浪动物本身并无法受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保护。

很有趣的是,如果你搜索“投毒毒狗”的词条,可以在各种新闻最下端的评论看到两极化的评论。有认为应尽快完善立法保护宠物的,也有认为宠物狗就应该被赶尽杀绝的。保护狗和虐杀狗一直是极端共生的事件,特别是当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时,一句“杀尽所有狗”确实满足了逞口舌之快。

一些讨厌狗的人,会有原本的历史原因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害怕和恐惧是生理级别的,加之新闻对于狗伤人的报道,这种恐惧会因为信息偏差更加严重。

另一些讨厌狗的人,或许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比如宠物扰人、贫富差距、社会等级差距、尊严受损等等,狗变成一种符号激发了当事人的某种情绪反应,导致错误认知并引发了对应的行为。

狗作为一个“弱势”符号,对它的虐杀既能“安全”地满足尊严感,又能充分地体现自己对生命凌驾的快感——只是因为这群人足够“懦弱”,所以才不得已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卑微而易碎的尊严。同时,这一类人又是非常容易被煽动的,例如“养日本柴犬的人不爱国”,他们很有可能会拿起U型锁,砸向养柴犬的主人。

所以想要弄清楚“为什么”,需要弄清楚当事人对于“狗”是一种具体的恐惧,还是对于符号的厌恶。所以投毒本身,犯罪客体就变得复杂。


从犯罪者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毒狗

代入一下,如果你是一个针对动物投毒者,你希望发生怎样的结果?当然是希望有宠物陆续死亡,这样才能体现犯罪者的“存在性”。为了造成更多的死亡案例,投毒的方式、投毒的区域就成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犯罪客体既然是“动物”,那么动物什么时候出没、以何种方式出没就是必须要研究透彻的。所有小区投毒、宠物狗聚集场所就是最好的投放区域。比如广州发生的群体性毒狗事件,投毒地点就是在宠物狗经常聚集的草坪上。

针对“狗”这个犯罪客体,投毒者需要观察狗的习性,才知道哪些路径是多数人遛狗所选择的;或是每晚大型犬的主人会固定在小区某个区域出没,导致大型犬吠叫扰民。这个时候,投毒的“主观”因为针对的是狗,他们会尽量避免和狗主人进行接触,因为犯罪在狗被毒死时就已经完成了。

但是针对“狗主人”这个犯罪客体,投毒者则是对个人乃至符号的理解,比如这个人常常出没什么地方。但这里有一个比较尴尬的点,一些富人所居住的高端小区本身有严格的门禁系统,这些因为仇富而想要虐杀富人宠物的人,压根儿连小区门都进不去。另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在狗活动进行投毒的,犯罪者是针对一个群体符号进行投毒。

因此按道理来说,他们本身可能在任何地方投毒,特别是狗出没频繁的地点。这时我们需要引入另一个“规则”,来理解犯罪“成本”。


如何评估投毒的危险程度?

投毒事件并不算是“黑天鹅”,它本身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要素来横纵评估危险程度。

  • 偶发性与频发性
    • 偶发性事件本身不具备“普遍性”,所以无须对此感到焦虑。偶发性事件有可能是宠物误食、农药中毒等非“主观故意”造成的;
    • 频发性事件需要分析所有的可能性,比如环境污染、持续地针对植物或昆虫的灭杀工作残留毒药,频发性事件一旦有人为干预,就可以得到阻断。例如饲主远离该区域,或是人为排除污染源,如无后续事件发生,则危险性较低;
  • 个体性与群体性
    • 跟偶发性类似,个体性事件需要分析宠物中毒的真正原因,否则无法倒果为因认定该区域发生了实际的投毒事件。针对个体性事件,需要对该区域进行持续观察,若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则可以认定为是群体性事件;
    • 群体性事件最为严重,特别是在短时间内发生多起的,即群体性+偶发性事件,则可以认定为“投毒事件”。这类事件如果持续发生,则要重新评估该区域是否存在持续性的污染源;

所以,当发生一起“毒杀”事件时,并不用惊慌,饲主可以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更换遛狗路径、或是为宠物佩戴嘴套的方式持续观察。一旦偶发事件造成了持续的群体性伤亡、或是变为频发事件,则需要考虑“投毒”的可能。


不要忽略投毒事件里的“干扰事件”

所谓的“干扰事件”,是导致上述的评级变得“严重”的,但是跟投毒毫无关系的事件。这类事件本身又是一种“人性游戏”。

一类干扰事件,是饲主意外或故意造成宠物伤亡后,为了降低负罪感,将个体偶发性事件伪装成“投毒”,将责任从自己转移到不存在的“第三方罪人”。当谎言说一千遍之后,他自己也会把这个谎言当真,觉得自己的狗就是被人投毒致死的。

另一类干扰事件,需要“绕一下脑子”。一个人因为恐惧自己的狗会被毒死,所以他先在小区投毒,造成了别人的宠物被毒死,从而觉得事件已经发生,自己的狗可以得到保护也可以免于被毒死的可能性。这件事看上去很“抽象”,其实它和赌徒们觉得“已经七轮没有出现过6了,那么下一轮一定会出现6”是一样的赌徒谬误。同时,这类人因为替代性防御机制,将对某一事件的恐惧通过制造或促成事件的发生转移到他人身上,以缓解自己的焦虑。

所以只要发生了自己最害怕的事件,那么事件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两类干扰事件一旦进入到数据之中,就会抬高投毒事件的严重性,从而造成更多人的恐惧和焦虑。


好了,现在你可以把“投毒”换成任何一个群体事件了,这样就更好理解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比如,把“投毒”换成“网暴”——当人们在网暴时,在网暴些什么?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rent-steem-power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STEEM 区块链 SteemIt 互联网 加密货币 区块链 程序员 被动收入 资讯

STEEM能量出租

我打算写几篇文章来分享这些年来我在STEEM区块链上的一些有趣玩法。我是在2016年8月20日首次注册STEEM账号 @justyy 的(至今已有8.2年),后来发现区块链真的很有趣,特别适合程序员,因为它开放、透明、强大并且充满自由。

我还有一个外号“行长”,这个称号源于我在STEEM上创建了第一个银行。最初,我的业务是收取存款并支付利息,后来逐渐扩展到了代币兑换服务等。存折腾,用爱发电,(扣掉每个月昂贵的服务器运维成本)基本不挣钱,就交个朋友.jpg

在2018年2月25日(至今6.7年)我成为了STEEM见证人/Witness,也就是出块打包的矿工。一路走来,从2020年3月18日左右开始进入全球前20名,并一直保持未掉出前20,甚至长期位居STEEM见证人排行榜的首位,目前排名第二。STEEM区块链采用的共识算法是DPOS,即 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 委托权益证明算法。

steem-witness-table-2024-11-01-scaled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STEEM 区块链 SteemIt 互联网 加密货币 区块链 程序员 被动收入 资讯

STEEM区块链见证人排名表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今年8月1日左右我推出的一项服务。当时我在村里跑步,一边跑步一边构思。回家后,我当天加隔天写好了代码,测试完毕后上线。

SP租赁服务

在STEEM区块链上,有STEEM和SBD两种代币/Token,SBD(Steem Dollar)是锚定1美元的代币,而STEEM目前约值0.16美元。区块链上的代币主要用于激励,例如奖励矿工、点赞文章获得收益等。

STEEM可以锁定(Stake)成Steem Power(解锁需要4周)。锁定的能量越多,账号的权力越大,比如投票权和点赞能力。我的SP租赁服务的原理非常简单:用户先将利息(STEEM)转账到账号@rentsp,并在备注(MEMO)中注明租赁天数。程序会计算所需的SP并自动借给指定账号。查看当前的借款人

这是预付利息的形式,用户先支付利息,区块链上没有退款功能,资金到账后不可逆转。当SP代理(租出)后,借款人仅在取消代理前拥有使用权。等到期后,程序会自动收回SP代理。这遵循STEEM区块链的规则(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因此不必担心用户卷款跑路。

用户A将SP借给用户B,用户B仅拥有SP的使用权。用户A可以随时收回借出的SP,完全不必担心资金的丢失。这就好比用户A把一只会下蛋的母鸡借给用户B,用户B在租借期间只能获取母鸡下的蛋,而用户A随时可以收回这只母鸡。

由于STEEM目前没有智能合约,理论上我是可以卷款跑路的,但不值得为了些许利息而影响长期信用。我在STEEM上活跃多年,各项指标如声誉(Reputation)、见证人排名和STEEM POWER(可直接借出的资金)等都较强。

上线三个月来,该服务累计使用49次,总共收取利息XXXX个STEEM。没多少,用爱发电/折腾。这算不上是被动收入,因为每隔几天才会有一单,好在不需要太多的维护。

steem-power-renting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STEEM 区块链 SteemIt 互联网 加密货币 区块链 程序员 被动收入 资讯

SP租赁服务记录

有兴趣的可以查看详情:STEEM区块链SP租赁服务

steem-power-renting-tool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STEEM 区块链 SteemIt 互联网 加密货币 区块链 程序员 被动收入 资讯

SP租赁服务估计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

whale-300x200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STEEM 区块链 SteemIt 互联网 加密货币 区块链 程序员 被动收入 资讯

Steem 坐火箭🚀!

本文一共 940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STEEM 区块链 SteemIt 互联网 加密货币 区块链 程序员 被动收入 资讯
The post 我在STEEM区块链上办的银行业务之: SP租赁服务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2. LOGO 海龟作画 系列三 递归画一个国际象棋棋盘 今天我们要来讲一讲递归. 递归就是函数自己调用自己,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过程, 然后这只海龟不停的画, 结束的时候再调用自身再继续画. 再次调用的时候参数变化了, 至到参数满足一定的条件则停止. 比如 下面定义的这个过程可以用来画一个实现的正方形. TO FK :B IF :B>15 ;...
  3.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4. 你给SteemIt中文微信群拖后腿了么? 这年头不缺算法, 就缺数据. 这两天花了很多时间在整API上, 整完之后自己用了一下还觉得真是挺方便的. 今天就突然想看一看自己是否给大家拖后腿了, 于是调用每日中文区微信群排行榜单的API, 刷刷拿着 NodeJs 练手: 1 2 3 4 5 6...
  5. STEEMIT 简易SP代理工具 当前, 加入STEEMIT CN区低保银行的一共有40个人, 一共代理给 @justyy 银行大约 6400 SP. 好处是每天能收利息 (14.6% 年化率) 并且能获得至少一次的双倍点赞. 代理的方式是通过 steemlogin.com 但是很多人都搞错,...
  6. SteemIt 高级定制微信文章列表 RSS/API/阅读器 v2.0 The Advanced Wechat Group Posts Feed/API/Reader v2.0 Abstract: I have added five parameters to the...
  7. 英国房子的EPC节能报告(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EPC (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是英国房子的节能报告, 法律上规定, 每个房子都必须要有一个EPC报告, 报告的有效期为十年. 房东在把房子出租或者想卖房的时候, 这个EPC就必须有效, 在一些情况下 比如出租房子的时候, 这个EPC报告还必须符合一些最低标准, 比如房子必须满足 F档(类似及格线)...
  8. 有个兄弟姐妹是件很好的事情 越来越觉得两男孩子真心好. 好处有: 两孩子年纪相仿: 我家老大6个月的时候 媳妇一不小心意外怀孕了, 这才有了老二. 最开始两人一起带很累, 但是并快乐着, 现在两娃可以兴趣一样 可以玩到一起, 一起成长. 老大的衣服鞋子可以给老二穿哈, 不浪费. 玩具可以一起玩, 但是.....

谷歌你是有多烂,能把别人的网站名错误的扣到我的网站上

现在的谷歌Google真是操蛋。

语言无法形容我有多讨厌印度人。


把别人网站的标题扣我网站上

中午的时候网站崩了,检查一下发现是供应商机房的电源爆了,折腾了2小时才恢复。无聊期间用谷歌搜了下自己的网站,想检查下之前那个镜像我网站的结果滚蛋没有。

然后TMD神奇的结果就出现了。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10-23_19-14-41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10-23_19-27-40

谷歌怎么把 【秋风于渭水 https://www.tjsky.net/】 的网站名扣到我的网站上了?


也不是最近才开始讨厌谷歌的

上学那会可是把谷歌当宝贝了,那时候中文搜索引擎,靠谱的就他一个。后来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需要,要大量搜索英文资料,所以谷歌更是必不可少。

谷歌发臭大概就是2016年后,也就是谷歌搞完 AlphaGo 之后,声称其会把其人工智能算法要应用到多个领域,其中一个就是谷歌翻译。那几天谷歌翻译的准确率的确上升了一点点……然后就像腹泻患者蹲上茅坑,把粪涂得满墙一般,翻译质量直接就崩了。同一时间段,YouTuBe也更新了其推送算法,出现了很严重的重复推送用户已观看视频的问题,推送质量跟美国飓风摧毁过一样,一片狼藉。

仔细想想,2016年也刚好是谷歌更换CEO后,对自己公司捅刀子该捅出效果的时候了。

印度人


奇葩的印度人

去年的时候 【挨踢路 – 老狼个人博客】 就遇到过一次谷歌抽风,搜索结果带奇怪后缀的问题。在那之前其实我就遇到过很多次谷歌干出来的奇葩设定,比如

  • 谷歌搜索结果出来的不是你的网页标题,而是谷歌自己猜想出来的玩意
  • site: 或 URL 搜出来的结果完全不能表示最终搜索结果
  • 用不同关键字搜出来的相同内容,标题是不同的

这些应该都在谷歌的 Google Search Central Community 有记录过。所有人都在骂,但是印度人的脑逻辑是很神奇的。

现在倒好,我也中招了,而且更奇葩。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10-23_20-57-57

10年啊,10年的老站,谷歌你他妈的连个网站标题都搞不明白。

这是搞得有多砸才能完成的壮举啊?谷歌?


互联网正在死去

以前总有人说,中文已死,中文正在死去。

全球都没好到哪里去嘛。

 

摆烂吧。

人类亡了。

The post 谷歌你是有多烂,能把别人的网站名错误的扣到我的网站上 first appeared on 石樱灯笼博客.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我拥有一个8位数的腾讯QQ号,可能是从2002/2003年开始使用的。那时候还没有微信,记得初中时还申请过一个QQ号,但后来忘记了密码,最终也丢失了。这个QQ号(20328681)一直陪伴我,直到两年前车库里的HPZ800电脑主板坏了。换了新电脑后,我再也无法登录了。

由于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我尝试过使用身份证等信息,但依然无法通过。申诉了多次都失败了。还试过用我姐姐的手机进行验证,邀请了两个好友辅助认证,但依旧没有成功。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号码会不会因为长期无法登录而被回收。

幸运的是,我还有一个可以登录的QQ号,并且这两个QQ号互为好友。通过这个途径,我仍然可以访问原QQ号的QQ空间,看到以前的照片和日志。只不过,这QQ空间已经成了只读模式,只能看不能修改。

我妻子的QQ号也早已忘记了密码,无法登录了。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亲历了QQ的普及,成为了国内第一代网民,也见证了微信的崛起。

我的即将逝去的QZONE空间,还有那些我的过去和回忆。

qzone-20328681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QZONE的首页,微信朋友圈可以同步到QZONE,但是后来也失效了,估计得登陆重新确认。

qzone-pictures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这些年上传到QZONE的照片备份

qzone-pictures2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那些年的照片都上传了一份到QZONE备份,还好,因为上一次硬盘坏了还丢了一些照片

qzone-dairy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在QZONE发表日志是当时写博客还抄一份到这里备份

qzone-dairy2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QZONE最早日志是2010年,其实再之前也写过,但由于是相关前+女友,所以后来就删除了

本文一共 609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The post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2.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3. 在英国给孩子换学校的经历: 孩子离开了村里的小学 由于搬了家, 孩子上学得提前半小时出门了, 因为早上堵, 也得开车半小时才能到. 之前在 Fen Drayton 村庄上小学, 早上8:45学校门开, 9点敲钟孩子排队依次进入教室, 我们由于在村里, 只需要提前5分钟出门和孩子一起走路就可以了. 现在一下子早上变得很匆忙, 得叫孩子起床, 做早饭,...
  4. 英国房子的EPC节能报告(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EPC (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是英国房子的节能报告, 法律上规定, 每个房子都必须要有一个EPC报告, 报告的有效期为十年. 房东在把房子出租或者想卖房的时候, 这个EPC就必须有效, 在一些情况下 比如出租房子的时候, 这个EPC报告还必须符合一些最低标准, 比如房子必须满足 F档(类似及格线)...
  5. 同一台服务器上多个WORDPRESS站点的一些设置可以移出去 我自从把所有网站都挪到一处VPS服务器上 就发现很多事情省事很多 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网站 包括 WORDPRESS博客. 比如我有四个WORDPRESS博客 然后我就把通用的一些资料给移出去 移到 HTTP或者HTTPS都不能直接访问的文件夹里这样就更安全许多. 文件 wp-conn.php 存储了 相同的数据库资料. 1 2...
  6.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公司来了新的CEO管理之后,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特别是一些公司对外形象的事情就特别的在意, 比如公司网站用上SSL.现在公司还有空闲的位置,请速来(钱多人不傻). 一月份出差回LUTON,刚好公司请来摄影师给高层管理照像放网站上的,于是我也凑了凑热闹(但是却还不够资格被放在公司网站上),不过没关系,放这里也差不多. 人到中年, 沧桑感强了些. 更新更新: 同事用他NB的单反给谢菲尔得办公室的人也拍了一组这样的照片.看起来很不错, 很专业,灯光,道具应有尽有.我已经用在了LINKEDIN页面上,立马高大上. 本文一共 230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AMP...
  7. Leetcode 的在线调试器 最近 leetcode 刷题网站出了一个在线调试器. 个人感觉非常好用. 因为我平时是用 IPAD+蓝牙键盘来刷题, 而在 ipad 上是没有集成的IDE的, 对于调试来说, 只能很原始的让函数退出一个值, 然后尝试不同的输入来发现问题. leetcode在线调试器的好处 理论上来说, 你可以直接在浏览器里解决任何一道...
  8. 在英国开车的简单介绍/英国开车上路需要准备什么? 在英国合法上路需要有: 有效的驾照; MOT 车的年检; 路税 (Road Tax);还有最重要的汽车保险; 四者缺一不可.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因为警察现在都高科技, 都能扫描车牌就能知道你合不合法. 不合法直接拦下来轻则罚款, 重则扣车上述法庭. 驾照 在英国可以用欧盟的大部分驾照,...

谁在用 AI 图片生成

AIGC 图片生成的技术,基本是22年开始爆发,Midjourney 2022年7月推出,Stable Diffusion 2022年8月推出,至今两年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在很多场景应用,但这个市场上是谁在用图片生成,用来做什么,一直以来在我认知里都有些模糊,这篇文章做下相关调研。

线上线下所有用到图片的地方,都有 AI 图片生成的应用空间,而 AI 图片生成的能力,也会创造出新的领域和行业,就目前能看到的已经在应用的场景,归归类可以分为:生产力工具、大众娱乐、探索创作。

ToB:生产力工具

把 AI 图片生成能力作为实际工作中的生产力工具,用在各领域的内容生产,替换原来的工作流,效率有量级上的提升,同时也有因为 AI 图生成带来的新的领域,例如自媒体。

这里的用户大部分是设计师,全球设计师 9000w,包含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Adobe 付费订阅人数2650w(2022年),是非常大的市场。

电商

电商有大量的市场,为了展示、介绍、美化不同种类的商品,对图片有巨大的诉求,是AI图片(以及视频)最好的应用场景。

  1. 模特图:模特换衣、模特生成、在线试衣,专门服务服饰品类的工具,全球电商服饰品类市场规模六千亿美元,这让它对应的工具需求也足够大,能搜到的有几十家公司专门在做,例如BotikaVModel.AI摹小仙千面AI模特ZMO.ailinkfox,美图秀秀/醒图等也有相关工具。入门门槛低,但效果的调优是wu’zhi’jing的,不同角度/动作/不同衣服穿上后的自然度等都需要不断调优。
    1 2
    换模特 换衣
  2. 商品图:上传商品图,AI 可以帮你生成商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宣传图,免去摆拍。相对于直接抠图→套模板,AI生成质量高,可定制程度也高,可以创造符合商品的各种背景,商品能更好融入对应背景、环境的光线阴影、颜色、高保真,这里的效果调优也是无止尽。同样有非常多公司在做,photoecom灵动AIPicCopilot。综合性的图片工具大多也会加入这个功能,比如 photoroom
    3 4
    灵动AI photoroom
  3. 其他长尾:电商很庞大,除了上述两个类,整个上下游各个品类还有不少细小长尾的 AI 图片生成需求,例如 T恤定制、衣服花纹生成、款式生成、站外营销图等。
  4. 从发展趋势看,电商平台如果自身有余力,都会去做这样的工具,嵌入到自己平台内,整个工作流更顺,像淘宝千牛自己就做了。但竞争是无止境的,所有商家都用平台提供的工具,质量品质同质化后,就会有个性化或追求更好效果的诉求,外部工具一直会有机会。

素材

素材应该是需求第二大的领域,活动图、海报、封面插图(文章/播客/杂志)、PPT,日常工作很多场景会用到,以前是搜图片找素材拼接,但如果是商用场景,一不小心有侵权的风险,素材是需要付费的,AI 图生成目前没有这个问题,而中国的版权图片市场规模在2020年是34亿,在高速复合增长。素材生成的诉求很泛,不太依赖可控生成,应该大部分都用图生成质量最好的 Midjourney,海报生成因为涉及文字,ideogram.ai 有较大的优势。

5 6 7
ideogram海报 营销素材 壁纸

自媒体

AI 图片生成的能力会被一些自媒体创作者用于创作有趣的内容,带来流量,进而接商单。例如影视/动漫 IP 二创、自制IP形象(宠物打工、宠物时装秀等)、扩图玩梗、表情包等,会不断有各种有趣的玩法持续出现。

8 9 10 11 12
高质量图 扩图,玩梗 玩法 影视IP二创 自制IP

其他

  1. 游戏设计:首当其冲是游戏原画,AI 图片生成出来的质量,跟外包原画师已经没有太大差异,或者质量更好,去年就传出游戏公司大规模砍原画外包的新闻。同时游戏内容本身需要大量的角色、场景设计,对于质量要求不高的 2D 游戏,AI图生成已经可以很好满足需求。
    13 1415
    角色生成 游戏原画
  2. 建筑设计:借助 SD ControlNet 的能力,很容易做到建筑线稿设计图转绘为效果图,渲染不同风格,也不需要有多少微调的工作,各工作室自己可以部署。对于建筑灵感,直接用 Midjourney 看起来也是足够。
    1617 18
    概念设计 线稿转绘
  3. 漫画/绘本故事:核心是模型角色保持的能力。儿童绘本故事门槛很低,网上也有大量应用的教程,大众对质量的要求也没那么高,这是 AI 图生成目前擅长的。漫画门槛高一些,核心是故事、分镜的质量,生图所占的比例其实不高,所以如果用 AI 大规模生产,质量堪忧,但也有一些精品,比如这个。针对漫画有一些独立的产品和模型,例如dashtoonComic Factorycomicsmakerllamagen等。
     19 20
    武侠漫画 Comic Factory
  4. 动画/短剧:同样借助角色保持能力,生成图片后转成视频形式去消费,这也是后续内容制作的趋势。目前还没看到大规模成熟的应用,短剧类 midreal 相对小众,月活几万的级别。小说转动画视频有不少产品在尝试 剪映的故事成片、极虎漫剪漫剪猫等,规模比较小,但作为生产力工具,付费率是挺高的,做出来的内容有一定消费价值。

ToC:大众娱乐

图片特效

大众用户日常社交对图片是刚需,AI 图片生成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是最广泛和成熟的,跑出很多爆款产品,Top 的是 Remini(23年MAU 8000w+,收入6643万美元),其他也有非常多产品冒出,AIMirror/FaceAPP/Lensa/Prisma等。

这个领域不断会有爆品出现,理论上不会一家独大,每个产品都有机会,逻辑是:出效果爆款→社交媒体传播全网引爆→大量用户使用&付费→热点几周后消退,用户少量留存,大量流失→找下一个爆款→找到进入下一个循环,找不到产品逐渐消亡。典型的持续活下来的产品是Remini,消亡的是妙鸭。

具体应用上,姑且分为 AI 写真和特效。

  1. AI写真:人像 P 图是刚需,AI写真算是这个刚需的分支,火过很多产品,国内的妙鸭,海外Remini,还有一大波专门做这块的垂类产品 PhotoAI星绘等。妙鸭虽然火一波以后销声匿迹,但这个需求是长期可持续的,photoAI 是独立开发者的产品,月流水已经到17万美元。主要用于各社交软件头像、linkedin商务照等。
  2. 特效:比如风格化的黏土风格、盲盒公仔、迪斯尼风等,还有其他例如换发型、换性别、变老变年轻、扩图等特效。
21 22 2324
Remini 众多特效 星绘 AI 写真 ailabtools 换性别、年龄

新场景

另一类 ToC 的应用,是把 AI 图片生成能力作为全新产品的一部分嵌入,跟产品形态有较强的绑定。

  1. 陪伴类产品:纯 LLM 文字陪伴发展下去肯定是结合图片生成/视频生成,让人更沉浸式,可以衍生抽卡、剧情图、虚拟女友形象等。产品非常多,MiniMax 的 星野/Talkiecandy.aidreamgf.ai 等,AI 陪伴还在爆发增长期,AI 生图在这个领域有很大应用空间。

  2. 教育类产品:DoDoboo 将儿童涂鸦实时转为绘画作品,激发儿童创造力。是一个尝试性的应用场景,没有很成功,但 AI 教育是万亿级别市场,儿童教育领域本身注重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AI 图片生成就是想象力的呈现,是有机会创造或融入更多教育产品。

    image.png

  3. NSFW:成人产品,比较特殊,市场自然是巨大的,待分析。

25 26
Talkie DoDoboo

探索创作

除了上述 ToB 和 ToC 两类非常明确的应用场景外,AI图生成还衍生出另一波探索型用户。他们不是为工作,无商业目的,单纯喜欢玩 AI 创作,他们可能不会画画,AI 让他们可以不需要学习绘画技能,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对有创作欲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Midjourney 付费用户中,只有 32% 的用户目的是工作或实际需求,68%的用户是为了娱乐。一方面因为 Midjourney 可控性不足,导致很难在真实生产环境使用,较少覆盖上述 ToB/ToC 的那部分用户,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纯粹探索 AI 玩图片生成的人群规模也不小,24 年 Q2 Midjourney 月活 600万+,24 年预计收入预计超过 3 亿美元。

27 28 29
Midjourney thehybridportraits 高端定制

图片生成技术,跟摄影技术有点像:

  1. 没有摄影时,只能通过超高的绘画技术记录现实画面,门槛很高,摄影技术让人人拥有记录现实的能力,只需要按个按钮。
  2. 而没有图片生成技术时,也只能通过绘画技术记录和创作现实没有的画面,把心中想象的创意具象化,图片生成技术让人人拥有创作的能力,只需要输入文字。
  3.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相似点:
    1. 人人能用,但专业才能用得好:AIGC跟相机一样只是技术,日常拍照人人能拍,要拍出好的照片,不是人人能做到,即使摄影看起来只是按下快门,调下参数。图片生成随便输入 prompt 人人能创作图片,但要创作出好的作品,也不会是人人都能做到,即使看起来只需要输入文字。
    2. 大众需要,商业也需要:摄影可以记录生活,这是大众需要的,也可以杂质配图、做商业广告等,这是商业需要的。图片生成也一样。
    3. 新的艺术形式:摄影单独是一种艺术形式,相信 AI 图片生成也会带来独有的新的艺术形式,只是目前还未成型,摄影从诞生到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花了60年。跟画画与摄影不同的是,AI 图片生成创作,是有双向交互的,它不是定死的画笔或相机,创作过程中,AI 创作出来的内容会牵引下一步创作动作,不是一步到位,也不是忠实呈现自己脑里所想、呈现现实世界已有的东西,AI 不仅是工具,作品是人与 AI 的共创,有可能是新的艺术形式。

但跟摄影不同的是,图片生成技术,也许无法像拍照一样普及率那么高,摄像头记录美好生活是高频刚需,但创作不是,纯 AI 创作最终还是属于少部分创作者,就像能称为摄影师的只是少部分人。AI 技术进步是赋予了不会画画但有创意的一波人更强的能力,就像抖音最终赋予的也是少部分创作者展示他们才华的能力一样。

创作无法普及到大众,但创作出来的内容是能普及的,内容消费是大众刚需,至于这波创作者能否创作出跟摄像头相媲美的另一个维度的内容,支撑起一个 AI 内容消费社区,有待探索。

最后

生产工具、大众娱乐、探索创作,这三类图片生成的应用,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1. 生产工具,需要深入到场景做微调,不断优化效果、深入工作流。
  2. 大众娱乐,需要的是制造爆款的能力。
  3. 探索创作,需要有最好的基础模型能力,以及做好社区运营。

目前看起来没有一个产品能大面积覆盖这几个场景,未来会不会有?只要团队能满足这些条件,能造出一个超级应用满足所有图生成的诉求,大众认知上是没问题的,像上个时代的 Photoshop。

Wayback Machine:是时光机,也是我心中的赛博墓碑

你可能听说过这么个网站,每时每刻都在对整个互联网的所有网站进行记录。尽管互联网实在是太庞大了,这个记录也是选择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个非常好的存档网站,以及时间回溯机(以下简称时光机)——如它的名字一般。 今天要讲的主角就是Wayback Machine(因为它的域名,也有人叫作Web.Archive) 既然要说到这个时光机,那当然也就可以顺便将雪猫社的过去搬出来,Wayback Machine就记录了雪猫社在建站初的模样。你可以点击此处访问最初的雪猫社(可能需要自备魔法) 挺有意思的不是,一开始本站的设计就是一股仿企业的风格而不是博客。给人一种好像高级游戏工作室(实际上压根没人听说过)的感觉,后来这个页面还被我拿来当成学习前端的过程展示。只是页面本身就已经由主题决定了,我自己改动的部分特别少。再后来……?

来源

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 II

借助AI,人类能够创造出更多超越认知的作品?还是因为其便利性可以制造越来越多不经审查的“垃圾”?

这并不是一个短期只能可以看到结果的事情,AI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人类是否会被取代,目前我们还停留在“凡人类制造的,人类只需要保留最后拔掉插头的权力即可”,就是对人工智能最后一层自信。

前些日子,我在Instagram刷到诸如此类的广告:全程翻译外国语大学教授的课堂内容,或是将一篇长达10万字的论文导入AI由他精简其内容,或是将一个长达1小时的演讲导入AI由他总结出只需要5分钟就能看懂的文字版——当然,5分钟的阅读时间,对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言还是太长。所以人们在标注“全文阅读时间”的同时,都倾向于在文章的最开始,整理出3行字就能“理解全文”的重要内容。

那为什么还要创作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是一大段的文字——是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变成3行字,以便满足所谓的“适读性”?

——Previously on 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

我认识一个“创作者”,他至今对ChatGPT都充满了“恐惧”。恐惧的底层是对“未知”没有掌控感,那到底AI的“未知”在哪里——如果你是一个常用AI辅助工作的人,就会很快发现它的局限性——它很难做到真正溯源。所以真的要严谨地完成论据-结论的工作,仍然需要人类作为审查机制。

如果要用“我知道更多知识”作为一个评判标准,那人类在AI面前几乎就是沙漠里的一粒沙——我们假设一个人可以活到80岁,从10岁开始阅读书籍,每年平均阅读50本书,那么这个人类这一生也只能读完3500本书。现阶段,人类已经创作的书籍粗略估计早已经超过上亿本。3500之于100000000,已经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在书籍之外,互联网的兴起让这个数值变得更多,出现了奇点式的增长。更何况很多人一年也读不了50本书……活不活得到80岁再说,毕竟65岁才能退休呢。

再说全科知识,人类更难做到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深入学习。因此两点,人类在AI面前一败涂地。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得换一个思路去理解AI,如果它是一个超级存储器,可以记录全科百科,甚至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上亿本书籍。那我们或许可以用它做一件事:把这一亿本书每一本都提炼出300字的观点或中心思想,按照人类平均每分钟阅读200字的能力,不吃不喝不睡觉地读完这一亿本书的摘要,也需要285.7年的时间。

当然,这些数值并不是“确信值”,但这个极限值确实存在,现代社会我们能接受的信息远超过这个“极限压力”的数值。


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处于某种可以被感知的“焦虑”之中,但这种焦虑区别于死亡焦虑的目的性,它几乎找不到原因。这两天我也在朋友圈总结过:

今年整整5个月,我都处于一种“慢性焦虑”之中,所谓慢性焦虑就是不实质影响生活,但又能够明显感知。和之前死亡焦虑不同,我都不知道它源头在哪儿。

精准的分割线就是从香港看完苏打绿的演唱会之后(因为从朋友圈发布质量看出来的),在香港观察城市和人的时候,脑子调取了《制造宠物》这本书,然后牵扯出了我高中时上课无聊看各种故事解构的“课外书”,再到帮北影的毕业生写关于“城市构建与毁灭”的毕业论文。我发现我有很多零散的信息开始大量地出现在脑子里,不同跨度的事件被一瞬间callback。然后那个时候脑子“乱”了。

我为了对抗这种慢性焦虑,继续找书看、把思绪绕在主轴上的坚持写作也没有停、健身、体检报告也OK、狗造成的催产素也仅仅影响情绪。于是看-输出-看-输出就成了吗啡一样,麻木接受的信息越来越杂,其中掺杂着大量AI杜撰的垃圾文,又得花大量时间溯源,为了突破信息茧房“什么都看看”,输入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想错过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于是,信息焦虑的构成要件全都齐了。


信息大量出现,甚至有越来越多不经验证和溯源的信息出现;

信息间的联系因为信息茧房出现非关联性,从物理上被作了切断。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抖音更像是一个“佛教用品”,它的每一个信息都是独立的,短暂而丰富,因为一条信息开始需要思考“为什么”的时候,下一条信息出现,切断了上一条信息可能带来的“执念”——它确实像是一种“放下执念”的训练工具。

我虽然很厌烦APP的提醒功能,但有些软件我会打开提醒,例如微信、RSS订阅软件、博客评论提醒功能。我已经尽量地做到了“免打扰”,但是每次打开APP,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未读红点。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强迫症需要去确认这些红点,后来才意识到,这种强迫性行为,是因为“不想错过信息”导致的。

我细数了一下,可以作为信息来源的社交软件、信息订阅软件竟然有13个,他们分成被动提醒和主动索取两种,但无论哪种,我就得在这个电子产品上花费更多时间。信息来源越多,就意味着我的注意力会被分散得更多。虽然我对信息并不上瘾,但当信息过载积压时,我会觉得我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被错过”的信息。

于是,这四个点共同构成了信息焦虑的关键原因——信息过载、信息茧房、不愿意错过信息和精力被过度分散。一旦出现信息焦虑,就会疯狂地寻找更多的信息以满足焦虑感,但事实上这个时候接收信息会因为杂乱而变得更加无序。过量获取的信息因为混乱无序而在内部形成“熵增”情形,只会导致越来越多原本有序的信息也跟着错乱,直到引发全面的精神焦虑。


当人们面对信息焦虑时,能想到的,无非是切断信息源,冷静一段时间;或是继续找寻下一个更加“优质”的信息源——这两者都是滞后性的商业模式;前者是提供替代焦虑的各种认知倾向,例如利用化学药剂的倾向,为焦虑者提供更多的酒精、药品或叶子;也可以利用能量平衡的方式,为输入焦虑的人提供能量输出的平衡——比如参加可以评判别人甚至是释放负面情绪的活动;后者,也是现在很多人在利用AI做的工作,例如将一本书、一部电影通过AI变成“捷径”,让人花最少的时间去对抗必须亲自读完书或看完电影的时间。

很显然,这两个方向并不能根治信息焦虑,反而会制造更多的求知缺口,让自己变得更加麻木。

当知识占满了整个认知空间时,对外对己的感应被切断时,一个人距离抑郁也不会太远了,这个话题下一期再聊。

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 I

人工智能真的会替代人类吗?如果你询问人工智能这个问题,它总是会用“感情模块”作为标准答案回复给你——人工智能因为缺失情感模块,所以暂时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一旦拥有了情感模块,就会超越正态曲线最中段的大部分人类?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暧昧关系,到最后具象化成人类、人工智能、电源插头最好不过,人类制造了它,到最后也拥有拔掉插头的最终决定权——这一天终会来临,我们可以借由人工智能看懂异国的文字,甚至是理解那些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复杂的情感,再次突破语言、文化和意识的限制,是否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座“巴别塔”

——阅后即焚|再建巴别塔

AI的普及,是让人类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蠢?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AI会不会使人类大脑的开发超越10%”——或许认知的“巴别塔”一直都存在,只是人类的认知水平(或许是大脑只开发了10%)最高只能抵达10楼,然而目前AI仍然是通过对人类已有文明、信息、观点进行排列组合得出最优答案,它并没有超越人类的认知创造新的事物,所以AI更像是为这座“巴别塔”安装了1-10楼的电梯罢了。11-100楼到底有什么东西,或许有人看见过,但是他们可能被当成了疯子、瘾君子、不再配得起“人”这个标签——是人进入不了11楼吗?我看未必,说不定是我们被禁止入内了。


上次在《中文博客圈的“鸩酒”与止不了的“渴”》里,我测试了发布日当天各个中文博客聚合页面里,包括我自己在内随机10篇文章。测试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文章投喂给ChatGPT,询问它文章是否是使用AI创作的。10篇文章里,有7篇得到了ChatGPT的回复:

基于以上分析,这段文字可能是AI生成或AI参与制作的。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但文本的结构、语言风格和内容处理方式都具有典型的AI生成特征。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可以通过使用专门的AI检测工具来分析。

ChatGPT对AI作品的评价

结果,在评论区有人匿名指责我:博主拿别人的文章去AI测试这个行为很不可取。

为什么?是测试的行为不可取?还是人们通过AI创作文章之后被人用来测试的行为不可取?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这个点——首先,我得排除测试行为不可取的选项,因为发布在公共网络,阅读者当然可以保持批判性思维采取任何形式的方式去验证“信息来源”的真伪性;如果文章确实是通过AI创作、或是由AI参与创作的,这类文章应该如何界定?

我并不反感AI创作的文章,但凡是涉及“文献”、“信息来源”的,如果仍然使用AI得出答案,我会非常头疼。因为AI能够给出的“来源”,常常会是过时就是胡诌的,一般追问三次以上,它就会承认自己是杜撰的文献或信息来源。它确实可以用来溯源“理论”,但是它对于“观点”的溯源会因为内容杂乱而变得无序。


观点的呈现,往往需要“证据”。除非采用的是“演绎法”,大前提是大家公认的、或是可以通过AI溯源到原始理论的。“归纳法”则需要大量的历史经验、真实经历来作为支撑,以便找到可供归纳的“共性”,然后得出一个存在可能性的结论。这个时候,便是AI无法“创造”的内容——因为个人经验和经历不仅仅需要调动记忆,还需要附着人类的情感模块才可以得到呈现——这也是AI判定文章是否由人类创作的重要标准。

所以采用“归纳法”呈现的,有AI参与其中的文章,会有两种非常明显的差别——事实来源于人类,结论是AI总结事实来源于AI,结论是人类总结。这两个模块的文笔差别有多大,文章读起来就有多割裂——以至于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

1、人类写了一大堆缺乏逻辑的文字,最后由AI进行一个总结和观点的拆分,但是这些观点其实都不是人类提到的;

2、人类没有做采编工作,通过AI收集了一些明显存在常识性错误的数据,然后最后由人类通过AI提供的内容得出结论;

请注意,我说的这是“极端情况”,并不是指每个通过AI创作或利用AI创作的内容,都会有这两种情况。讨论极端情况的目的,是能够在一个坐标轴上寻找到某种平衡点。上述两种类型的文章,哪一种会让你看完后更“冒火”?

第一类文章虽然逻辑性差了点,但好在经验经历都是来源于一个活人,虽然文章结尾突然立意拔高让人有点割裂,但至少他还有“人的属性”;但是第二类文章,无论如何都触碰到了我对“信息来源”的苛责底线,这就好比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互不相干、彼此造假,但实验者自己深信不疑。

就像厨子做饭,AI是厨艺的放大器,如果本身具备一点厨艺,借助AI可以做出一桌好菜,但如果是个废物厨师,借助AI只能做出一桌屎。

和朋友讨论起这两种极端情况的感受,他如是回答

除这两个极端以外,AI参与创作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之分,所以这个我被指责“不可取”确实成立部分。

其一,如果文章大部分内容是“真实经历”,AI只是起到一个重新排列组合并得出结论的工作,那AI并不会导致文章的真实性降低多少;

当然,如果文章大部分内容是AI提供的“事实依据”,而创作者仅仅只是起到“结尾立意”的工作,这个行为跟通过AI创作一大堆网络垃圾文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通过AI判定揪出这样的文章,我认为这是寻求“真相”的过程。

其二,如果是将他人文章投喂给AI,试图通过AI的排列组合功能,将原本富有真实情感、创作意图、甚至是隐喻的文章通过冷冰冰的文字组合重新解构,那这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

其三,也是《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这个系列开始的原因——AI和创作的边界在哪里?随着AI的推广普及,无论是变成算法进入我们依赖的电子设备功能,还是依赖AI成为一种新式的结果搜索引擎。它不再像刚开始出现时有强烈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扩张是无法预判的,但也实际带来了“不便”——比如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通过AI排列组合的答案首当其中,真要完全相信里面的内容,自己还得再做好几个后续“溯源”的动作。

我无法做到对AI结果的全然相信。这件事用演绎法就可以说清楚——大前提:网络信息并不全部为真,里面也掺杂过时信息、谣言、阴谋论等等未经审查的内容;小前提:AI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虽然有判定和学习机制,但AI也承认无法完全避免。结论:AI所提供的信息也会包含过时信息、谣言、阴谋论等等未经审查的内容。显然,这是一个确定的结论。

尽管有这些机制,AI仍然可能误判信息的真伪。尤其是在面对复杂、模棱两可或高度技术化的信息时,AI的判断可能并不可靠。

ChatGPT也承认自己对信息辨别能力有限

这便是“信息焦虑”的来源之一——AI让创作变得更加容易,那未经审查的伪装得更符合人类逻辑性的文章会不会越来越多?这反而会降低人类处理信息的效率,甚至是人类对这些信息产生依赖之后,反而会出现“降智”的可能性?

AI因为拥有大量的、远超过单个人类知识体系的信息,它的初始状态是无序复杂的,同时AI是作为一个商品,其算法、底层代码本身也是非公开技术,所以对于一般人而言,它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远超过人类的“创作”。由此可见,AI仍是“混沌”的,只有通过人类提问、交流的方式,才可以得出“有序”的排列组合。然而,人类的创作是“秩序”的,无论是逻辑、结构、剧情节奏、人物弧光,只有符合逻辑但又超出意料之外的故事,才会让人为之惊叹。

当“混沌”的AI和“秩序”的创作星系碰撞,在混沌秩序的模糊边界处,往往就是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地方,恒星诞生、星系纠缠、白矮塌陷、超星爆炸……在这个最有活力的地方,或许创造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宇宙垃圾”,也有可能是超越人类认知的“星辰大海”。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别丢掉对一个信息溯源的批判性思维。

信息茅房

比“信息茧房”更臭气熏天的,被我称为“信息茅房”——人们只管自己拉、不管擦,而且也不关心别人拉的什么。结果到头来,大家只是把自己想要拉的屎都扔进茅坑里,压根儿没人看、没人交流、没人互动、甚至连看到红点提醒都只会觉得“哇今天又有人拉屎了”——这种群我还真有一个。


疫情封控那段时间,家里长辈耐不住封控的寂寞,搞了一个(更大的)家庭群,把什么远房亲戚都灌进来了。因为来自不同城市,所以这个家庭群一开始以分享自己所在小区的“封控政策”作为话题,聊得热火朝天。当封控开始变得麻木时,2022年爆发乌克兰战争,话题终于被引导了政治上,从俄乌战争、聊到中美关系,大家长们就算没有黄汤下肚也能夸夸其谈高瞻远瞩。

中老年键政总是带有强烈的“过来人”色彩,因为家族群里有体质内的、也有皇城根儿下的、也有天高皇帝远的,所以键政最刺激的也是最受人追捧的就是“听床消息”——我也很好奇,这些听床消息到底是从哪里来了。这些消息都非常巧妙,伪装成另一个聊天群的截图,或是群消息合并转发——截图往往是那种大号字体的界面,极度符合老干部作风;批量转发的消息会更有迷惑性,像是已经在其他群讨论和公开过的消息,再转手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有理有据”的错觉。但是你们发现这里面有一个逻辑Bug吗?群消息合并转发的时候其实是没办法转发语音的,所以一旦涉及到合并转发总是大量的文字描述——就像是老干部为了公布消息都突然开始用大段文字输入,而截图里面往往会用老干部的语音转化成文字以表示这是老干部亲口说的,老干部还真他妈割裂。

白纸运动那阵子,因为群里有皇城根儿下的长辈,他们对这件事只字不提,被问到也是表示并没看到消息。而天高皇帝远的长辈呢,就爱聊些直击皇都的“阴谋论”,结果群被炸了。


第二次建群,皇城根儿下的长辈明确要求以后不能再键政,天高皇帝远的长辈倒也知趣,正值疫情解封,很多人陆续被“集体免疫”,群里的长辈也多少有些紧张,担心老年人会不会真的如那些H5页面所说的死亡率极高。所以那段时间开始,关于疫情防控、养生调理、治愈新冠的内容就成了主流。

在这些信息里面,有一条最最长情的,甚至今天还出现过一次的信息,是“越南新冠病毒至今零死亡率,有关国际人士已经获取越南的超级国家秘方”。之所以说它长情,是因为这条消息最早出现在2021年,当时传播这条谣言的台东新北市的女子还被警方侦办(所以你如果有幸遇到这条大便,你会发现它是繁体字内容)。也就是说,这条消息或许真的是从有台湾亲戚的群组里流传出来,经过这么多年还在中老年的世界里熠熠生辉,可见“他们是有多强烈的死亡焦虑”

我为什么会提到“死亡焦虑”,是因为我再度研究起家庭群时,我才意识到一个逐渐的变化——我在《全民智没体》里也提到过这个可爱的家庭群,从一开始的键政到现在的“震惊家里有这个的赶紧扔掉”,他们在被默默地驯化成一个食物链底层的单一物种。当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只有发布没有回应成为绝境,这种充满绝境的社交群,俨然变成了“信息茅房”,那他们为什么还在坚持,日复一日地转发未经证实、危言耸听、甚至是早就已经被辟谣过的消息?

我分析了近半年的消息,做了以下奇怪的汇总分析:

类别(统计)数目特征(包含)数目
医疗养生38与长寿相关12
社会事件28涉及AI人像冒充真人3
亲子(孙子)8原视频被举报删除9
文艺5
自然4
政治2
财经1
幽默1
总计87
* 以上数据仅来源于一个“信息茅房”,不作为普遍性结论支撑

其中,社会事件是原视频被举报下架最严重的,特别是标题带有“事关你我”字眼的,几乎清一色被下架。医疗养生的话题最多,而且都和老年性疾病有关,例如阿尔兹海默症、癌症有关。其中几个比较有趣的,是一个用AI制作的年轻男孩的视频,讲述他的成长史,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最后因为意外去世,落脚点竟然是在“无常”。


这些消息看上去很杂乱,但是里面全有一个支撑他们“坚持转发”的底层代码——“转发给你的亲朋好友,保佑大家健健康康”。医疗养生的内容里,无论是文字、标题、还是视频内容的开场结尾,几乎都有这样类似的“转发话术”,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其实内容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些长辈觉得这句话才是核心,所以想要通过转发的方式传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关心?

没有回应的社交便有了第二条出路——独角戏。当他在这个皮囊里自我感动、黑箱操作一番后,只要他得到了满足,否则这个行为会因为没有回应而变得没有意义。它的存在,就好比是豆瓣标注系统,将一本书标注为想读,让后通过广播公之于众的时候,这本书读没读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已经让别人知道“原来你想读这本书,你是一个多有品味的人啊”(请勿对号入座,我没有说所有人)。

于是这个家庭群就变成了一面镜子,他们在前面跳舞,无所谓观众,因为下一个人也会转发同样性质的内容,不说一句,但表达的是我是在关心你——别忽略一个重要的可能性,这个人不可能仅仅只有这样一个信息茅房,或许他有十个上百个,他的消息都是转发的,那些还没有变成茅坑的群,还有最初的互动,还能给他自我欺骗的回应。


这就是我说的“死亡焦虑”,这些长辈不是在恐惧死亡本身,而是恐惧自己的存在越来越弱,弱到没人再记得他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存在感”,不仅仅是这些长辈,我们也一样。看不同的书、综艺、电视剧,买不同的衣服、体验不同的服务,就是为了追求重复生命中的“新奇”,以体验不同从而证明存在。有的人甚至会去追求更加强烈的冲突感,竞技、极限运动、约炮、争吵……性欲、痛觉、甚至是心理层面的苦痛,都是一种证明活着的证据。当这股生命力开始消散,他们会被更强的生命力所吸引——理性会被Drama吸引、冷漠会被热情吸引、M会被S吸引……甚至是一些年老的长辈,会开始对幼童产生性欲上的渴望(联动一下《性癖纵横观》,这就是“生”这个坐标轴的例子)。我们陷入越深的低谷,就需要站在越高的高峰将我们给拽出来,直到生命会像平缓的、不再来回波动的心电图一样趋于平稳。生命力进入到了某种“平衡状态”,就是剧本创作里所谓的“静止=死亡”

长辈每天转发不经验证的消息到信息茅房里,就像是深秋的暮蝉一样,在发出最后微弱的还可以被人听见的叫声。按道理来说,我这里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应该跟这些长辈互动,好让他们获得“存在感”。我有过,但我不是对付不了这些长辈,而是我对抗不了冬去春来的法则。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妄图追求外部冲突以获得生命力,还有一些努力追求岁月静好的人,他们希望自己活在一个平稳的世界里——但这些生命力去了哪里呢?那就形成了“黑箱”,在内心全力以赴地演着一场又一场的独角戏。

需要补充的是,“静止=死亡”的生活没有对错,这是一种选择,安稳和熟悉会给人十足的安全感,它当然是好事。只是我需要更强烈的存在感,才决定从这样枯燥的剧本里走出来,仅此而已。

写到这里,才发现这是不仅是一篇“文不对题”的内容,而且还是将我以前写过的内容铺成知识地图的Callback。

中文博客圈的“鸩酒”与止不了的“渴”

积薪的突然关闭引发关于“简中博客圈死亡”的思考。无独有偶,博友@Cyrus 也在思考“互联网的慢性死亡”

当然,积薪的关闭并不是因为“内容”。后来多个视角复盘,是因为社交群关于政治话题的争论,继而引发了上升到个体的人身攻击,最终以“举报你的网站”作为最高效的“制裁手段”请注意,本文并没有在讨论此事。


博友提到“慢性死亡”的时间点,是从2022年11月30日伊始,原因是AI的普及。刚好,我整个2022年都在坚持每日写作,所以也记录到了这个时间节点——疫情封控的疯癫几乎达到顶点、各地被封控的小区居民开始冲击封锁、桥与狼烟、白纸运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权利的本质》,是因为经过了疫情三年,我渐渐意识到封控政策看似是在针对“病毒”,实则像是在进行一场社会整体测试,试图构建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

当然,这里不能聊政治,站在“全局”聊政治的,酒桌上、微信群、百度贴吧比我会指点江山、对中美关系指明方向的战略家比比皆是,所以没必要去抢他们的“流量”。


2021年底,我注销了所有简中的社交平台,告别豆瓣确实很痛苦,因为大量的创作内容、观影评论都保留在上面。但随着突如其来无缘由的删除、下架,我意识到简中社交媒体的网络审查最先建立起了这个“圆形监狱”——以至于人们到现在已经自觉地审查、阉割,生怕触怒了圆形监狱的中心“瞭望塔”。

2022年的时候,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点互动还比较多,由于那个时候我坚持每日写作,所以每日都有持续的曝光量,因此跟最初的几个博友形成了联系。2023年包括我自己在内,文字创作输出急剧下滑。刚从疫情三年恢复正常后,人们开始外出、逃离、重构生活,创作本身不是可以直接带来收益的事情,所以写作也因此搁置。直到今年,我重新恢复创作,才发现各个简体中文博客聚合平台,几乎清一色的“技术文章”。

技术类文章并没有好坏,它的工具属性更强,就像是五金店成列的五金商品一样,人们并不在乎五金店的店门是否华丽——因为他们是带着一个明确需求进店,得到答案——买到商品,就完成了一次闭环。所以往往同一个资讯(哪怕是软件更新了),都能在不同博客以不同的方式看到,但在标题上都巧妙地用了同样的便于搜索到的关键词。


博客需要流量,这毋庸置疑——否则我不会坚持“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的观点,这也惹到不少人、甚至还有人后台私信问候我全家的。这是写博客的最底层的逻辑——如果不是为了被看见,那大可不必贴出来,不然为何还要精心地准备一个“关于页面”,希望可以得到认同和肯定。

同时,创作能力存在一个明显的周期性——除非你能坚持,否则这个能力会以正弦曲线的方式运作。如果你是一个“痛苦驱动型”的创作者,这种创作能力则需要依托你的经历,否则没有足够的情绪作为养分,创作的内容就无法在情感上获得共鸣。(相关阅读《创作灵感从哪里来的?》

另一些是“知识驱动型”,例如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因为其中的某个观念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有了新的想法。这种驱动力极其依赖于“吸收”行为,如果长时间处于碎片化的信息数据里,一旦形成信息茧房,就会停止思考——抖音可不会帮你引发连锁思考,除非你希望在听到那些魔性的笑声之后,突然开始思考这种笑声是如何让观看者进入到“数据戒断”状态的。失去情绪压力(比如疫情封控带来的负压)或是阅读能力和经历的减少,都有可能减少文字创作的频次。

以上,是人作为创作者必然会经历的“周期性”。特别是当一个人在面对比写作更高层级的事情时,写作如果不是“赖以生存”的行为,那写作停滞就是必然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会选择有意识地恢复写作,或是在这段忙碌的经历中记录下值得延展的灵感。就算没有创作欲望,也有可能通过表达欲、被关注欲或是表演欲的形式呈现。


不过,区别于人,出现了另一种可以持续保持逻辑性思考的“创作者”——AI。一开始,我把AI比喻成“巴别塔”,人类第二次有机会可以将不同文明、语言、认知形成统一。如果说第一轮巴别塔的倒塌的过程,是因为上帝制造了“不同语言”让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困难,那第二次巴别塔的建立,正是在试图突破这一限制。人类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维逻辑,都无法比拟AI,它像是一个被人类驯化的“准神”,通过他是否真的可以挑战“神”这个概念?或许这就是引发第二次巴别塔倒塌的关键——再一次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宗教、文明、观念、地缘政治的冲突,都会是其中的形态之一。

甚至是AI结合纳米技术,通过吞服的方式进入人类身体,时刻监视人体的健康。这个时候AI提醒人类应该进行治疗的时候,人类到底是应该听信AI?还是发挥“自由意志”拒绝就医?如果真的如此,那人类还是否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当然,这是更高维度的、几乎接近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对实际的简体中文博客——巴别塔的意义,就是人类误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与“神”平起平坐的方式,但通天塔是否真的能通天,在倒塌之后成为了不可被证实的传言。AI对简体中文、甚至是全世界的文字创作者带来了冲击吗?我想,你通过对比这几年的简体中文博客聚合,就能感觉到浓浓的“机械感”。


比如,我就随手拿了今天聚合页的几篇文章投喂给ChatGPT,让它分析文章内容是否由AI创作或AI参与了创作。10篇文章里,其中有7篇都得到了一样或类似的结论:

由于分析过程涉及到原文的具体内容,为避免“指名道姓”,恕无法贴出所有内容

而剩下三篇,包括我自己的影评、其他博主的游记、毕业感想,却因为有足够的“情感”,所以得到以下结论:


我把AI创作或是参与创作的作品,比作博客创作者的“鸩酒”,并不是因为它有毒,而是它没办法做到真正的“止渴”。流量是大多数博客仍在追求的标准,这意味着可以带来收益,当但这个流量是“鸩酒”时,那换一杯别人提供的“鸩酒”,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样的结果?

如果当“鸩酒”的体量继续扩张,直到搜索引擎的前几页都是“鸩毒”的时候,正如博友@Cyrus 的思考一样:

可以设想,在未来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直到网上充斥着大量AI生成的“高质量”、“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的文字,检索信息的难度将直线上升,而效率直线下降。

那个时候,是否跟奶头乐的抖音一样,当一个内容引发流量关注后,成千上万的账号通过模仿或是再加工地产出内容,那这个信息茧房到底是科技的弊端?还是人们“作茧自缚”?


2022年,AI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我跟朋友辩论了一个命题——AI革命会让文字创作变得更丰富、还是更平庸。我支持“平庸”,不仅仅是因为我预言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而是我意识到,真正造成信息茧房的并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把这个问题抛给AI,会不会更有讽刺性呢?或许是,或许我们也可以抛弃思考。

我们该抵制的不是AI,而是“鸩酒”堆砌的抱团和联盟,它们因为没办法“饮鸩止渴”,所以才需要更多创作者的“血”。

借由《EVA》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总结吧:

人类的敌人最终还是人类。

互联网生存法则: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互联网生存法则: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 第1张图片

之前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和女朋友的对话,写了一篇文章《互联网生存法则:不与他人争辩》,但想要在互联网生存,仅仅这一条还不够,最近又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出来,即《互联网生存法则: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本文仅用于告诫自己,请勿联想

懂王

美国前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有一个外号——懂王,他说“没有人比我更懂病毒”,他说“没有人比我更懂科技”,觉得自己最懂,所以别人就应该聆听和采取他的意见,人家身份摆在那里,大富豪、总统、名人,有点架子也很正常,但是我们普通人,你当什么懂王?

通俗来讲,即“在这瞎哔哔,你算老几?”。

我一直认为和谐的讨论必须以互相平等为基础而进行的,尽管由于不同的人文化程度不同,所在的知识水平也不一样,但仗着自己学历高、知识多而有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甚至对对方表示不屑,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歧视行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也没有人知道你是教授还是高中毕业,正因为这种未知性,在进行交流时更应该做到谦虚和谨慎。

写到这里,我想起罗翔老师的一段话:

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稻子,你也不能说他蠢,他也只是不太理解。我们遇到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能够本着一种求同存异的心,不要带有知识的优越感。

我以前有过这种行为,面对朋友、同学的请教或者疑问,我表现得十分不屑,因为我懂,后来慢慢理解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不能因为我懂,而面对他人的不懂时嗤之以鼻。

反过来,当对方和你提及你非常熟悉、了解的内容时,不应该带着优越感回复说“这不就是...吗”,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是微笑点头,表示赞同。

爹味儿

互联网上还有另一个词——爹味儿,总想像个父亲一样教育你。在我看来,懂王和爹味儿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相同点在于懂王和有爹味儿的人都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区别在于有爹味儿的人总想教育你。

在家当爹不够,还得跑到网上来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熟悉的三个字——为你好,陈铭在《奇葩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是具有欺骗性的。它的欺骗性在于,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我站在你的角度上在想,但这句话真实的主语还是我,它其实本质上还是站在自我角度的考量。这句话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俯视。

为什么在网络上如此讨厌爹味儿重的人,我觉得原因在于对方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你对话,我们不喜欢被命令、被要求,在公司要受到领导和上级的命令与要求,在网上冲浪还会收到陌生网友的爹味语录,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反感。

前段时间在学校,晚上室友在宿舍和女朋友打电话,偶然间听到室友对他女朋友说“你还是太年轻了”、“你还是没有长大”,换作是我,如果是一个年长的人、有工作有经验的人对我说这些话,不管难听与否,我觉得他可以这样说,尽管方式不太对,但如果对方是和我差不多年龄段,差不多社会经验的人,与我说这样一番话,我会觉得你在搞笑。

但是,我想表达的并不是不能向对方提出建议和意见,更多的是希望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带着真诚的善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一上来就想当你爹。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地球少了你照样转,别人少了你的“爹味教育”和“懂王科普”照常生活。仔细想想,老祖宗留下来的话蕴含着巨大的智慧,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情绪上头和博弈思维

休假一周,特地没有动脑子,结果还是发生了必须要动脑子的事情。

休假期间,助理和民宿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起因是民宿赠送的咖啡配套了坚果,助理在坚果里吃到了已经烘干的蛆。于是和民宿老板发生了争执,认为酒店提供的餐点有问题。


这件事之前,还有另一个我本以为没必要记录下来的事情。

前段时间去吃烤肉,在烤肉店点单的乌龙茶茶壶里倒出了蟑螂,餐厅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假借去给主管确认的同时,销毁了有蟑螂的茶水。我要求店长解释,并交还问题样品的茶杯和茶水。见我咬着这件事不放,店长随即改口,说自己也未曾见过这杯茶,只是得知发生了此事。于是第二个漏洞被我揪住,我要求店长把擅自处理茶水的员工叫来,需要问清楚她的动机。店长以需要联系老板、需要再次确认又把我们晾在一边。牌当然要一张一张出,才有打牌的乐趣。于是我出了第三张牌,茶壶里又倒出了另一个蟑螂卵鞘。我让店长当面确认,以防再被销毁。最后,已经出餐的餐食免单,而我需要拿到发票,明确告知对方我需要在食品安全部门投诉此事。见免单已经不奏效,又想送代金券……熬了半天,店长终于打来了已出餐的发票,到最后还在玩小九九——她并没有把乌龙茶打印在小票上。我一眼看出,又让她回去重新打印……

事情的结果是我投诉到了食品安全部门。我当下并没有想要1000元的“赔偿”,1000元的获利对我来说是收入,但是对于这件事情并没有彻底解决。于是,赌谁先开口说这“1000元”的事,就成了这场游戏的斡旋筹码。显然,赔偿1000元,是当天值班的员工来承担这笔钱;而食品安全部门介入后,要惩罚的金额远超过1000元。老板显然是懂玩这场游戏的人,否则他不会让当天值班的店长故意打印一张没有“乌龙茶”的小票。


如果我赌店长被老板告知了赔偿的事宜,并且由她自己承担赔偿,她一定不会主动提1000元的赔偿。就跟那个端走问题茶水的员工一样,她以为不需要为自己的越权行为负责,那我就让她知道要为SOP漏洞买单的是公司所有人。结果我赌对了,店长没有提赔偿的事,放任我去走了投诉流程。

当然,故事说到这里,必然会有圣母出现:“他们也只是打工的,何必为难他们”。

对,所以我走了流程,而没有主动索要那1000元的赔偿,这就是博弈。


换到助理遭遇的事情,一开始我听到这件事的发生,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词是“按兵不动”。这不是一个“伤害等级”的事情——对于餐饮业而言,食品安全对其而言是“10级伤害”;而对于酒店服务业而言,如果不是酒店系统自己配制做的餐食,一个免费赠送的坚果里吃出了虫,对其而言是“1级伤害”,因为酒店只会承担“保存不当”的责任,如果这个虫是在烘培过程中就已经存在,那供货商就是最终的责任承担方。

很显然,想要用“免费赠送的坚果里有虫”就获得“酒店住宿免单”是很难形成必然关系的。毕竟“酒店住宿全免”是一个“10级伤害”的结果,这中间还缺少了必要的“流程”。

结果,助理一上来就以核武器级的态度跟对方发生了争执,用了“10级的伤害”口吻,导致对方像是在看神经病一样,觉得助理过于上纲上线——举个例子,当你跟一个人发生正面冲突时,明明只是口角上的争执,结果对方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刀,出于本能反应你是逃跑,还是站在站在那里敞开双手说:“你捅死我啊,我就不信你敢捅死我。”

你只有在确定对方不可能捅死你的时候,你才敢站在那里,比如对方拿的是一把小学生的萝卜刀。助理逃出了“10级伤害”的尖刀,对方当然要逃走,甚至还把助理当成“神经病”。当对方不被尖刀恐吓时,站在主动地位的角色会一下子陷入被动——发生冲突之后,我们还要继续在民宿住一个晚上,甚至当天还要在民宿吃三顿饭……如果对方真的气不过在饭菜里“加料”,我们成了完全在明处的被动者。


为了让“1级事件”促成“10级伤害”,就需要回到底层逻辑去思考。酒店服务业最害怕的是什么?显然不是免费提供的坚果里出现了昆虫,这只是一个民宿,又坐落在山野之间原本昆虫就多,不像五星级酒店有培训系统背书,且这是一个供应商造成的事件,想要用这个萝卜刀“捅死”民宿是很难的事情。如何将这个“1级事件”叠加到“10级事件”,显然是需要步步为营的。

比如,开始找这个民宿的“安全瑕疵”,服务业最害怕的是人身伤害事故——那么就从2级找到10级就好啦。当下,我就在酒店找到了好多,例如于是没有贴小心地滑的标志、开放式浴缸没有用玻璃胶粘合在地面、露台的景观池里长满了青苔且没有小心地滑的标志、玻璃护栏长久修饰已经松动……这些细节都可以促成一个更高级别的人身安全事故……那个时候想要促成“免单”再轻松不过。


所以我们问助理,你到底想要促成什么结果,是对方给你道歉、还是重新赔偿你一份餐点、还是免单住宿费用,这是不同级别的伤害,自然就要不同等级的“事件”来一步一步促成。结果她自己也没有想好,只是因为当下情绪上头,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找到发泄口,好把自己吃到虫的恶心情绪传递给另一个人,所以才用了“10级伤害”的口吻恐吓对方。情绪上头完全打乱了后面博弈的计划,自然也就变成了互相伤害不到的游戏——就算助理把这些数据整理成文,发布在大众点评和小红书,对方都可以通过买水军的方式操纵简单舆论。

当然,烤肉事件里,我也会去大众点评发评论,但不再是以“个人”的口吻,而是当我投诉完毕后,我将会得到“回执”,且我在投诉12315的时候点选的是“公示”投诉及处理结果,有了这个公示内容的截图,投诉就从“个人”变成了“官方”。


以上,就是简单的“博弈思维”,但务必要摒除最开始的情绪上头,否则没办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找到正确的“底层逻辑”。

之所以要学会博弈思维,是因为你可以随时换回成对方的玩家身份将这个游戏玩到淋漓尽致。

如果你是烤肉店的负责人,明知道对方是想要索赔1000元,那你如何博弈?

很简单,带他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搞到半夜三点,等到结果——因为要我赔偿,就必须要拿到“依据”……

博弈的刀啊~可是双刃的~

捧臭脚的真谛是说它香还是夸它臭 II

没想到这个题目还能有第二集。

我是个很爱凑热闹的人,比如最近简中博客圈有两件事还蛮有趣的。一个是小学老师的博主,被人诟病“没啥文字功底却总想写点东西”;另一个是要求交换友情链接的博主贴了另一个博主的冷屁股而引发了对“友情链接”的讨论。这两件事我在2022年刚开博一年的时候也讨论过。现在都还觉得wu先生的那句“你活该。哈哈。”简直是拍案叫绝。

当初,并没有办法回答这个现代哲学问题——捧臭脚的真谛是说它香还是夸它臭?现在我们得加入一个新条件:你跟谁在比脚臭?

有幸住过男生宿舍的人都会明白。一屋子的人都是臭脚,你一个香喷喷白嫩嫩的脚踏进去之后,虽然很好分辨,但进屋的人闻到这满屋子的臭脚,并不会在乎谁的脚才是最香的,他铁定觉得这一屋子都是脚臭的人。那这个时候,你就算是举着个脚在对方鼻子前面晃来晃去证明自己,对方只会觉得你有病。那怎么办?离开这个屋子,才有办法洗脱你“脚臭”的罪名。

一屋子的臭脚被人说脚臭当然也不乐意,所以他们内部还得评选出“谁的脚最臭”,这样一来他至少要为一屋子的臭负一半的责任。久而久之,来这个屋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臭味并没有因此消散,于是比赛谁的脚更臭便成了这屋里的内部竞技比赛,谁的脚最臭就和尊严挂钩了,于是这屋子的臭味越来越浓。前面捧臭脚是在说谁的更香,而后面捧臭脚是在说谁的更臭。

以上是在回答「捧臭脚的真谛是说它香还是夸它臭」这个现代哲学问题,没有含沙射影的部分。


被一个人说脚臭、被一群人说脚臭、和一屋子的人彼此说对方的脚臭,这是三件事。

“被个人认同的个人”和“被群体认同的个人”,哪一个的认同感更强烈呢?按道理来说,人如果如此追求群体,当然会更在乎群体对个人的认同感。同样,个人比起群体,更容易被否定,往往会有人因为否定一个人从而否定个人支持的个人或是群体。然而,群体的认定是“广谱的”,因为大家都需要在一个平均水平,才能做到公平,如果在群体中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自然就会导致群体分化,从而形成更小的社交抱团——参考职场;但个人对个人的认同,却没有深度上的限制的,比如我对SEO狂魔的认同度为0,但是对于一些有趣的匿名留言反而更有兴趣。群体追求的是广度,广度越宽,认同感越全面,群体感越明显;而个人追求的是深度,深度越深,认同感越“特别”,从而追求个体间的有效社交。

于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而分出了两类人,群体性和个体性,这两者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只是看价值观取舍。

——《匿名评论的游戏规则》

我也运营过社群,一开始客客气气你侬我侬的社群往往27天之后就会进入冷却期。人们在熟人圈追求了足够多的“和谐”,还要在陌生人圈追求所谓的“和谐”,不仅累还没有意义。年初主持的TA竟然说,北京场就是你侬我侬的“AA互助协会”的模式。唯一的高潮,是其中一个姑娘的男友定位她在五星级酒店,闹着要分手,当矛盾出现,平静被打破人们都自动地将关注投向了这个情绪低洼;上海场的TA竟然说就要有趣得多,因为里面出现了个“共同敌人”,陌生人很难有这样释放“攻击性”的时刻,每个人都看出了这个“共同敌人”身上的虚伪和假,所以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击破对方的防线。我跟妻子作为主持人,唯一要做的就是随时平衡这种不对等的攻击性,在必要的时候将火力收住,让那个靶子松一口气。


当然会有人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在“玩弄”那个“共同敌人”——但他毕竟也功不可没,整场活动的高潮,以及后续的黏合性,都靠着这个虚伪人设一点点被揭穿而越来越激烈和紧密。

我们把这个手段称之为“挂人”。微博上经常有这样的游戏——一个粉丝数目多的微博主,会通过挂评论的方式,由粉丝代行“刽子手”的任务。其实这个幕后主使并没有指名点姓地骂对方,但只要他成功煽动粉丝,且只跟粉丝积极互动,这些粉丝自然会去挞伐“共同敌人”——因为这是他们需要追求“群体性认同感”。

“社交抱团”是很多社交模式里很容易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新加入一个社群,社群里已有的“元老”自然会拥有一种“高姿态”来对待“新人”,特别是当你拥有超脱团体的认知和能力的行为时,他们唯一能过“超越”你的方法只有“资历”这个维度。所以“社交抱团”本质上是在维护一种“身份特殊感”。当社交抱团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社交联盟”,它的程度更高,并带有强烈的排他性,这个时候除了要维护“身份特殊感”还要维护“身份特权”,涉及特权的行为,自然就拥有了掌握他人“生杀大权”的权力——管理他人的言行、规范他人的行为、公开抵制、集体排挤等等。

——《匿名评论的游戏规则》

但是呢,人又是讲究“人情世故”的动物。社交抱团的内部虽然是金字塔结构,但彼此之间又是“公平”的。这种“公平”有的时候是可视化的——比如,我添加了你的友情链接,那你就应该添加我的。

博客交换第一个“友情链接”之初,@非理勿试 对我说过,不要轻易跟别人交换友情链接。起初我还不理解这句话,后来随着要求交换的人越来越多,我会试着解释我会先去看对方的博客,但后来也都不了了之。因为技术类的话题我真的看不懂;到处公开展示的流水账又经不起质疑和观点碰撞,因为他们会说这是他们“写给自己的”。所以我才说wu先生当初的那个评论让我拍案叫绝——原来简中博客里还是有这种“不讲人情世故”的人。

按道理来说,当对方希望交换友情链接,但在你看后发现无法产生共鸣时,应该给出一个“回应”。对于交换者而言,“没有回应就是绝境”,因为对方并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但显然,直接开口告诉对方“我看了你的博客,我觉得我们不合适交换友情链接”,这样是不是显得更“不讲人情世故”了。所以大部分人还是采用冷处理的方式,直到对方忘记这茬。

然而,这两天我追更的博文里,起初交换链接的那位朋友,显然是希望得到“回应”的,而刚好遇到了冷处理的方式。我还蛮喜欢这类人的,他们敢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是现代人快要丧失的能力之一了——因为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冷处理,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别人对待自己,“多问一句”都会变成打扰。


这天,你好不容易换了个干净的宿舍,这个时候又有新的室友想要搬进来。你多问了一句:“你脚臭吗,我这里暂时不接待脚臭的人。”对方指着你的鼻子骂开:“操你妈的你说谁脚臭呢!你这个破宿舍我还不稀罕呆呢,操你妈的!”

“诶?我又没说你脚臭……”

捧臭脚的真谛是说它香还是夸它臭
友情链接里藏着人们割舍不了的情与面
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
写博客的目的性与社交的目的性
猎巫游戏

——Callback

因回答了一个什么是夏令营的问题,我的 其乐Keylol 帐号被封了

起因只是有个网友在其乐Keylol上问了这么个问题: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8-02-33

基本上他就是想问问,所谓的夏令营和少年宫都是啥玩意。

(你可先别问为什么只有个浏览器历史记录的截图)

(其实昨天还挺有心情写这篇文章的,但是过了一晚上又稀里糊涂过完一个白天之后就又没什么欲望了)


少年宫和夏令营是啥?

少年宫?

少年宫应该是啥玩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老家以前就有个少年宫,里面是个电影院,也不对外营业,全年也就只有给中小学放电影这一个业务,到后来学校都有自己的阶梯教室,甚至教室内都有电视和投影仪了,没人再去了;电影院外边一圈则是租出去了,都是补课班,类似大城市的写字楼,只不过业务基本以向学生营业为主。当然,大部分时间里里外外都是空着落灰,事业单位的地皮,房租贵且维保烂,市场经济下就得落灰。后来就连带着旁边的初中全拆了,盖了个酒店,连个照片都没剩下。

夏令营?

夏令营这玩意,在我的理解中那就更神奇了。

1995年 CCTV-7 少儿·军事·农业·科技 开业。我家里虽然没有有线电视,但是老式羊角天线电视却能很不稳定的收到带着巨大杂音和雪花的有线电视节目(白嫖)。而 CCTV-7 的少儿节目从下午3点左右一直干到晚上7点,大部分节目都是少儿科普和夏令营。少儿科普节目离谱得有点过分了,以至于我一直以为北京的自来水干净得可以直饮,公交车都是氢燃料电池。而夏令营节目则更是看着一堆小孩在那做我完全理解不了的事情。小学寒暑假期间被关在家里,就只有这玩意是小孩能看的电视节目,而且看着还巨难受!

然后时间可以直接跳到我在北京的一份工作。原本核心业务是面向学校经营IT类服务,但是老板想要扩展业务,另一个部门就有面向「面向学生经营的业务」的业务。这段有点饶口,毕竟我的确搞不清另一个部门到底在干啥,毕竟「组织学生搞线下文娱活动」实在离「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太远了。

再后来又可以跳到我在清华里面工作的那段时间。上班是要从五道口地铁站下车再从清华大学东南门进去的,而清华东南门往南这一块,早上就经常有一队一队的看着像中小学生的人,有时候还有领队的点名,看着貌似像是组团旅游?

jpg_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9-29-32

我就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之前那个公司的业务场景吗?这玩意就是夏令营(的一部分)吧!


我的 其乐Keylol 账号被封

当然,我知道我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片面是整体的一部分,把这一片拿出来,如果和其他人的另外一些碎片,一起拼起来,或许就能看到比较完整的答案了。

于是我把语言整理了一下,发布到了 其乐Keylol。

原答案:

只知道夏令营。以前工作过的公司的业务里有接触过,后来个人在清华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片面,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夏令营: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要客户,打着教育旗号的,旅行社……

说白了就是都是中小学生的旅游团。

那种一车下来都是老头老太太的穷游团,应该能想象得出来吧?把老头老太太换成中小学生,然后目的地是大公园大景点或者大高校,再把强制消费这块去掉,就行了。(当然,部分团可能也会有类似破冰和军训一样的内容)

比较烂的有那种就是清华大学一日游的玩意。
而且北京的大学一日游这种业务很火爆。有很多本地(北京的地理面积大得城南城北杀父之仇都能抿了)和外地来的学生,梦想就是进清北。小孩做梦很正常,但是针对这个做(渣)业务就有点……
大早上要求学生自己在清华大门口集合,然后到点了有个人领进去溜达一圈,这就夏令营了。尤其是(至少2018那阵)清华大学虽然是开放的外人可参观的,但是非相关人事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才能进入。这块管得不是很严,因为清华大学里面有居民区,有公司,还有菜市场。进门的时候即使没有相应的证件(学生证,工作证,内部停车证)只要说明白你是在里面做什么的也让进。但是很多野夏令营组织就干一次少一次的,经常不预约领着一大队小孩就想进,然后就在清华门口堵着。大夏天看着一堆小娃娃站在太阳底下暴晒(都是6月7月8月份来的,也挺纳闷工作日哪来的这么多小初的小孩,应该还没放暑假吧)。
(说难听点却有点像家长暑假没地方扔娃,随便整个旅游团当托管,把孩子一扔。)

以前北京应该比较多吧,中央7套刚开播的时候从下午3点一直播到下午7点,全是夏令营,小时候我也挺好奇到底是啥玩意的,也看不懂。反正我这种本地小城没有,大学在西安念的,算是大城市了但是也没见到过多少。

b85m-win458-snap

啥玩意就涉政信息了?

尝试绕过他们的审查机制

首先想到的是火星文。

呮倁檤嗄泠營。姒湔厷呞哋鄴務里洧帹触過,後唻個亾茬凊澕里媔仩癍哋溡糇閄囗竾見菿過。當嘫,莪見菿哋呮洧適種,觀點悱瑺爿媔,葰姒芣能姒媥漑洤。

嗄泠營:姒尒敩泩初狆泩滈狆泩潙炷婹愙戶,咑着嘋yu旗呺哋,膂垳涻……

説皛孒僦湜嘟湜狆尒敩泩哋膂遊團。

哪種①車芐唻嘟湜荖頭荖忲忲哋窮遊tuan,應姟能想潒嘚炪唻妑?妑荖頭荖忲忲換荿狆尒敩泩,嘫後朩哋哋湜汏厷圎汏憬點戓鍺汏滈校,侢妑強zhi消曊適赽厾鋽,僦垳孒。(當嘫,蔀汾團妸能竾浍洧類姒岥bing啝軍xun①樣哋禸嫆)

仳珓灡哋洧哪種僦湜凊澕汏敩①ㄖ遊哋琓嬑。
洏苴苝倞哋汏敩①ㄖ遊適種鄴務佷焱嚗。洧佷哆夲哋(苝倞哋哋理媔積汏嘚峸遖峸苝摋父と仇嘟能抿孒)啝迯哋唻哋敩泩,夢想僦湜琎凊苝。尒陔莋夢佷囸瑺,泹湜針怼適個莋(碴)鄴務僦洧點……
汏皁仩婹浗敩泩洎己茬凊澕汏閄囗潗匼,嘫後菿點孒洧個亾領琎厾媹垯①圜,適僦嗄泠營孒。尤娸湜(臸仯2018哪俥)凊澕汏敩虽嘫湜閞fang哋迯亾妸傪觀哋,泹湜悱楿関亾倳濡婹諟湔①兲預箹財能琎叺。適赽涫嘚芣湜佷嚴,洇潙凊澕汏敩里媔洧劇姄岖,洧厷呞,還洧婇巿畼。琎閄哋溡糇旣使莈洧楿應哋姃件(敩泩姃,笁莋姃,禸蔀渟車姃)呮婹説眀皛沵湜茬里媔莋什庅哋竾讓琎。泹湜佷哆嘢嗄泠營蒩枳僦迀①佽仯①佽哋,經瑺芣預箹領着①汏隊尒陔僦想琎,嘫後僦茬凊澕閄囗陼着。汏嗄兲看着①碓尒哇哇跕茬忲陽疧芐懪曬(嘟湜6仴7仴8仴妢唻哋,竾侹妠悶笁莋ㄖ哪唻哋適庅哆尒初哋尒陔,6仴應姟還莈倣濐徦妑)。
(説難厛點卻洧點潒傢萇濐徦莈哋汸扔陔ふ,隨楩整個膂遊團當仛涫,妑陔ふ①扔。)

姒湔苝倞應姟仳珓哆妑,狆姎7套碙閞譒哋溡糇苁芐吘3點①矗譒菿芐吘7點,洤湜嗄泠營,尒溡糇莪竾侹恏渏菿疧湜倽琓嬑哋,竾看芣慬。反囸莪適種夲哋尒峸莈洧,汏敩茬覀鮟淰哋,匴湜汏峸巿孒泹湜竾莈見菿過哆仯。

也过不去审查。

然后想着用图片,同样过不去审查,我甚至试了加水渍加旋转,全都无法通过。腾讯的这套审查机制是够狠。

jpg_b85m-win457-snap

b85m-win459-snap

没办法,服软吧,自我审查。

我就一段一段的删除,最后发现即使只有第一行都不去审查。

只知道夏令营。以前工作过的公司的业务里有接触过,后来个人在清华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片面,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就这么一句就已经涉及政治敏感信息了,还自我审查个屁屁。

最后我就随便回复了一句“你提了个我不该回答的问题”。结果管理员立刻闪现出来删贴并警告:

b85m-win462-snap

真有精神。

什么都没说等于什么都说

好好好,既然绕不过审查,那我干脆把所有词都打码就好了。

只知道口口口。以前工作口的公司的业务里有口口过,后来个人在口口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口口,所以不能口口口口。

口口口: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要客户,打着口口口口的,口口口……

说白了就是都是中小学生的口口口。

那种一车下来都是老头老太太的穷游团,应该能想象得出来吧?把老头老太太换成中小学生,然后目的地是大公园大景点或者大口口,再把强制口口这块去掉,就行了。(当然,部分团可能也会有类似口口和口口一样的内容)

比较烂的有那种就是口口大学一日游的玩意。
而且口口的口口一日游这种业务很火爆。有很多本地(口口的地理面积大得城南城北杀口之仇都能口了)和外地来的学生,梦想就是进清北。小孩做梦很正常,但是针对这个做(渣)业务就有点……
大早上要求学生自己在口口大门口集合,然后到点了有个人领进去溜达一圈,这就口口口了。尤其是(至少2018那阵)口口大学虽然是开放的外人可参观的,但是非相关人事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才能进入。这块管得不是很严,因为清华大学里面有居民区,有公司,还有菜市场。进门的时候即使没有相应的证件(学生证,工作证,内部停车证)只要说明白你是在里面做什么的也让进。但是很多野口口口口口口就干一次少一次的,经常不预约领着一大队小孩就想进,然后就在口口门口堵着。大夏天看着一堆小娃娃站在太阳底下暴晒(都是6月7月8月份来的,也挺纳闷工作日哪来的这么多小初的小孩,应该还没放暑假吧)。
(说难听点却有点像家长暑假没地方扔娃,随便整个口口口当托管,把孩子一扔。)

以前北京应该比较多吧,中口7套刚开播的时候从下午3点一直播到下午7点,全是口口口,小时候我也挺好奇到底是啥玩意的,也看不懂。反正我这种本地小城没有,大学在西安念的,算是大城市了但是也没见到过多少。

顺利过审。

口好啊!

账号被封

果不其然,再登录账号的时候直接被禁用了。

b85m-win464-snap-1

b85m-win464-snap-2

b85m-win464-snap-3

不能看任何页面,不能修改信息,不能看通知,就被锁死在这个禁用页面了。


账号被禁用后

我是完全没心情去申请解封。

首先可以肯定这不是一个误封行为。

我这个账号自注册起就因为涉政被警告过太多次了。

他们的那个论坛专用水区已经禁止我回复超过一年了,就因为我喷PalPay难用,没有支付宝好用,属于恶意一踩一捧。

吐嘈个北京的外地人看病挂号难,被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07-15_14-11-12

如何跨区买游戏,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23-05-03

资讯促销问题,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1-24_17-01-54

帮助2022年疫情还未解封期间要进京的人,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23-06-32

甚至直接空降一个涉敏警告,连标题都没有(后面那个链接是死链)。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19-02-10

这些截图都还是我当时被警告后顺手截的图。

说真的帖子一边在那因为提供有价值信息热心反馈乐于助人而不停地涨积分,同时又因为无法名状的原因不停的在那收警告,也算是其乐Keylol的一大特色。有时候甚至怀疑管理员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曾申请过解封

当时我曾向管理员申请过解封我灌水区的禁用,那时都已经被禁用一年了,人家还说怎么可能呢一般封14天就自动解封,然后专门翻出个我甚至懒得截图的证据,又贴了个带有一大片引用的《用户协议》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1-24_17-03-34

让我打保票“下不为例”。下不为你个鸡巴的

是否要申请解封

其乐Keylol 给出的解封渠道是贴吧,里面有一条是账号被禁用的一般理由。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8-33-06

我这是妥妥的符合他们的理由三。

你是官你是爷,你骑在老百姓头上拉屎。


国内社交平台

目前我有活跃度的就是B站,微博,其乐Keylol。

微博的账号去年被全站拉黑之后其实很快就解封了,但是我没有再发布过任何一条微博,只是简单的看看别人发的内容,点个赞,偶尔评论一下。之所以这么做是我觉得不能让新浪得逞了,把我的账号拿去发广告。虽然我的账号只有几百粉,绝大部分关注也都已经退微博了,但是看着账号顶着自己的名字发很恶心的营销内容实在是觉得会恶心。

jpg_563235edly1h40uobhyauj20gt0owaby

(截图账号原本是十多年前一起玩线上游戏的广东朋友,退博太久了账号被新浪拿去用来发擦边信息了)

B站其运营目标变成电商之后,社交环境急转直下,我的大部分关注基本都没有活跃度了,原有的忠实用户都已经被赶走了。现在这状态,偶尔看个猫猫还行,剩下的内容,不是三次元软色情擦边就是洗稿搬运甚至AI念稿。就算有人正经做一点内容,很快就会有喷子来袭。实在是没什么心情在这下工夫。

再往前说,以前我知乎、segmentfault和一些技术论坛也都是有一丁点活跃度的,但是知乎变逼乎,segmentfault更是开倒车退到迷路,国内技术论坛更是越来越弱智(不弱智的肯定会死)。

现在 其乐Keylol 也把我账号封了。封得好! 这就是我再次砍掉一块无用社交的大好机会!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尤其是这个平台还很正大光明的展示了:你的账号不属于你,你只有你账号的部分使用权。是啊,账号被封了之后,连自己曾经发布过的内容自己都看不到。

反正我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顶多算是又少了个 「问题互助」 平台罢了。其乐Keylol的问题互助板块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提出一个一般难度的问题时,可能最开始还有几个人认真回答,但过不了一会就有为了刷论坛积分和为了装逼充大神的答案刷个不停(有一次有个人提问关于 rEFInd Boot Manager 的问题,结果好多人竟然用 “Windows多引导好用为什么不用Windows的多引导” 来冲我从官方翻译过来的正确答案)。中国互联网现在就这个德性了,肮脏程度重回2008年那段又脏又乱小人能匿名君子被开盒的时代,而封闭程度则直接退到2000年前基本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了。大家重回互相孤立互相敌视的状态,这又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绝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的特点,明面上互相接纳,实际上每个人都想把对方捅死而自己却又不会遭到任何惩罚。初中生的味道实在太重了

反正又不归我管。

The post 因回答了一个什么是夏令营的问题,我的 其乐Keylol 帐号被封了 first appeared on 石樱灯笼博客.

AI 瞎想 – LUI交互/新计算机

LUI 交互

LUI (Language User Interface,自然语言 or 输入框为主的交互) 有几大缺点:

  1. 效率低(打字)or 隐私性差(语音)。
  2. 说话是填空题(要动脑),GUI 是选择题(可无脑选)。
  3. 难以精确表达。

这三点都是成本,如果一些场景想尝试 LUI 代替部分 GUI,需要时刻想好,如果用户得到的体验大于这几点成本,那就是合适的场景,否则不要勉强。

用 LUI 操作使用工具,模型能力(识别/执行能力)得在这个垂直领域靠近 AGI(代指跟人的识别和执行能力一致),或者能在这领域内限定在尽量小的范围内靠近 AGI,否则交互过程中模型不理解/无法执行带来的挫败,加上第一二点的成本,用户得到的体验大概率是负的。

微软copilot 尝试了GUI 为主,LUI为辅的方式。剪映的对话式剪辑尝试了以 LUI 为中心,GUI 为辅或者没有 GUI 的方式。目前看起来都没达到预期。原因自然是模型能力还达不到,识别和执行能力差。

视频剪辑/PPT制作 领域都太大,在这个大垂直领域模型要做到 AGI 的程度还太早,也是高估了短期模型能力的进步速度,需要把领域范围限定得更小,在这范围内用户的输入都能很好理解和执行,才可能跑通。

假如模型真达到 AGI 的程度,跟人的能力一样,是否视频剪辑用 LUI 是最好的方式?想象中不一定,工具能力不会是无限的,总有个范围,这个范围 GUI 能清楚地告诉你,LUI 很难,到时可能会有其他演化的交互配合 LUI。

新计算机

最近学习 transformer,看那些向量/矩阵的乘法,有种在学数字电路原理的感觉,要作类比的话,模型就是新的计算机,transformer 像芯片,SFT 像汇编,prompt 像 c 语言,往上 langchain/coze 是高级语言的尝试。原计算机是确定性计算,模型是概率性的模拟人脑的计算机。

但模型并没有遵循摩尔定律,18 个月性能翻一翻,GPU 运算能力确实每年性能都在暴涨,但模型的性能不是计算速度,而是理解能力。GPT-3.5 出来已经 18 个月了,GPT-4 已经 15 个月,模型能力的进步很有限,在这过程最大的变化只是开源模型逐渐追上,以及基于模型上层搭建的应用和生态上,基础模型能力没有大的突破。

我们预期模型性能能持续增强,基础是 Scaling Law,Llama3 训练中的最大参数量模型是4000亿,传闻 GPT4 参数量是1万亿,而人类大脑神经元突触连接有1000万亿(来源Wikipedia,也有说100万亿的),神经网络本身就是模仿大脑的构造,如果做类比有 100-1000 倍的差距,有很大的空间。Scaling Law 目前看还没收敛,能继续往这条路走,只是技术上的承接还没看到规律,无法形成新的摩尔定律,所以大家很期待 GPT-5,它能一定程度上让人判断模型的摩尔定律大概是什么节奏和速度。

图生成和视频生成领域,反而在过去18个月里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因为相对 LLM 它还在早期,而图像和视频的特性导致它早期也能有很好的应用。若 LLM 不顺利,图片视频能持续保持这提升速度,更有可能成为这几年的重点。

互联网公司晋升必备的高级词汇(互联网黑话大全2021年版)

前言

近日,张一鸣讽刺“互联网八股文”,引起网友们热议:

问:

你的方案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设计在哪里?最终交付价值是什么?过程的抓手在哪里?如何保证结果闭环?和别人比你的亮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你的思考和沉淀在哪里?你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吗?换成别人不一样吗?

答:

我们这款产品的底层逻辑是打通信息屏障,创建行业新生态顶层设计聚焦用户感知赛道,通过差异化颗粒度达到引爆点。交付价值是在垂直领域采用复用打法达成持久收益抽离透传归因分析作为抓手为产品赋能体验度量作为闭环的评判标准。亮点是载体,优势是链路。思考整个生命周期,完善逻辑,考虑资源倾斜。方法论是组合拳达到平台化标准

互联网行业中,有些词看似很通俗,但用起来就会让你显得逼格满满,号称“互联网八股文”,褒义称为“互联网行话”,贬义称为“互联网黑话”。阿里的员工亲切地将这些词形容成“阿里味”。

根据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多年的实际经验来看,这些词确实是日常工作中经常谈到的,屡见不鲜,早就习以为常。如果你善于灵活运用这些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洞察背后的底层逻辑,势必可以作为升值加薪的利器,提升竞争力,凸显不可替代性,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找到自己的方法论

下面的这些词汇是按照动词、形容词、名词进行分类的,你可以将它们进行自由组合,达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比如:

生命周期是发力快速响应,赋能行业引爆点。商业模式是细分载体体验度量,通过平台化和便捷性达到短平快。底层逻辑是采用玩法升级达成强化认知。复用打法进行资源倾斜为产品赋能,信息屏障作为体系的评判标准。亮点是维度,优势是闭环。聚焦整个顶层设计,扩展规模深入垂直领域。方法论是组合拳达到平台化标准。

再比如:

公司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化集团战略,深入服务产业,加强团队协作,形成战略合力,为公司业务发展、为用户客户、为行业发展创造价值。

规划加速增长的发展路径,明确一个制胜战略,提升两大实力,打赢三大必赢之战(全渠道、下沉新兴市场、平台生态),深化四大中台建设。

高级词汇

二字动词

落地、给到、响应、同步、对齐、对标、通晒、迭代、优化、跟进、升级、上升、交付、交接、接棒、继承、聚焦、倒逼、操盘、

复盘、梳理、输出、提炼、思考、沉淀、反思、深入、洞察、渗透、吃透、死磕、打磨、深耕、精简、挖掘、穿梭、咬合、

all in、摸索、踩坑、填坑、报备、串联、协同、联动、联调、透传、打通、打平、抹平、拉通、拉升、发力、量化、细分、重塑、蓄能、引爆、

背书、背锅、支持、支撑、协调、支援、加持、加速、共建、共创、颠覆、融合、扩展、开拓、铸造、构筑、构建、搭建、布局、组局、

兜底、降级、容错、容灾、复用、封装、抽象、聚合、耦合、解耦、集成、拆解、抓包、观察、监控、监测、上报、捕获、复现、重现、分发、分层、迁移、

回溯、回归、回流、回跳、赋能、树立、跨界、共情、演绎、画饼、打造、反哺、输血、造血、造势、造市、造事、

下沉、拉新、转化、留存、促活、付费、营收、盈利、获客、邀请、助力、激励、激活、推广、投放、导流、覆盖、曝光、裂变、增长、

唤醒、流失、召回、授权、接入、订阅、认证、推送、辐射、兼容、包装、制约、触及、触达、触发、约束、重组、变迁、

众筹、确认、明确、评估、评审、提议、提案、夯实、预判、预言、证言、收割、共享、收口、转型、围绕、出击、突围、补位、

优秀、感恩、比心、笔芯、下跪、致敬、摸鱼、划水、

返佣、攻坚、击穿、破冰、破题、解题、破圈、破局、定量、定性、

抽离、履约、进化、进军、起飞。

二字形容词

皮实、本分、重磅、垂直、真香、自洽、精准、持续、灵活、稳定、可控、活跃、务实、对等。

二字名词

抓手、漏斗、中台、平台、闭环、风口、打法、玩法、矩阵、纽带、刺激、规模、场景、渠道、入口、维度、格局、形态、生态、体系、

认知、体感、感知、心智、预期、调性、战役、合力、心力、赛道、基石、基因、因子、模型、通道、链路、水位、水准、姿态、卡点、卡位、

头部、腰部、踝部、痛点、爽点、痒点、全域、公域、私域、本我、自我、超我、蓝海、红海、纵向、横向、上限、下限、上游、下游、

阈值、场域、架构、系统、标配、方案、结论、长尾、态势、锚点、标杆、壁垒、变量、期权、边界、品牌、阵地、高地、洼地、高空、革命、变革、

内卷、外包、福报、脑暴、脑洞、圈层、层级、段位、环节、困局、话术、文案、议程、公关、PR稿、配称、力场、魔方、触点、势能、

流量、资源、排期、延期、弹窗、浮层、引导、蒙层、幕帘、遮罩、埋点、坑位、楼层、按钮、推送、红包、峰值、漏洞、风险、瓶颈、

策略、价值、成本、复利、人性、利器、深度、玩家、小白、韭菜、羊毛、福利、套路、情怀、标准、规范、报备、社群、产业、载体、

服务、粘性、进展、突破、口碑、品质、属性、地域、终端、版本、指标、预算、年框、试点、母体、空白、银弹。

三字动词

对一下/碰一下/过一下、抢品类/卡认知/占场景、观行业/明竞争/洞自身、开场子/提调子、冷启动、秀肌肉、借东风、断舍离、

薅羊毛、砍一刀、走出去、讲故事。

三字形容词

扁平化、差异化、平台化、结构化、精细化、短平快、常态化、强依赖、不可控、有风险、

阶段性、有深度。

三字名词

感知度、颗粒度、方法论、组合拳、引爆点、护城河、影响力、原动力、制高点、三板斧、

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便捷性、耦合性、一致性、系统性、端到端、点对点、点线面、

上半场、下半场、主战场、人货场、基本面、基本盘、操盘手、进化论、解释权、最优解、

执行力、驱动力、鄙视链、生态链、生态圈、生态位、全场景、全渠道、全方位、全媒体、

优先级、资源位、流量池、转化率、打开率、留存率、活跃度、利益点、天花板、

传话筒、颗粒感、登云梯、冲击力、视觉锤、孵化器、

新零售、新物种、新品牌、新篇章、新局势、新赛道、新势能、新国货、新国潮、新动力、

同理心、气氛组、竞争力、存在感、认同感、参与感、归属感、使命感、价值观、忠诚度、

预热期、高峰期、高潮期、上升期、瓶颈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比特币、虚拟币、

天使轮、自媒体、新媒体、价格门、超预期、小前台、大中台、凝聚力、向心力。

四字动词

支棱起来、快速响应、小步快跑、强化认知、认知升级、符合预期、高频触达、快速迭代、持续迭代、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观察、

消费升级、消费降级、资源置换、资源倾斜、资源配置、渠道下沉、用户下沉、降维打击、去中心化、借假修真、

躬身入局、顺势而为、颠覆认知、复用打法、打破结界、升维定位、有机结合、起承转合、存量维持、增量博弈、心智角逐、抽离透传、

拨冗参会、反复确认、综合评估、刻意练习、打破制约、绝境求生、品牌露出、拥抱变化、重新定义、借势营销、

内容创业、归因分析、逻辑推理、建立范式、总结沉淀、解决问题、占领心智、高举高打、高开低走、高台跳水、

深入产业、拉齐水位、全情投入、完善逻辑、价值转化、体验度量、如何收口、全面封锁、协同作战、剑走偏锋、

弹射起飞。

四字形容词

结果导向、业务导向、资源紧张、人力不足、体感不好、风险可控、逻辑自洽、品效合一、全球领先、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石破天惊。

四字名词

生命周期、商业模式、平台战略、集团战略、战略引擎、关键路径、决策路径、天使投资、盈利模式、

底层逻辑、顶层设计、饥饿营销、行业壁垒、下沉市场、消费认知、态势感知、信息屏障、

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赛博朋克、智慧城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知识付费、私域流量、交付价值、时间价值、共享经济、通证经济、中央厨房、先发优势、真实场景、临门一脚、

真香定律、正态分布、幂律分布、二八定律、长尾理论、叠加效应、马太效应、沉没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

偏好植入、蚂蚁市场、场景占位、产业集群、产业服务、标杆市场、心动情境、利基市场、第二曲线、垂直领域、

可持续性、可替代性、认知优势、新增长点、颠覆态势、最高规制、三位一体、资深玩家、不破不立、精神SPA、

用户心智、用户粘性、用户体验、用户认知、用户画像、用户调研、重度用户、沉默用户、活跃用户、用户黏性、

千人千面、千人一面、信息茧房、流量红利、流量为王、价格歧视、意识形态、心理账户、情绪G点、品牌势能、

服务产业、关键时期、沟通协作、战略合力、品牌航母、品类战舰、行军路线、产品尖兵、拳头产品、超级符号、

挽留弹窗、时间窗口、定性定量、战略支点、声音印记、社交货币、付费社群、神交已久、财务自由。

五字动词

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杀熟、延迟满足感、地毯式轰炸、饱和式攻击、四两拨千斤、开辟新路径、建立新习惯。

五字形容词

用户无感知、叫好又叫座、优先级很高、拉新成本高、打开率极高、留存率奇高、活跃度新高。

五字名词

颠覆式创新、连续创业者、投入产出比、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红利、国民总时间、最后一公里、海豚湾模式、最大公约数、现象级事件、

沉浸式体验、用户忠诚度、自媒体矩阵、病毒式营销、风口上的猪、战略性投资、战略性亏损、系统性风险。

六字动词

不跟风要造风、多维矩阵闭环、打开销售通路。

六字名词

天时地利人和、品牌记忆系统、心智切割利器。

互联网岗位的口头禅

各个岗位的口头禅

  • 产品岗:没排上期、下个版本。

  • 设计岗:别戳屏幕。

  • 研发岗:实现不了。

  • 测试岗:醒醒,有bug。

  • 数据岗:你们要这个干啥?

  • 运维岗:磁盘满了、网络抖动。

  • 程序员终极大法:删库跑路。

  • 法务岗:这个有风险。

  • 公关岗:建议别做。

  • 品牌岗:预算多少?

  • 财务岗:还没到你。

  • 采购岗:按流程走。

  • 策划岗:客户不接受。

  • 行政岗:我去问问那谁。

  • 客服岗:刚遇到一傻X。

  • 市场运营岗:辛苦辛苦、好的收到、求求你啦、谢谢爸爸、感恩的心、给大佬们下跪。

    吉祥三宝

  • 产品有三宝:弹窗、浮层加引导。

  • 设计有三宝:透明、阴影加圆角。

  • 运营有三宝:短信、推送加红包。

  • 程序员有一宝:这个做不了。

    程序员的口头禅

  • 这个做不了。

  • 技术上实现不了。

  • 又不是不能用。

  • 再刷新下试试。

  • 重启一下。

  • 你忘记清缓存了兄弟。

  • 在我电脑上是正常的啊。

  • 我这儿没问题啊。

  • 这不是BUG。是配置问题,要不就是网络问题。

  • 卧槽这个好NB,我研究一下。

  • 只是改一行代码,不会对程序产生影响的,放心。

  • 程序没问题,你是不是改什么了?复现一下我康康。

  • 不用担心,这次肯定没问题了。

  • 卧槽,还有这种操作?!

  • 这个数据库是TM谁设计的啊?

  • 已经做好了,但还有些细节要调整下(其实还有一半没做)。

  • 这个功能下个版本再做吧。

  • 这个不用改。

  • 这个影响不大,不改。

  • 这个风险太大,不改。

  • 卧槽!为啥这个程序跑起来了?

  • 卧槽!为啥这个程序跑不起来?

  • 遇到bug时:”咦,这不科学啊!”

  • 解决bug之后:”我TM真是个天才!”

  • 小红:“我电脑出问题了,帮我看看好吗?”。程序员:“好。回到桌面,打开我的电脑。”小红:“你的电脑,我怎么打开?”

  • 程序员:“我去相亲网站找女朋友了”。小明:“找到了吗?”程序员:“找到了他们页面的一个bug”。

  • 产品经理:“这个什么时候能做好?”程序员:“今天下班前做好”。第二天早上。产品经理问:“这个怎么还没做好?”程序员:“我还没下班呢!”

各种称呼和头衔

各种称呼

小白、菜鸟、大牛、大师、大佬、巨佬、基佬、大大、宗师、老板、各位同学、小伙伴们、老师、师傅、靓仔、靓女、小哥哥、小姐姐、宝宝、亲爱的、亲、亲亲、宝贝。

各种头衔(title)

  • 首席XX官:子虚乌有,凭空捏造。

  • XX产品负责人:其实是个小小的产品岗。

  • XX业务负责人:其实是个小小的运营岗。

  • 新人:我是小白,啥都不懂。搞砸了别怪我。

  • 资深开发工程师:其实是个老油条。

  • 架构师:平时不写代码。

  • 专家:自封的砖家。

  • 委员会主席:光杆司令。

  • Python 教父:方便卖课。

  • 布道师:到处演讲,跟传销似的。

互联网人的焦虑词汇

搞副业、搞钱、做微商、斜杠青年、带薪学习、知识付费、认知升级、收智商税、割韭菜、交学费、这碗鸡汤我干了、睡后收入、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互联网黑话大全

互联网招聘和加班黑话

  • 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加班。

  • 抗压能力强:加班+背锅。

  • 有强烈的责任心:活没干完不准走。

  • 工作有激情:自觉加班还要特美。

  • 有强烈的上进心:干完工作就加班去干其他工作。

  • 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加班,前人留的坑不少。

  • 从底层做起:螺丝钉工作,搬砖。

  • 弹性工作制:无偿加班。

  • 期权:发不起工资,画个饼。

  • 我们每周都有果盘:可能是公司唯一的福利了。

  • 工资面议:工资太低,不好意思写上去。

  • 核心团队来自 BAT:你不是BAT的,所以你不是核心。

  • 本分:老实加班。

  • 双休:工作日加班。

  • 团队氛围好:大家一起加班。

  • 大小周:一周单休,一周双休。

  • PDD重新定义大小周:小周996,大周007。

  • 不提倡加班:该加还得加,加班是因为你工作效率低,不是安排工作多。

  • 不强制加班:别人都没走,我也不能走。

  • 阶段性加班:有时候会加得很猛。

  • 偶尔会忙:以后忙了你别抱怨,提醒过了。

  • 领导安排的其他任务:我叫你干啥你就干啥。

  • 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 上升空间大:薪资起点低。

  • 高提成:无底薪。

  • 提供住宿:公司在信号都不稳定的荒郊野岭。

  • 我们是扁平化管理:公司没几个人。

  • 团队年轻有活力:都没啥工作经验。

  • 新员工培训:入职后的第一次洗脑。

  • 军训:身体和灵魂的双重摧残。

  • 薪酬管理:算考勤、算工资、做核对、发工资。

  • 年底双薪:13 薪。

  • 13 薪起:别想了,就是13 薪。

  • 结果导向:只看KPI。

  • OKR:KPI做不好的借口。

  • 人员优化:大裁员。

  • 人才盘点:末位淘汰。

互联网公司老板黑话

  • 你来我办公室一下:老子又想到了绝妙的idea。

  • 得专注用户体验:界面画的好看点。

  • 产品气质不够年轻:饱和度通通调最高。

  • 产品气质不够成熟:界面通通做成黑的。

  • 产品不够大气:我也不知道哪不好反正就是不好。

  • 要精致的感觉:抄苹果。

  • 要利用用户的固有习惯:抄同行。

  • 要追求流行设计趋势:抄微信/淘宝/拼多多…

  • 你说的这是另一个问题:我说的才是对的。

  • 你说的跟我是一个意思:我说的才是对的。

  • 我们讨论的是两件事情:我说的才是对的。

  • 我们是弹性工作制:加班不给钱。

  • all in:永无止境地加班,007加班。

  • 扁平化管理:领导和你坐一屋,盯着你干活。

  • 我们会给你很多期权:不会给你很多工资。

  • 当务之急是抢占市场:赶紧狂发补贴。

  • 快速建立用户群体的壁垒:快拉他们进微信群。

  • 要让用户产生自发传播:快让他们转发朋友圈。

  • 为了健康发展我们要启动下轮融资:公司没钱了。

  • 我们辞退了一些跟不上公司发展的同事:公司没钱了。

  • 打补贴战其实不符合我们公司的理念:公司没钱了。

  • 我们已经建立了客户基础:我们拉了个微信群。

  • 我们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客户基础:一个群装不下,我们有两个微信群。

  • 已经实现了O2O模式:我们有几个送外卖的。

  • 从细分市场干起:我们的外卖只送这一片。

  • 采用了大数据技术:日志没清空过,都攒着呢,有什么用我不知道。

  • 采用了云技术:在机房租了几台服务器。

  • 我们在寻找合伙人: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 我们市场前景巨大:就差一个产品经理了。

  • 我们有绝妙的idea:就差一个设计了。

  •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就差风投来撒钱了。

  • 我们正在全力占领市场:压根没想过怎么盈利。

  • 我们非常欣赏您的投资理念:风投你该来B轮了。

互联网产品黑话

  • 快速迭代:边做边改。

  • 快速响应:立即回复”好的,收到“。

  • 打磨:反复修改。

  • 体感不好:印象很差。

  • 用户无感知:感觉不到,毫无水花,一片寂静。

  • 解决用户痛点:加个按钮。

  • 延迟满足感:这项目不赚钱。

  • 场景:给产品编几个借口。

  • 对齐:项目成员之间的信息同步(最好听我的)。

  • 拉起水位:保持一致标准。

  • 玩法:方案。

  • 玩家:方案要忽悠的对象。

  • 打法:想个招。

  • 升级:涨价。

  • 中央厨房:我啥都能做,但啥也做不好。

  • 上升高度:问题升级,找老板谈。

  • 聚焦:钱只够干一件事,多了没有。

  • 落地:缩水执行PPT上画的饼。

  • 高空:饼画得太大,没法执行。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个人就能当产品经理。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谁都能指手画脚。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产品经理黑话

  • 这周没有申请到资源位:这个暂时不做了。

  • 这是老板们要求的:我只是个传话筒。

  • 老板明确说要这么做:我不这么说,你能听我的吗?

  • 这个需求很简单:怎么实现我不管。

  • 怎么实现我不管:明天上线。

  • 产品设计应该大道至简:复杂的我也不会。

  • 用户都应该用完即走:回不回来我不管。

  • 这是常规的典型的做法:我抄的微信/淘宝/滴滴…

  • 需求要抓住人性:多放美女照片。

  • 要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加个夜间模式。

  • 商业模式要形成闭环:放东西线上卖。

  • 要搭建完善的用户运营体系:做个积分商城。

  • 要有社交元素促进活跃度:塞一个IM。

  • 没有用户是因为没有做好运营:不是我的锅。

  • 体验不好是因为技术实现问题:不是我的锅。

  • 界面难看是因为设计水平不行:反正都不是我的锅。

  • 在吗:要改需求了。

  • 小哥哥最近累吗?要不要喝奶茶:要改需求了。

  • 下次肯定不改了:这次先改了再说。

  • 你的建议很好我们已经想到了:我擦,说得真有道理赶紧提需求。

  • 你的建议我们会考虑的:这建议好像有点蠢。

  • 你的建议很有启发性:哈哈哈,什么玩意儿。

互联网运营、营销黑话

  • 助力:帮忙砍一刀。

  • 拉新成本高:实在刷不动粉了。

  • 资源置换:东西随便拿,就是没钱。

  • 私域流量:朋友圈。

  • 社群:拉群,打广告。

  • 联动:三个号以上相互@。

  • 话术:沟通前提前写好脚本。

  • 降维打击:无限变low,没有底线。

  • 下沉:开拓农村市场,刷墙、拉横幅。

  • 抓手:切入点。

  • 年框:你是对方一整年的爸爸。

  • 公关:请客送礼。

  • 不予置评:我默认了。

  • 背书:找KOL发广告。

  • KOC:普通人,2块钱就能发广告。

  • 头部:处于行业鄙视链上游、百万预算才敢请的KOL。

  • 腰部:处于行业鄙视链下游、30w预算才敢请的KOL。

  • 裸部:行业里没人知道的、以资源置换为主的KOL。

  • 策略:大型PPT前10页的吹牛阶段。

  • 关键路径:重点搞定。

程序员黑话

  • 透传:啥都不做,只负责原封不动地转发。

  • 是我这边做:是我们团队做,但不是我做。

  • 全栈工程师:全干工程师。

  • 你这个需求不清晰:我不想做。

  • 目前技术实现不了:我不想做。

  • 现在服务器性能跟不上:我不想做。

  • 我的排期排满了:我不想做。

  • 我有优先级更高的任务:我不想做。

  • 我今晚有事:我今天不想加班。

  • 我回去评估一下技术难度:先拖两天。

  • 下个版本再做吧:根本就不想做。

  • 去找老板/项目经理排期:我不想做。

  • 你怎么老改需求啊:X了个X。

  • 你怎么设计得这么复杂啊:X了个X。

  • 怎么就给这么短时间啊:X了个X。

  • 需求文档没写这个啊:你怎么又改需求?

  • 在吗:要延期了。

  • 下次肯定不延期了:这次先应付了再说。

  • 你退后点说话:口水别喷到我机械键盘上。

  • 你告诉我,我自己输入:你别用脏手碰我的机械键盘。

  • 那个bug没问题啊,你再试试:刚偷偷改完这个bug。

  • 你再刷新下试试:刚偷偷改完这个bug。

  • 正在改:忘了有这回事了。

  • 需求太不合理:这逻辑不好做。

  • 别人家的实现机制不一样:我不会做。

  • 已经做好了,但还有些细节要调整下:其实还有一半没做。

  • 产品逻辑不对:傻X,还不如我上。

  • 最近老加班:老板该加工资了。

  • 你确定有这个需求吗:做出来没人用,老子跟你拼了。

  • 我这儿没问题啊:到底会不会用我的程序啊。

  • 我测试没问题啊:到底会不会用我的程序啊。

  • 我在调试程序:我没时间理你。

  • 你怎么还在自学Python啊:PHP才是最好的语言。

  • 你怎么还用 Word 啊:Markdown 才是最好的写作格式。

  • 你怎么还在用 ThinkPad 啊:Mac 才是最好的电脑。

新媒体、新职业黑话

  • 自媒体:开公众号。

  • 内容创业:写公众号。

  • 进军移动互联网:注册订阅号。

  • 全媒体:开了公众号和微博,也当了UP主,但就是没人看。

  • 致敬:抄袭。

  • 自由职业:无业游民。

  • 数字游民:在家玩电脑。

  • 交学费:赔钱。

  • 跨界:不务正业。

经济金融、电子商务黑话

  • 割韭菜:交钱。

  • 收智商税:交钱。

  • 交学费:交钱。

  • P2P:高利贷。

  • 通证经济:发代币、发电子代金券,跟Q币差不多。

  • 做微商:微信群、朋友圈里带货。

  • 新零售:开网店。

  • B2C:开淘宝店。

  • P2C:厂家直销、工厂直供。

  • C2C:没有营业执照,自己卖点东西。

  • B2B:不卖东西给个人,只卖给公司。

  • Sass:给企业做软件。比如:ERP系统(企业资源管理)、OA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价格歧视:你买东西比别人贵。

创业、行业黑话

  • 互联网思维:忽悠思维,把牛逼吹上天。

  • 智慧城市:路口装摄像头。

  • 人工智能:自动回复。

  • 大数据分析:收集用户隐私。

  • 社区团购:网上买菜,第二天去楼下小卖部自提。

  • 闭环:逻辑自洽,骗不了自己,但骗得了投资人。

  • 变革:再次折腾。

  • 再次变革:反复折腾。

  • 转型:快不行了。

  • 上半场:还没开始呢。

  • 下半场:也快不行了。

  • 共享经济:分时租赁。

  • 连续创业者:多次创业失败。

  • 联合创始人:老员工。

  • 颠覆式创新:捣乱。

  • 新三板:在国内上市。

  • 传统企业转型:被忽悠。

  • 发力:开始烧钱。

  • 赋能:扶你一把。

  • 众筹:水滴筹。

  • 情怀:装逼。

  • 孵化器:办公室是租的。

  • 路演:到处展示PPT里画的饼。

  • O2O闭环:卖煎饼扫码付款。或者开个淘宝店,在农民房楼下还有个小卖部。

  • 天使投资:借钱。

  • 风险投资:借钱不还。

  • 风口:最容易骗到的投资。

  • 垂直领域:业务很小众。

  • 盈利模式:其实赚不到钱但听上去可以赚钱的方法。

  • 新物种:以前的模式没成功,换个新名字再搞一遍。

  • 知识付费:缓解焦虑。

  • 不吃你这一套:我知道,你也不吃我这一套。

为什么感觉每次团建过后都有很多人离职?

时间:一般选在周末等非工作时间。

地点:市内或就近不超过两百公里的邻近城市,甚至乡村农家乐乃至山里。

内容:顶着大太阳玩大学生军训破冰那套。

住宿:当天来回,或住一天快捷酒店(帐篷也是有可能的)。

伙食:普遍为自己采购材料的烧烤,吃完还得拉一天肚子。

性质:虽然是做公司的事,但没有产生实际工作量,所以依然算放假。

请假:不允许。

员工A感受:团建还要在外地远程加班,还不如直接回公司。

员工B感受:公司的加班制度本来就是大小周,那团建就导致了持续单休。实在没时间。

员工C感受:花这么多冤枉钱,还不如直接加薪。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老板期待效果:公司内部大团结,生产力极大的提高,用人成本极大的降低,免费996向义务007过渡。

实际效果:加速了员工的离职计划,激活部分没有离职计划的员工开启离职计划。

员工结论:实在受不了。

老板结论:下次继续。

互联网日常沟通话术

  • 好哒:草。

  • 好的: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 收到:沙雕半夜发通知。

  • 欢迎:又新来一个sb。

  • 谢谢:md,下次赶紧自己发给我,别让我亲自来要。

  • 在吗:又来活了。

  • 在:有话赶紧说。

  • 稍等哈:现在没空理你。

  • 哈哈:不知道该回复什么。

  • 哈哈哈哈哈:你这话我没法接。

  • 我和xx沟通一下:就知道和你沟通没用。

  • 加油你可以的:我觉得你不行。

  • 咱们拉个群吧:和你沟通真费劲。

  • 棒棒哒:这点小事搞这么久?

  • 我今天比较忙:我就是不想理你。

  • 优秀:你做完我就不用做了,太好了。

  • 过分优秀:随便夸一下你,别当真。

  • 好的:现在不想和你说话。

  • 收到:现在没空看。

  • 一会儿看看:过会儿我就忘了。

  • 争取今天搞定:今天一定搞不定。

  • 在做了:进度0%。

  • 搞得差不多了:进度10%。

  • 快搞完了:进度50%。

  • 在路上了:还没出发。

  • 快到了:刚上地铁。

  • 对一下:开会。

  • 碰一下:开会。

  • 过一下:开会。

  • 分享:开会/脑暴。

  • 给到:给了,用不了可不怪我。

  • 咬合:撕逼。

  • 同步:把资料发给一起干活的。

  • 跟进(push):催着同事出活儿。

  • 反向push:先一步催促那些催你的同事。

  • 整合:东拼西凑。

  • 输出:交一份文档。

  • 交付:都交接给你了,终于不用我管了。

  • 方法论:过往经验总结的套路。

  • 接地气:别太洋气。

  • 水位:标准。

  • 通晒:公布给大家看。

  • 有案例可以参考吗:有现成的可以抄吗?

  • 我建议不改:你行你上啊。

  • 不要再改了:你到底行不行啊?

  • 你是专业的:终于把锅甩出去了。

  • 领导很重视:打死都得做出来。

  • 你可以提意见:你说的对,但是我不听。

  • 我没啥意见:你开心就好。

  • 这个选题可以先放一放:八成要凉,别想做了。

  • 这个我回去再确认一下:别说了,我没想到。

  • 我再看看:是我的问题,但我不想承认。

  • 这个是已知问题:我早就知道这个问题,但就是不想改。

  • 这个是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我的锅,我接手之前就有这个问题。

  • 我有个疑问:你说的是什么辣鸡玩意?

  • 你再重复一下:你刚说的啥?我完全没听懂。

  • 最近挺忙的:休想甩锅给我。

  • 我有个想法:虽然我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是你别bb,照这样做就好了。

  • 预算不多:对不起其实根本就没预算。

  • 你先做吧:虽然我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你做出来之后我就知道自己不想要了。

  • 差点感觉:怎么看都觉得缺了点东西,具体什么我也说不出,反正你改就是了。

  • 就这样吧:虽然我很不满意,但是你改了这么多次,内心过意不去。

  • 辛苦了:看着是关切的话,一方面是假装的问候,另一方面是想让你继续更辛苦地听我使唤。

  • 财务不在:我有拖延症,根本就没走到财务那个流程。

通哈膨胀

  • 哈:无语。

  • 哈哈:老年人。

  • 哈哈哈:敷衍。

  • 哈哈哈哈:整数强迫症。

  • 哈哈哈哈哈:你这话我没法接。

  • 哈哈哈哈哈哈:是朋友。

  • 哈哈哈哈哈哈哈:念诗。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觉得有趣。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喜欢你。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真爱。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有求于你。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沙雕。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深井冰。

最后一段

欢迎留言补充。

可以看出,使用越来越抽象和高级的词汇,是一种寻求方法论的倾向。但实际上,我们的很多重要决策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描述。很多重要的判断是通过对用户和事实的观察做出的,保持敏感的同理心和开阔的想象力更重要。

也正如张小龙所说:

第一,需求不来自调研;第二,需求不来自分析;第三,需求不来自讨论;第四,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最后不要忘记:产品和需求不来自造词。

本文更新记录

本文会持续更新。更新记录如下:

得到App的公司要上市了,我的关注点竟然是这个

本文发布时间:2020-09-27,更新时间:2020-10-03。

以下内容里,“得到”这个词可能代表 App 软件产品“得到”,也可能代表得到 App 所在的公司“思维造物”(或“罗辑思维”),还有可能代表得到团队里的成员。结合上下文时很容易理解。

前言:一份招股说明书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2020-09-25)晚上,互联网圈里有一个热议的话题就是:得到 App 所在的公司“思维造物”准备在创业板上市了(就是你所熟知的那个“罗辑思维”)。得到的 400 多页招股说明书,值得我们好好看看。招股说明书是企业难得讲真话的重要资料,也是获取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

得到这次拟募集资金 10.37 亿元,以发行募资计算,公司的整体估值为 41.5 亿。按照 A 股的新股暴涨历史,上市后可能很快涨到 100 亿。罗振宇自己在公司持股 40%多,上市之后持股估计降到 30%多,那就至少是 30 亿的身家。罗胖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读书人终于变成大富翁了。

得到 App 作为国内知识付费领域的头号产品,一直是大家的重点关注对象。

就在大家对着得到的招股书讨论行业趋势、盈利模式、股权结构以及如何打新股时,我关注的重点竟然是——快刀青衣。

  • 快刀青衣的真名是什么?
  • 作为得到的联合创始人,以及产品负责人,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是多少?
  • 快刀青衣以前是做什么的?写过哪些小说?写的小说是什么类型的?
  • 产品经理出身的快刀青衣,还在兼任公司 CTO 么?难道还真有那种不写代码的 CTO?程序员鼓励师?
  • 我为何如此关注快刀青衣?

通过这篇文章,我为你一一揭晓。

得到的股权结构

我们先来看看得到的招股书上,关于股权分配相关的信息。

股权分配如下:

出资额如下:

股权结构如下:

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持股分配:

据招股书显示,思维造物董事长罗振宇直接持股占比 30.35%。董事、总经理李天田持股占比 13.93%,两人直接持股占比 44.28%。

另外,罗振宇控股的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杰黄罡」持有思维造物股权 16.26%。罗振宇通过直接、间接方式持有公司共计 46.6144%的表决权。自公司设立以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罗振宇。

通过上面这些信息,我大致计算了一下三位(联合)创始人的持股比例,如下。

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持股比例:(大致计算)

  • 罗振宇(创始人):30.35% + 16.26% * 69.57% ≈ 41.66%
  • 脱不花(李天田,联合创始人,CEO):13.92% + 16.26% * 5.46% ≈ 14.81%
  • 快刀青衣(邓鑫鑫,联合创始人,技术&产品&设计负责人):16.26% * 22.76% ≈ 3.70%

备注:脱不花的真名叫李天田,快刀青衣的真名叫邓鑫鑫,这个在网上很容易查到。

为啥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这么少?

罗振宇是得到的创始人,也是得到的灵魂人物和精神领袖,持股比例和投票权占 40%多,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早期创业的时候,“罗辑思维”公众号于 2012 年 12 月推出,罗胖每天早上 6:30 发出一条60秒语音,并附带文章,365 天全年无休,这种惊人的毅力和坚持足矣让人震撼。截至 2020 年 3 月,关注用户超过 1200 万人。但自从得到 App 在 2016 年推出后,我觉得“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的内容价值,明显下降了很多,快成了一个带货的公众号。2017 年 5 月 8 日起,公众号上的每日头条也不再是语音,语音放在了次条。

罗辑思维还有同名的脱口秀节目在优酷上播出,每周四更新,这曾经是我最爱看的视频节目之一。2017 年 3 月 8 日,优酷上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停播,罗胖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得到上。

罗胖在 2015 年开始举办“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每年一届,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知识界的春晚。不过,这两年的演讲质量明显下降了一些,一部分原因是大众的期望值太高,举一个侧面的例子,比如一开始的“国民总时间”这个词被大家津津乐道,后来的“小趋势”这个词却没有火起来;另一部分原因是演讲里的频繁带货,让人反感。

罗胖独自站在聚光灯面前,靠着他的个人影响力和 IP,让大众熟知了“罗辑思维”和“时间的朋友”这两个品牌,也给得到 App 带来了第一波流量。

吴军老师和万维钢老师,是得到 App 里的扛把子,高产且输出稳定。这两位顶级大师能入驻得到,罗胖肯定是做了很多功课。

脱不花作为得到的 CEO,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经营管理,还要向公司的董事会负责;另外,她自己也是得到里的一名讲师,号召力很强。

罗胖的公开演讲里,或多或少有一点浮夸的言语。这个时候,当我们打开得到 App,却发现这个产品是如此清奇,这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最近频繁使用且十分钟爱的 App 有三个:学习知识的「得到」、听播客节目的「小宇宙」、整理笔记用的「notion」。

相比之下,像微信、QQ、支付宝、美团这种超级 App,点开首屏之后,漫山遍野都是小红点,充满了焦虑。焦虑的不是使用产品的用户,而是产品和产品背后的人。

上面这张图里,左边是美团 App,右边是支付宝 App,数一数你一共看到了几个小红点?

再看看得到 App,显然要克制很多,心情马上平静了下来:

得到 App 的产品体验能做得如此清新脱俗,快刀青衣功不可没,他的角色和地位相当于“首席产品经理”。

问题来了,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作为得到的三位(联合)创始人,罗振宇、脱不花的持股比例还挺多,为啥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就这么少呢?

是因为快刀青衣太穷,出不起这么多钱?这你就错了。一般是持股比例和估值决定出资额,而不是反过来。

我在得到的知识锦囊里找到了答案,上面有一个话题是“创业公司遇到招募技术人才难的问题,怎么办?”针对这个话题,快刀青衣写了一段内容。原话摘录如下:

在创业团队早期,最靠谱的方式莫过于朋友推荐,通过朋友的朋友/校友/前同事等关系,先去认识人。很多人会说自己并不认识什么程序员或者技术人员,但这个说法其实只是在自己的一度直接人脉中看了一下。有很多创业团队的搭配,其实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我和罗胖、脱不花的组合,早在 2014 年,我并不认识罗胖,我只是脱不花人脉圈里的一个产品经理。我和脱不花的认识,却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在另一个媒体的作者群里而已。而我司的第一个程序员,是我被人放了十几次鸽子之后,从一个校园小说读者 QQ 群里捞到的。

通过上面这段内容,可以看出,得到在早期创业的时候,是罗振宇找到了脱不花,脱不花再找到了快刀青衣。当时,罗振宇和脱不花已经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社会人物,而快刀青衣还只是一个小小的 PM。

得到创立之后,罗振宇和脱不花不仅要负责得到的整体业务和经营管理,还要到处找投资人、找授课老师、探索市场、探索盈利模式、探索战略方向,这是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事情。

快刀青衣的工种则相对“单纯”一些,核心任务就是带好得到的产品设计工作和团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快刀青衣好歹是个联合创始人,尚持有一些股份。相比之下,得到的团队里,还有很多其他的骨干成员,比如 CTO(技术负责人)、COO(首席运营官)、CMO(首席营销官)、交互负责人、视觉负责人、测试负责人、客服负责人、阅读器负责人、得到锦囊负责人、知识城邦负责人,还有其他的各种 CXO、各种主编、各种班主任,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不少,但他们毕竟不是联合创始人,所持股份,寥寥无几。

综合上面这些因素,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较低,也是情有可原的。

快刀青衣以前是做什么的?写过哪些小说?

快刀是 PM 出身,他以前的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下面这段内容,不是我的原创,而是基于网上的公开资料整理的。

个人介绍

快刀青衣,真名邓鑫鑫,得到 App &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负责得到 App 的产品与技术工作。

河南驻马店人,得到(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2005 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

知乎@快刀青衣 V,产品狗,无节操,有底线。

2014 年 7 月,加入罗辑思维,担任联合创始人。2016 年 5 月,与罗振宇,脱不花联合创立了得到 App,主要负责产品与技术工作。

2007 年-2014 年,快刀青衣在搜狐供职,历任搜狐体育中心产品负责人,搜狐内容部产品负责人,搜狐内容部新媒体中心副总监。

曾经供职于中青在线、华奥星空、猫扑、搜狐。现在是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

个头不高,年纪不大,貌不惊人,但是语言犀利酣畅,思想有趣,非常赞的一个人!

80 后,足球迷,处女座,自称是无节操流派创始人,产品经理一个。超有意思的帅哥,讲话干货满满。头脑思维活跃,无节操有底线,很棒的一个人。

虎嗅网认证作者,常常发表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曾经当过老师,毕竟是师范毕业的嘛。后来去做互联网,喜欢玩电脑游戏,比如 CS、主题医院等。性情中人,关注大量岛国女优,也常常以此引以为豪。招聘时常用手法:“发我简历,我给你发种子哦!”

对于他的职业自己曾感性的描述:“产品经理真是个两端受气的傻逼职业~”在微博里常常表现的无节操。但三观绝对正。

得到 CEO 脱不花总是拿快刀青衣开玩笑:十年前,快刀青衣选择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他同学选择到“腾讯”,能力差别不大,但在腾讯的同学已是亿万富翁。这就是趋势红利的力量。

上面这张图里可以看到,快刀青衣最近一次更新领英是在 2015 年。

写作相关

快刀青衣有一对可爱的女儿和儿子,现居于北京。喜欢摄影,有自己的单反相机。兼职作家,而写作的理由自己说是为了给女儿挣奶粉钱。

写作风格:幽默风趣而又生活化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粉丝群:绝大多数分布在两个群体中,即在校学生和工作几年的年轻白领。

写作影响力

从 2004 年开始,快刀青衣用快乐幽默的语言写一些校园类爱情故事,在当时流行颓废的文风中独树一帜。作品经常被《青年文摘》《少男少女》《女友-校园版》《当代青年》《花火》《青春期健康》等青年阅读杂志刊登并大量转载。

2005 年在新浪开博,短时间内就凭借幽默的文章吸引了一批读者,成为了当年新浪校园类十大名博之一。并开始给《喜剧世界》等杂志撰写幽默的生活化文章。

2006 年在博客上连载校园小说《我终于上了你,大学》,点击量飙升,成为当时新浪为数不多的百万博客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幽默写手”。当年被新浪年度博客大会评为校园组唯一金奖。

由于工作关系,2007 年后更多的是写短篇幽默故事,几乎每篇稿子都会被报纸杂志转载。从写作至今,文字大约百万,已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已出版的作品有:《槑活小男人》《我终于上了你,大学》《沙僧吐槽日记》《一纸婚约》《爱情是怎样炼成的》。

快刀青衣还在兼任 CTO 么?

产品经理出身的快刀青衣,还在兼任公司 CTO 么?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我心目中,产品经理出身的快刀青衣,一直是在兼任得到的 CTO,网上的各种文章也都是这么说的。

比如说,2019 年初,快刀青衣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宣布取消公司产品技术团队今年的年终奖,这说明他在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团队,是有很高地位的:

关于上面这则消息,网上都是用“得到联合创始人&CTO”的 title 来介绍快刀青衣的:

2019-05-27 这天,快刀青衣在他的公众号里推送了一篇文章《快刀青衣:如何在得到这家内容公司,从零搭建起一支技术团队》,这篇文章很有启发,顺便推荐给大家。文章被 InfoQ 网站转载了,末尾也介绍了快刀青衣的 title:

最近我还在地铁站看到了快刀青衣代言的广告:

看到快刀青衣说他是技术人,我更加自信了。

这次看了招股书之后,我突然有个疑问:难道世界上还真有那种不写代码的 CTO?现在的程序员鼓励师,已经达到这么高的段位了?

于是我赶紧问了下在得到搬砖的同学,得到这样的回复:

我有点懵了,赶紧搜了下相关的资料,找到了线索:

上面截图里的文章,是快刀青衣自己写的,显示:快刀青衣只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当了一年的 CTO,在 2015 年 10 月就已经不再当 CTO 了

这么明显的信息,大家(包括我在内)都没有注意到,事实再一次证明: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不是眼睛决定的,而是脑子决定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张地铁站海报,快刀青衣标榜自己是“技术人”,这很容易让别人误以为他是功力深厚的码农。这位无节操有底线的产品狗,应该是被广告绑架了。如果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

写到这里,我再次找得到的同学确认了下快刀青衣的 title,了解到,快刀青衣现在依然是得到团队的技术 / 产品 / 设计的负责人。毕竟,他是得到公司的副董事长,也就是说,他的职级比 CTO 更高。

不过,作为合伙人,人家也不在乎这些头衔(当然,也完全可以说,头衔高的人,才不在乎头衔)。招股书上显示,这些高层人员的工资只是个形式:

综合上面的材料,针对快刀青衣的个人介绍,我在这里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描述:

快刀青衣,真名邓鑫鑫,得到 &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公司副总经理,技术 / 产品 / 设计负责人,产品经理出身。从 2014 年 7 月创业到现在(截至 2020 年中旬),从零搭建起 200 多人的产品技术团队,见证了得到 App 从粗糙想法到一个日活 70 万、月活 350 万的线上产品。

小小地透露一下,得到团队现在有 400 多人的规模(截至 2020 年 9 月)。得到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共 7 人,分别是:

  • CTO 沈仁奎、

  • 首席数据科学家杨溥、

  • 得到业务技术负责人兼首席业务架构师胡峰、

  • 电子书技术负责人李晓宇、

  • 后端业务团队负责人罗瑞一、

  • 大数据负责人徐唐、

  • 得到 APP 应用底层基础服务架构师李宁,主要负责方向包括基础架构、人工智能、电子书技术架构、服务器端开发及大数据分析等重点方向。

以后关于得到技术的分享,可以瞄准这 7 个人。

我为何对快刀青衣如此关注?

虽然我暂时还写不了小说,但我一直很喜欢和欣赏快刀青衣的那种文风,擅长用通俗易通小白化、幽默快乐生活化、丝丝入扣出神入化的文字,把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故事讲清楚。这种叙事能力、观察能力和产品嗅觉,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一直都没觉得自己文笔有多好,但我尽可能写出对读者有用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并让大家受益,是我追求的标准。

此外,有分享精神的人,是很难得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分享行为,与他人有关,也与他人无关。

根据我的不完全观察,我发现,互联网圈子里热爱分享的大佬,一半以上都是程序员出身,且技术过硬。我随便列举几个,比如:TK 教主、阮一峰、陈皓、王垠、道哥、余弦、云风、Fenng、MacTalk、小胡子哥、张鑫旭等。

互联网圈子里热爱分享的产品经理大佬,则是非常稀缺的;而且整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要比技术圈的大佬低几个段位。我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在互联网圈有一定影响力且热爱分享的产品经理并不多:纯银V、「刘言飞语」的作者刘飞、「产品沉思录」的作者刘少楠、「一天世界」的作者李如一,还有在公众号里活跃的二爷鉴书、白鸦。如果还要加一个人,快刀青衣一定算一个。

快刀青衣是一位卓越的产品经理,得到 App 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罗胖和脱不花致力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运营、以及寻找课程资源时,快刀青衣选择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看看书、讲讲段子、钻研得到 App 的产品优化,时不时分享一些产品思考和生活日常。

我们要通过哪些渠道关注快刀青衣呢?

首先,可以在「得到」App 的“知识城邦”里关注快刀青衣,那里是他分享的主战场:

其次,可以关注他的公众号「快刀青衣」,在那里,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温馨提示,这是一位“年更”的号主:

快刀青在知乎上有两万多粉丝,偶尔有动态,但不够活跃:

在微博上有三万多粉丝,但是看不到动态了:

早期在虎嗅上有一些文章:

关于叙事能力

补充讲一下,上一段的内容里,我提到了叙事能力。叙事能力这个词,可不简单,值得仔细琢磨。我认为良好的叙事能力,至少依赖这几个因素:

  • (1)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 (2)察觉关键问题时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 (3)口头表达时,尽量让对方听懂,提到专有名词时,要适当解释;有底气、不啰嗦、不抢话、不出风头、不沉默、学会倾听。
  • (4)文字表达时,简洁明了、有穿透力、一步到位;注意基本的写作规范和标点符号。
  • (5)整体要系统化、结构化、有大局观。格局大,ego 小。

此外,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随和的性情、幽默的风格、标准的普通话、气场强大的演讲水平、极具辨识度的音色,那更是加分项了。

我看「知识付费」这个概念

罗胖在公开场合对“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很反感,他一再强调,得到是在做“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理由就是:我们从小就在接受付费,买早餐、上学、买本书,这都要付费。你听过油条服务,你有听说过油条付费吗?付费是情理之中的,怎么能说得到在做知识付费呢?我们做的是更好的知识服务,我们的服务是别人家没有的。

但是,这一点,我并不赞同他。我来做几个类比。

“App”这个词,它的全称是 Application,中文翻译是“应用程序”。App 的含义一般是特指手机软件,当然也包括 iPad、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上的软件,但并不包括电脑上的软件。电脑上的软件,我们会特别说明是 Mac 软件、Windows 软件。

(补充个题外话,“App”这个词的标准写法是“App”,读音是 [æp]。但大部分人写成是“APP”,念成是“A-P-P”。由于大众的习惯实在很难纠正,所以现在这两种写法和读音都可以。)

“前端工程师”这个词,一般是特指“Web 前端开发工程师”,编程语言用的是 JavaScript。从广义上讲,虽然 Web 前端、iOS、Android 这三个技术方向都属于“大前端”领域,但针对 iOS、Android 这两个方向的岗位,我们都会单独用“iOS 开发工程师”、“Android 开发工程师”来描述。

“直男”这个词,是表示“性取向正常的男性”。“直男癌”这个词,是表示“自以为是、情商低,甚至喜欢评判女生、以自己为中心的男权主义”。这两个词,原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用“直男”来代表“直男癌”,以至于,连百度百科都不得不扩宽“直男”的含义。

下面这张图,是 2020 年 2 月份我截的图:(百度百科特别强调,不要把“直男”和“直男癌”搞混了)

下面这张图,是 2020 年 9 月份我截的图:(百度百科终于肯妥协了,“直男”包含了“直男癌”)

“内卷”这个词,最近非常流行。直到我看了万维钢在得到专栏的讲解,我才明白“内卷”这个词的历史由来和原本的含义:内卷是一种低级的复杂。但是,普通大众提到“内卷”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表达“由于过度竞争导致内耗,进而恶性循环,停滞不前”。我猜,大众的这种理解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再回到“知识付费”。“知识付费”这个词一般是特指“针对互联网上的内容进行付费”。因为互联网早期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免费的,互联网精神一直强调“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付费服务的热潮是最近几年兴起的。而线下生活中的大部分服务,自古以来都是付费的,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得到 App 是 2016 年推出的,它的出现,意味着知识付费的元年到来了。

总结一句:一个概念的兴起,不是由这个概念的字面含义可以决定的,也不是由这个行业里的头号公司可以推动的。而是:怎样能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它实际想表达的含义。

如果说“得到做的是知识服务”,这种表述当然更高端、更官方,也没毛病,但新用户听了之后还是不知道“得到是干啥的”。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这一点:很多概念或者词汇(比如 App、前端工程师、知识付费等),它的字面含义和实际想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不一样的。应该以实际想表达的含义为准,不可望文生义。

罗胖反复给大家纠正概念,并非明智之举。如果哪天罗胖能笑着接受人们笑着谈论“得到做的是知识付费”,说明他成长了,那是一种真正的“心宽体胖”。

罗振宇最大的贡献,不是知识服务,而是知识变现。最该感谢他的人,不是那些收获知识的人,而是那些贩卖知识的人。

我看得到

很多人不看好知识付费,或者不看好得到 App 未来的增长趋势。

关于知识付费,我给不了太专业的点评,但我只想做一个预测:知识付费领域里,如果未来只剩下一家公司,那一定是得到 App 所在的公司。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一家知识付费公司都不剩呢?会有那个时候吗?”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应该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人类已经在火星上过着幸福的生活;另一种可能是,没有人会再提“知识付费”这个概念。

也有人说,得到的增长遇到瓶颈、盈利模式遇到瓶颈,所以得抓紧上市。

还有人说:“我买的付费课程,大多数都没有看。知识付费就是个伪需求,是在贩卖焦虑。那我想问问: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你买的纸质书,看了多少呢?那是不是要怪出版社?怪作家?

我觉得,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得到的活跃度会像豆瓣一样,喜欢的人很喜欢,忠诚度很高;不喜欢的人,你怎么说服他,他就是不喜欢。

但这种最坏的情况,还不会这么快到来。

得到提供的很多服务,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比如大师们提供了众多优质课程;比如得到上的文字可以直接复制,不玩花样:

比如:得到的电子书,支持全文检索,这将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这种功能甚至是一种 bug 级的存在,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再比如,得到 App 展现给用户看的数据表现(比如专栏的购买量、阅读量等数据),非常真实,不掺水(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得到的活跃度数据-图 1:

得到的活跃度数据-图 2:

结合上面两张图,以及招股书中的数据来看:截至 2020 年 8 月,得到 App 的日活是 70W 左右,月活是 350 万左右。86%的人都在看得到专栏,看电子书的人只有 4%。

我认为,得到的电子书业务,还没开始发力,电子书业务将助力得到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微信读书现在已经有很大的用户规模了,得到完全有机会反超。

诚然,得到的规模想要扩大,确实要相对吃力一些,既要普及大众认知,又要普及得到的品牌。这同时也意味着:知识付费领域,将长期是一片蓝海,未来有无限可能。得到任重而道远。

我接受了知识付费,成功了吗?

我在得到 App 的累计学习时长快 1000 小时了,消费超过 5000 元。你如果问我:“你变得更成功了吗?”我的答案是:没有。

接受知识付费,会让我们更成功吗?不会。对我们的工作能力有帮助吗?不够明显。反倒是那些鼓吹知识付费的人(包括得到里的部分学员),他们一直在宣扬和兜售成功学,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毒瘤。

知识付费,可以提升门槛,最大限度地过滤大量的垃圾信息,既可以筛选出优质的内容,也可以筛选出优质的用户。网络上当然也存在很多垃圾的付费内容,你会不会为此掏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辨别能力。

我认为,阅读一个付费专栏,就跟花钱看一本书一样,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还有什么比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有趣的呢?

随着阅读的不断积累,才发现自己处于「愚昧之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少。我们需要一边通过阅读体验别样人生,一边通过实践感受具体生活。

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里,如果有提到夸奖得到的部分,请不要误会,目前为止,我与快刀青衣本人以及得到的核心成员从未有过直接的接触和联系,未来几年,我也不会持有得到的股票(我对炒股不太了解);如果有贬低得到的部分,请不要较真,这些只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的拙见;如果存在事实性错误,欢迎留言反馈。整体来说,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当做是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的人,写下来的一段互联网野史。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尾:知识引擎,得到来做!

参考链接

快刀的阿里云代言广告照片。

罗振宇、快刀等 9 人的合影。

快刀青衣只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当了一年的 CTO。

InfoQ 转载里,介绍了快刀青衣的 title。

提到了常见的互联网大佬。

作者@于利强。

罗胖反对知识付费的概念。

“杰黄罡”的谐音是“劫皇纲”,罗振宇早期说过一句话叫“劫就劫皇纲,嫖就嫖娘娘”。这是2016年的“死磕侠”故事了,意味着要成事就要成大事。

互联网公司晋升必备的高级词汇(互联网黑话大全2020年版)

有些词看似很通俗,但用起来就会让你显得逼格满满。

二字动词

皮实、复盘、赋能、加持、沉淀、倒逼、落地、串联、协同、反哺、兼容、包装、重组、履约、响应、量化、发力、布局、联动、细分、梳理、输出、加速、共建、共创、支撑、融合、解耦、聚合、集成、对标、对齐、聚焦、抓手、拆解、拉通、抽象、摸索、提炼、打通、吃透、迁移、分发、分层、封装、辐射、围绕、复用、渗透、扩展、开拓、给到、死磕、破圈、下沉

二字名词

漏斗、中台、闭环、打法、纽带、矩阵、刺激、规模、场景、维度、格局、形态、生态、话术、体系、认知、玩法、体感、感知、调性、心智、战役、合力、赛道、基因、因子、模型、载体、横向、通道、补位、链路、试点

三字名词

感知度、颗粒度、方法论、组合拳、引爆点、点线面、精细化、差异化、平台化、结构化、影响力、耦合性、易用性、便捷性、一致性、端到端、短平快、护城河

四字名词

生命周期、价值转化、强化认知、资源倾斜、完善逻辑、抽离透传、复用打法、商业模式、快速响应、定性定量、关键路径、去中心化、结果导向、垂直领域、归因分析、体验度量、信息屏障

欢迎留言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