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德克士的鸡腿

德克士的鸡腿

看到群里有人代卖德克士的手枪腿,一只手枪腿,售价28元。

看了下美团上德克士手枪腿的日常售价是22.5元,不打折也才25元,再加上线上都会比线下优惠一些。这还需要到店自提,人家这个是给你送过来,才多了三块钱,都不算涨价,人家是真的没多赚钱,简直是良心价呀。

尤其是在经历了魔幻的上海四月,能不打折原价卖,只收个快递费的,就已经称得上是良心商家了。

加价一半的,属于有良知的商家,要点脸皮;翻两番的,那算是手下留情了,没坑的太狠;至于价格更高的,我也买不起了。

封闭了这么些天,谁家肚子都缺油少荤,需要高热高油脂来缓解抑郁的情绪,消息一经发出,群里纷纷响应,生怕错过这次,下次就要等上海解封才能吃到了。

至于我,则是在群里潜水了半天,从看到可以买手枪腿的消息,到群策响应,再到集资付款,以及后面多点的手枪腿都被人下单拿走了,我还在纠结犹豫,说到底,还是舍不得。在我犹豫的那一刻,就已经不会买了。

扭曲的金钱观

倒也不是说没钱,存款积蓄还是有的,极端情况,就是上海再封两三个月也有钱活下去。

追究原因,还是小时候穷怕了,父母从来没给过零花钱,但凡想做点事,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一个劲儿抠门,才能省下点钱做自己想做的事。

从小,没有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到长大了,有钱了,也舍不得花钱享受,总觉得攒的钱不够用,买不了车买不起房,担心虚无缥缈的未来,失业了,年老了,要养家了,都是要花钱的大头,想到这些,那还舍得给自己买个手枪腿,就为了满足肚子里那点对高热量的渴望。

上海折叠

之前也有外卖群可以订炸鸡,哪个更贵,要55元一份,后来便宜了2块钱,还是属于我不敢随意去点的价格,好几次都想点了,最后还是没舍得花这笔冤枉钱,到群都解散了,都没点过炸鸡。

五一的时候,还有人点海底捞的外卖,在封困中也要享受节日的氛围。我也只是看看,连想点的想法都没浮出来过。

最后,也不过是煮了两个白水蛋,就着“拌饭酱”,也有点滋味,嚼吧嚼吧,对付对付,便算是零食了。

关于感悟的一点小想法

写杂书、写杂记,记录生活吧。

一、座右铭“低欲望”

“控制自己,掌控雷电”出自英雄联盟李青经典语录,落一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便于这个为微信签名,初衷是省钱,控制自己不该花钱的欲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真的几乎没有欲望,除了必须换的换季衣物,加上每周打打牙祭。再加上交了前女友这几个月连古人“言食色性也”看不到了,冷静想不出来为了什么去花钱。

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为了追回女友才准备文摘插画册,固然是这几年送的自己第一份礼物,可能面对高周转、高节奏的当代年轻人,有些东西已经丢了太多。珍惜自己,给自己一些小礼物吧。

二、分手之后回顾

4月5日正式分手,4月9日开始落一爱情保卫战,真的不撞南墙不回头,撞碎南墙还是不回头,不回头也没有用了。错了就是错了,自负确实自负,说的真的前女友是对的,我是看不起同岁人,我觉得他们不行,对标就是95年前的人———我以前怎么做...,你现在怎么做...。用我来标榜他人,本身是不具备可量的尺度。

自己还是太顺了、太顺了,从2019年入职上海广域,一路绿灯到今日2022年4月11日,我已经养起来坚持自己观点、过于自信、打击他人等行事风格,用以前的自己去打击他人,每个人尺度、看法、风格不一样,不以工资高低、职业贵贱等评价他人。从坚持自己说,到听别人说,赞同别人观点,多听反面的观点,一个人成熟标准,就是有两个对立的观点并存。

三、思考自己

感谢前女友提携,不原谅之恩,恰恰好一路太顺了,分手这个坑不大,但胜在深刻,铭到骨子里的记忆,这几天狠狠自省,发现太多不足了。古人吾日三省吾身,我为何做不到。

为了自己,为了家庭。我应该怎么做,到底怎么去做,我想跳出圈子,多跟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每天抽晚上一个小时去思考人生,加油挣钱!如何管理!结婚顺其自然!

“文字”求真——网络名言出处勘误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 down to we had forgotten why embarked.)

  —— 纪伯伦(Kahlil Gibran)

这句话是我小学时候在某本作文书上看到的,用在文章片头的引用,作者——“佚名”,这句话可以说是我用的最多,最久,也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至今都还是我各大社交账号里个人签名的首选名言。

之前从未想过它的出处,好奇的百度一下,说是出自纪伯伦的散文随笔集——《先知》一书,是纪伯伦定居美国之后所写的一首诗中的段落。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

  

有名人背书,有书籍来源,还有英文原文,到这一步,似乎已经没有问题了,这句话就是纪伯伦所说。

但这样真的就可以确定了吗,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还需要追根溯源,穷根究底,找到具体出自那章那节那段。

还好《先知》的全文并不长,粗略搜索一遍,翻遍全文,在各个章节,也没找到类似的句子

又用这句话的英文原文在谷歌里搜索,只有寥寥几条链接,只要有这句话的出处,后面必带着中文翻译,也就是说,这句纪伯伦的经典名言,只有中国人知道,中国人在引用。

到此时,基本可以断定,这又是一句以讹传讹的伪名言。而这样的名言,在中文的名句里,不敢说句句是假,排着队隔着一个数,绝对不会有真实的。

为什么要如此较真,就算找到了真相又能如何,叩心自问,为什么要如此费时费力去找寻一句话的来源出处,一定要找个理由的话,那就是——求真

我怕谎话重复多了,就会变成真话。再过一百年,这句好事者附会的名言就会出现在新修的《先知》书籍里,进过人们的口口传颂,变成真的了。

到那时,就算是纪伯伦再世,怕也是百口莫辩。

那样的话,就是文学最大的悲哀了。

三浦紫苑的《编舟记》中,有关辞典存在的意义,借用在此时,也是同样贴切。

  “辞典,是横渡词汇海洋的船,”荒木仿佛倾吐灵魂之声一般娓娓道来,“人们乘坐辞典这艘船,搜集漂浮在漆黑海面上的点点星光。只为了能用最恰当的措辞,准确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他人。如果没有辞典,我们只能伫立在这片浩瀚的大海前,驻足不前。”

文字是为了用最恰当的措辞,来将思想传递给他人的存在,如果连文字本身都是虚假的,又该如何去传达。

我们编出了小舟。承载着绵绵不绝地从太古延伸向未来的人类灵魂,在丰饶的词汇之海上航行的小舟。

这是从太古延伸至未来的方舟,那它的每一块木板,都要结实而严密,不能偷工减料,滥竽充数。

我现在所在做的,就是让这艘小舟,在海上航行的更远。

小雨滴滴,大雨哗哗,思绪哒哒

  小雨滴滴,大雨哗哗,思绪哒哒

  又是一夜雨,听着雨声入睡,伴着雨声醒。

  忽然的凉下来,穿衣都有点不知所措。

  莫名的想起几年前上班,早起乘坐地铁,还能拿份报纸看。可也不知过了多久,放报纸的地方,总是挤满了老人,他们刚开始像乞讨的乞丐一样,伸着手问工作人员要。偶尔我会挤过去拿一份,再后来,看到那群人就漠视,转身。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放报纸的地方永远是空的,无报可看。就在我以为结束了时,又被刷新了认知。那群老人,仗着免费乘车的便利,来来回回的在地铁上,穿梭着,乞讨着,像乘客索要报纸。后背背着一包厚重的报纸,在人挤人的空间里横冲直走。

  地铁管理者好歹不是吃干饭的,没过多久,开始行动,赶人。弄的跟猫捉老鼠一样,那群老鼠却精的很,可能有点倚老卖老,这边下车那边又上车。呵呵。这个游戏持续多久,后来不得而知。因为再后来,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和靠双腿走路去上班了。

  每次的变化,都让过去翻篇。但,每一次,又是新的烦恼的开始。诸如炎炎夏日的暴晒,诸如滂沱大雨的困扰。

我的桌面

  桌面(desktop)是本就是属于计算机用语,指打开计算机并成功登录系统之后看到的显示器主屏幕区域。我的桌面上放置大量的文件和文件夹,有序排列,密密麻麻。犹如一排排整列待命的士兵,待冲锋陷阵。

  关于“PPT”网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累死累活不如PPT做得好”职场待久了,越发这句话来的深刻,确实汇报工作很重要,它能将项目信息简洁地展现出来,对于领导来说特别有效率。据相关人员透露及自身工作,TOP前列公司尤其在意PPT成果文件,能让领导高管快速消化及决策,项目内立刻执行并快速周转。不过属实劳烦,对格式、改填充、划重点,还得标新要眼前一亮。(笔者自己公司更是拿PPT当应聘技能,排在首位)

  “情况、梳理、周期、清单、进度等”的表格、文稿拖家带口爬满桌面上。微信这小魔女老巢住在桌上,她最是可恶,也最馋这些表格、文稿,只要一闪动必要一表格或者一文件去献祭,还填不满,从01号填她吃饱为休。明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小魔女早起有得喂食,好是表格、文稿生产足够快,每天都比微信吃的多的多的。

  图纸大多都是好孩子,宅在桌面上不愿挪窝,但也有闹腾的小宝宝,怎么哄都哄不好,每每到深夜才会安眠。

  又好几年了,好几年,毕业第三年了,想的比都做的远,真的一路坎坷,真苦啊,还得自己一路奋力向前。人生大体是孤独的,如果我没有那么幸运,我大体以后可能更多还是坎坷,在没有被磨灭前,我想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我想吃、想爱。

  注:写于2021年8月15日20点53分,献给我所做的表格、写的资料、改的图纸、对的数据、汇报的PPT,所有三年来熬得深夜。

阳光的温度

间隙的阳光
间隙的阳光

  在枯燥、压抑工作中,从互相甩锅的办公室人际中,抽空还要去另一栋大楼的公司递送文件。

  匆忙行走在办公楼的间隙中,不经意的,秋日的阳光,透过楼栋间的夹缝,投射到我的身上,在冷冽的秋日,在阴沉的下午,在名为“霜降”的节气里,感觉到温暖的热度,不是办公室里冰冷的人造光。

  有多久没有感受到太阳的存在;久到已经忘记太阳的存在。

  早上七八点,就要骑着单车匆匆去到公司,在格子间里一呆就是一整个白天,出来的时候,星月夜空早已悬在了头顶,只剩下稀疏下班的人群和办公楼还在加班的灯光。

  这一刻,才有了活着的感觉,连鼻腔里呼吸的空气都是新鲜的、自由的。

  不用想着将要截止完成不了的工作任务;不用去烦恼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也不用去在意又一天暴跌的股市基金。

  忘掉所有无关的事情,不再是工作的社畜、社会的工蚁、朋友认知里虚假的自己,我就是我,真实的我。

时间的形状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人的时间一旦过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條忽1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留下重要的记忆和成长的痕迹。

要把时间过成团块,而不是分子状态。

团块和分子,是我自己创造的时间运用理论。

块状,就是把时间分配成规律的整体,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时间利用起来,例如这个小时看书,下个小时追番,在下个小时写写文字,一个时间段里只专心做一件事。

而不是像无规律的分子,随性而为,刚翻了两页书,就开始刷知乎,追着番剧、听着歌,手里还在玩“崩坏”,等晚上睡觉前,回忆一天收获时,什么都想不起来,什么也记不得,甚至不知道今天的时间是怎样流逝了的。

好像什么都做了,又什么都没有留下,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不能再这样啦,我愈发体会到成年后的时间之宝贵,可在工作间隙抽出来让自己成长的时间少得可怜,它不是鲁迅所说的海绵,就算我再怎么挤,也挤不出来了。


  1. 指很快地,忽而间。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房子、未来和我

缘由

这两天重看了一遍漫画《GTO》,发现里面的主角鬼冢英吉居然才22岁,比我还要年轻两岁。今年过后,我就要二十五岁了,人生百年,我就已经度过了一半的一半。

在想到这之前,我还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仔,等过刚出校门不就,懵懂青涩,游戏人间。

在知晓之后,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是个成熟的大人了,不能再用小孩的心态去糊涂下去了。

该结婚了,买车买房,从今以后,还要养育小孩、赡养父母,挑起家里的顶梁重担。

往后的路,没有父母的扶持帮衬,只能自己走。

看房

疫情期间,困在武汉无所事事,闲来无聊,在网上查看下老家(随县)的房价。

大体在三千块钱每平(m²)上下浮动,三十万就能买到一座三室两厅的毛坯房了,至于装修的花费,就看个人的意愿和能力了。

就我现在的情况,买一套房子,等借出去的钱回笼一点,或是家里再支援点,就可以付个首付。

每个月的工资,再省一点,按揭也没有问题了,就这样不知多少年,还完房子的贷款,就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中国的房价贵,是贵在一线和超一线北上广深的三环内,像老家这样五线还郊区外的县城小地方,只要放低点要求,二十万就能买到一个家了。

房子有了,再相一个喜欢的人,两个人在一起,就组成了家;家有了,再又有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是欢喜,就有了生活。

日子一天一天,到老了,等去世了,就该放手让儿孙走自己的路,传承也就有了。

想家

为什么想有个家,最开始的想法。

是在高中毕业,在武汉找兼职时的那个晚上,没有找到住宿地方的我,那时候也不懂住旅馆,就算懂得了,也舍不得花那笔钱。

就在网吧包夜,迎着空调的冷气,在不舒服的电脑桌上将就了一夜,睡不着,也不想玩电脑,期间反复醒来睡下。

睡不着的我,走到外面透透气,盛夏的夜里,吹来的风也是刺骨的寒冷,看着远处小区大厦里,星星点点的灯光,却没有一家的灯是为我而打开的。

那一刻,我就无比想要一个自己的家,一间不大的,可以放下一张床大小的房间。

毕业了,在好几个城市流窜过,换了三四个租房的地方,待不了多长的时间,就要大包小包被工作和房租赶到别处。

再好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家。

活着

问题在于,我想不想在老家买一套房子。

房子就是中国人的根,根在哪里,人就定在哪里,一辈子就再挪不走了。

《活着》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我的父亲,拼尽自己的努力,把我从农村带到乡镇里;到了我这一辈,至少也得再上一阶,进到市里,如果可以,最好是在武汉省会。

再到我的下一代,目标就要看向北上广深了;再再下一代,就该考虑国外的世界了。

一代代如此,薪火相承,最终实现阶级的跳跃,完成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要经历平凡而伟大的历程。

如果我就在随县买了房子,就算是从城中村搬进来小区,也是失败的。

结尾

该想的事情还有好多,该烦恼的困难只会更多。

再想想吧,这是我的坏习惯,遇到不知道解决方法的事情,就学鸵鸟状,把自己埋在沙土里,不去面对,等到发生了,再走一步是一步。

反正,还有两年时间,在二十六岁之前,还可以把自己当做是孩子,可以继续浪荡、漂泊、不知愁苦事。工作也好,车、房、婚姻和养老,还有自己的未来,到可以再往后拖一拖

也只剩最后两年了。网络说流行的鸡汤段子——

“如果顺利的话,我会买一个公寓,养一只柯基,一只英短,孤独但满足地度过余生。”

“若是不顺呢?”

“结婚生子。”

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只剩下两年,两年之后,我会是母亲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唯独不是我。

谈买书——买书琐事

买书前总是充斥着喜悦和开箱的快乐,买完书后,望着堆积一地,还未打开便已积尘的旧书和封膜都未撕开的新书,免不了有些思考和牢骚。

书便宜吗?

都说中国的书便宜,平日里就一顿早餐的价格,甚至一杯奶茶就可以买书了,少吃一顿饭就是一本书,但我真的一顿早餐吃不到二十多块钱,哪已经快是我一天的生活费了。

高中时学政治,书上说,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食物作为人基础需求的事物,占去了可支配收入的大头,除了必要的食物需求,中国人还有很多需要的基本支出,必须的,房价、医疗、婚姻、教育、养老......

留给自己买书的开支也就所剩无几了,最关键的是:书,只是生活的精神需求,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

对广大的阶层下中国人来说,书,还是贵了。

书贵吗?

一本书从版权、出版、刊印、销售、折损,每一个环节,都在增加成本,等到了终端,各项成本综合起来,就是这本书的最终定价了。

而作家、出版社、印刷厂、销售商、书店和网点平台的收益,都在这四十块钱里,其中的大头,还都被成本占去,真正到手的纯利润,更少了。

  • 直接生产成本:图书出版过程中直接发生损耗,包括稿费、编校费、纸张费、装帧材料费、制版费、印刷费、装订费、废品损失等。
  • 间接生产成本:图书出版过程中间接作用产生的损耗,包括员工工资薪酬、经营管理费用、水电损耗等。通常不计入某一个单独出版物的成本。
  • 固定生产成本:即不与图书印刷册数无关的成本,这项成本一本书制作好只要不改版就不变。固定成本总价不变,平均摊到每本书上,书越多,每本书的固定成本越少。主要包括排版费。
  • 变动生产成本:即与图书印刷册数有关的成本,浮动成本随着印刷册数的增加而增加,不管怎么增加,每本书上的浮动成本不变。主要包括印刷费、纸张费用、装订费、运输费用。

这年头,纸价在涨,人力成本在上去,推销渠道在变贵,连书店的房租都涨到天上了,只有书价没有大涨过,碰上逢年过节、促销活动,还要五折三折骨折的折上折,真的很良心。

书价的矛盾

一边是不断上扬的成本,一边是跌跌不休的折扣,只要是还有良心的人,就无法昧下心来指责书贵,但该买不起的人,还是买不起。

这些年不光是书价没有大涨过,还有人们的工资也没涨过多少,生活成本却没有停下怜惜你而停下脚步,顺着直线一涨再涨。钱既然不能增多,就只能从非必需品中节流了。

新闻里都在说月薪过万,轻奢小资,粉丝打榜,直播互动,游戏充值,动辄十几万十几万的打水漂,他们是主流新闻的焦点,是一二线城市的骄子们,但在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他们的占比太少太少。

更广布在中国大地上的,是没有话语权,拿着微薄的薪资,撑起中国经济的工蚁们。

据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1月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2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1218.5

对三四线的人来说,一本书价,还是需要犹豫再三,挑挑拣拣,才能买下的存在。

才有了多抓鱼和咸鱼这类的二手闲置市场的兴起,毕竟,旧书便宜。

大冰在微博上的新书营销手段虽然没下限,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及三四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为什么读书

就算狠下心,买了一本两本的书打算看,读了也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你前面刚看过,合上书就忘记了。

比起枯燥无味还辛苦的读书,抖音小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吃瓜新闻,都在挤占你的碎片化时间,既轻松,有休闲。

反而读书,却是个让自己受苦受难的事情,你要去理解文字的意思,要去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要去深挖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自己花钱找罪受。

不会像论坛网站里的文字,把这些知识点嚼碎了,整理好了,慢慢喂给你。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去买书、去读书。

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读书就像吃饭,你已经不记得吃过什么,但你心里知道,它已经长成了骨血和肉,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人。

书总是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吃饭吃的是物质食粮,读书则是精神食粮。

肚子要吃饱,精神也一样,要丰富充实,才是一个正常完整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