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推断是:第一,字节跳动意识到当前 AI IDE 的战局中,IDE 插件的方式已经全然落后。Cursor 才是新一代的产品。第二,IDE 不会出现中美分区的情况,国内的产品也比必须参与到全世界的竞争中。因为工程师们会选择全世界最好的产品。
过去一年中,绝大多数大厂的 AI IDE 产品都在沿着 GitHub Copilot 的路线前进,它们通过 IDE 插件的方式实现代码智能补全、代码问答等能力。这种方式不能说错,它的优势是工程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使用 AI。 但后来随着 Cursor 的爆火,用户的心智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见识了什么才是更好的 AI 原生 IDE。受限于插件的能力限制,GitHub Copilot 等同类产品的体验和 Cursor 相比,已经有了代际差。
字节推出Trae,这一步棋走得绝对正确。
上周,我曾经统计过当前阶段押注 AI 编程的创业公司情况。粗算下来,至少有 16 家创业公司,他们一起从资本市场拿到了 30 多亿美元的融资,像极了当年的百团大战。可以确定,未来两年内,这个赛道肯定会迎来非常激烈的竞争,直到很多公司弹尽粮绝,或者被收购。
从 VIM、Emacs,到 Eclipse、JetBrains,再到 VSCode。过去三十年时间,大概出现了这三代 IDE 产品。现在我能感觉到,再新一代的产品也就快要来了。毫无疑问,它一定是 AI Native 的。
变化也不只是在 IDE 领域。
企业 IM 领域,以我熟悉的钉钉为例,它几乎已经把大模型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从文档到会议,从 IM 消息到搜索,都能见到 AI 的影子。毫无疑问,AI 就是新的生产力。特别是钉钉年底发布的 AI 助理,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数字劳动力时代的到来。
搜索领域,无论是ChatGPT 这类智能对话产品,还是 Perplexity 这类新一代的 AI 搜索,我们能看到的趋势是,新一代的产品正呼之欲出。搜索领域的游戏规则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被改变。
迭代至今,墨问便签有了丰富的笔记展现能力,有多种评论互动方式,有个人主页、付费订阅、AI 语音笔记、AI 听读、画廊和微信群权限等,墨问不仅成了创作者工具,还是微信里的私域运营工具,我们有了近百万用户和几十万用户笔记。数万创作者在墨问获得了收入,最好的创作者收益达几十万元。墨问西东公司也在依托墨问这款工具进行商业闭环。但是还不够。墨问便签发展到现在,工具属性凸显,付费订阅成了工具属性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设计更多的创作功能,比如 AI 写作、AI 知识萃取、双链、丰富的编辑器、赞赏、问答、墨问收音机……通过 AI 能力、存储能力等基础设施,让墨问用户能更好的记录生活、生产作品,并服务自己的用户。这些都需要更多资源。
为了产品良性发展,我们设计了 Pro 会员体系,并开启新的十年之约。我们在当前阶段为 Pro 会员提供了如下功能:50G存储空间/画廊/生成AI听读语音/10分钟AI语音笔记/单篇20000字笔记/无限制的付费订阅/会员定制分享卡片/会员身份标识/以及未来规划中的所有Pro功能。
从截图可以看出来,记录时,Journal 会给出写作 prompt,比如一些具体的问题,降低用户写日记的门槛。比如你去了北戴河,它会问你,“这次短暂的旅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回忆?”从这个视角看,我倒觉得它比 Day One 更胜一筹。通过机器学习的能力,Journal 可以像一个心理医生一样,基于已有的数据,向我们提问,帮我们反思、重温特殊时刻,梳理情绪和感受。
一旦企业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没人会理会什么降本增效,数字化,信息化,也没那么重视。我自己发展好好的,为啥要用你的工具呢。靠市场红利驱动就能发展,就能赚钱,所以大部分企业对于新工具、新软件、新方法的采用意愿非常低。这就导致早些年做 To B 像是装孙子一样,各种定制各种满足各级领导的面子工程,效率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中国的用友和金蝶,就那么大,已经很不错了,也算是抓住了市场的红利。但和美国的 To B 软件相比,就差了一个量级。
P8,深度洞察商业和技术趋势,结合对业务规划的理解,形成相比业界大多数同类产品更高效的和创新的全局规划和运营方案。在单个领域形成领先。在 BU 层面具备影响力,使各利益方有机结合,实现所主导多产品线的全局规划落地,并推进持续创新。理解产业,开展生态与竞争合作关系分析、判断,转化为产品承接,形成匹配商业节奏的产品节奏。主导多产品线,实现有效运营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