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译文)如果你想学物理 So You Want to Learn Physics…

本文作者:苏珊·里盖蒂(Susan Rigetti)

原文:https://www.susanrigetti.com/physics

本文专为物理学爱好者 Austin 翻译。

《So You Want to Learn Physics…》第二版

第二版序言

2021年4月20日

大约六年前,我坐在桌前,敲下了一个详细的指南,供任何想自学物理的人参考。当时,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阅读并使用它——我的唯一目标是清晰明了地提供信息,以便任何想学习物理的人都能够拥有他们需要的自学课程。自那以后,超过六十万人求助于这本指南来学习物理。

根据我从读者那里收到的电子邮件,许多人在遵循这个指南的课程后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有些甚至现在正在攻读研究生课程!),但大多数标记并跟随这个指南的人——即使一直读到最后——也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和理解我们所居住的奇妙宇宙的纯粹喜悦。

我认为,这本指南的成功证明了两件事。

首先,你能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他人分享你所知道的,即使这看起来并不多。我虽然不能成为一名职业物理学家,但我能够利用我对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物理学的知识,编写出一个全面且易于理解的课程,帮助数十万人学习物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你在想你能为这个世界提供什么,我希望你会想到这本指南,并考虑你可能知道些什么可以与他人分享。

其次,世界上有很多人想要理解物理学,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大学里正式学习。这些人非常认真地学习物理,不是为了任何职业目的,而只是因为他们想要理解宇宙。学术物理界(那些不认真对待非大学在读学生的作者)和当代及流行物理书籍的作者及出版商(他们大多只是出售假设读者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物理学的书籍)严重低估了他们。当我写第一版指南时,我相当确定,实际上有比学术物理学家和出版商想象的更多的人真的想学习物理——真正的物理。结果,这样的人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经过近六年的时间和大量读者的反馈,我决定是时候对这个指南进行一次(轻微的)更新了。我回顾了过去几年收到的电子邮件和评论,列出了最受欢迎的需求。我浏览了课程中的所有书籍以及一些新书。我更新了教科书版本,增加了更多的本科选修课,增加了一个研究生选修课部分,并做了一些其他小的改动——所有这些希望使这个新版本比第一个更有用。

正如我在第一版中所写的:“请记住,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物理……无论你是将其变成一种爱好还是一种职业,理解我们周围宇宙的纯粹喜悦是你在生活中可以拥有的最美好的经历之一。”

祝你好运!

你仍然可以在我的旧网站上找到第一版:https://www.susanjfowler.com/blog/2016/8/13/so-you-want-to-learn-physics

第一版序言

2015年8月13日

过去几年里,自从我写了一篇名为“如果苏珊能学物理,你也能”的博客文章后,我就不断收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的联系,他们受到启发,想要学习物理,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该学什么,该读什么,以及如何安排他们的学习。我和单亲妈妈们交谈过,她们想要回到学校学习物理;和终身哲学教授们交谈过,他们想要学习物理,以便能够对物理哲学做出重大而有见地的贡献;和高中生们交谈过,他们想知道应该读什么书来为本科物理教育做准备;和各个行业的职业人士交谈过,他们真的、真的想要学习和理解物理,仅仅是为了乐趣。

这篇文章是我多年来发给联系我的人们的精华摘要,概述了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内容,以便真正理解物理。

美国大学的普通物理教育分为本科水平和研究生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我把我的列表也按照类似的方式划分。因为每个学科都是建立在前一个学科的基础上的,而且数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所以按以下顺序学习每个主题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完成了《Undergraduate Physics》列表中的所有教科书,并掌握了其中的每一个主题,你就获得了相当于物理学学士学位的知识(并且能够在物理GRE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如果你完成了《Graduate Physics》核心课程的教科书,你就获得了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的等效知识。物理学博士学位要求完成研究生课程以及几年的研究和论文,而博士学位的经历是无法独立于博士项目获得的。

请记住,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物理。它与学习编程、学习乐器、阅读伟大文学作品没有什么不同。无论你是将其变成一种爱好还是一种职业,理解我们周围宇宙的纯粹喜悦是你在生活中可以拥有的最美好的经历之一。

开始之前

受欢迎的物理书籍

当你在解决问题、钻研教科书并深入了解每个主题的细节时,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中,忘记你为什么一开始就对学习物理感兴趣。这时候,真正好的(且非推测性的)流行物理书籍就派上用场了:它们激励你,鼓励你,并帮助你保持大局观。

一个大问题是,许多流行的物理书籍(尤其是那些由著名物理学家撰写的)极具推测性,往往呈现出物理学研究的不现实面貌。当你学习物理时,最好避免这些类型的推测性书籍,坚持阅读那些谈论我们所知道的真实物理学的书籍(一般来说,Frank CloseRichard Feynman的书是安全的选择!)。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一些流行物理书籍,按难度排序:

数学和科学预备知识

在你开始学习物理并通过下面各节的主题之前,你需要熟悉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高中教育——包括代数1、代数2、几何、三角学和微积分预备课程——就足够了。如果你需要复习,我推荐通过可汗学院数学课程(https://www.khanacademy.org/))或书籍《为什么数学?》来复习。没有必要在开始之前熟悉微积分,因为你会在本科课程中学习它。

这个课程没有科学先决条件。你不需要在高中或大学水平上熟悉生物学或化学就能理解,尽管在旁边学习一些不会有坏处。可汗学院有一些很棒的高中科学复习课程(https://www.khanacademy.org/science))。

如何学习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了解你的学习风格很重要:你是通过阅读、记笔记、谈话、观看、实践还是这些方式的组合来学习的?例如,我通过阅读和记笔记来学习,所以我非常仔细地阅读教科书,做大量的笔记,并在继续新的内容之前用自己的话总结每个概念。在开始之前思考这一点,这样你就知道如何组织你的学习。

不管你的学习风格如何,你仍然需要解决每个教科书中的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是理解物理的唯一方法。 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有时感觉很乏味,但当你自己解决了一个非常困难的物理问题时,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满足的了!

自学的一个难点是,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解决了问题。下面列出的一些教科书在书的后面有部分练习题的答案,但这些答案并不总是足够的两个原因:(1)它们通常只显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步骤;(2)最好是做所有的练习题,而不仅仅是选定的几个。好消息是,许多解决方案(以及逐步解决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谷歌搜索在线找到。然而,如果你要谷歌答案,请首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尝试多次(你不是在学校试图获得完美的成绩——你是在学习和理解)。

最后,关于在实验室学习与通过教科书学习的一点说明。物理学既是实验科学也是理论科学,虽然研究发生在实验室、黑板和计算机上,但大部分物理教育并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而是在讲授教科书的讲座课堂上进行的,并布置了在教科书中找到的作业问题。是的,有一些实验室课程(通常在非常基础的层次上,其唯一目的是展示牛顿定律在现实世界中确实有效)和一些本科生被允许参加研究项目,但物理教学是通过教科书、讲座和作业问题进行的。你不相信吗?查看任何提供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的本科物理课程大纲。物理学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MA和PhD项目都需要两年的核心课程——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要获得PhD,学生需要完成几年的研究、论文,并且在许多项目中还需要通过考试来证明他们已经掌握了研究生核心课程。研究生核心课程全部是教科书、讲座和作业问题。我在课程中列出的教科书与世界上顶尖的本科和研究生物理项目使用的教科书相同。学习它们将给你带来与在这些项目中接受教育相同的体验——不需要痛苦的入门级力学实验室课程和愚蠢的小组项目。

本科物理

概述

每个本科物理课程的课程大纲都涵盖以下主题(以及各种主题的选修课),通常按以下顺序进行:

  1. 力学导论

  2. 静电学

  3. 波动与振动

  4. 现代物理

  5. 经典力学

  6. 电动力学

  7. 量子力学

  8. 热力学与统计力学

  9. 本科选修课

我将在下面详细介绍每个领域的细节,包括最佳教科书和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觉得有帮助的其他阅读材料。我还会给出每个主题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详细说明。

1.力学导论

它的意义

力学导论课程是大多数人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第一门物理课,也是开始独立学习物理的最佳课程。在这里,您将开始学习如何用数学术语看待世界。涵盖的主题有:直线运动基础、二维运动、三维运动、牛顿定律动能势能能量守恒动量碰撞旋转和旋转运动引力和周期运动。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你需要同时学习的数学

你需要在学习大学物理__的同时学习微积分。我最喜欢的微积分入门书籍是托马斯的微积分(你也可以使用早期版本),以及斯图尔特的微积分(旧版本在这里)。通读每一章,确保你能解决每章结尾的问题,然后再继续下一章。

如果你是微积分的新手和/或发现自己正在努力适应微积分,请不要因此而放弃。微积分真的很难,你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它。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

  1. 观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上的视频(https://www.khanacademy.org/);
  2. 学习罗伯特-格里斯特(Robert Ghrist)在 Coursera 上的免费微积分课程
  3. 阅读一本非常棒的小书西尔瓦纳斯-P-汤普森(Silvanus P. Thompson)和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著的《微积分轻松学》,这本书将所有知识点分解得非常清楚。

2.静电

它的意义

在这里,您将学习静态情况(不涉及运动的情况)下的电和磁物理学(电磁学)。涵盖的主题有电荷电场磁场高斯定律电容电阻和电导电感电流以及电路如何工作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你需要同时学习的数学

在学习静电基础知识的同时,继续学习微积分教科书(ThomasStewart),但应在学完大学物理 中的电磁学章节时完成微积分学习。在学习其他物理主题之前,您绝对必须了解微积分的基础知识。

3.波与振动

它的意义

振动和波的力学原理既复杂又重要,需要专门的课程来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量子力学至关重要,因此不要跳过这一主题!在这里,您将学习简谐振荡器、阻尼谐振、强迫振荡、耦合振荡器、干涉衍射色散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你需要同时学习的数学

至此,您应该已经读完了微积分入门书籍,并准备好继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您应该开始学习Zill’s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这本书全面介绍了更高级的数学主题(线性代数、复分析、实分析、偏微分方程和常微分方程)。这本书中的主题至关重要–一旦掌握了这些主题,您就掌握了理解本科物理学所需的所有数学知识。You can also buy the (cheaper) 4th and 5th editions.

4.现代物理学

它的意义

大多数本科生选修的第四堂物理课通常被称为 “现代物理”,它是对本科物理课程中将会更详细讲授的物理主题的介绍。如果您打算自学高级课题,跳过这门课也没关系,但现在在您的独立学习中学习这些课题将使您能够掌握您经常听到的高级课题,这些课题可能是您最初进入物理学的原因。在这里,您将学习 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粒子物理学宇宙学 的基础知识。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你需要同时学习的数学

继续学习 Zill’s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一旦掌握了本书中的所有主题,你就掌握了理解本科物理学所需的所有数学知识。

5.经典力学

它的意义

这是您真正学习经典力学的地方,您在第一门课程(力学导论)中就已经学习了经典力学。您将更深入地学习这些主题,并学习如何使用经典力学的不同数学形式主义(拉格朗日形式主义哈密顿形式主义)来解决力学问题。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你需要同时学习的数学

如果您现在还没有读完 Zill,那么当您学完经典力学时,应该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

6.电动力学

它的意义

早些时候,你们学习了静电学:研究静态(非运动)电和磁。到现在为止,你们已经掌握了理解 电动力学 的数学知识,它包含了有关经典电学和磁学的所有知识。您将再次学习静电,然后了解拉普拉斯方程多极展开极化电介质洛伦兹力定律毕奥-萨瓦定律磁矢量势电动势电磁感应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和辐射狭义相对论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7.量子力学

它的意义

至此,你已经准备好真正深入研究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这是物理学中最美丽、最有趣、最发人深省的课题之一。你将学会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您将了解 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微扰论 变分原理WKB 近似绝热近似散射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8.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它的意义

热力学 是物理学中与热量和能量有关的动力学(动态)领域,而统计力学 则是关于热力学定律 的微观原理。在这里,您将了解到热力学定律典型集合麦克斯韦分布普朗克分布费米-狄拉克统计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相变

当你学完本课题时,你已经掌握了本科物理学的所有基础知识!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9.本科生选修课

它们的意义

现在,您已经了解了本科物理学的所有基础知识,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学习更高级、更专业的课题,包括(但不限于)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宇宙学电子学光学粒子物理学弦理论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物理学研究生

概述

研究生水平的物理学课程要求掌握上述本科物理学课程中的每个主题,这是前提条件。

研究生物理核心课程包括

1.物理中的数学方法 2. 电动力学 3.量子力学 4. 统计力学 5.广义相对论 6.量子场论 7.研究生选修课

我将在下面的章节中逐一介绍。(注:许多研究生都必须选修经典力学课程,作为研究生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但如果您已经掌握了本科经典力学的相关知识,就没有必要选修这门课程了)。

1.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它的意义

在研究生阶段更深入地学习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静力学需要更高水平的数学严谨性。为了做好准备,您需要更详细地学习以下内容:傅立叶分析张量ODEsPDEs实分析复分析代数群论(仅举几例)。

最好用的教科书

2.研究生电动力学

它的意义

研究生水平的电动力学涵盖了与本科生电动力学相同的主题,但数学上更加严谨。

最好用的教科书

  •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by Jackson (essential).这是经典电动力学的 “圣经”,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要么喜欢它,要么讨厌它(我很喜欢)。如果你能掌握这本书中的所有内容,并能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那么你就掌握了电动力学。

3.量子力学研究生

它的意义

研究生阶段的量子力学比本科阶段所学的要先进得多。在这里,您将深入学习量子力学的所有知识,包括量子动力学薛定谔方程海森堡图象传播者费曼路径积分)、角动量对称性和量子世界的守恒定律、量子世界的扰动理论散射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退相干量子力学的解释哥本哈根多世界 的解释)。

最好用的教科书

4.研究生统计力学

它的意义

现在,您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数学背景,并理解了量子力学的所有基础知识,是时候接近研究生水平的统计力学了。您将重温热力学定律,然后继续本科统计力学的学习。

最好用的教科书

5.广义相对论

它的意义

现在,你已经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是,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广义相对论 (GR) - 引力理论 - 还没有被提及。这是因为 GR 是一个对数学要求很高的课题–你不仅需要掌握迄今为止所学的所有数学知识,还需要学习 微分几何,才能理解引力是如何工作的。在这里,你将重温狭义相对论时空 的复杂性,然后学习微分几何 的基础知识、如何处理曲率引力 的基本原理、黑洞 的工作原理以及宇宙学 的基础知识。

最好用的教科书

6.量子场论

它的意义

量子场论(QFT)是所有现代高能物理的核心: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就是量子场论。QFT 背后的整个理念是,我们在经典场上做量子力学,而且效果非常好。QFT与GR一样,将是你的物理学教育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但也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可能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掌握。你将学习如何量子化场费曼图量子电动力学(QED)重正化非阿贝尔规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希格斯机制、电弱相互作用的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理论粒子物理学的对称性自发对称性破缺

最好用的教科书

  • Zee’s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 Nutshell (essential).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物理学书,也是有史以来对量子场论最优美的介绍。读完这本书,你将理解量子场论的基本原理,并对宇宙的基本性质有深刻的认识。
  •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by Peskin and Schroeder(必备)。这是量子场论的圣经,但它过于简洁和百科全书式,无法单独阅读,必须与《Zee》一起学习。它涵盖了 QFT 的所有知识。试着解决其中的问题,但要注意,掌握 QFT 需要非常非常长的时间。
  • 温伯格的《场的量子理论》第 1 卷 (增补本)。温伯格的又一巨著,他是粒子物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这本书只能作为补充,最好在读完《Zee》、《Peskin》和《Schroeder》之后再读。这不是一本用来学习的书,而是一本在你掌握了所有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它获得对 QFT 的额外理解的书。
  • Lie Algebras in Particle Physics by Georgi (supplement).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 QFT 中列代数的细节。

7.研究生选修课

它们的意义

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几类:(i) 核心课程,(ii) 专业课程和研究生选修课,以及 (iii) 研究。研究生通常首先学习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重点是本科生课程中涉及的相同主题,但其深度和数学严谨性要高得多。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物理学研究领域选择更多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凝聚态物理学宇宙学电子学光学粒子物理学量子计算固态物理学弦理论

最好使用的教科书

凝聚态物理学: Lubensky’s Principle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一本现代化的综合教科书。相当高深,在完成研究生核心课程并通读Ashcroft and Mermin之类的内容后更容易理解。

宇宙学: 马克-特罗登(Mark Trodden)和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的TASI讲座:宇宙学导论。用 Steven Weinberg’s Cosmology 补充。

电子学: The Art of Electronics by Horowitz and Hill.这是目前最好的电子学教科书。

Optics: Optics by Hecht.经典光学教科书。

粒子物理学: Halzen 和 Martin 著的《夸克与轻子》。精彩的概述,阅读和学习都很有趣。在此基础上,还可补充阅读马克-汤姆森(Mark Thomson)著的《现代粒子物理学》,该书介绍了希格斯等当代发现的最新情况。

量子计算Michael A. Nielsen 和 Isaac L. Chuang 著的《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这本书也被称为 “迈克与艾克”,是量子信息和计算的标准入门读物。

Solid-State Physics: Solid-State Physics by Ashcroft and Mermin.经典的固态入门教科书。辅以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by Kittel

弦理论: String Theory: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sonic String and String Theory: Volume 2, Superstring Theory and Beyond, 作者为已故的Joe Polchinski; and String Theory and M-Theory: A Modern Introduction。我发现,在学习弦理论时,将波尔钦斯基的书与贝克尔-贝克尔-施瓦茨的书搭配起来看,真的很有趣–它们相得益彰。

_请注意:本页面上的某些链接可能包含亚马逊或书店推荐代码,如果您购买这些书籍,这些代码会产生小额佣金–通常为几美分左右。这些佣金有助于我支付 susanrigetti.com 和 susanjfowler.com 的托管费用。

  • 提示:本文是未经授权的AI翻译中文版本,如涉及侵权,请在文末评论,编者看到后会处理。

《A4周刊》正式发刊:一周天下事,一张A4知

呈现

《A4周刊》编了4期了,感觉还行。而且因为至少对两个人有价值,应该能坚持下去,所以决定正式发刊。

网址: https://a4.zyzhang.com

订阅:https://a4.zyzhang.com/index.xml

内容

大体来讲,A4周刊有两部分内容:

  1. 和博客圈大部分周刊一致的,是介绍当周发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对应到周刊的「科技」部分。相比而言,会更精选一些。

  2. 不一致的,会多「时政」和「经济」两个部分,一是,核心读者比较关心;二是,因为编者本身的投资人身份,需要了解这类信息。具体内容:

    时政:包含国内外的时政、社会事件,例如谁和谁打仗了,美国大选进展,中外关系变化,我国出了哪些政策,社会上出现哪些有标志性的事件,等。提示:不会发布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的。

    经济: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经济部分的宏观偏数据,例如PMI、CPI等;微观偏行业和企业,例如汽车销量、票房,拼多多出了什么新政策搞了什么新活动。

形式

  1. 命名:命名为「A4 周刊」,是致力于把每周的内容卡在一张 A4 纸能显示完的范围内,同时要求内容清晰、准确。这意味着:只选最重要的信息,时政和经济的,基本标准是能影响到股价涨跌;科技的,基本标准是有技术含量或者有新意。
  2. 时间:暂定为每周日发布,内容的选定范围是上周日到本周六。
  3. 载体:之前是Tyopra直接生成html发布到服务器,本周改为Hugo发布,主要是多个RSS可订阅,后续可以添加搜索、标签等。
  4. 排序:在新闻的排序上,首先是按照新闻的受关注程度排序,同关注度下按照时间顺序排序。

起因

本周刊核心读者是 Austin ,编者的公子,高一新生,目的是让他了解课堂、书本之外,世界在发生的变化。

起因主要是两个

  1. 近几年,有几次,我偶然提起一个事件,公子说根本不知道,然后希望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大事,能告诉他一下。老早就想每周帮他整理一下了,种种原因拖着。
  2. 作为一个投资人,本身也需要了解天下事,目前是每天至少5、6个小时浏览各种信息(主要是2000多个RSS),效率比较低,有一个期望是最好能有个网站,每天把重要的信息汇总到一张A4纸上,我可以早上直接打印出来阅读。甚至想自己做一个,但觉得每天做太辛苦了,一直没有执行。如果是周刊的话,感觉还行的样子。但实践看,周刊就不能汇总到1张A4纸了,所以只能说致力于。

总之是,一个月前最终决定试一下,结果还行。

还行主要体现在两点

  1. 少爷表示满意,要求继续更新,并提出一些意见,例如想看打仗和科技,对经济兴趣不大(但少爷也有个10多万的股票账户),例如对mini主题更感兴趣,但我还没来得及改。
  2. 主要是于我而言,有了这么个责任,会发现会信息的处理更专业了,之前很多事情简单记录一下,但也就那样,因为要编辑这个周刊,就有了两个责任和使命:一是把事情了解清楚,包含事情的真假、前因后果等,举个例子,以色列炸了真主党总部,就得回去追到去年巴以冲突,看看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二是要尽量完整、清晰、精炼的再表达清楚。简单说就是之前只有信息收集,因为本周刊,又多了「信息再处理(事实核查)」「信息输出(费曼学习法)」两个步骤,确实对事情的理解更OK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 博客改hugo一通忙

前情提要

简单说就是不知道因为什么,用了20年了 Wordpress 总是动辄宕机,最后逼得我不得不每小时重启服务器。

一直想换个静态博客,但感觉很麻烦,而且虽然要永远少年,但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折腾,应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说AI、投资。

但,可能脑子抽筋,最终还是决定行动起来,发现还是蛮容易的,记录一下吧。

安装Hugo

有台性能不怎么样的 debian 服务器,决定用起来。一句命令搞定。

sudo apt install hugo

生成新站点

进入到网站目录,例如 www 下,然后运行命令

hugo new site ABC

之后,就会在 www 下生成

配置模板

Hugo的主题列表页面

最火的两个主题应该是 PaperMod 和 Stack,最终选了 Stack 做博客模板。

直接在 Github 下载下来 zip文件,放到 themes 目录下,然后解压缩

配置 hugo.yaml

原来的文件夹下面有个 opml 配置文件,但普遍反映 yaml 更好,删除源文件,新建一个 hugo.yaml

按网站上的一些教程进行配置,这里有很多小坑,例如「:」之后必须有个空格,否则会报错,之后有空会继续折腾,所以这里先补列出来了。

Wordpress 导出 Hugo

有很多方案,大体是两个,一个是 Wordpress 插件直接导出,一个是 WP 后台生成 xml 然后在本地用 node.js 转换。

两个方案都试过,最后感觉 Wordpress 插件导出的更好,但存在两个问题

  1. 很多原来的 html 代码没有转换成 Markdown ,使用 Hugo 生成静态网站的时候,会被直接忽略,这就导致新博客的图片很多无法显示。这个问题,想了一下,决定「既往不恋,纵情向前」,直接不管了,以后拥抱 Markdown,但保留个 https://old.zyzhang.com 旧入口。
  2. 有大量不理解的「\」转义符号。这个直接搞了个 python 脚本给批量删除了。

生成静态网站

准换好的文件夹下会有多个子文件夹,一个是posts,其他是 pages 的一些页面

把他们都复制到 hugo 网站的文件夹下的 content 目录下,强调下

posts 文件夹需要改名为 post,不然无法在首页显示文章列表

当然,如果本来就希望把博客作为子目录,就可以保留,通过类似于 https://url.com/posts 访问

预览和发布

预览是 hugo server命令,输入这个命令后会在 public 文件夹下生成一大堆文件夹,文件夹名称就是博客标题名称,然后可以使用 https://localhost:1313这样的网址预览。

发布是 Hugo命令,发布后,把域名解释到 public 文件夹就可以正常访问了。

评论系统和迁移

Hugo支持的评论系统也很多,例如Disqus、 Daline 、 Twikoo,好像 Waline 比较受欢迎,但我看有一些人从 Waline 换到了 Twikoo,而且评价很好,所以决定用 Twikoo。

使用的是 Twikoo 推荐的 MongoDB Atlas + Vercel 方案,按照官方教程顺利搞定。小细节是类似于「 <name> 」要整个替换为「用户名」而不是「 <用户名> 」。

评论迁移也是意外的顺利,Wordpress 不能直接转 Twikoo,但我看 Twikoo 支持从 Waline 、Artalk 等导入,而 Artalk 官方有个Wordpress 转换服务,所以就 Wordpress → Artalk → Twikoo ,顺利搞定,不过貌似有一些没有匹配到链接还不知道啥情况,测试 关于页面 是可以显示旧评论的。还是那句话「既往不恋、纵情向前」,得空看能不能捯饬一下,不行就算了。

结尾

本来还打算再优化优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精调下页面什么的,但还是决定直接上线了,反正有 old 版。

作为一个精通用各种语言写「hello world」,倒腾下还是有点成就感的,感觉又和新世界接轨了。

正好最近有篇博客在 Hacknews 挺火,说是按道理应该动态博客更多人用,静态博客更少人,实际恰恰相反。

那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其实静态博客的门槛更高,而 Wordpress 门槛低,并且做了很多对比,但我感觉其实说的不太对,因为他说的是安装系统(例如lnmp)、解释域名等,但这些其实 Wordpress 也需要啊,所以我觉得他其实是说「 静态博客 VS 博客平台」,那就没什么可比行了。

但我作为老网民,LNMP + phpmyadmin + Wordpress 一套下来感觉还是很容易的,我确实有点说不准配置 Hugo 是不是其实更简单一些。

后续

  1. Hugo 默认 RSS 是「/index.xml」,而 Wordpress 是「/feed/」,要重定向 RSS,在 Nginx 配置文件里添加下面代码即可(2024-10-11)

        location ~ ^/feed/?$ {
    rewrite ^ /index.xml last;
    
  2. 解决Twikoo评论不匹配的问题

    评论有个问题是这样的:Artalk 导出的评论 URL 编码是小写,而 Hugo 生成的 URL 编码是大写,导致文章匹配不到文章。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

    1. 从 Twikoo 导出 json 文件;
    2. 用 python 脚本把小写全部转为大写;
    3. 在MongoDB数据库里清空 comment 里面的数据(还专门下载了一个 Mac 管理数据库的 APP);
    4. 把新的数据再导入进去。
  3. RSS错误和设置RSS条目数

    之前的 RSS 有问题,发现是WordPress导入的数据有乱码,导致报错。 且Hugo默认输出全部RSS,加入以下代码可以设置RSS输出条目数。

        services:
          rss:
            limit: 10
    
  4. Debian 的 hugo 版本是 0.111,最新的模板需要更高级版本,升级了一个版本,不是扩展版,执行 PaperMod 还行,执行 Stack 就不行了,所以是需要扩展版。步骤是

    1. 找 hugo_extended开头的版本;例如hugo_extended_0.134.3_Linux-64bit.tar.gz
    2. 运行 tar -zxvf hugo_extended_0.xx.x_Linux-64bit.tar.gz
    3. 运行 sudo mv hugo /usr/local/bin/

这波到今天的小复盘

不事后诸葛亮,有两点确实没意料到

第一,刚开始涨的时候,没有想到涨那么多,所以最低美团130、拼多多最低125,丢了一些仓位。

第二,到高点的时候,没有想到跌那么快(其实是觉得会跌,但是港股国庆的大涨导致了「事实胜于感觉」的错觉),导致两个结果,一是错过高点,例如美团最高卖到了199.8,下一笔挂单218就差1港币没有达到;二是A股开盘想让傻子们接盘,涨停价买了几万股沪深300ETF,想着赚点咖啡钱结果被暴击,当然这个本来就知道是赌博、结果是可以预料、可以承受、可以忽略不计的。

一个错是没有践行「要么早信要么不信」「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原则。

最大错误是国庆后开盘买入,想法是:1、10点有个会应该会有利好(实际利空),2、如果跌国家队会护盘(没有);2、股民会想着明天有新韭菜来接盘(大家都这么想就会有抢跑)。

反正,道理是懂的,再一次吸取教训。

另外一个错是减仓计划缺乏策略性

虽然有减仓计划,但是没有有效的执行,就简单的把自己上笔减仓金额为基准,价格每涨10%设定一笔卖出,例如美团最早是130,设定了165、199.8、218的卖出,但后来一直想其实是不科学的,仔细想了一下,还是应该有个策略,本文主要是理一下这个策略:

  1. 减仓当然不是目的,目的是两个:资产配置的再平衡,利用市场的情绪高抛低吸。后者有丢掉仓位的风险,只有在明确的感觉到市场情绪有异常的时候才应该进行,因为极大概率会大跌。

  2. 应该对拿出来「赌博」的仓位有一个预估,例如我的预估是最多20-30%仓位,这样即使卖飞了也不会心疼。

  3. 应该有一个基于起始价格的涨幅的预估,这里的一个错误是,以美团为例,基准价格应该是144,也就是起飞前的价格,但我实际上制订计划的时候是以165为基准,也就是制订计划前一笔的交易。

  4. 应该有一个截止时间的deadline,这是因为赌的是情绪,如果情绪停了,

  5. 有了起始价格和目标价格,就可以设置一个网格,每个格子放一个订单,这里有三个错误;错误一是我设置网格的时候,是以每涨10%为取值依据的,应该是每固定金额为依据(或者阶梯递减),否则越往后越难涨;错误二是每个网格放的仓位有些平均主义,感觉应该是菱形,两边放少一些,中间多一些;错误三是网格太松应该密一些,以下图为例:

如果10%一网,我可以捞165、181、199.8三网,下一网218没捞到;

如果是20港币一网,我可以捞165、、185、205三网,下一网225没捞到,这个捞法好的点是收益更大,不好的点是205可能捞不到。

如果是10港币一网,我可以捞154-214一共7网,和10%相比,可以多捞204和214两网,属于吃到了大肉。

image-20241009215312659

  1. 这里面最难的应该是目标价格,没什么太好的思路,现在的想法是:一是设定为明显高估的价格,也就是清仓了也不后悔;二是根据情绪的演变,可以随时调整。

  2. 最后一个点是:什么时候再买回来?目前的想法是对驱动情绪的事件的利好程度有一个评估,例如觉得该利好应该值20%,那20%以下就可以买入。这么想的话,起始价格后面就应该有个恰当价格,144*1.2是172,应该是172之前不卖,172后每10元一网,到172以下再一笔买回来(当然也可以进行资产在配置),这是理想情况。

最佳实践:汇丰新加坡转账欧元到盈透证券

  1. 之前因为个人需求,在盈透换了一笔欧元,并转账到了汇丰新加坡;

  2. 后来这笔钱没用上,留着欧元也没啥用,主要是欧元在盈透有3%+的利息(美元4%+,当然现在降息了),而实测在汇丰新加坡就是干躺着没有利息,所以决定再转回盈透,最终再换回美元。

  3. 之前没有转过欧元,想看有没有费用低的方式(期望是200人民币以下),有人建议换成美元再转到盈透,馊主意!假设要把20万欧元换为美元:

汇丰新加坡能换:217747.56

盈透证券能换:219156

1万元人民币 ≈ 1408.44 USD = 219156 – 217747.56

  1. 鉴于不太熟悉汇丰新加坡,灵机一动,把欧元全部转到汇丰香港,感觉可能会更好,实际操作的时候,有两个问题

汇丰香港转账欧元预计需要360+ 港币,超出我的期望,但想着实在没办法也可以接受。

预计需要3-4个工作日,也不是不行。

  1. 总之是感觉很贵,又仔细查了下,汇丰新加坡说手机国际转账免手续费,不太信但还是转回去尝试,Bingo!!!

首先,确实免费!!!转多少就足额到账多少。

其次,上午转账,晚上盈透就给入账了,不敢信。比美元ACH还要快!

  1. Tips

盈透欧元收款提供的是一个德国摩根银行的账户,有一个名称为IBAN的账户号码,这样只要填写收款人、IBAN、金额,以及备注盈透的账户信息就可以了,意外的方便。

HSBC之间互转的每日限额是等值20万美元;HSBC新加坡的环球转账金额是等值25万新加坡元。(隐约记着不一定对)

  1. 结论

盈透是最好的换汇平台,没有之一(如果有欢迎推荐)。

汇丰新加坡环球转账免费且很快。

草根股市投资入门(一) :从创业到上市

草根是我儿子的外号,2022年1月底,为了让身为初中生的他早一些接触投资,给了他1万美元+5万港币,让他自己去买股票,虽然跟他说了要考虑时机和价格,但他还是很快美元全买了苹果(171.6✖️50股)、港币全买了腾讯(479✖️100股)。——别算了,到2024年9月,累计17.6%的投资回报率,虽然不算高,但应该也跑赢绝大多数投资者了。

然后这周大涨我跟他提了一下,他决定减仓25股苹果(227美元);同时问了公司是怎么上市的,就跟他讲了一下,感觉虽然是很浅显的东西,但还是值得记录一下的,所以有此文。打算就此写一个系列的《投资入门》文章,也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总结。但下一篇得等他什么时候再感兴趣。

—-

突然,你想开发一个游戏,但你不会写程序,你就找了吴小鸟,你俩一拍即合,决定搞起:

nomnoml (1)

但你俩发现你们没钱啊,在你们的游戏大卖之前你们俩怎么生活?而且,你们还得买电脑吧?游戏搞出来还得宣传吧?这时候,你想到了你靠谱的爸爸。靠爸听你一说,就拍胸脯表示可以给你100万,然后跟你说亲父子明算账,你得分靠爸股权,你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成立一个「草根游戏」公司,股权分配是:草根 50%,小鸟 20%,靠爸30%。也就是这样:

nomnoml (2)

创业初期,除了人和点子什么都没有,人也没经验,点子也不知道靠不靠谱,这时候只有三种人会投资,俗称3F:Famlly、Friend、Fool。也就是:家人、朋友、傻子。3F投资金额一般是50-200万,一般也称为「种子轮投资」。

3F之后一个角色是「天使投资」,投资金额是200-500万左右。天使投资一般是在商业领域获得了巨大财富回报的个人,他不是你的3F又愿意冒巨大风险给你钱,所以被认为是「天使」。

和3F不同,天使投资通常是:更追求回报,更关注商业模式,投更多项目来均摊风险(例如3F是100没了就没了;天使投资是1亿元投50个项目各自200万,理想情况下其中49个黄了,1个赚了10亿)。

风险投资阶段(含天使、VC),有时还会涉及一个角色:FA。

FA(Finance Advisor),财务顾问,本质上做的是企业的融资中介,帮企业找投资,帮投资公司找中介,然后收取中介费,例如介绍1000万投资,FA 拿 50万中介费。

祖坟冒青烟了,你的游戏竟然真的开发出来了,而且还有人愿意花钱,不敢信不敢信。这时候,你打算一方面再招聘些技术和设计师,另一方面打算把游戏宣传宣传。但你靠爸那点钱不够用了。

靠爸说,没关系,我帮你找找风险投资,靠爸就去谈,确实还是有些风投感兴趣的,但他们都要求你签署「法人无限连带责任」,也就是说万一公司黄了,你得自己出钱还给他们,这不能答应。不过,最终还是有慧眼识珠的,真格基金决定动真格了,他们给了你1000万,然后拿走了20%的股份。现在是这样的:

nomnoml (3)

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亦译为风险投资。是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转让股权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

和3F、天使投资相比,VC一般是专门的公司,就会涉及两个局色:LP和GP。

普通合伙人(GeneralPartner,GP),简单说就是管钱的,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LP),简单说就是出钱的。GP拿了LP的钱,帮LP找项目,赚钱后双方按约定分钱。

继续前进,公司越来越好。你想招聘一些更厉害的人才,但最优秀的人才希望赚更多的钱;你还想给游戏添加更多玩法,还想开发多语言走向世界,还想在开发一些别的游戏。——钱又不够了。

但这个时候,因为你的游戏公司已经崭露头角,更多的投资机构主动来找你,你先是拿了1个亿,又拿了20个亿,当然也分出去更多股权。同时,你还建立了一个10%的期权池,给一些优秀的员工发了期权。大家更有干劲了。

同时,因为公司现在很大了,需要成立董事会,你希望你靠爸来做董事长,哈哈哈,合不拢嘴,顾全大局的靠爸十动然拒。

还有一点,到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和你靠爸的股权加起来只有44.8%了,也就是逻辑上,其他所有人的股权加起来是可以把你赶下台的,经靠爸提醒,投资人同意,你把自己和小鸟的股权改为B股,也就是你们的每1股股票有10股投票权,这下,就算别人股权再多也不会威胁你了。

现在你蒸蒸日上的公司是这样的:

nomnoml (4)

期权,是指一种合约,源于十八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市场,该合约赋予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期或该日之前的任何时间以固定价格购进或售出一种资产的权利。

企业给员工的期权,通常是类似于:一共给10万股期权,分4年行权,如果提前2年辞职,就只能拿2年的期权例如40%对应4万股;期权的行权价格是1元,如果公司上市后股价是10元,就能每股赚9元。

公司上市前,最后一轮或几轮,一般会引入一个新角色:PE。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简称PE)主要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并在交易过程中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如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仍然继续前进,这个时候,逻辑上是公司需要更多资金来取得更大发展,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经过这么久的打拼,你、小鸟想改善下生活,前前后后的投资机构想套现退出,剧本就到了关键的一步:IPO,俗称上市。

这个时候,一方面,你需要的钱太多了,一般的公司已经拿不出来了;二方面,公司的价值已经凸显,轻易不会倒闭了,即使现在还在亏损绝大多数人也认为早晚能赚钱,赚多赚少的差别。

你提交了上市申请,计划以100亿的价格出让10%的股份,经保荐机构保荐,经监管批准,你终于可以上市了。因为你的游戏大火,股民们疯狂认购(打新),最终你获得了XX倍认购风光敲钟。

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你的公司现在是这样的

nomnoml (5)

IPO一般指首次公开募股。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认购对于股民来说也叫「打新」,通常公司会比如说发行100万股,每股上市后价格是10-15元(是的,这个时候是一个价格范围而不是固定价格),然后,股民就可以来买认购了,张三认购1万李四认购10万的,最终被认购的数量/100万股,就是认购倍数,如果认购倍数很高,就意味着热门就可以按照15元扣钱,如果很少,就是认购不足额,公司可以选择继续上市或者取消上市,继续上市可能价格就会定为10元,然后认购了多少股就发行多少股,也就是说实际可能不足10%。

中间我们没有算账,就是为了现在吓你一跳,敲钟后回到座位上,你仔细一下,哇噻,原来你已经身价252亿了!!!!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一般而言,按照规定,上市后半年内,公司员工和早前投资机构是不能卖股票的,但是,半年后,你就可以卖了,我们假设别人都不卖,而且股价没有变化,而你要卖掉10%的股票,那么,你拿走100亿后,你的公司是这样的:

nomnoml (6)

当然,因为你是B股,所以公司还是听你的。

香港上市的股票,股票名称后面有时候会有「W」,有这个符号就意味着该股票执行「同股不同权」。例如阿里、美团、京东、小米、百度。

顺便:「R」代表使用人民币交易,「S」代表二次上市,「B」代表生物科技。

此外,上市后,根据你的经营情况,公司的股价会波动;如果公司赚了钱,你可以进行回购或者派发股息;如果公司经营由需要钱,你可以增发或者发行可转债,且听下回分解。

大涨时清仓、减仓、换仓的记录和原因和后续计划

8、9月基本按兵不动,主要是子弹打光了,但8月底多多财报后大跌还是没忍住透支买了点,然后美团大涨卖出一些清杠杆。

之后就是26日开始的万箭齐发,集中做了些操作,记录一下操作和思考。

群里有人问这时候不是应该加仓吗?想了一下可能是属于所谓的左侧和右侧交易的区别,虽然说我从来没理解什么是左侧,什么是右侧。

操作

清仓小米、贝壳、分众、宁德时代。

减仓美股的阿里、拼多多、滴滴,港股的美团、腾讯。

买入长江电力、黄金ETF。

原因

  1. 让持股更集中一些
    我欣赏的投资者持仓很少有超过5支的,最集中的只有3支,而我年初有19支,今年的计划集中到10支,但大半年过去,变成了21支。。。

  2. 满仓大跌不可怕,但看到机会没钱加仓令人焦心
    美团大跌到65的时候,我还有点子弹,就买了一些,最近的减仓就是把这些卖了,65买130-165卖,还是满意的,但如果子弹多一些就好了。
    拼多多电话会议大跌的时候,已经没有子弹了,但还是忍不住破坏纪律透支买了一点(应该是21年之后第一次加杠杆),抄底有点太早,平均114的买入价格,再跌到88的时候,心很痒,但还是忍住了。最近卖的拼多多就是114抄底这批,125卖掉了,少赚了很多。这是因为拼多多一直都是我第一大持仓,之前说过,我很看好拼多多,但它确实太不透明,所以会控制持仓比例不要超过20%,而我之前就有很多,按交易纪律不该再买的,所以114加的本来就计划赚了就卖出的,相当于一个短线投机,我所有的短线投机目标都是10%收益。(实际上8、9月还分别投机了猫眼和名创优品,也都是10%就跑,但这种操作没必要记录)。

  3. 调整中美概比例 和 再平衡
    另外一个计划是中概和美概配比调整到5:5,实际一年下来,始终是7:3,主要原因还是内心觉得中概在谷底,美概一直涨,中概更有机会(其实也没错)。今年QQQ有两次10%幅度的大跌,都懊悔没有行动,希望能再大跌一次给我个机会。
    理性一些的话,其实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减的中概直接去买美概的;但实际执行估计还是会等着看看谁跌得多,再去抄底。

此外,这里有个「再平衡」的理念,这个理念我记得是在高瓴张磊的老师那里看到的,简单说,就是保持不同资产的配比平衡,什么资产涨得多就减仓,加到另外的资产上,保持恰当的比例。我目前主要是股币9:1,股里面中美7:3。自我感觉肯定是不合理的,但币是不会再加了,股里面是考虑进行动态再平衡的。

  1. 计划把中概逐步全部转移到港股

有些股票是同时在美股、港股上市,有些是在港股、A股上市。我目前会同时都有,例如阿里也有美股也有港股,招行也有港股、也有A股。

对于美、港两地上市的,目前思路比较清晰,就是全部转到港股(减仓美股的阿里就是有这个考虑),主要考虑点是避免中美进一步交恶导致无法交易之类的风险(参考俄罗斯,我其实内心觉得风险小,而有些投资者已经因此彻底退出港美股了),另外一点不怎么重要的就是港股交易匹配我的作息时间(实际没什么影响因为我也不盯盘)。当然,这个考虑点的前提港美同时上市的股票基本都不会有明显差价,但风险是港币的联系汇率能不能保持。

对于港、A两地上市的,一直有点迷惑,主要是AH的差价太大了,如果按照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凡是A股和港股都有的股票,都应该在港股买,但实际情况比较乱,因股而异。我打算后面把这个情况理一理。

  1. 内心觉得:
    美联储降息好的一面是释放资金,不好的一面是体现了衰退的风险,也看到各种看衰的声音,例如说历史上最高峰都是降息后3周(PS.:1、我没确认,2、我是反对历史经验主义的);
    这周的中概狂欢,你要说赚没赚?那自然是赚了不少,你要说开心不开心?确实谈不上。我觉得我看到的一个比方还是很认同的:作为一个乘客,我的希望是司机能一直轻踩油门向前,如果有异常路况提前跟我说一下,而不是左打满再右打满,一会猛踩油门一会狠跺刹车,乘坐体验很不好。而且,我也不太觉得现在喊这些新的口号,经济就会真的笔直好起来。

现状

本次调整后,持仓17支(太多了)。

TOP10按排序是:拼多多、标普500、腾讯、美团、微软、Google、沪深300、理想、阿里巴巴、携程。这些除了沪深300全都是我想买的,沪深300是因为境内资产实在不知道买啥。

后面其实不好意思说,但还是列一下:苹果、茅台、滴滴、长江电力、招行、邮储(抄李录作业)、黄金ETF。以上除了滴滴都是抄作业,买滴滴可能会显得有点傻,但我是2美金买的。

计划

  1. 本周调整后,应该会释放出来15%的子弹(其实是释放了10%,但我发现我有一笔5%的欧元扔在银行,有点懒得折腾转到券商——不然就拿去买拼多多了,懊悔啊),如果后面再继续大涨,期望是释放出来20-30%的子弹。
  2. 最终希望是要是美概给个机会,那就更多加到美概,但根据实际情况看吧,内心觉得可能还是会加到哪天大跌的某个中概上;至于时机,考虑时-10%的时候开始行动,这波要吸取教训,起码-30%跌幅的时候再把子弹打光。
  3. 具体标的上,美股还是不太懂,考虑买QQQ(搭配SPY相当于标普500科技增强版,目前自己买的微软、Google、苹果相当于人肉的科技增强,但结果看确实还不如直接买QQQ)(又想了下,QQQ大涨和波动的主要因素是英伟达,而英伟达让我感觉不踏实,两次QQQ大跌记得主要都是因为英伟达,也是我没有当机立断买入的原因之一(之二是没多余子弹),所以我想适合买入QQQ的时间点是英伟达到我认为应该的价格?);中概的话,基于目前的仓位,会重点关注:拼多多、携程,关注多多是因为大跌后持仓不到20%可以考虑补一下持仓(所以前面卖拼多多其实是错的,脑子里停留在拼多多占比20%的时候,忽视了因为大跌导致持仓离20%有点远了);关注携程是因为目前仓位太低,而我长期看好旅行和携程,但携程最近涨太多,实际上酒旅表现没那么好,是有风险的,如果我持仓很多的话,这波也会减仓一些。其他的仓位觉得比较合理,就不大动了。
  4. 这一点意义其实不大,但我确实搞不懂的,期望是清仓沪深300,转到1、2个A股上面,问题主要是偌大一个A股,我是真不知道该买啥,目前只持有3支A股:茅台、长江电力、招行,但真的完全不懂啊完全不懂,表现就是一跌就想跑。

最后

我是真的觉得:以上全错。

所以本文的核心目的是记录自己的错误想法,以后好知道错在哪里。

1500亿、被拉黑、100块、信息的核查与使用

今天一张图被广泛传播,标题是「民政部、财政部部署为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要求10月1日之前发完,涉及金额是1547亿。——首先,我对这个事情举双手支持,并且倡议力度再大一些,虽然说肯定不会发给我。

WechatIMG7543

然后我做了几个事情

  1. 以我的经验看,图片是真的,事情是有的。我快速想了一下,觉得可能会利好拼多多,逻辑是:向困难群众发1500多亿,困难群众较大概率会在拼多多花掉这笔钱,所以利好拼多多。立刻就买了100股,价格109.4元。立刻的原因是两点:一是静态下市场已经反应了拼多多的股价也就是说起码没有理由跌;二是必须早于市场行动才能获益。

  2. 但我有一个疑惑和一个疑问。疑惑是:9月25日说要发1500亿,10月1日就发完,可能吗?疑问是:这个政策是今年才有的吗?如果是体现了怎样的逻辑(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

  3. 然后我就去了解信息,三个途径

  4. 微博上搜,结果搜到一个微博的文章,有个图,上面有个信息「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1.61亿名学生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2922.7亿元人民币(约合410亿美元)。」我觉得绝大多数人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感动,我的第一反应是「1.61亿?」中国是14亿人啊,考虑钟型分布,学生总数能有多少?撑死3亿?也就是1/2的学生都要被资助???

image-20240926005422097

如果是1.6亿这个数字的话,从数量级我大概能对应的是义务教育学生数(后来查了下,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是1.59亿人,忍不住给自己点个赞 👍),所以我就随手回复了一下「1.61亿获得资助,是说9年制业务教育的成本吗?」。因为这是个小插曲没解决我的疑惑我就去忙别的了,后来回微博,看到有人回复「这里说的是特困群体里的2023年有1.61亿学生获得资助,9年义务教育应该不止这个数吧」。这就更扯了对吧?我本来是想回复「1.6亿贫困生,我国得有多差啊?」,然后发现被博主拉黑了,顺便看了下,还是个22万粉丝的爱国大V。我就释然了。。。

PS. 后来忙完了随手查了下,实际口径是:1.61亿人次。次!次!次!——我有点怀疑做那个图的人和他的受众也不知道什么是「人次」。

SCR-20240925-sjy

  1. 找信息源。迅速解决了疑惑。信息源是: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4/content_6952749.htm

然后,大部分人看到这个信息源的反应应该是「鉴定属实」,我的第一反应是,嗯? 「2024年04月10日」?

那为什么突然9月26日来炒作这个事儿?你说呢?当然我不是反对这个事情啊,我也不反对炒作。

  1. 在群里问「是第一次吗?」但没回复,还好我不是只有一个正经的群,另外一个群的人迅速告诉我:其实去年也是发这么多,大概率是每年都发这么多。然后直接扔了个链接过来
    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09/t20230901_431394.html

image-20240926004103274

  1. 发现这个事情和我理解的不一致,所以迅速把前面买的拼多多卖掉了,价格是109.59,微赚100多人民币。其实主要是交易纪律,发现搞错了,不管盈亏都要处理掉。

—-

总结一下

  1. 怎样对信息建立正确的反应,对信息的敏感(例如1.61亿贫困生),怎样验证信息。
  2. 怎么理解、发挥信息的价值,以及有错就改。
  3. 理解有些爱国(恨国)大V是什么货色。

就两起针对日本小学生暴力事件谈一下评论的立场、角度、逻辑

针对苏州、深圳无业凶手杀害日本学校小学生一事(一例未遂误杀国人),网络上有汹涌的评论,大V、自媒体们大抵是谴责的,回复的评论者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谴责,一派是「杀得好」「作者是日本走狗」。

本文不讨论具体观点的是非,而是试图拆解评论本身,当评论者参与评论时,他们是基于什么立场,站在什么角度,以怎样的事实和逻辑,在评论什么?

立场、换位思考、代表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讨论方式是提问:「如果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中国的领导人,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失业者,你怎么看这个事情?」「你是你,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立场可以粗略分为4个层次:世界的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群体的、个人的。

其中,评论者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例如:女性、妈妈、失业者。例如在深圳案,这个角色在群体角度可能就会矛盾,作为女性,她切身处地的害怕自己孩子也会遭受类似的事情,很恐慌;作为一个失业者,她可能觉得自己的失业是日本人造成的,所以仇恨日本人。

首先,即使我们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只要尝试都是有益的,而且我提倡评论者都先说明自己的立场,虽然我也不做不到。有时候我会发现即使在一些都是企业家和投资人的群里,对类似于是不是应该打击某些行业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也会有质疑:你作为一个企业家持有这个观点是不是背叛了自己的身份?其实就是说评论者未必是站在自己的企业家或投资人立场上。

其次,换位思考不是强行代表,换位思考是倡议「理解」不同的群体,而不是「绑架」群体。反而,越有换位思考能力的人,越不会在评论中说「我代表14亿中国人」,他知道他代表不了。你代表月亮消灭我,月亮同意了吗?

核心在于:第一,不同立场的群体,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第二,不同立场的群体,其诉求也会受其他群体的影响。比如,你要和我交朋友,那我自然欢迎,但你要和我做对手,我坚持要做朋友是不是自取其辱?

最后,人可以背叛、超脱自己所属的群体,背叛就不举例了,超脱例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某个角度,引起转发的日本父亲的信,里面传递出来的就是超脱,他超脱了一个父亲,超脱了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当然,这种超脱我做不到,谁要这么对我家人,我肯定杀回去。

这里会有个问题是:日本人杀了几十万中国人,是不是要杀回去?满族杀了更多汉族,是不是应该灭了满族?我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民族维度的仇恨本质是恐慌,但这里不打算讨论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再加一句,我的个人感受是:

  1. 大家都会有自己个人的立场,也会自然的理解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立场;
  2. 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接受信息越全面的人,可能就越会有一种「普世价值」,也就是会站在地球、人类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可能会喜欢说「作为一个人」。当然,有时候「普世价值」被认为是「西方价值」。
  3. 大V们经常批判一些人喜欢宏大叙事,其实我的理解就是文化水平低的人,反而会喜欢使用国家、民族的立场,他们可能会喜欢说「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记得看过一个玩笑,有学生看历史书说类似于蛮族如何如何,觉得蛮族很坏,然后发现自己就是蛮族。

可能我的用词会显得有一些偏向,例如文化水平低可能会显得的像贬义词,但我实际表达的是:这就是一个现象。

角度、应然与或然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讨论方式是提问:「当你提出一个观点时,你是觉得一个事情应该这样,还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但会是这样?」

比如说,你希望中日之间应该打一仗吗?不应该;可能会打起来吗?可能会。

这段的意思是,很多评论者,包含大V,自媒体,评论事情的时候,大都是「应然」角度,但这个世界很复杂,应然可能是对的,但世界不一定会按照「应然」走下去。

题外话:我觉得对很多国人提另一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打台湾吗?你觉得会打台湾吗?」答案是:应该、会。甚至我猜测很多可以改为大多。

能力、事实与逻辑、口号

我喜欢的评论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但这很难很难,我甚至发现很多大学生、白领都不具备基本得鉴别事实的能力和逻辑能力。这句的很多我也猜测可以改为大多。

下面这句我不用猜测,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一定是:他的三观不是通过事实和逻辑建立的,而是「被硬生生的浇灌进去的」,基本的表现就是:只会戴帽子、只会喊口号。比如:走狗。汉奸。臭老九。

你要问:为什么?不为什么。

关于事实

这个其实不用展开讲了,例如信息茧房,抖音上说的还能有假?众所周知有图有真相,这一类讽刺很多了,但没用。我其实觉得最关键的是:人们其实不想知道事实。屁股永远是大于事实的。

关于逻辑

我之前经常跟我的下属们讲我总结的「ABC分析法」,就是想得出一个结论,最好是有三句话且要求每句话都要经得起推敲,比如,不是「今天天气不错,所以要买雨伞」,而是「今天天气不错,我的雨伞坏了而且晴天雨伞便宜,所以要买雨伞」,第一句是A直接到C,会很突兀无法讨论;而第二句则很清晰?并不是说只要ABC就一定是对的,而是ABC很容易发现讨论的分歧在哪里。

后来我发现我说的ABC分析法就是三段论。我倡议所有人都学习一下三段论: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利己主义,坏、蠢、无私

我觉得所有的利己主义者都是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无业者,都快活不下去了,你提议:把许家印抓起来,把他钱分了,很好。当然我是否支持你是另一回事。这是第一段中,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人该考虑的事情。

一个人,或者说自媒体吧,但凡能写几千个字来说一个事情,大抵是有产者,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是中日友好的获益者。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下,会容易出现一些粉丝的惋惜的评论:你怎么这样,你看看你,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评论是对的。

站在我个人的立场,应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杀害日本小学生会破坏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破坏可能会增加战争可能性,战争会威胁我和我家人的生命威胁。这是我谴责的逻辑。

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应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杀害日本小学生会破坏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破坏即使不发生战争,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受损(实际上事情发生后,已经有一些日企要求撤出中国了),可能会带来资本市场的恐慌,经济差和市场恐慌都会导致我亏钱。这是我谴责的逻辑。

站在国家的立场,应然+必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但理解对日本的仇恨:虽然不希望但中日关系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可能会发生战争,如果发生战争那些仇日的人确实更有可能脑子一热上战场,抵抗越强胜利可能就越大我的家人就越安全。这是我「理解而不认同」的仇恨有两面性的逻辑。——我说理解而不认同是因为,我觉得国家强大才是安全的基础,而不是让日本觉得如果你要来,你将面对10亿恨得牙痒痒的义和团。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是,如果发生战争仇日的人是不是一定会上战场,我其实也是不知道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支持凶手,对你的利益是什么?

当然,其实,特别是对于三观是被浇灌的人来说,让他搞清楚支持凶手对他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很难的,他大抵是做不到的。但可以做个推论: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有益(即使实际上未必),但对大部分人无益,也就是损人利已,那你就是坏。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没有利益,对别人也没利益,也就是损人不利己,那你就是纯粹的蠢。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没有利益,但对更高维度的群体有益(当然如果实际没有,那也还是纯粹的愚蠢),也就是损己利人。那那就是无私。

我鼓励无私,谴责坏,对蠢就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最后

基于以上,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有产者,全球化受益者,我的评论视角如下

| | 世界、人类 | 国家、民族 | 创业者、投资人 | 个体 |
| —- | ———— | ———————————————————— | ————————– | ———————- |
| 应然 | 世界和平 | 期待和平,提防战争,提升国力、反对仇恨 | 呼吁和平、反对仇恨 | 呼吁和平、反对仇恨 |
| 或然 | 仇恨不可避免 | 仇恨不可避免,仇恨教育(或然意思是可能会这样,不等于我会认同) | 仇恨不可避免,注意投资风险 | 仇恨不可避免,安全第一 |

苏州、深圳杀害日本小学生事件折射的世界局势变迁

本来标题是「谈谈苏州、深圳杀害日本小学生事件」,只是想理一下对具体这个事情的凌乱的想法,结果写着写着就扯远了,变成了梳理对世界局势、不同文明的思潮变迁的凌乱想法。后面这个话题我一直没敢开始,但既然扯到了就说一下,当治疗拖延证。

事件

2024年6月24日,嫌疑人周某某(52岁,外来无业人员)在公交站台持刀伤人,事件造成3人受伤,包括2名日本籍公民和1名中国籍公民,其中中国公民胡友平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苏州市追授她“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2024年9月18日,嫌疑人钟某(男,44岁,汉族,无固定职业)持刀杀死深圳日本人学校一名10岁学生。犯罪嫌疑人2015年因涉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被东莞警方取保候审,2019年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深圳警方行政拘留。

首先我肯定是谴责的

在我所能接触的媒体里,也都是谴责的。

评论里倒是常见「日本人啊,那没事了」之类的;如果有境外IP也谴责凶手,那也不意外的会有「美利坚枪击每一天」「加麻大」;但都是粉丝不满百的账号,你都能想到他们每天都在看些什么视频。

我的理解是:

双方谴责的都是没有人性,一方是杀害孩子没有人性,一方是为日本人没有人性,所以为日本人辩护也没有人性。

当我们谴责时,我们在谴责什么?

我看到一个自媒体有意无意的说,今年在日本,1个17岁中国籍的留学生被杀害,抓了5个人,但是日本、中国都没有什么报道。虽然该自媒体也说反对,但我觉得他想有意无意的表达,日本人不是更凶残的杀害中国人吗?为什么你们对杀害日本人这么愤慨?

我查了一下该事件,简单说是:中国留学生宋某(日文名齐藤宇川),2月4日说去朋友家玩,5日被发现溺亡,之后有5人被逮捕,其中2个被控伤害,1个是21岁无业日本人,1个人是18岁菲律宾少年;还有3个17岁少年被控监禁(其中1个巴西人)。

可见这并不是,或至少不能被直接认定为基于国籍仇恨的杀人事件。

并不是说,不基于国籍的仇恨就不该谴责,或者说如果不是杀害外国人就不该谴责。

而是,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普通的命案会让你担心演化为几万、几十万的死亡吗?不会。

但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仇恨,可能会引发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的死亡。

远的不说,哈马斯对以色列的仇恨所进行恐怖袭击,后果如何?

即使战争离我们稍微远一些,实际发生的,深圳事件后,一些日资公司加速撤离中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这部分我想了下,感觉还是可以想的很明白的,其核心是:个体的仇恨,对应的仇恨目标有限,所以不会演化会群体的恐慌,而群体的目标无限,所以可能会归类到该群体的,都会恐慌。也就是:

显性的仇恨目标群体有多大,灾难就可能有多大。

冷处理不是最差的,但我希望了解凶手的动机

有评论说,不要期待两案凶手会被美化为「民族英雄」,至少政府不会宣扬,大概率会冷处理,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

  1. 明确判决。这个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2. 庭审其动机。这个我确实挺好奇。但想了想,大概也会有个头绪,如果真的听这些人的自白,感觉还是大概率会尴尬的。

仇恨的两面性

大部自媒体(此处特别排除媒体,我觉得是个人和机构的区别)谈及此事的时候,都会批判仇恨教育,觉得是仇恨教育的必然结果。我同意这个假设。

但我的观点是:仇恨教育也未必一定是错的,至少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下未必是错的。

一个问题是:中日之间会有一战吗?我觉得小概率会的,这个小概率我可以把时间限定未来50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中日交战,可能会上战场的是什么人?

反日当然不是现在才有,包含很久前的砸日本车,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有评论会说「如果打起来了,这些人敢上战场吗?」,我觉得,这些人未必一定敢上,但我,肯定不敢。我觉得大部分自媒体也是指望不上的。

当然,就我个体来说,如果爆发战争,我可能会更担心国人,而不是担心日本人,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但,从整个中国的立场,当然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站起来抵抗的。

不能期望恰到好处的仇恨

问题在于,我们很难期望仇恨是恰到好处的,该爆发的时候爆发,该克制的时候克制。我们很难要求「所有人」对日本的仇恨都恰好控制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义无反顾的走上战场,但平常你不能砸车、你不能砍人;当然,法律是一条底线。

在两个事件中,我是后来才发现一个共性:「无业」。当然,原则上,只有两个人不该认定为「共性」的,只能说是一个暂时的假设。而且,当今社会,无业只能说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能因为一个人无业就给贴上负面标签。

但是,无业又杀人,那假设他们失业很大因素是自己的愚蠢不为过吧?我不敢确定也无法理解(所以前面会好奇动机),但也假设他们是把自己的不幸归罪到外国特别是日本,那是不是更进一步的愚蠢?

对这种蠢货,能要求他准确的找到该对他的不幸负责的人(大概率是他自己)吗?

有些话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我假设啊,假设。

我们不能期望恰到好处的仇恨,所以没有办法提前控制,比如我们没有办法把仇恨控制到不杀日本人,但我觉得,杀日本人是一个锚点,连续发生两个这样的事情,意味着失控了(假设),是需要收一收 ,当然,也许有些人觉得恰到好处。

知识越多越反动?

在支持凶手的人眼里,谴责凶手的大抵可以归类到「反贼」,可能他们现在也喜欢用成语「倒反天罡」。

如前所说,但凡能用超过100个字来评价这个事情的,基本都是谴责凶手的。能写超过100个字的,大概率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概率是有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相对于信息茧房),大概率是独立思考能力更强的,也,大概率是财富水平比较高的。

他们看到的多,想的多,就不会那么沉迷于一元价值观,不会只用一个词来给人戴帽子;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那么期望砸掉一切。所以,如果不一元价值就是反动,那确实可能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突然理解为什么要反「臭老九」。

煽动仇恨是全球趋势,不是中国特色

当然,我不是反对和平,我是觉得,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世界会持续和平下去。

自媒体一直在自我反思,说是我们煽动仇恨,但实事求是地说,境外对我们的仇恨恐怕也不遑多让。

实际上,仇恨我觉得已经是全球趋势了,不然,俄乌、以哈、刚刚地黎巴嫩BP机事件是凭空发生的?

推特上的极端主义者一定要比微博上多。

互不信、不和解

实际上,我认为整个世界的思潮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不可逆(20年内?)的转向。这种转向,确实可能是低学历网民群体掌握话语权导致或者至少加速的。

这种转向,我目前的观察可以归纳为两个「不」。

互不信:国家和国家互相不信任,由合作伙伴转变为假想敌,一切责任都在美方(这句不是开玩笑,一切可能夸张,但美国确实不是什么好鸟)。

不和解:我之前看中美电影,一个发现是热门影片高分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解。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与敌人和解。。。有一个梗是央视的小品不论怎样的冲突,最后都是「包饺子」。但现在呢,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影视作品的和解其实越来越少了,我不和解!和解的本质是互相理解,我们现在不需要互相理解的,外国人都是坏的,男人的都是坏的,资本、老板都是坏的。

不是地图炮,让我意外的广东IP

可能样本很小,我看了几个相关微博的评论,发现不少支持凶手的言论来自于广东的IP,这个是让我有所意外的,因为我会下意识以为仇日最严重的地方会是经济落后的区域。除了广东外,感觉江苏IP也很多,相比而言,因为「南京」,我会对江苏的仇日更理解一些。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前面说了两次的,凶手都是底层、都是无业,愚蠢+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可能是行凶的重要因素。而广东按理来说,比例应该更少一些。

经济学家可以轻飘飘的说比较优势,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沉甸甸的:失业

但我又想,一个可能的因素是:仇恨不是来自于没有,而是来自于失去;仇恨不是来自于我没有,而是别人有。在广东、江苏,可能确实更容易面对这样的情况,失去工作,看到别人的豪宅豪车。。。

同样,美国人对中国的仇视来自于哪里?至少我看的普遍的解释是:铁修地带事业的工人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1817年提出的,在劳动力市场,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就是比较优势,所以企业把生产转到中国,但李嘉图可以轻飘飘说比较优势,资本家可以按他说的做,对于具体的劳动来说,可能就是沉甸甸地失业。

当然,我也算资本家,我不是说资本家不该追求降低成本,对资本家来说,不降低成本是不道德,但在整个实际、社会来说,这就确实会成为一个问题。

世界会更好吗?不会。本质是经济周期

在我写此文过程中,深圳被杀害日本人的爸爸,传出来一封信,大意是仍然会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我当然是倾佩这样的人,我也希望中日能永远和好下去。我不信。

2012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爆发反日游行,一位青年用U形锁砸坏日系车,一个生肖周期过去,砸车终于升级到杀人(当然,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还是不同的)。

我觉得世界不会更好有两个因素:

  1. 经济的信心变差。一个基本的假设,如果两个凶手不是失业,会不会两个事情不会发生?进一步,如果更多的失业呢?会带动两国关系如何演变?
  2. 国际关系变差。由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他老师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小国之间已经升级到热战,大国之间还停留在经济的竞争,我们应该期望大国永远保持克制吗?

生产力不会倒退,但生产关系会

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一切具体的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包含我们中国,吃饱是没问题的。

人们说,历史总是再重复,但科技不会倒退,科技不会说你发明里芯片,明年突然不会了,科技只会进步。

本质上讲,科技不会倒退,生产力自然也不会倒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中国生产力高就是生产力高。

但生产关系会倒退,制造业回归美国,生产一部手机的成本降低了?没有,反而大大的太高了,但,美国愿意接受这样的生产关系。

因为科技和生产力是冷冰冰的,是理性的;而生产关系是文科的,是感性的,是要考虑自由和平等的平衡的。

我之前提到过,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说民主,也以为自己要的是民主,其实我们真正要的是自由。我也经常会把民主和自由放在一起比较。但,后来,特别是看了《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我发现我虽然一直知道「平等」这个词,但对他的重视程度太弱了。西方世界的主题其实不是民主和自由,而是自由和平等。

但我觉得我对平等思考还是很浅的,已经很发散了,就不再继续发散了。

没有办法,只有选择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很多人推崇,但我实在是看不进去,我大概理解的内容是:历史决定论是不对的,历史其实是被很多偶然因素影响的,例如希特勒。

在未来,真正影响世界如何走的,还是那些最能有影响力的人,在可视范围内,目前,我持悲观态度。

我们作为个体,没有办法,只有选择。

我们只能自己去思考历史向哪里去,观察已经走到哪里了,然后想自己该怎么办?

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我还是很迟钝的,但有一点是,至少在可视的时间内,我不会考虑移民去日本。原因就是我害怕,今天日本人在中国的遭遇,就是未来中国人在日本的遭遇(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在先,如果要说因果,现在的事件确实也可以关联到中日战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具体到现在的事情,确实是杀害日本学生是我们先的,不排除对面也有但我不知道)。

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这本书也是有段时间很火,我本来以为是个长篇小说的,记得是看了前面一段,神叨叨,然后跳到最后,还是神叨叨,就放弃了。后来无意刷到评价其实是短篇,就想着短篇的话,捏着鼻子看完一篇?发现还挺好看。

特点是:文笔很好,闲适有趣,想象力很发散、飘零。

按喜欢顺序是

裁云记 2017-09-26

相比而言应该是比较浅和套路的,不过当闲书看我还挺喜欢,有点讽刺有点无厘头。设定是元首一次检查文明城市说哪都挺好,就是云彩像抹布,所以就成立了管理云彩的部门,就这个想象出一些设定;设定之外,是主角工作闲着去想一些杂七杂八的,但又但又陷入,一次和狐狸、乌龟打牌赌寿命,赢了2000年。

夜晚的潜水艇 2017-10-28

一本正经的幻想,感觉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幻想(例如拿着电池当士兵指挥作战)。设定是主角小时候喜欢幻想,沉迷在自己的世界,初中的时候幻想自己的家是一艘潜水艇,每天晚上出发探险,而且还会和现实映射,例如现实中会感冒(忘了幻想对应的什么了)。全文最有趣的设定是写爷爷开潜水艇作业的时候,被一艘蓝色潜水艇救出,后文呼应上就是自己幻想的。

竹峰寺 2018-07-08

一个山中寺庙,有文物和一个著名的碑文,文革时被破坏,和尚们把文物放在佛像里结果被砸了(评论说和尚对佛像有敬畏而小将没有),碑文被藏起来,后来的住持想找出来,但前住持不肯告诉他。作者之前无意中发现寺庙,后来拆迁想把自己家钥匙藏起来,决定藏到寺庙。在想钥匙藏在哪的时候,切身处地觉得可以藏在桥底,一看果然碑文也在。另外就是寺里的人物,除了新旧住持外,还有个小和尚,天天玩游戏啥的,意思是僧人也不排斥科技。

李茵的湖 2018-12-13

貌似评价很高,我觉得相对一般。设定是李茵小时候父母带她去一个公园玩,是她最好的回忆。主角有一次无意在一个公园看到一个废弃的角落,带李茵去,李茵就很喜欢那里,但其实并不知道就是小时候的地方,后来几经波折才发现是一个地儿。有一种,熟悉、惘然的感觉。或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酿酒师 2017-10-21

这篇感觉没啥意思,相当于一个设定集,一个酿酒师,酿出来可以忘忧、返老还童、忘名、出世的酒。

虽然感觉文笔不错,但看了感觉和没看也没什么差别,所以别的不打算看了,主要是别的看起来稍微有点长。

—-

以下是书摘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18个笔记

夜晚的潜水艇

◆ 有一天我爸回家,发现我一脸严肃地盯着正在抽水的马桶,问我干吗,我说尼斯湖上出现了一个大漩涡,我们的独木舟快被吸进去了。我爸问我们是谁,我说是我和丁丁,还有他的狗。他也只是摸摸我的头说,要不要我来救你,不然来不及吃晚饭了。

◆ 我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我能一边挨老师的骂一边在太空里漂浮,谁也管不着我,谁也捉不住我。无数个世界任凭我随意出入,而这世界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白天时,这层楼就是这层楼,坐落于群山环抱的小县城里;夜晚,只要我按下书桌上的按钮,整层楼的内部空间就转移到一艘潜水艇里边去,在海中行驶。

◆ 遇到一艘潜艇卡在那里,不知是哪国的,我们出手救了它。

竹峰寺

◆ 没想到他刚到寺里半年,父亲就接了几笔大订单,觉得冥冥中似有佛祖庇佑,再劝他回家时,语气也没那么坚定了。

◆ 慧灯年纪大了,不爱管事,最怕去宗教局开会,就让慧航当了住持。

◆ 蝴蝶轻盈地落在大佛头顶,是何等光景?难以想象。宗教的庄穆和生命的华美,于刹那间,相互契合,彼此辉映,想来是极其动人。

◆ 本培收拾桌子,拿起那主席的题字看了看,问慧航,就这字也能当书协主席?慧航说,他儿子是市里某某部门的领导。这些事都是本培告诉我的。

◆ 我要不是因为自己要藏钥匙,设身处地地推想一番,也绝对想不到碑在哪里。

裁云记

◆ 《城市云彩管理条例》规定:​“所有云都应依法修剪成规定尺寸的椭圆形,边缘为均匀的波浪形花边,否则即属于违法云,我局将依法对其进行消灭。”

◆ 每门研究二十年的话,以我现在的寿命够研究一百二十门了。

酿酒师

◆ 众人围观下,李若虚小心地捧起,喝下。闭眼沉默许久后,他说,好像有月光在经脉中流淌,春风吹进了骨髓。他说自己平生游宦海内,所历风霜苦楚无数,此时仿佛都被洗涤一空。

◆ 老春酒能抹去烦忧,真一酒能抹去岁月,但总觉得未尽其妙。

◆ 这只坛子最后出现在一次越洋航行的乘客托运物品清单上,在一场风暴中,随那艘船沉入海底。

李茵的湖

◆ 耽园其实没什么看头。亭榭空无一人,回廊幽暗,石板潮润润的。柳树的枯枝森然不动。假山边有一套健身器材,一个老太太在太空漫步机上凌虚而走,没一点声息。檐上窝着一团猫,见人来只懒懒地一瞥,神情厌世。再看它时已倏然不见。我们在亭子下站了一会。几个歪歪扭扭的名字在淡红的亭柱上海枯石烂,日期都是上世纪的。鸟声疏落,菊花已经开过了。

◆ “心啾”是我们本地话,形容那种无端的愁绪,类似于思乡怀人、怅然若失之类。日常琐碎的烦恼,则由另外的词负责。也可以写作心纠或心揪,但力度太大了,我同意译成啾,像有一只鸟在心里啾啾地叫,低声又执拗。

◆ 那几年我爱看庄子,半懂不懂地读叔本华,看了一堆志怪笔记,有点神秘主义倾向(现在也没脱离)。

◆ 自幼经他悉心驯养,因此这只八哥特别的壮大、机灵、俊美(?)。

随便说几句宏观

今天接触两个和宏观经济相关的事儿。

一是一个比较高端的群,大家在讨论宏观经济,就是各种宏观数据对不上,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二是,看到一篇外国人说中国经济的文章有敏感信息就不贴出来了,其中一个观点是:不存在宏观经济,只有总和经济,意思是宏观不能独立存在,他只是一个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合集。

我也曾关注宏观,还专门做了个宏观的数据的跟踪表格,包含以下内容:

M1 M2 M0,贷款余额,社融存量,PMI,CPI,利率,就业。。。

这些数据都是现成的,然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至少我还不知道怎么用。

所以,对宏观数据的倾向性认知是:

不必过于关注具体的宏观数字,数字维度的宏观是需要承受的。

但宏观也不仅是数字,我觉得还有数字之外的宏观,目前还不知道该怎么来表述,可以理解为大、整体的方向和趋势,或者更大一些,国运?

我觉得对于方向和趋势的宏观把握还是重要的,用芒格的话是:

到有鱼的地方捕鱼。

像我今年投资回报率还是不理想的,关键是,年初的时候,我的一个基本计划是,大力度减仓中概加仓美概,但3/4时间过去了,比例基本没怎么变化。

主要原因是我觉得中国人这么努力,经济一定会起来的。雪球的老板方三文也说过今年大概率「东升西落」,也让我更加坚定。但好像结果怎么都不对,经济越来越差,人民越来越没信心。

看起来也就汽车还好一点,但偏偏好像今年跌最多的就是汽车。

但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宏观。

还有一点是钱,这也是投资市场的一个重要变量,其实中概股的市场表现都是不差的,虽然说不再是那种狂飙猛进,但各大公司都埋下头开源节流,回购分钱,不该这么差的。之所以这么差,关键因素是

钱撤走了

就是有一些钱,我不看你业绩的,反正我要走。我感觉这也属于宏观的范畴。

综上,看起来吧,我猜的一个传导是:

宏观的方向、趋势、政策(例如中美关系的关税、国内的政策),影响资本的产出和资本的流动,资本的产出影响企业基本面即价值,资本的流动影响企业的价格,企业的价值和价格互相影响且影响信心,信心影响宏观数据(不论是借款还是消费还是招聘)。所以说,宏观数据其实是个结果。

问题在于,任何一个时间点,对因的判断都是很难的。此时此刻,中概还是美概更有投资价值,我大抵还是回答不出的,但我感觉有两个点短期可能还是不会变化

  1. 信心可能还是低迷的。
  2. 资金可能还是会继续流出的,可能降息会有一些影响,但除非发生方向和趋势性的变化,否则最多只是一个停顿,我现在有点想不出来方向和趋势性的变化会来自于哪里。

马伯庸《食南之徒》

知道马伯庸这个名字很久了,约10年前有个很优秀的同事很喜欢马伯庸让我也产生好奇,所以尝试读过《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这些,但读不进去。后来《太白金星有点烦》火了,拿起来就沉迷了,之后《长安的荔枝》觉得也还行,但不如前者。

新近又读了《食南之徒》,也属于典型的马伯庸风格:由一小段历史记载,想象出「历史的一种可能」。

排序的话:《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食南之徒》。

故事性很不错,笔力也很辛辣,中间有一段胆大程度堪比阿加莎,直接把迷底亮出来了,当然阿加莎是大胆到第一句就把凶手放出来。

不足之处是两点

  1. 有些设定不合逻辑,感觉作者也有点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含混过去,例如为什么不给妻女写信。

  2. 是虎头蛇尾,首先是扳倒左相的段落很凌乱(但可以理解),扳倒左相后,后面的部分像是代笔,读感急转直下。

记录一下基本的剧情(有剧透,只为防止忘记)

出使南越的汉使偶遇县令唐蒙,邀约同去,向导是被唐蒙偶然抓获的秦人黄同。
在城门,橙水禁止汉使走中门,引发土人、秦人在南越的权利之争。
唐蒙吃嘉鱼偶遇卖蜀枸酱的甘蔗,带出主线剧情:上任南越王离奇死亡,被认为是枣核噎住了,甘蔗母亲作为厨娘被灭口,侍卫也被灭口。
之后是唐蒙查案,主要的依据是甘蔗的蜀枸酱每次3瓶,谁有另外1瓶就是凶手,查案时误打误撞气死了左相,离开后,才发现是右相吕嘉干的,右相为了守密害死甘蔗。唐蒙为了报仇修了到南越的路,帮助朝廷灭了南越。

以下为书摘:

《食南之徒》

 马伯庸

第四章

– 无非五个字:让实而守虚。何为让实?货殖之实利,可以谈,可以让;何为守虚?唯有一处虚名,绝不可退后半寸。
– 庄助听着有点耳熟。黄同、橙水刚才争吵也是这种风格,上来就死咬住对方的身份,无论对方说什么,都说对方用心险恶,没想到南越朝堂也是这种水准。
– 唐蒙发现,黄同杀第一条鱼时,居然没有刮鳞。他大为愤怒,说杀鱼怎么可以不刮鳞?黄同坚持说岭南从来都是这种做法,还语出讥讽:“今天在番禺城门前受辱,都没见大使你这么激动……”
– 黄同得意道:“这番禺城里除了吕府,也只有她家才有这种酱。可巧就在近前,让大使见识一下南越烹鱼的妙处。”

第五章

– 这其实是唐蒙故意抛出的一个破绽,就为引甘蔗开口。只要肯开口,接下来就好办了。

第十一章

– 梅耶一扬手腕,一脸无所谓:“我信不信,根本不重要。大酋称帝不称帝,与我有什么关系?是能减点税?还是能少服点徭役?”
– 只要涉及神秘刺激的人偶、诅咒等等,又和北人沾边,他们就会亢奋异常,到处传播。

第十二章

– 一遍,拍胸脯说等以后脱困了,一样一样做给他们吃。我说完一回头,看到姐姐和弟弟斜靠在一起,脸上带着笑容,那笑容和那天晚上他们吃到麦粥时一样,幸福安祥,仿佛那是全世界最美味的东西。我发现不对劲,赶忙过去探他们的鼻息,发现姐弟俩已经没了……
– 这世间不如意的事情,可太多了,也许他是有苦衷的。

第十三章

– 你们把他当神一样敬奉,却从来不把他当一个老人去理解。
– “唐副使,没想到……你还是个纵横家啊。”庄助真心实意地称赞道。

第十四章

– 当时他们正打算烹制第三条嘉鱼,黄同叫来甘蔗,买她的枸酱,然后解释了一句:“这番禺城里除了吕府,也只有她家才有这种酱。”

尾声

– 这一修,就是足足二十二年时间。

说几句延迟退休

人们对延迟退休的关注方向彻底错了

首先,对于「延迟」我不反对,除了反对毫无意义外,因为人均寿命增加,即使一切不变,也需要拿出来更多钱。所以,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在延迟退休。

有一个评论是:如果在国外如何如何,而国人只是疯狂转发梗图。我其实对梗图也不反对,总不能不让苦中作乐或者讽刺。

我反对的绝大多数梗图,都是类似于幻想65岁还在工作的场景,就是讽刺都讽刺不到点子上。延迟退休的重点根本不是你多少岁还在工作(除非你是体制内且相信铁饭碗一直存在),否则你工作到60还是80没人管你。

延迟退休的重点是要少领36个月的退休金。

延迟退休 ❌ 延迟发放退休金 ✅

但还是一开始说的,我觉得少领也没什么不对的,因为你(人均)会多活几年嘛,可能实际领的还更多了。

真正值得讨论的是什么?

  1. 体制内外的退休金差异;
  2. 当前退休金制度的可行性(不谈公平性)。

以上两个问题我其实也都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是我觉得去了解也没啥实际意义。但如果有深入分析文章的欢迎推荐一下。

基于我浅薄的理解说一下:

  1. 我其实觉得没什么不公平的,说白了是体制内正规缴纳,体制外会各种逃避。人们在年轻时候在乎的是手里拿到多少,老了才会紧张;或者说,人们其实应该对比的是一辈子可能能到的钱(现金+退休金),但年轻的时候选择的时候,会更关注此刻拿到的钱。我其实觉得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让劳动者们真正理解我们的福利制度,但这很难。

  2. 这个制度我大概的了解是:退休金一部分来自于你交的钱,一部分来自你你退休时年轻人当时交钱,相当于年轻人供养你(所以现在退休老干部活的可舒服了,因为现在年轻人多可以为他们贡献);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各国是怎样的制度,但我整体感觉这样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两个博客聚合网站的放弃

世界上大概一共有2620只大熊猫,我之前估了一下,中国现存的独立博客数量可能不超过2000个。

有几个博客聚合网站试图收集这些博客,博客圈、博客志、中文独立博客列表、MoreRSS、Findblog等,其中「有且只有两个」光听名字就不一样的,一个叫积薪,一个叫川流 —— 最近他们都放弃(最初我想用倒下这个词)了。

题外话,这两个名字都很有匠心,我很喜欢。

积薪的感觉是每一个博客都是微不足道的木柴,积聚起来就可以生成熊熊的火焰;

川流则是每个博客都是微不足道的水滴,汇集起来就可以川流而不息。

我光从名字就能感觉到这两个网站的主理人的期望和优雅。自然,也能理解是怎样的失望让他们决定放弃。

此外,毫不意外的,除了名字,这两个网站也是唯二的页面有设计感的。其他基本都是简单的列表。

我很喜欢这两个网站,但不使用,原因很简单:其他博客聚合站都是无选择的收集,而这两个网站的主理者有自己的态度,也就是会选择他们认同的博客,而我不希望被他人的选择影响。

我个人觉得「有态度」三个字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两个网站决定放弃。

积薪的放弃

事件

  1. 在一个博客聚合站(简称W站)的微信群,积薪的主理人M问W站主理人:「为什么置顶了某一篇文章(本文不引战所以不列出了,而且我发现我作为当时在场且参与的人,刚刚才打开涉事链接。。。),他就是个冷静版的小粉红。整天阴谋论和大旗」。

  2. 另外两个重要参与者出场,H说「粉红点不好吗?还有人要反?」,Q说「难道这个群里全都要发恨国党的文章才可以吗?你们这样的思想很危险啊」。M回应「原来不能诋毁吗?我下一篇就要诋毁」。后面就吵起来了。

  3. 我恰巧当时也在,就说了三句,一句是「一是百花齐放,二是不要戴帽子」,二句是「我更支持M,因为反对声音太少」,三句是「不建议和小孩(此处指H,因为我当时看H的发言感觉TA应该是初中生最多高中生,过了几天发现刚高考完)吵,影响人家高考」。

解释一下

1、、群的聊天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都是零碎的,很难系统说清楚观点,二是很容易上头。我是自始至终没上头(局外人、观察者嘛),但我一开始的两句,特别是第二句,会产生误会。

「百花齐放、不戴帽子」是我鼓励的,百花齐放就是允许不同的声音,不戴帽子就是不要给发出声音的直接扔个帽子上去,这样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很难用一个词完全代表一个人,其二是给人戴上帽子基本接下来就是打倒他了。

我接下来的第二句其实可以作为第一句的补充,「反对声音太少」所以要鼓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百花齐放,否则就会只剩下一个声音。但我前一句「我更支持M」可能就会让人疑惑我支持是这个人的观点还是这个人说话的权利?例如M说他人「小粉红」是不是也算戴帽子?他质疑把文章置顶,是不是也在试图不让别人说话?——显而易见,我支持的是M说话的权利,反对他「也」不让别人说话。但在当时的分为下,我是理解可能被误认为支持M这个人和M的观点。

2、我说的「不建议和小孩争吵」,原因是我觉得成年人怎么吵都没关系,而对于初、高中生来说,他的知识包含涉政知识主要是来自于教材和课堂,而这些知识是需要考试的,如果和他争吵的话,可能会对他的考试产生不良影响。

但我其实更应该说不建议和「学生」争吵的,把「学生」换为「小孩」是因为我只是隐约感觉H是个初中生或者高中生,而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及以上——我觉得和大学生争吵是没关系的。但不管他是什么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个「小孩」,所以就用了这个词。

无论如何,这个用词确实体现了一种傲慢的态度,所以H后来一直拿这个事情怼我,我也是理解的,而且也跟他道歉了。

  1. 后面就是乱七八糟的争吵的,在我看来就是毫无逻辑,废话满天飞那种感觉(随便看了下,涉及在中国敢晚上出门<日本人不敢因为安倍被刺杀了…>、核废水等)。因为我算阅历比较多,所以对于几个主要人物的认知、逻辑水平还是有判断的。抛开王八拳部分,我是觉得一个讨论还是很重要的,就是他们问M怎么定义「小粉红」,但我的感觉是M这时候已经陷入偏激情绪了,以我对这个人的逻辑水平的判断,他其实可以很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他说「小粉红就是支持XX但又不是既得利益者的」——我只能明确表示我反对这个定义。

我对「小粉红」这个词没有兴趣,但如果直接让我下意识给个定义,我的定义会是「只有立场,拒谈事实和逻辑,对异议者一律打倒。」

M在说涉事博客是「小粉红」时,同时传了该博客的一张图,那个图有一段大意是「为什么有些人亲日,因为拿了日本的钱」。在我看来,这个图确实能体现毫无逻辑和事实,这和是否支持XX以及是否有既得利益是没有关系的。

  1. 中间穿插了我个人不喜欢的环节,主要是来自于Q,他干了两个事,一是去M的博客考古,挖出来一些文章,来证明M是因为在中国不得志,所以变成恨国党;二是,他直接把M给举报了。这两个事情我都很不喜欢。
  2. 整体而言,整个讨论就是对M的批判会,除了H和Q之外,其他大部分人也都是在批判M,M在群攻之下,也应对失措,最终离群而去,之后就关闭了积薪。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写的关闭积薪的文章。

感触

对于整个事情我也是有感触的,主要感触是:失望。

首先,像我这样看书、接触国内外信源比较多的人,对于一个事情的态度其实不太能直接用好不好、爱不爱来简单的二分,可能最能代表我的政治主张的是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就是:他现在就是一个可能性之一,不一定更好,但也不一定更坏。所以,我的失望不是针对多少人是小粉红,多少人是恨国党。

我的失望是来自于,我对中文独立博客这个群体,还是有期待的,我期待的是什么?有独立的思想,有基本的逻辑。然而并没有。

川流的放弃

如果说积薪这个事情,我自己在现场,也了解各方,那川流事件,就属于我好奇而无法理解的了。

事件(基于川流首页的信息)

  1. 川流收录了G的博客,G通过研究找到了川流主理人Y,发了个邮件质疑并要求取消收录,邮件确实不太客气,有这样的语句「贵站的未告知直接收录是非常非常没礼貌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非常自大。我不认同且反对贵站的规则,请将我的博客删除。」

  2. Y看到这样的邮件有些不爽,回复内容大概是「你很没礼貌,我会删除,希望你好好说话」,Y最后的回复是「没人在乎你的想法」。

  3. 川流直接把原川流网站下掉,在网站主页说了这个事情,并直接晒了两个博客(除了G外,还有TA的一个朋友——用TA是因为我看G的好几篇博客,暂时还不清楚TA的性别);这个事情我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这个页面,我去看了G的博客,完全没涉及这事。

  4. 在川流网站的说明里,除了G的邮件,还有一个事情,呃,这个就和积薪一样了,G也直接使用了强大的考古能力,把川流的两个主理人给挖了出来——其实真不难。并且,示众了。

  5. 前面说过,我不访问川流的,所以这个事情今天才知道,是在上段说的微信群有人提及的,对这个事情,该群大部分人是表示对G的行为不理解,普遍的看法是如果不想别人收录,就不要提供RSS(PS.我不认同这些观点),但也有很理解G的,就是上段提及的H,他的观点是「RSS和robots是一样的,属于君子协议,不告而取是有待商榷的」。呃,这里就不讨论逻辑了哈。

感触

我不了解川流的主理人为什么决定关闭川流来晒两个人(区别是G直接晒了川流主理人的实名,川流是晒了博客网址),可能也和积薪的主理人一样,因「失望」而「不值得」。如果是这样原因的话,我其实会支持积薪一些,因为对于这两个事情,积薪事件我的情绪也是「失望」,而川流事件,我的主要情绪是「好奇」。

这个事情确实让我产生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对G的兴趣,我很想了解最好是理解G是一个怎样的人,TA为什么会做这个事情,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指辛辣的质疑、冷漠的语气)。

我目前的猜测是这样的

  1. 首先,我猜想G是不是把博客作为树洞,TA虽然会写一些东西,但不希望被别人看到,但我觉得这个猜想不成立,因为实际上有很多树洞类的工具。第二个猜测是:G的博客定位是以文会友,或者TA会主动把博客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或者TA希望可能的朋友主动找到TA,但不希望别人把TA推荐出去。第三个猜测是:TA就是觉得伦理、道德、法律之类的角度,收录博客就是不对的。我自己的话倾向于第二个猜测,但也可能是第三个,如果是第三个就是我了解但无法理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认知)了。

  2. 我试图了解G是一个怎样的人,看了几篇TA的博客,目前只能说:是一个不普通的人。一是,对于这样的个体和群体我是有很大很大好奇心(非负面,纯社会学系学生的好奇),想了解,但完全不了解;二是,我自己会有一些很浅的观察和认知,但感觉他们内心比较敏感,所以这里就不说这些很浅的东西了。可能会离线写一些观察。

共性和反思

我之所以想写一下这两个事情,是因为我觉得偶然中有必然,巧合中有共性。

  1. 两个网站被放弃,都是由异见者导致的,只是积薪的异见者是主流,川流的异见者是非主流(但极其强大)。但都是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割裂。

  2. 考古、挖坟成为异见者的常规技能,这可能也是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公众人物(假设相比发起攻击者,积薪和川流的站长也算是公众吧,世俗意义上,应该也是更成功?),越来越不敢说话的原因。这当然是我讨厌看到的。

  3. 异见者通常觉得自己是正义的,觉得自己在替天行道。

  4. 可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至少是网络社区的戾气。

  5. 以上可能是不可逆的。

  6. 必须了解不同的群体和思潮,一是一个社会学爱好者的自觉,二是感受社会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还有,必须谨言慎行(那我为啥又要写这些呢?)。

最后

  1. 类似于这类的观察,我尽量不代入我自己的三观,但肯定做不到客观。具体到这两个事情,我唯一明确反对的是「举报」这个行为,这个行为使得讨论变得不「安全」。就像当初王兴被举报(印象里还没到举报的程度),导致王兴关闭自己的饭否。如果只有一个声音,也未必对所有人都是不好的。但我不喜欢。

  2. 我只是想从社会学角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察,对各方没有好恶判断(相比好恶的判断,我更关心是什么?为什么?——但我确实觉得尽量不要挖坟、尽量不要举报,多看看历史,文革里那些举报、打人的,有很多也被更狠的举报、殴打),请不要挖我。谢谢。

自发秩序、后入者最佳决策、规划和控制

最近在看《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主要的启发是「平等」二字,但之后再说。

书中提到哈耶克提出一个「自发秩序」的概念,举了乡间小路、语言、法律这3个例子,以乡间小路为例,大意是一开始,田野上并没有路,每个通过这里的人,都会走一条自己认为最好的路线。一条路线只要有人走过,别人就更有可能沿用这条路线,当然后来的人也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新路线。过路的人多了,田野上就会浮现出一条反复被人采用的路线,这条路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乡间小路。

这个概念让我想起很早之前让我产生疑惑的一个问题。

之前上班开车在五环上,穿梭在车流里,经常会想:五环很长,车很多,在同一个时间点,例如早上,可能整个五环上的所有车道都是车跟着车,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人们不是同一个时间在同一个地点上到五环?为什么人们不统一在中间车道行驶?

虽然可能挺无聊一个思考,但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解释,后来想通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大概有一个概念是「后入者最佳决策」。

大意是,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都有先入者、后入者,最先的人先做他的最佳选择,之后的人依次再做最佳选择,例如1个人先在一环住下来,不论当时他是怎么选择的,对他来说,当时就是他的最佳选择;然后,后面的逐渐填满一环,再后面的后入者再做他的最佳决策。这样,每个人的最佳决策形成一个动态的秩序。

最终车辆填满五环的每条车道也是一样的,最先上五环的人,随便选,后入者,如果车道被前面的挡住了,就换个车道,依次类推。

所以我的观点是:自发秩序是个结果,原因是后入者最佳决策(也可以说是依次决策)。

哈耶克认为,「自发秩序」是最好的秩序,其实是有点市场经济的意思,其原因我觉得也是我说的后入者最佳决策,因为:为什么是最好?原因就是每个后入者都是基于他自己的情况的最佳决策。

但同时,后入者其实也是要受到规划和控制的影响,例如他可以任意选择在哪买房子租房子,但前提是房子先盖出来(可能搁以前确实是自己随便找块地自己盖),所以,在哪里盖房子实质就得要规划好,规划和控制引导后入者的决策,例如北京发展望京,但如果规划不好,那就是灾难,这样的例子很多了,希望千年大计不会成为这样的灾难。

从《乡下人的悲歌》 到美国副总统候选人:J.D.万斯的开挂逆袭

近期热点无疑是特朗普被枪击,舆论认为已经锁定胜局,之后特朗普迅速宣布了副总统竞选搭档:J.D.万斯(以下简称万斯),对我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媒体对万斯的介绍中,被提及最多的是他31岁时(2016年)写的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恰巧图书馆有一本,借了出来周末看完。本文结合搜索到的信息,讲一下万斯描述的美国社会的一个切面,以及他是怎样逆袭的。

一、J.D.万斯的履历

1984年8月2日,出生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因为生父离家出走、妈妈吸毒+5次婚姻无法给予稳定的生活,很多时候居住在外婆家。

2003(19岁)-2007年,高中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伊拉克服役,并担任公共事务专员。

2007-2009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政治学和哲学双学位。

2009(25岁)-2013年,就读于耶鲁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获得虎妈蔡美儿的青睐和帮助。

2013(29岁)-2016年,在彼得蒂尔旗下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Mithril Capital工作,担任执行副总裁。

2014年(30岁),与耶鲁同学乌莎(Usha Chilukuri)结婚。乌莎是一名印度裔美国律师。

2016年(32岁),出版自传《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连续两年成为亚马逊畅销书榜首。

2017年,回到俄亥俄州并创立了Narya Capital,一家以中西部为重点的风险投资公司。

2019年,与Netflix合作,将《乡下人的悲歌》改编成电影,于2020年上映。

2021年,宣布竞选2022年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席位,2022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代表俄亥俄州。

2024年(40岁),成为特朗普搭档,美国副总统候选人。

二、 关于《乡下人的悲歌》

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连续两年都是亚马逊畅销书榜首,可见书中的内容切合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关注点。回想80年代到2016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一路向上的时候。2016年我还在美团负责零售业务,觉得世界(现在看其实是中国)还很美好,王兴转述的那句著名的「2019年可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1年,但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1年」还没有说出来。

现在已经很少被提起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成本更低,那就应该向该地迁移,所以一些工作机会转移到了中国(也有一些开发工作转移到了印度);我觉得比较优势潜台词是:如果你觉得你失去了工作机会,那你也可以选择像中国人一样接受低薪、高强度的工作啊,否则就是你自己放弃了。

但总之,至少一种相对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导致很多美国人失去工作,所以他们痛苦,于是他们吸毒、酗酒。

我觉得这本书妙就妙在它是一本「自传」,如果抛开「自传」这个形式,可能就是一本社会观察。例如我新近读完的《履单》,主要是讲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如何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和贫富分化。万斯在书中也说,当时其实已经有很多社会观察类的书籍,但旁观者和亲历者还是不一样的,作为自传,就更容易让一个群体觉得是自己人在说话,所以万斯后来成为俄亥俄州的参议员,也就顺理成章了。

整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章,内容是在阿巴拉契亚(米德尔敦+杰克逊)的童、少年。

第二部分,10-13章,内容是逃离阿巴拉契亚,从海军陆战队到耶鲁。

第三部分,14-15章,内容是理解、反思、找补,上价值和升华的部分,也是比较虚的部分。

对这本书的批判大概有这么几个角度

1、简化归因、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当作社会的普遍情况,忽视了多样性、复杂性。

2、重视个人,忽视社会。认为困境主要是个人不努力,忽视了社会影响、例如经济政策、教育制度等。

3、偏见、自我成就叙事、负面叙事:书中有明显保守主义倾向,例如「鼓励个人奋斗、反对福利依赖」,拔高自己通过努力实现美国梦,而对阿巴拉契亚地区和居民的描绘过于负面,甚至是“污名化”。

三、在乡下:逆境与挣扎

这部分的主要人物是:外婆、外公、妈妈、姐姐(同母异父)、和妈妈的丈夫、男友们。

对这本书的一个具体的批判是万斯其实不是乡下人,而且他过于美化自己,而忽略了家人们的努力。真正的乡下是杰克逊,而万斯大部分时间住在米德尔敦,是他的外公外婆走出了乡下,才让他有机会在城市生活。所以如果有一天万斯走到白宫,无疑是一次飞跃,但不能认为外公外婆走出乡下就是理所当然的。

总之,外公、外婆来到了米德尔敦,外公在当地的钢铁厂工作,然后就失去了工作机会,外公开始酗酒(文中没写清楚,所以不确定是不是因为失去工作酗酒),而外婆生性倔强,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外婆对外公说再酗酒就弄死他,外公一次酗酒回家,外婆就把汽油倒到外公身上点了一把火,11岁的女儿把外公救了回来。外公的典型人设故事是:一次在高速卫生间,女儿在洗手间没有很快出来导致外公担心,外公就持枪踹开了女洗手间的大门;总之就是外公酗酒、外婆暴躁,但对家人很好。在妈妈不能尽到义务的时候,照看抚养万斯和姐姐,外公去世、外婆受伤的时候,妈妈生气自己的子女和外公外婆关系好而和自己关系不好,总是说「她是我妈妈、不是你们的妈妈」,而姐姐回答「不是的,妈妈,外婆也是我们的妈妈」。

外婆外公有1子2女,虽然家庭鸡飞狗跳,但主角的舅舅和姨生活还好,但妈妈受到的负面影响很大,导致的结果是妈妈成为护士一次偶然因素接触了病房里的违禁药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妈妈人设的典型描述是:万斯每个学期都要换一个继父(妈妈有5个丈夫,多个男友);妈妈总是说会戒毒但从未成功,妈妈一次接孩子回家半路飙车撞电线杆子要和万斯同归于尽,万斯逃到陌生人家里报警,警察抓走了妈妈;妈妈吸毒后为了逃避尿检让万斯提供尿液,万斯拒绝说不能这样,其实还有个原因是在当时的继父家看到了大麻所以觉得自己尿液也不干净,这个事实让外婆觉得不能再让妈妈带孩子了。虽然如此,妈妈还是尽量给了自己能给的,例如圣诞礼物,而且妈妈还给办图书馆的借书卡,给万斯买书、鼓励万斯读书。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姐姐一直承担了妈妈的义务,姐弟两个人扶持着生活,后来,姐姐有了自己的家庭,万斯就去和外婆生活。

题外话是:万斯和生父恢复联系后,有一段时间经常去生父家生活,他觉得生父家的生活很好,不用整天担惊受怕,但妈妈又生气,才发生了上面的撞车事件。

总之,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心惊胆战,鸡飞狗跳,频繁换爹;而生父、姨,主要是外婆给了逃避的港湾。

四、开挂逆袭:奋斗和人脉

本来,可能万斯会觉得如果一直这么下去,他也会成为典型的乡下人:酗酒、吸毒。然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开始。

万斯的第一个重要的选择是加入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的履历对他有3个帮助,我行、我可以、我顿悟;我行是坚持下来海军陆战队的训练成为一个海军陆战队队员,我可以是在伊拉克因缘巧合(正常要比他高4级军衔才可以,这很重要)成为公共事务专员并且做得很好得到嘉奖,我顿悟是在伊拉克给了一个小孩一颗巧克力小孩特兴奋,突然顿悟我的悲惨生活其实是别人的理想生活(所以可能就不那么怨天尤人了,顿悟确实很重要)。

第二个重要选择是读书,大学草草略过主要是提了嘴提前毕业,之后虽然觉得大概率失败但还是报了耶鲁法学院,到了耶鲁的部分,万斯在文中也直接提出,影响自己的核心是人脉,包含:虽然面试表现不好,但推荐人打电话挽救了他;学院教授虎妈蔡美儿给了他很多帮助,包含让他放弃某个法官助理选择乌莎,包含后面帮助他和乌莎介绍工作;乌莎一直陪伴着他帮他克服一些人性的缺点;彼得蒂尔到耶鲁讲座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做法官后来去彼得蒂尔旗下的的投资机构做了投资人后来成立了自己的投资机构,等等。

五、反思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没想到美国人写书和我们的小品一样,最后都要找补、上价值。

本书14章内容是ACE(童年创伤),美国工人阶级40%有ACE,非工人阶级29%有ACE;然后说外公自责自己没有教育好妈妈才导致这个结果,然后说自己开始没有试着去理解妈妈,但确认妈妈不是坏人。

15章说自己功成名就后,而妈妈活的很艰难,无处可去,所以自己就回到家乡试图帮助妈妈。然后,自问很多人会想怎么帮助他们,美国也试图努力帮助乡下人,但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乡下人,所以很多政策可能适得其反。

可能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正这两部分给我感受是这样:

1、妈妈虽然给我带来了灾难,但我逐渐试着理解她,也不会对她不管不顾。所以我是个好人。我的感受是:从怨恨到理解,但从没有感恩。

2、他们不了解我们乡下人,很多政策适得其反,是错的。所以给我投票吧(当然,写书时万斯还没从政),虽然我也完全没提我怎么做(也许后面从政后有了施政纲领?)。

不管是什么原因,美国舆论对万斯也有批判的声音,除了前面提及的对《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的质疑之外,典型的批判有两点

1、万斯写书的时候,主要观点是乡下人的不幸是因为他们自己,从政后,则转变观点认为乡下人的不幸是外因——例如被中国人抢了工作。

2、万斯之前批评特朗普,在特朗普再次竞选后,一转身就投到特朗普门下。

所以我的感受是:万斯的家庭给他了珍贵的个人财富,但没有给他价值观,所以他最后成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致力于追求个人的成功,是非无所谓。当然,这个感受大概率是不对的,一是,我个人其实是鼓励观点的变化的,我并不觉得以前认同A现在认同B是错的,何况政治观点本来就没有对错;二是,毕竟我也是只看了本书,看了几篇新闻,绝不敢说了解他。

六、读后感:每一步都算数

在《乡下人的悲歌》里,母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角色,即使在最后的找补,万斯也只是说理解了母亲(我怀疑只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形象)。但我其实觉得,万斯的成就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母亲。不管是有意无意(实际兼有),母亲让他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中只是提了一嘴,但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总是鼓励他读书(张磊的《价值》里也提到他有个亲戚是图书管理员所以他读书很多对他成长起了很大帮助),给他办卡、买书、鼓励(原文:母亲非常在意精神上的进取,没有什么能比我看完一本书或是要开新书看时能让她更高兴),这是有意的。

无意的部分是:1、每年换一个继父,无疑是悲剧,作者也没怎么提(只是说继父人都挺好的,但最后都会离开),但我相信和继父打交道的经历会给万斯极大的锻炼,我甚至猜测是他后期能建立起来人脉的最核心因素;2、小小年纪就和姐姐一起养家,这无疑是财富,看看我们现在大学生就理解了,他们可能连燃气灶就不知道怎么打开;3、离开这样的家庭给了他抵抗的动力,推动他一路向上。

所以,我觉得母亲是:被生活、失败、毒品压弯了腰、但努力地想为孩子好,最终却让孩子远远的离开自己。没有人是喜欢逆境,任何父母也不会刻意为孩子制造逆境,但逆境确实是财富(之前看乔布斯传和马斯克传,发现他们也都面临类似的逆境),当然,只有走出来才算。

关于这一部分,我特意在各个AI问「J.D.万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他的妈妈有怎样的贡献?」,这波文心一言的回答很合我心意。

书中没有讲万斯为什么获得了蔡美儿、彼得蒂尔的青睐,但我猜测不外乎是:逆境中培养的区别于妈宝男的能力(来自母亲)、社交能力(可能来自母亲的男友们)、阅历和写作(可能来自母亲的鼓励阅读)、不屈不挠(来自外婆、外公)。

**逆境如挽弓,挽弓当挽强,强则迅,过则断。**万斯这把弓最终是挽强后射出,迅猛的逆袭,但风险是如果他没有及时的从母亲阴影中走出来,可能就断了,所以他的外公外婆的主要贡献是在他可能断弦的时候,给他了港湾来缓冲,在这个角度,他在书的扉页写着「献给外婆和外公,这两位乡下人一直是保护着我的「终结者」」也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天津中考我希望早点知道的事情

本文适用和平区,其他区预估也差不多。

概述是:指标生是捞人,小卷考是抢人。

1、指标生。防止彻底考砸的兜底计划,鸡肋但可以救命。

三模后,中考前,学校会通知开会报名指标生。

指标生是市5所之外的高中,给出一些名额,有名额的考生报考该校可以降低20分录取,例如成为20中的指标生,20中的分数线是750,那你730分就能上。

以和平区某初中为例,20中给了9个名额、二南开给了9个名额,55中给了8个名额。。。

初中会大致挑出来1、2模全校前10-15%的学生,然后根据成绩,特长(例如音乐比赛)、优秀学生等因素进行排名,前9选20中,前18选二南开。

这个东西其实很鸡肋,其实就是说,如果你的正常实力是一中,那20中给你减20分,如果你正常实力是耀华,那二南开给你降20分。

所以如果真用到指标生,那你哭死都来不及。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我看了一些信息,感觉实际用到指标生的也就1-5%?但是,如果真彻底考砸了,那就真救命了。

这个事情如果说有什么建议,一是要重视1、2模,二是如果不浪费时间的话可以给孩子搞个证什么的;我们家孩子就是1、2模全班第2,按理说可以排到前18的,但是因为没有证书,实际排到了19,只能选55中,虽然用不上,但是挺闹心的。

2、小卷考。放弃凤尾去争鸡头,数理特强能逆天改命

不论是什么名义吧,中考后1周,市5所会有1个小卷考试,主要是考数学和物理(南开额外考英语),小卷考被录取的学生,可以进指定学校的小卷班,在各个学校都是最顶级的班型。每个学校80个名额。

小卷考的录取方式是:小卷分_0.6+中考分_0.4。

小卷考有两个理解,一是,你中考发挥不太好,没达到学校的分数线,但你数理比较强,想逆天改命通过小卷考入该校;二是,你想到最好的班型。

这个从实际结果看,各个学校小卷班最终录取的「大」都是:分数能够着上一级学校,然后我以小卷班的倾斜资源来截胡。例如,耀华小卷班抢的是能上一中普通班的,新华小卷班抢的是能上耀华普通班的。

逆天改命的也有,但我觉得可能80个里面最多1、2个,感觉是属于那种提前1、2年就开始准备的,因为小卷的考试内容要远高于中考。我看到的消息是说为那些经常打竞赛的学生准备的。

3、加分。5分虽小,天差地别。

目前知道的是:市级优秀学生,华侨生、少数民族可以加5分。

以我们家为例,平常都是前班级前3名,但中考考到了班级第6名,一是发挥失常,二是有两个学生分别以
少数民族、华侨生加了5分挤进来,别小看5分,天津1分1档,5分差异可能是耀华和无缘市5所的区别。

这个咱也不说公平不公平,但规则在这里,有条件可以提前准备。。。

4、报志愿。通常是好校差班和差校好班的纠结。

一般而言,成绩出来后,如果只是考虑学校那很简单,因为有民间的学校排名,你够这个分数就去上好了。但开始报名会开始纠结好校差班还是差校好班。

我的经验是从班级和学校两个角度来考虑事情。

班级选的是:老师、同学、资源。我觉得最核心的是老师,有个说法是大学的大是大师不是大楼,高中也一样,但每个学校的好老师有限(我们一般可以关心的是正高教师、高级教师),所以会优先分配给好的班型,每个学校大致会分为3、4个班型,一般来说是这样的:最好的班型配置最好的老师,最后两个班型(一般是重点班和普通班)老师不会有差别,差别是同学。典型的是新华中学,他们是说只要你一志愿报名新华且被录取就是重点班,这导致的结果是新华普通班最终表现都会超过重点班,因为普通班都是滑档来的,水平更高。学生的话,可能就是好学生向上的氛围会更好一些,但我觉得基本差异不会太大,因为整个学校分数最高和最低的同学,相差可能不会超过5分。资源的话,一般会涉及竞赛、游学、讲座等,可能确实会有差别,可以了解,但我觉得其实差别也不大,例如好班级可以去清华游学1天,差的去天津大学1天,能影响什么?

关于好校差班,听到的一个信息不保证准确,说之前耀华某普通班嫌弃老师不行,要求学校换老师,但学校没怎么理会。

学校选的是:住、吃、景、社,住一般是离家的远近,其实挺重要的;吃主要是看有没有食堂、能不能点外卖;景的话包含学校的新旧、大小、好不好看;社是说社团活动是否丰富有意义等。这里我觉得核心是:哪些是真正持续的长期影响的,探校的时候,家长有可能会觉得某个学校真好看,但要理解你得在这3年,实际可能3天就无感了。

此外,探校报名的时候,各个学校都是:775分一位,请进SVIP室洽谈,772分一位,请进VIP室洽谈;
首先,这个分数会一直变化,一般而言是这样,如果你有加分、考试成绩比较中庸(也就是数理化政历都差不多),那能签就签,我探校看到过第1天例如770可以签,但第2天如果有加分就不让签的情况;如果不是就可以等等看,因为总分数一般会降,例如第一天是770重点第二天可能就是769。
其次,可以积极争取,例如你虽然没到770,但数理化特别强,历史政治严重拖了后腿,学校可能就会破格。

最终,以我们为例,最初其实是想直接按照排名选学校,但最终是选择了差一些(实际是自己降了两档)的学校的最好的班型,肯定也有缺点但希望没有选错了。

综上,如果以上信息早知道的话,我可能会
1、搞个兴趣类证书啥的,保底校可以选更好的(当然我们实际完全没有用上,所以无所谓),当然如果很浪费时间就不值得了。
2、提前了解各个学校,小卷报保守一些的学校(重要),这个一般建议是不用特别为了小卷提前准备什么。
3、能给孩子争取个加分就争取吧。
4、提前了解各个学校的班型差别。

迟到的对高股息股票的思考

迟到的意思是,整体感受是这些思考看起来不太能用于实践了,且不说对不对。用一个常拿来打比方的说法:可能是在49年思考要不要入国军。但之所以还要写下来,主要原因是投资生涯还很长,可以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等待下次。

我不确定什么时候开始,A股和港股明显体现出对高息股票的偏好,这种偏好今年表现的非常明显,如果说之前还有分歧,今年特别是近几个月则明显有抱团迹象。

一、本质:市场对未来净现金流的预期,高息股>成长股

从本质上说,价值投资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企业的价值=未来净现金流折现。但这句话本身其实不能用于实践,真正的核心是如何判断企业的未来净现金流,穿透时间的迷雾。

我觉得,最优秀的投资人和此时此刻的市场先生,区别就在于最优秀的投资人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未来净现金流,而市场先生是随时调整对未来净现金流的看法。

所以,市场抱团高股息,归根结底其实不是高股息突然香了,而是市场先生对其他股票的期望值降低了,降低到,市场先生认为从长期看,那些成长股失去高成长后,未来净现金流是要低于目前的高息股的。

也就是说:之前,市场觉得远>10%回报是可以期待;年初,市场接受10%的确定性回报;此刻,市场觉得5%的确定性回报也不是不行。

二、现象:从高股息率变为高回报率

一部分敏感,现在看是有前瞻力的投资者,早早的放弃进攻转为防守。他们认为可能是认为通过成长股去获得超过10%、20%的回报变得不太可能,这个时候,那些稳定的有10%股息率的股票突然变得很香。

随着经济的下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发现成长股成长不动了,然后也开始买入高息股,越来越多的购买,高息股的股价增加,相应的股息率就降低了,逐渐10-9-8-7-6%,如果说最开始他们觉得10%还不够吸引人,现在反而觉得能有6%也不错了。

也就是说,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准确地说是越来越多的资金,转为防守时,防守方的势力增加,就导致防守客观上变成了进攻。

体现结果上,以中海油为例吧,就是24年到此刻(7月5日),股价涨了89.22%,而股息率从10.06%降低到5.35%。5.35%股息率还香吗?其实很简单,如果市场先生认为其他的股票大概率要超过5.35%的回报,那就不香,不然就是香。

额外加一句:中海油的反面不是茅台不是腾讯,而是英伟达,我觉得这两个他们是是极度的悲观和极度的乐观的最佳样本。

三、方法:如何选择高息股?

目前想到的是能力和意愿两个角度。

能力角度

一是永续经营、稳定盈利。这是基本前提,有钱赚才有钱分,持续稳定赚钱才能持续稳定分钱。例如宁德时代没人买电池就不行了、茅台没人喝就不行了、石油没人烧就不行了,电没人用就不行了。具体就看个人的眼光了。

二是风险可控。例如保险业的投资风险、银行业的坏账风险。

意愿角度

一是愿意发息,美股有特别多的中概企业,现在不太行了,但公司过去积累了大量利润,市净率0.1、0.2的,我估计有不少投资者买过这样的股票,指望着哪天发笔大的,等到股价都腰斩再腰斩再腰斩,也没到。就不点名了,一点名会有生理上的恶心。

二是稳定发息,而不是某一次发很多,例如华晨中国,176%的股息率。爽是爽,但这种跟赌博性质差不了太多。

再加个执行角度

从我个人角度,我对上面说的能力角度,体现在公司的长期利润表现,是有一些了解的,也会持续跟踪,但第二部分,就是是否稳定发息,之前没有跟踪,看了下,貌似富途是可以看历史发息记录的。后面需要添加到数据建设中来。

四、行动

每刻都是此刻,可能此刻让我选10%股息率的中海油香不香 ,我会说香,但回到年初,可能会觉得没那么香,这自然可能是能力不足没有前瞻力。但在此刻问我中海油5%股息率的中海油香不香,我没什么研究,但下意识觉得可能没那么香。

此时此刻,我的选择(部分)是在A、H股上,避开已经从高股息变成低股息的抱团股,寻找还没有抱团的高息股。如果找不到就算了。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