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夏天就要来了

阳台上种着一些花,有月季、茉莉还有几株文心兰和蝴蝶兰。本是一直放在阳台地面上的,因为不太通风,去年反复遭到红蜘蛛的破坏,所以冬天的时候把所有的叶子撸完后,进行了修枝。然后在网上买了两个支架可以悬挂在阳台内侧,这样就可以把月季的盆子提升起来不用一直放在阳台地面上,既增加了光照又保证了通风。

经过春天的反复升温降温,月季长势时快时慢,好在终于抽枝散叶,这两天陆续开花了。茉莉也是长满嫩叶,开始孕育花苞了。

夏季来临,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大,植物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出差不在家,浇水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一个储水桶,还有定时小水泵,由此也解决了灌溉问题,虽然定时灌溉不足以保障植物每天对水的需求量,但多少有点水的补给来润着,不至于白白晒干。

前段时间蒙古的沙尘暴越过秦岭,也来到了盆地。后来下了好几场雨,都是带有泥浆的雨。阳台护栏上,以及许多叶片上都有沙尘的痕迹。这两天又下了一场雨,似乎干净些了,已经不见沙尘的痕迹。

当树木的嫩叶从翠绿变成了深绿,夏天就已经悄然而至。旺盛的季节啊,经过了冬天的蓄力和春天的萌醒,一切都在蓬勃地蹿着、冒着、张扬着。夏天就要来了!


除非注明,三棵树阁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链接:http://www.sksren.com/archives/2158.html

老何杂记 24

不知不觉本学期已过去了十一周,从棉袄到短袖,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溜走,上个说说《毫无成就感》被教训了,说我师德差点意思,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重复,您杠您有理。

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就目前教育形式来说,每个班级 40 多位同学,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择班,不允许根据成绩分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老师教学面向的是大多数学生,如果一味地选择重复,那么对于正常水平的孩子来说就是另一种不公平,他们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再重复就是浪费时间。

我们刚工作那会有同学作业不会,老师会叫他到办公室辅导或者中午留下来辅导,但是现阶段又不允许体罚学生,责骂都不被允许,只能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发发牢骚,这样也被指责,唉~

如图,这位同学智力并不差,只是上课就这样,不动笔不动脑,提醒没有任何作用,成绩越来越差,把照片反馈给家长,家长说“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作为老师又能如何?

所以说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不仅要教育孩子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必要进行挫折教育,隔壁班一位女生期中考试没考好,写下来这样的纸条。

当时班主任都快吓死了,打电话给孩子家长,家长笑着说没事,小孩是写着玩的。可能家长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许要等到发生大事才后悔吧。

像这样的孩子老师还能怎样?

损失 4000 元

上个月给老婆换了一辆电车,赶上了芜湖地区补贴 4000 元,今天接到短信说补贴申请被拒绝,打开软件看了一下拒绝原因,原来芜湖市的补贴还要分区县,当初大意在鸠江区开的发票到弋江区申请了,想重新来过,APP 显示活动已经在 3 月 31 日结束,无法再次申请。

为自己的马虎买单,血亏,心疼 5 分钟。

每夫吐槽(105)

上次买的服务器,分配到了个人。我一台,老宋一台,小木头一台。
IT的人给机器装完系统送上来的时候特意说,这型号主板的声卡驱动很久没更新过了,做不到一个孔同时支持耳机和麦克风。
现在每天都要用Teams开早会,所以我跟老宋拿到机器后,分别回家翻箱倒柜,找到包了浆的老货带到了公司。
小木头压根就没整明白这个事儿:“我三个眼都挨个试了一遍,没有一个好使的。”
我:“IT不是说了嘛,你耳机不行,只能用两个插头的。”
小木头:“哥,什么意思,还得把耳机拆了另接一根线吗?”
我:“可能会有一分二的插头吧,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只见过二合一,没见过一分二。但是你去买一分二,还不如直接买个耳机。”
小木头:“啥?耳机还有两个插头的?!”

小木头1999年出生。
回想我1999年第一次看到两个插头耳机的时候,简直是嗤之以鼻啊,不就是把耳机和麦克粘一起了么!这有啥啊!
或许她不知道早期耳机只能用来听声这件事吧。

一直以来家里的PC有个老毛病:耳机有滋滋啦啦的声音。换插孔没用,换耳机没用,换USB耳机照样没用。USB音箱外放就完全没影响。
本来不再居家办公之后基本也不用耳机,影响不大。
但是臭宝现在周末有两节课是在家里上的,天气渐暖,开门开窗的,出声打搅她就不合适。
更新驱动、机箱接地都用了,无效。
准备回老妈家扒旧声卡之前,随手去设备管理器看了一眼当前的声卡型号:
一个是外放USB的、一个是主板的,咦?咋还有一个第三者?
HDMI啊!
我竟完全忽略了我换了显卡和显示器,以及显卡的HDMI还能出声这件事了。往显示器下沿一摸,妥了。
思维惯性还是要不得。

经济下行。家门口附近已经有三个麻将房(茶馆)改行成自习室了。
当初卖房的宣传点之一的全聚德也关门大吉了,享年8岁。
还有某科在伊尔廷的总部。一共6层的小楼,我们刚搬来的时候,二楼和三楼分别租给了两家校外培训机构,上面三层才是某科自己用。大概17、18年的时候那两家就陆续不干了,也一直没租出去,空着。一楼另外开门,曾经开过面向小孩的美术培训和乐高机器人,也早就黄了。
今年过完年后的一天,某科忽然就把上面三层搬走了,随之是紧锣密鼓的重新装修。

路边小饭店偷听俩小工头扯闲篇,说是要改成宾馆。写字楼改宾馆,这工程量可不小。某科还下了死命令要在6月份高考前投入使用——挣的就是考生和家长备考休息的这份钱。
这方向转的,壮哉!
那么问题来了,一年剩下的362天,打算给谁住呢?

家里洋葱放了太久,都长出苗了。
想扔的时候被老丈人拦下了。
“别扔别扔,我看视频,人家说把这个洋葱苗,絮到耳朵里,治耳聋!给我留着,我拿回家试试。”
听起来好有道理啊,葱通聪,聪本意就是耳朵好使唤啊!
我真是小看了偏方了,除了以形补形,竟然还能以字补字的。

每夫吐槽(105)》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破袜子』期待与您交流。

做好 AI Agent 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评测,或者说是基准测试(Benchmark)。

为什么?

因为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方案,只要定义清楚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基准测试),就能解决它。

OpenAI 姚顺雨近期提出“AI下半场”的概念,我们已经拥有了

  1. 存储大量知识的预训练模型(先验知识),并知道怎么持续训练它
  2. 通过这个模型做思考推理并执行动作的 Agent 能力(环境)
  3. 强化学习算法

为预训练模型补充先验知识 → Agent为模型补充工具能力→强化学习激发知识的运用,整个方案已经标准化,能很好地泛化,所有场景都适用,能快速攻破一个又一个的基准测试。

重点会变成,我们应该定义什么样的基准测试?我们已经有涵盖数学推理编程等领域非常多的基准测试,经常大模型发布刷分刷得飞起,但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却并没有那么大。

显然我们应该定义更能贴近现实世界问题的基准测试,只要定义了,用上述方案就能持续优化解决它:基准测试引导收集现实世界的数据→提升预训练模型先验知识→强化学习激发模型往基准测试方向输出。

而定义的基准测试越贴近现实世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和价值就越大。这就是 AI 下半场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做好 AI Agent 最重要的问题。(AI Agent 就是目前 AI 的代表,大模型有先验知识和推理能力,Agent 给大模型装上环境感知和行动能力,要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一定需要 Agent)

是什么?

什么是贴近现实世界的基准测试?

过去大量的基准测试,基本是封闭世界的固定任务,例如数学题、算法题、围棋、游戏,能明确定义问题、规则、答案,定义这样的基准测试是比较容易的,规则和过程都是现成的,推理也可以属于这一类,大模型发展到这个阶段,解决这些问题也是相对容易的。

但这些任务与现实世界大家日常要解决的问题距离太远,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环境,因为之前缺乏感知和处理现实世界海量复杂规则任务的能力,现在大模型和 Agent 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个能力。

目前有比较多横切面上单一维度的基准测试,包括 规划能力(PlanBench、AutoPlanBench等)、工具调用能力(ToolBench、BFCL等)、反思能力(LLF-Bench、LLM-Evolve等),也有大统一的通用任务完成能力的基准测试,主要是操作浏览器和操作电脑方面,例如 OpenAI 的 browsecomp (评测复杂信息检索和理解能力),学术界的 OSWorld (评测理解 GUI 操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但这些横切面或者通用的基准测试,可能并不是用户关心的。AI Agent 要实用,用户角度上更关注的是垂直任务上的能力,例如它能不能帮我写好代码,做好客服,创作出好的故事,给出好的调研报告等。当前行业处于早期,先把基础通用的问题做好基准测试去解决,达到一定阈值后,垂直领域任务上的基准测试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简单分类,可以把这些任务分为两类:目标明确和不明确的任务。

目标明确的任务

现实中有些任务,有很明确的结果是否正确的定义,能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答案,但过程中又是需要跟现实环境不断交互。典型的是 AI Coding,程序能不能跑通,bug有没有修复,都是能明确验证的。其他的还有像客服、数据分析等。

这一类是最容易被 AI 突破,但要定义出好的基准测试也不容易。

发展得最好的 AI Coding,在这个领域最权威的基准测试是 SWE-Bench,它已经在尽量贴近现实世界去定义问题,以解决 github 上的真实 issue 为出发点,但它还是很难衡量实际 coding 场景中不同模型的效果。o1、DeepSeek R1、Claude 3.5 分数都在 49% 左右,但实际用起来,Claude 3.5 在可用性上高出一个档次,没有其他基准测试能反应 Claude 3.5 断档的效果,而 Claude 3.7 分数高达70%,但实际体验上跟 3.5 的差距没有分数上差距这么大。除了模型搭配上工具后,windsurf、cursor、trae、argument 等几十个 AI Coding 工具,他们实际效果差异怎样,如何评测衡量,都是不清楚的。

SWE-Bench 只覆盖了 Coding 的一部分,大型项目理解能力、视觉动画开发能力、代码CR、需求理解等,要补的基准测试还有很多,现在也有 SWE – bench MultimodalAgentBenchSWELancer 这些基准测试在不断推出试图覆盖。

其他领域还没看到有相关的基准测试。

目标不明确的任务

大部分现实世界的任务,都是结果难以明确定义的,不是非黑即白。例如调研报告、旅行规划、简历筛选面试,各种涉及文字/图片/视频创作的场景,比如营销、故事创作、邮件回复沟通等,结果的好坏很多只有人能判断

Deepseek 年初的一波火爆,除了各项分数刷爆外,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它输出的中文质量很好,但这个点并没有基准测试能衡量到,因为确实是很难定义什么样的文字是明确的好,跟文化/偏好品味/逻辑性/多样性等都有关系。

图片视频生成也一样,过了一定门槛后,生成的图片怎样才算更好,也是有很多维度和人的主观判断,目前没有基准测试能做到。

如何做好这类任务的评测?

  1. 靠人工:例如对于图片生成,常见的做法是分维度人工打分,给不同模型生成的结果人工打分综合对比,文章/视频也可以是同样的评测方式。另外也有在线盲测PK,做大批量结果PK对比,按总得分区分各模型的排行。对于自己产品内部迭代,也可以通过上线后的采纳率等数据去评估好坏。但这些需要人参与,主观成分大,难以形成公认的标准基准测试。
  2. 靠模型:模型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它能拥有人一样的评估能力,就可以把上述靠人工的评估转为靠模型评估。例如对图片的评估,当前像4o这样的多模态模型理解能力越来越强,是能评估出部分好坏。文字也一样,可以有评估模型去评估,模型还可以根据场景自主给出评估的维度。如果大家公认某个模型的评估能力OK,定义好相关数据集、评估维度,就可以是一个基准测试,只是目前模型还没达到能与人工评估媲美的程度。
  3. 靠任务分解:不衡量整体结果,只衡量中间可明确定义的部分,把任务部分转成上面提到的目标明确的任务。例如邮件沟通,只评估邮件内是否含有需要的关键信息,旅行规划,只评估是否符合定性的偏好(如最低价)、订机票API调用等操作是否正确。

如果要让 Agent 在各个领域上能很好发挥作用产出价值,可能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垂类 Agent,也都需要定义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基准测试去覆盖这个领域,AI Coding 领域跑得最快,已经有多个,像客服、电商、营销、创作、医疗、教育等等每个大课题下都会有小的垂类任务,每一类任务可能都需要一个基准测试,去衡量谁在这个任务上做得最好,去促进这个任务成功率的提升。

如果要做一个垂类 Agent,最值得做的是把基准测试定义好,比较像软件开发的TDD(测试驱动开发),在 AI 时代这种做法可能更重要,它明确问题定义,指引优化方向,提供优化数据,不会受到模型升级的影响,是这个领域 Agent 的重要资产。

附:

大模型基准测试大全:https://github.com/onejune2018/Awesome-LLM-Eval

《Survey on Evaluation of LLM-based Agents》:https://arxiv.org/abs/2503.16416

HAL(批量跑 Agent 基准测试的框架):https://github.com/princeton-pli/hal-harness/

社区蟑螂理论

这个词是我自创的,但内核与「蟑螂理论」一样,即当看到一只蟑螂时,要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是一窝蟑螂,真实情况可能比表面所见严重得多。

这件事很妙,如果用「命运」来解释可能更通顺一些。

去年9月份的时候,因为前助理曾姐和她老公的生日,我们送了一个蛋糕给他们。他们在取快递的时候,被一个姓蔡的女性给碰到,因此他们之间发生了口角。曾姐认为对方在公共场合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赔偿,而这位姓蔡的女性则认为是他们自己没有看惯好自己的物品,所以拒绝赔偿。

在争执的过程中,另一个「女性路人」出现了,在中间和稀泥,说这件事本来就应该是物品主人没有看惯好的责任。报警之后,警察要求双方到派出所去协商。蔡姓女性借回家放东西之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曾姐在派出所等待警察联系对方时,警察也非常恼火这件事,直接在电话里呵斥对方:「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社区工作人员,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我们也得到了足够多的素材,例如对方姓蔡、叫蔡术H,但她的微信头像和朋友圈发的广告并不是在社区工作;所以根据这个在派出所得到的意外信息,我查到了另一个叫蔡术Y的人,他们既是「术」字辈的姐妹,长相也接近,同时也是那个在突然出现在争执过程的「女性路人」。

其实这件事有解法,因为蔡术Y是肇事者蔡术H的姐姐,那么派出所联系的也是蔡术Y,并发生了争执,作为公职人员违抗警察的传唤工作,本身就是作为公职人员的「瑕疵」。不过这件事毕竟不是我们的事情,所以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有趣的时,7个月之后,这个老姐姐栽我手上了……


今天我正常牵绳遛狗,与一只平时也互动过的未绝育母柴犬互动时,母柴犬突然发疯挣脱牵绳,追着奶子咬,我在给奶子下达躲开的命令时,被这只母柴犬在腿上叼了一口。因为有路人的见证,所以很快局势就一边倒的由路人去指着这个没看管好狗的老太太。我让老太太联系自己家人,索要狗的狗证、狂犬疫苗接种证明等,因此联系上了一个蔡姓女性。

其实这只母柴犬平时也跟奶子玩过,是一个还算亲人的柴犬,但由于没有做好社会化,它对其他狗偶尔有很强的敌意,加上未绝育,没有进行过行为纠正的柴犬几乎很难管理。本来以为跟往常一样打个招呼即可,结果没想到对方就直接扑了上来,挣脱牵引绳,才发生了后来这些事情。

一开始,对方承认「咬人」这件事,但拒绝承担「赔付责任」。比如我跟这位蔡姓女性约见在派出所门口时,她一上来就说自己的妈妈(也就是遛狗的来太太)说是奶子先对着她的狗叫了一声,我回应恶人先告状:「有路人见证,我的狗没叫一声」,她立马松口,说这件事大家有一半的责任,因为春天来了,狗会生理性的冲动,我又回应大家都有责任:「我家两只狗都绝育了」,见自己不站理,且一开始我从她嘴里套出了「自家狗没有狗证」的事实,所以她只能认狗咬人的责任。

接着,她开始跟我扯的是「只报销自己可接受的疫苗费用」,什么意思呢,就是她拒绝我向他报销进口疫苗的费用,只能选择最便宜的疫苗接种。她在自我介绍自己姓蔡,且是社区工作人员时,我已经把这两件事串联起来了。我当然知道正常的派出所连流程,其实是需要先接种狂犬疫苗,先保证健康,再进行立案,但这样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私下解决,立案有个好处是可以知道对方的基本资料,比如名字和身份证。在派出所登记之后,我确认了对方就是那个飞扬跋扈的蔡术H的姐姐蔡术Y。

最后我接种了最贵的、副作用最小的狂犬疫苗,本以为她会不认,我都已经准备好下一步棋走「社区工作人员知法犯法未办狗证」,结果她认栽了。


我很难以命运以外的点来解释这个「巧合」。

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时,要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是一窝蟑螂,真实情况可能比表面所见严重得多——就算是我们,也遇到了这个蔡姓女性一家的两次行为,不知道她这样的「社区蟑螂」D额飞扬跋扈和不讲道理,是不是已经在社区里发生过很多次了?

目前这个阿姨为了息事宁人,赔偿了我接种狂犬疫苗的费用,但对方的联系方式我还保留着,我也透过微信聊天,诚心地建议对方带狗绝育和送去进行社会化训练的建议。我还没打算删掉她,她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社会学研究样板啊!

我来过

当年今日

我是谁?

摔迷之家曾经的图片版版主。

我从哪里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找到摔迷之家,反正我是2010年8月注册的。

我做过什么?

正如前面所说,我是图片版的版主,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贴图,说白了就是WWE的搬运工。Raw、SmackDown、PPV是一定会有的,至于其它我有没有贴,我居然已经不记得了。我没有把图片下载回来再上传,因为这样太耗费空间了。我直接人肉获取了他们的图片链接,然后贴到我们的论坛。除了贴图,我做得最坚持的事情就是从2011年1月到2014年4月做WWE摔跤统计,就是统计每场比赛都有什么人,持续时间是多少等等。每周都有摔角时间统计报告,连续三年的年末都有年终统计盘点。我也会发一些比赛的观后感,但那个东西在我一开始发的时候被大家觉得我是一个花痴。但后来我用实际行动证明,我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花痴。我去了WWE头两年来中国的商演。

我为什么会成为毕业生?

具体原因懂的人都懂,不懂的人没必要一定知道为什么。比较好理解的方面是人生到达了一定的阶段就要更进一步。人的精力有限,我不可能把时间都放在这里,我还要去做其它的事。渐渐步出摔迷之家后,我几乎把之前用在这里的时间和精力全部都用在跑步上,用在运动上。但新冠疫情的三年,几乎把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有。起码现在我又重新开始了,虽然已经远远不如年轻的时候那么自如。

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

我认识了一帮兄弟姐妹。为了同样的爱好,我们会互相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是那种愿意为别人两肋插刀的程度。因为我们都年轻,我们都喜欢。我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但是为了能提取到WWE的图片链接,我自学了正则啊,用PHP写了个网站,为的就是可以秒抓图片,而且我能抓,我的伙伴也行。在做摔角统计之前,我不知道这个统计用来干什么,要统计到什么程度。外国的某些网站数据启发了我,让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但或许你会说这只是剧情娱乐的一部分,何必太认真。但我觉得,只有让自己完全的理性,才不会过于入戏。因为喜欢摔角这个东西,所以我买了很多人偶,以至于自己都算不清到底有多少个。现在也不记得到底塞在多少个箱子里了。还记得WWE来中国商演的第1年,我计划做一个LED的灯牌,但我又比较抠门,没想过在淘宝上定制,所以就只能从零开始,AutoCAD设计,然后不断请教有LED灯牌制作经验的朋友。最终,灯牌是成功的。大概也就只有年轻激情加疯狂才能干出当年的那件事。为了不让自己的观后感被认定为花痴,所以我不断学习摔角相关的各种知识,尤其是各种招式,我甚至都觉得自己成为了《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虽然我耍不出那些招,但我全部都认得出来。我真做到了,但是不是对所有摔角手的招式都了如指掌而已。

感谢摔迷之家给了我一个让我可以竭尽全力投入精力和激情的场所。

《少年凯歌》:因为恐惧,我打倒我爸

《少年凯歌》,此时,在豆瓣读书 TOP250 里排名112,我之前经常刷到,总诧异为什么会有人爱看陈凯歌的传记。决定翻看一下,是觉得到TOP250终归是要有他的理由,看完结论是:值得。

实际内容是类似于《读书记》《无路可逃》,都是讲那个年代的故事,本书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推荐:

  1. 和别的书相比,包含自我剖析的部分。陈凯歌是经受过苦难,也把苦难带给别人(按书中说的如果不被拦住可能会打死人);亲眼看父亲、母亲被整,却冷眼旁观。所以包含珍贵的剖析,他的剖析的核心是:恐惧。其中又特别担心不合群。我觉得,如果换成我,可能不会担心不合群,但可能确实会害怕被打死。
  2. 有不少信息,比如梁思成是梁启超儿子(据说只有我不知道),四中,老舍,傅雷,插队。
  3. 真没想到陈凯歌文笔那么好。

此外

  1. 很多书评说,看了这本书,很难理解陈凯歌为什么会拍出《搜索》《无极》怎样的烂片。有评论说「因为害怕不合群」。。。
  2. 陈凯歌很推崇阿城,书中大段引用《树王》,还拍了《孩子王》电影,打算得空看看。
  • 《少年凯歌》

    第一章 天国

    • 一个相当于澳洲人口总和的人群消失了,但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
    • 我出生前不久,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会标就是毕加索的鸽子。于是父母就给我起了名字叫做“皑鸽”,“皑”就是洁白。
    • 一九五八年,我站在幼儿园的滑梯上,手中挥舞一根系了红布条的竹竿。
    • 像许多人一样,留给我童年最深印象的,是我们的保姆,我们叫她奶奶的。
    • 出门向南穿过小巷,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是护国寺。
    • 清末大儒梁启超之子——建筑师梁思成教授,住在其执教的清华大学。
    • 一夜,有客来访,自称共产党城市工作部干部,特携带北京市区地图,要梁先生指明何处不可用兵,何处不可开炮。共产党于争夺天下之际,尚能虑及古都文物的保护,据说,是梁思成日后感戴投报的原因。

    第二章 降临

    • 我们对他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感情,毋宁说是一种习惯。
    • 他曾强迫自己在分文不名的情况下出游,沿途打工,维持生计,因为困苦没有退路,得以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 即使像在“文革”中独持异见,最终因思想罪被处极刑的遇罗克,也曾学步毛泽东,在民间做各种杂活,以接近社会。
    • 在我后来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就曾有人仅仅因为抱怨公共食堂每天吃萝卜和豆子而被宣布为“右派”,其年十七岁,此后二十多年颠沛流离, 可见压抑之烈。
    • 一九六四年,北京的一位小姑娘在以《母亲》为题的试卷前慌乱失措。她的母亲是被宣布为阶级敌人的地主。最后,她把党现成地比作母亲,颂扬她的光辉和温暖,又表达了对生母的仇恨,因而得到表扬。其文被作为范文,传诵一时。
    • 这种在孩子们中间人为地制造隔阂的等级制度,无聊可笑,造成我长成后对四中的厌恶。
    • 在那个年代,“家庭包袱”是父母有政治问题的委婉说法。说不要骄傲就是说你骄傲而她对你不满意。说还信任你就是你有理由不被信任。这一切, 耳熟能详。
    • 羞愧把我揉得粉碎,从她的手指缝中沙一样地流下来。我惟一想到的是怎样重获她的信任,甚至对她最后拍了拍我的肩膀感激莫名。
    • 我们中国人没有拥抱的习惯,离开襁褓以后,除了父亲打我,我没有接触过他的手。我希望我当时抱了他一下。
    • 在看过父亲后的那个春夜,我从母亲那儿得知,父亲在一九三九年十九岁时,参加过国民党。
    • 在那个春夜作出的决定是:我要革命。我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我会怎样再次面对父亲。下一次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在怒吼声中和许多人站在一起,弯着腰,头颅几乎碰到膝盖。
    • 面对学生中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党总书记邓小平认为出现了一九五七年“右派”进攻的形势,下令向大中学校派出工作组,稳定局势。此举得到了当时远在杭州西湖边垂钓的毛泽东的同意。但他在回到北京之后,立即下令撤销工作组。
    • 五月二十九日,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些学生,以于部子弟为主体,成立了秘密组织——红卫兵。
    • 我还记得换岗时的口令,第一个说:保卫!第二个说:革命!孩子做起游戏来比教他们的成人认真,是他们以为游戏就是人生。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曲调源自陕北民歌,由一个名叫李有源的老农即兴填词,以表达他分得土地的喜悦,在荷锄下地时野唱的“酸曲”,一变而为“万方乐奏”的颂歌。

    第三章 群佛

    • 林彪说:“政权就是镇压之权。”
    • 对于刘少奇来说,战与降的区别并不大,因为他的对手也就是他的主帅。风起时,树叶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 学校早已停课。我们的反应最初很像英国影片《希望与光荣》中的场面:在被德国飞机炸毁的校园中,孩子们向着硝烟弥漫的天空高喊:谢谢,阿道夫!
    • 同病的还有刘少奇的儿子。他比我们高一个班级,也是篮球队的队员。他日后居住的地方是原来教学楼中存放扫帚的清洁间。
    • 我已经记不清我说了些什么,只记得父亲看了我一眼,我就用手在他的肩上推了一下,我弄不清我推得有多重,大约不很重,但我毕竟推了我的父亲。我一直记得手放在他肩上那一瞬间的感觉,他似乎躲了一下,终于没躲开,腰越发弯了下去。四周都是热辣辣快意的眼睛。
    • 如果我更大一点,或许会悟到这件事是可以当一场戏一样来演的,那样,我会好受得多,可我只有十四岁。但是,在十四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我强忍的泪水流进喉咙,很咸,它是从哪儿来的?它想证明什么?我也很奇怪,当一个孩子当众把自己和父亲一点一点撕碎,听到的仍然是笑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呢?
    • 当我从云南农村回到北京探亲,走到坐落在田野间的“五七干部学校”时,已经不复认得这个衣服破旧、牙齿脱尽,整日拄着扫帚站在厕所门口,有人出入他就进去打扫一次的老人,就是我的父亲。
    • 有他们之间的,也有朋友故人的,读完就扔掉,满地都是往事。
    • 我甚至没有想到为久病的母亲要求一把椅子——不是没有反抗的例子。不久前,因家中被抄而愤怒的一个青年,不顾一切地举起厨刀,反而被这把刀剁成粉碎。我是怕死吗?是。但更深的恐惧是我怕永远不被人群接纳。即使死后。
    • 奶奶走了过去,说:“学生,凯歌妈有病,给她一把椅子。”张晓翔搬起一把椅子,放在墙面前,走开。母亲看了一眼,没有坐。
    • 我一直没有想到问问母亲,当她站在墙面前,对我想到些什么?当孩子尚小,母亲的期待中一定包括着勇敢,那么,她那时是失望了吗?
    • 他们离开时竟然个个庄严地依次同我握手,仿佛他们才把我从歹徒手中拯救出来,仿佛要通过这握手得到当然的感激似的。
    • 抄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无论是乱世暴民的“开仓济贫”,还是治世帝王的“奉旨查抄”,用意不同,取法一致,都免不了一个“抄”字。
    • 抄家的用意,不仅使被难者在经济上无立身之地,也因旧物的毁灭在精神上失了寄寓。许多老人在抄家之后故去,就是精神被摧毁的明证。
    • 对这个共和国来说,位尊至国家元首如刘少奇者,虽手执宪法一册,以为尊严的护法,仍不免于暴力。殴打他的正是曾经日夜警卫他的年轻军人们。功劳大如彭德怀者,其堂堂元帅之身仍不免在斗争会上被“连续打倒在地七次”,以至“胸部左右两侧第五根和第十根肋骨骨折”,最后以癌症不治而死。重臣尚且如此,遑论小民!
    • 与四中同样是男校的北京六中红卫兵,竞然在校园内构筑堡垒,扯起铁网,名为“劳改所”,实属公堂私设,关押包括同校学生在内的人犯多人,昼夜拷打。刑罚名目之多,暴行之烈,冠绝一时。
    • 当时的公安部长谢富治发表讲话说:“群众打死人我不赞成。但群众对坏人恨之人骨,我们劝阻不住,就不要勉强。”——杀人无罪!
    • 说远一点,可以归诸于多年的仇恨教育,说近一点,可以归诸于已成的风气,但终于不是圆满的解答。
    • 驱动他们去残暴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恐惧。
    • 在一个过分拥挤的社会里,只有打倒别人才能保全自己;人们彼此竞争,各不相让,拚命证明自己对集体的忠诚,别人的不忠诚;所以才会出现双方由同一个领袖统率却彼此交战的情况。
    • 终于我在第二年的夏天也打了人。打过之后,我躺在公共游泳池的阳光下,闭上眼睛,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 在“文革”中,我吃过苦;我看别人受苦;我也曾使别人受苦——我是群氓中一分子。

    第四章 狂灰

    • 当时,父母尚有权势的干部子弟已经成立了叫做“联合行动委员会”的组织,依照父母的官位将袖章做成绸的、缎的、呢的,宽约一尺,一律鲜红,无字,套在将校呢的军装外而,在北京城内为所欲为;甚至多次冲击公安部也未受惩罚。
    • 当人们成年以后,他们是谁和他们想是谁,区别越来越小,由于社会,更由于自己。
    • 你们偷车想干什么去?!想开到苏联去?!你们想叛国?!对不对?!不对?! 站起来!!你给我老实点!!告诉你,咱是毛主席派来的!!他老人家还给咱工人送了芒果,咱还舍不得吃,用药水泡起来了!!他老人家是咱工人心里的红日头!!你不交代,老子一拳揍扁了你!!!
    • 回到家里,我连把经过跟朋友重说一遍的力气都没有。父母不在,妹妹还小,无商量处,只觉很困, 模模糊糊地想到了自杀。
    • 我知道我已心存报复的念头,只是到今天还没找到方法。
    • “文革”时图书馆关闭了,私人的图书除了烧掉的,大都堆集在一些空房中,用封条封了,任凭虫蛀或霉烂。这样的去处,我们院中就有一个。
    • 后来,人们经常问起我怎样做起电影,我竟茫然。细想才明白,那是因为我曾以看电影的方式看过书,知道这件事的可爱。
    • 另据文献载:“煤炭部部长张××死亡时,全身伤口五十六处。”随后火化尸身,一个人就这样消灭了。
    • 甚至许多受害者也是一样。“文革”中动过自杀念头的大大多于实际自杀的人数;或,不到不自杀是死,自杀也是死的地步,宁愿忍受酷刑,也决不自杀,就都是证明。“文革”之后的一般舆论,只要可能,也尽量将死亡归结于他杀,以慰安遗族的心灵。
    • 老舍先生,就是以自杀的方式被谋杀的一例。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午,我在北京城偏北的太平湖公园内看到了他。他于当夜在此投湖自尽。
    •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深夜,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一起,将一块土布撕成两条,双双投缳而死。临行前还在地板上铺了棉胎,惟恐木凳倒地会影响楼下保姆的睡眠。夫人当夜只嘱咐保姆:明天小菜少买一点。
    • 惊醒的小宁看到书桌上的台灯亮着,母亲却已不在身边——她前夜要求两个孩子与她同睡一床。——那盏台灯正与门相对,淡淡地照亮了外边的房间,雕花的梁下,悬挂着她的身体。她似乎预先想过孩子们怎样看到自己才不至受到惊吓,所以蒙上了那块白纱巾。

    第五章 青山

    • 十七岁出门远行,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泪水。
    • 到达目的地景洪时天已经黑透了,天空中飞满了萤火虫,让我们以为这是个童话世界。这个错觉保持到了天亮以前。
    • 在阳光和绿叶之间,我头一次有时间回首,想起受难的父亲、病中的母亲和尚小的妹妹;想起我的同学和朋友;所恨和所爱,侮辱了我的和我侮辱了的一切,禁不住失声而泣。在大自然接纳了这一切之后,我觉得心慢慢沉下去,沉到它该在的地方,同时问:我是谁?我对我是谁感到满意吗?我慢慢知道这个问题的严肃,走下山去。
    • 小说家阿城事后在他的名篇《树王》中描绘了当时景象
    • 检查和调查的结果是,薇在农场曾被强奸多次。我竖起耳朵,终于听懂了几年前午夜过后的嗥叫,想到强奸者就混在深夜跑出来怒喝的人群中,想到她被绳子捆住之后会发生的事,全身的寒毛一下子立起来,愣了很久。
    • 我的一位定居云南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买了一个衣柜准备装上卡车时,却发现衣柜里蹲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手里拿着的纸上写着:我的妈妈爸爸回城了。我不能回,因为我没有城市户口。带着我,他们也不能回。我不哭,是个很乖的孩子。——我的朋友是个心肠很硬的人,说到这儿,说不下去。当他抱起这个男孩,沿着长长地排列成两行的家具,仿佛参加一个葬礼一样走去的时候,果然不哭的孩子,伏在他的肩头,始终回望着他的父母离去的方向。

豆包“偷偷”“更新”文生图功能

大概是4月21日的晚上,豆包偷偷更新了。不能说是升级,因为出图效果明显劣化了。

倒是没有劣化成之前2.0那个版本。模型的确是更新了,但是精度大幅度下降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多了。当然了,豆包的产品动态里屁内容都没有。

本文讲一下已知的变更。

(文章内容随时间推移而失效)


变更

屁话

首先是出图时增加了一堆屁话。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4_00-39-46

看着像是把你的文本重新理解后重输出,这样好利于你接下来更改你的错误输入。

实际上放了个屁。

这段重排的文字和文生图的最终关系,从结果来看根本没关联。文字上好像是理解了你的文字输入,但实际上最终图片结果大部分场景下跟这段重排文字没啥关系,该错还是错的,这反而更加显蠢。


不知为何把 Debug Log 打到输出了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1_23-54-12

周一大半夜更新线上业务本来就很恶心,然后这Bug一直活到现在。

看来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业务的死活,就是做着玩的。


敏感词提示

这个算是一个有用的更新。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2_17-06-20

比上来就生成失败然后把输入都给删了强多了。

等有机会把「领导」这个黑名单词汇出个图。


出图精度大幅下降

这是水下吗?这是游泳吗?这游泳馆为啥有海豚?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3_23-12-58


画蛇添足问题明显

这狗熊脸哪里来的?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4_00-14-20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整体场景多余内容变得特别多。这导致整体输出变得非常的不可控,如果想要做内容的话,很有可能因为不必要输出乱跑导致完全跑题。

比如,这是更改前的输出: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7_16-12-04

这是更改后的输出: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7_16-11-53

很明显更改前,输出的内容很干净很稳定,但更改后,就非常过分的自作多情了。

准确度也变得更差了,带着雨帽还能露出双马尾这种错误,在更新之前是没有的。

这玩意就是明显的「画蛇添足」


单个会话出图数量有上限

限流。

每次对话能输出的图片数量被限制到了20。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3_22-27-29

玩不起了呗。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4_21-15-39

但并不是精确的20个,触发条件不详。


某些场景下会只生成一张图,而不是之前的四张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4_20-13-33

虽说是因为带输入中指定了「一个」。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4_21-17-37

但是输入里如果带数字的话,有可能会被识别成一个。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6_13-21-01

触发条件的细节不确定。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5-04-24_21-44-17

好歹还是做了个最多一次20个的限制。


结论

线上工具用着就是这么难受。

这反而让我想起了10年前的某个工作内容,项目是在微信上做公众号,比起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不需要在手机上另装APP就可以做推送(说实话当年很难绕过安卓手机上的各种流氓应用互相杀进程,所以自己做APP死路一条),结果做了几年之后,微信大幅度砍了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导致整个项目都报废了。或许这辈子能有个机会写一个生涯回忆录写一些相关内容,但估计没有那个机会了。

The post 豆包“偷偷”“更新”文生图功能 first appeared on 石樱灯笼博客.

【公园经营模拟】比赛日!

今天上海市城市业余射箭比赛在公园举办,大约是100人左右,我们只负责场地和周边服务,因为是体育局打招呼,所以场地费只收了3000块,场地这方面基本是亏本借出。 不过我们自动售货机的战绩非常喜人,在场地旁边的今日收入900元,在游客中心的收入350元,加上香肠贩卖收入600元,这方面收入就接近2000元! 比赛的承办方和裁判组今天频频出篓子,我在场边也是听选手们怨声载道,幸好对于周边配套服务,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没必要社交

好友开了个小红书,问我如何彻底关闭「社交」功能。我很纳闷,不需要社交功能干嘛要用小红书,随便找个没人互动的平台发发内容得了。

不,他觉得又需要被人看见,但又不希望有社交。

行吧,但似乎也有点合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非常反感使用网易云音乐,因为我并不喜欢它的评论互动功能。这种不喜欢就好像是你养了一只猫,但是这只猫可以随便被别人摸,甚至有的人跟它互动得更亲密。所以「讨厌社交」就变成了一个最表象的外在,但它没有被推回内核。

所以当我开始用Spotify时,我会因为它没有社交功能而感到清爽。当大家聊起用什么音乐软件时,我在介绍Spotify时,也会特别加上一句「因为没有社交」。朋友听到这句话的反应,跟我听到朋友给我说想用小红书但不希望有社交功能是一样的——这是个什么标准?

因为这个结论很难推回至一个底层原因,所以只是流于表面的「没必要」。如果遇到一个非常喜欢社交功能,且容不得别人半点「否定说辞」的人,还会觉得我在装什么高级。同样的,这个人之所以会这样跳脚,也是因为在一个流于表面的地方错误地加工了结论,从而认为自己的品味被羞辱了。它要推回到内核,有可能扯出更多的「他为什么会对一些特定的观点冲突如此敏感」。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不希望社交属性的人都是因为有一个深挖的底层原因,因为「没必要」。反过来,一些人也会简单地将自己的不希望归咎为「没必要」,所以双方都没有要从黑箱出来坦诚相待的意思,也没有必要继续追问。

所以我在这里依旧拿这个好友举例。他想用小红书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的摄影作品要比小红书上大多数摄影博主要专业,所以可以将小红书作为一个发布平台。但不希望有评论功能,是因为他不觉得大家能看懂自己的作品,他只希望那是一个备档作品的地方。

「不是,你找个硬盘保存不一样吗?」

「因为我觉得你有句话说得很对,既然是作品那其实还是希望被看见的。」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显然这四个层级他只能接受到第一层,他甚至假装自己不需要赞美,因为他可以随时说服自己比起那些「大多数」,他的作品是更「高级」的。当我和他讨论为什么不希望有评论的真正原因,他其实无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被质疑和被否定,所以他用了一个非常美妙的词来定义这一切——「我觉得没必要」。

于是我们开始了一个关于「社交关系」的漏斗搭建。


第一层,任何人都可以看见,言论无代价。

  •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任何层级都可以进入;
  • 他既然在追求被看见,那他其实很难挑选谁看见自己;
  • 在无法筛选用户时,就意味着评价本身也是不可控的,喜好标准不同,也会导致作品本身对外的评价出现偏差;
  • 作品本身也存在「沉默螺旋」
    • 多数人表达相同观点,人们更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只有少数人表达相同观点,就算大多数人持有相同观点,人们也不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多数人表达相反观点,人们就算不同意相反观点也不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除非有意识地控评,否则评论本身会因为正反观点的数量而出现偏差;
  • 在表达者周围未形成乌合之众之前,评论区的不可控性更强,负面评价仍需要当事人个体对抗,甚至有时外部已经形成了反对表达者的乌合之众,其对抗难度更大;
  • 例如:关闭评论/匿名评论;

第二层,言论有代价。

  •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任何层级都可以进入,但有「代价」;
  • 我把第二层称之为「夹层」,因为它还没有完全脱离第一层的不可控;
  • 但如果言论存在代价,比如表达者周围已经形成乌合之众,个体想要反对表达者就意味着个体和乌合之众进行对抗;
  • 「我知道你是谁」,就意味着言论本身指向了「你有被暴露身份的代价」;第一层不可控的核心也在于「匿名」;
  • 例如:手机号码/实名制注册;

第三层,捧臭脚。

  • 被看见——被赞美,谁不喜欢被赞美啊,除非他午夜梦回想起这种赞美是自己安排的;
  • 乌合之众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自己抱团维系潜在规则,即如果我持有相反观点,就有可能会被踢出局外;
  • 大多数人希望规避冲突,所以被纳入群体时,会获得更强大的集体认同感;
  • 捧臭脚是一种生存模式,也是最不需要进行思考的条件反射式的惯性逻辑;
  • 例如:虚假评论、互动、粉丝群;

第四层,我是最特别的。

  • 被看见,赞美是权力集中的附属品;
  • 邪教组织最核心的不是「邪教头目」,而是其座下的「干事」,干事意味着拥有实权,但同时听命于上一级,即1-7-49-343-∞的金字塔结构;所处层级的资格会让集体认同感内部出现阶级划分,从而源源不断地从内部制造以冲突维系的活力;
  • 「干事」不会违抗、颠覆头目的存在性,反而会因为头目的点名而获得「特别感」;
  • 自我认同的「权威感」。当评论被长期切断后,反向利用沉默螺旋,也可以制造形式上的「权威感」,即如果我贸然评论会不会显得我很无知(参见《高台教化与下流三俗》);
  • 当「权威感」形成后便可通过「当爹」的方式将自己和个体之间拉开距离,形成权威——神圣——乌合之众的结构;
  • 例如:直播对谈/粉丝线下见面会

好友问我,这不就是日本地下偶像出道的流程吗?对啊,但这个流程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出道」。「没必要社交」卡在了哪一层,就去上下两层寻找解决方案即可。

例如自己无法接受质疑和否定,即卡在了第三层,要么就去搭建第四层的结构,就像好友想要公开他的摄影作品一样,他希望被看见,但不希望被「不懂的人给玷污」,那要么就从一开始搭建一个大家都只会说好话的组织,只要能骗过自己也未尝不是件美事。

要么就去接受第二层的结构,即允许他人评论,但可以同时保留让对方付出代价的方法,比如对讽刺自己作品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这么有想法,看看你的作品。」

层级之间没有高级与否之分,顶多就是「管理难度」的区别。并且,关闭评论也不意味着是「错误」。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没必要社交」都意味着卡住了,也有可能是最最开始的「不想被看见」,若成立也无妨。

同时,还有另一个核心还未提及,即「表演」。越是刻意追求或规避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里的某一个层级,就越是有「表演痕迹」。所以「没必要社交」或许也是表演的一部分?

关于这一部分,下次再聊。

外婆的家就是个变形金刚

当年今日

小时候我觉得外婆的家就像一个变形金刚,什么都有,什么都齐全。为什么说那是变形金刚呢?因为那个屋子就只有10个平方。

厨房和厕所都是公共的。厨房在一个长条空间里,每户人都有自己炉头的位置,每户人都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水龙头。厕所里几乎没有私人的东西,在我的记忆之中,那个厕所永远都是挺恐怖的。灯光很恐怖,下水道很恐怖,墙上很恐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下水道会这么个设计法,可以这么说,那是一个明的下水道。地面的水从一个洞洞里流出去。水流的通道永远都是一个明渠。那个明渠有各种我觉得恶心的东西,甚至我还在那里见过新生的小老鼠。如果在厕所里面遇到蟑螂老鼠蜘蛛之类都很正常。那个公共的厨房,实际上在我记忆之中,我已经不记得屋顶是怎样的了,但我猜应该是黑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不是烧柴就是烧煤,没有任何排风设施。如果一起煮饭,可能超过5个炉头同时在工作,可想而知,那个环境有多么的乌烟瘴气,有多么的热,有多么的呛,但同时,各家客户的饭菜都从那里飘香出来。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外婆经常呆的那个地方,条件实在很恶劣。

为什么说外婆家是个变形金刚?从面积上算,那个房间就那么大。正常情况下,那里只能摆得下一桌,但是遇到某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外公的生日,又或者是过年,家里一桌不够,那么他们就会把床板掀开,把里面的东西清理,在床的那个位置再摆一桌,如果两桌还不够,还能再开一桌小的给小朋友们。想想都觉得很不可思议,10个平方的区域,怎么能摆得下那么多呢?而且摆得下那么多意味着那么小小的空间里,可能有超过30个人。为什么那个床能轻易的掀开呢?因为实际上那就是在几张桥凳上面放床板。从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式的床,那只是一个临时搭建拼凑的东西,但实际上一直在我的心目中,那就是外婆家的床。小时候我跟表姐经常在床上蹦蹦跳跳,老是喜欢从床后面的八仙桌跳到床上。即便这么捣蛋,大人们从来没有担心过那个床会出现任何状况,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搭建床非常的自信。

桥凳之间肯定会有很多地方,所以通常情况下,那里都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几乎可以这么理解,那个床实际上是实心的。但那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呢?我想不起来,我也没什么记忆,因为其实拆床的概率不太高,但我总觉得拆床的时候总能找出一些好玩的东西。比如有可能在里面翻出一些表哥表姐十几年前留下来的玩具。至于那个东西为什么会在那个地方,估计大人们也说不清了,反正他们只知道那些东西用不着,然后就塞里面去了。每次拆床,如果我在场的话,我都会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活动。拆床是让我快乐的,意味着很快晚上就有很多人过来吃饭,然后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我只是个小孩,我当然开心,但估计外婆不是这么想的,因为这意味着她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要准备那么多人的饭菜,而且允许她施展拳脚的地方,那个公共厨房又那么小。可想而知,在准备的时候,她可能会紧张、焦虑、脾气暴躁。我作为一个小孩,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打扰她。为了能在10个平方的小屋子里放下三桌,我们还要把可以移动的酸枝椅子都暂时搬到公共走廊上。对我来相说,家具的移动又给走廊增加了一个好玩的地方。热闹的宴席过后,绝大部分人都轰然散去,留下来收拾的通常只有外婆一个,或许她的女儿们也会帮忙,但外婆肯定是那个收拾的主心骨。我们这些小孩,只觉得快乐的日子过得太快,还没玩够就要分别了。

小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把外婆家的小跟穷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旁边的那些街坊,屋子也不比我们好到哪里去。我们住在公租房。我们能住上公租房,外公外婆已经非常心满意足了,因为在那之前,他们没有过自己的家。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现在我依然觉得那是我的家,那是一个给我留下了很多快乐回忆的地方。

天然气热水器国补下单

Photo by Risa / Unsplash

前些日子家电国补线上线下宣传的如火如荼,但是一直觉得国补这个东西好像我占不到啥便宜,因为我暂时没有任何更换家电、手机的想法。

但是老天爷似乎都要推波助澜让我去凑凑热闹——家里的电热水器忽然坏了。

是的,但是其实也并不意外,这台和这个我们家房子同样年纪的万和热水器服役已经十多年了,其实也就这两年开始慢慢有些小毛病,这个时候即便坏了我也不觉得意外。

其实也叫不上坏,热水器的错误码为E1,是点火器故障,去年还是前年开始就出现过几次,我拆开打磨了一下点火器的头子后其实就好了。不过我妈说干脆让这个老家伙退役算了,修来修去的也麻烦。

线上的热水器品牌五花八门,如海尔、美的、万和、樱花等等。不过价格在一片绿色国补到手价的标签下显的尤其划算。16L带增压、水伺服的一级能耗的机器线上基本上只要1100-1300左右,二级能耗就更低了,基本都在1000以下。

我也去线下的实体店看了一下,因为保护线下市场的缘故,线上线下基本上不会售卖同型号的机器,不过同配置参数线下始终要贵个几百,毕竟像是京东、淘宝这种平台还有平台优惠不是。

而且线下不卖一级能耗的产品,不知道为啥。

刚开始的时候我选的美的、海尔的牌子,后来我妈提醒让我看看万和,这才了解到万和才是国内专业做热水器的,而且我们之前那个台服役十多年的热水器也是万和,后来安装的师傅也认同了这个看法。

我最后选的是万和的F9DMAX ,各种优叠加下来价格如下,性价比相当高,国补真的没毛病。👍

  • 商品总价:¥2199.00
  • 运费:+ ¥0.00
  • 商品优惠:- ¥110.00
  • PLUS专享立减:- ¥8.80
  • 以旧换新:- ¥130.00
  • 国家补贴:- ¥390.04
  • 实付款:¥1560.16

产品主要参数如下。

  • 16L水量
  • 国家一级能效
  • 水伺服
  • 下置风机
  • TSI 210% 增压
  • 8年质保

其中我体验下来,各项参数参考的优先级为,排前的我认为重要性更高:

  1. 质保:热水器强制报废是8年,现在几乎都是8年质保了,不过也有5年的。
  2. 能效:国家一级能效每年能比二级的少个1000块左右,我感觉还是相当重要,就是会产生冷凝水,需要有排水的地方,但是这个水量很小,我没观察过,但是估计和空调差不多把。
  3. 水量:我们家之前那台是13L的,有两个地方同时用水时,水量会变的非常小,十分影响体现。
  4. 水伺服:这个其实就是控制水温的,保证多地同时用水时的水温恒定,之前那台没有这个功能,经常厨房用水后洗澡水温度会忽然变凉,很不爽。
  5. 下置风机:相比于上置,下置风机因为做了密封,噪音真的小了非常多,以前那台上置的一开,我在卧室都能听到动静,现在站在旁边都不容易发觉,还得用眼睛看热水器面板。
  6. 增压:之前想着带这个增压会不会让多个地方用水的时候水量变大,其实不会,这个因为热水管、烧水量只有那么大,同时经过的热水是恒定的,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复式楼层可能感知会明显很多。

最后,还要注意上门安装的费用,一般情况下安装人员上门安装是不收费用的,但是他们只会免去箱子内所有材料的费用(毕竟那是你已经花钱买了的),如果需要使用额外的材料是需要另外付费的,但是一般品牌放会明码标价。

我这次因为是替换旧机,原有管路什么都是现成的,没有用他们的任何材料,所以师傅上门安装好后就能直接使用,也没做任何推销和歪心思,没出任何费用,体验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家的情况师傅说如果冷热水管安排到位,其余材料用他们的费用也只会在100多一点,也不算太贵。

另附我这次整理的热水器型号清单。

漱石枕流(十二)

四月,
春雨润物!

出眠

中旬,本想看下俩草龟的冬眠情况。
没成想,一挖就把它们都给挖醒了!
得啦,直接出眠呗!

其实也差不多了,毕竟这段时间里,阿芗的温度一直维持在20-30°C之间!
已经非常适合翻缸乌龟出眠了。

龟缸

月初,趁着俩龟还没出眠,便把周转箱给改造了下:

新增了顶部的遮蔽跟水区中下层的隔板。

方便乌龟躲避、遮阳、出水换气的同时,也与晒背的隔板形成高度、距离差,来回间让它们多运动!

挂壁定植篮新增根系发达的薄荷,长势喜人,蛮是茂盛!

鱼苗

从上月起,国斗便进入繁殖期了,只是还没繁育成功。
直到这月中旬,才收获第一批国斗鱼苗,可惜只及时捞起十来条……剩下的估计被大鱼净化了!
然后,这几天又喜提第二批鱼苗,赶紧捞出!没捞到的那些,便靠它们自己的求生欲!

绵绵雨季,宜万物生长!

一点点展开我的 macOS

Core

Alfred 是我的应用启动器,感兴趣的朋友可看:2024 Alfred 5 基础设置和 Worklfow 推荐Shortcutie 可以利用私有 API 为 Shortcuts 提供丰富的系统级扩展动作,配合 Alfred 使用更佳,我最常用的是「通知清理」。

我长期订阅 Setapp,这是一个软件打包订阅服务,所有在该服务内软件后会加一个星号*

DEVONthink 是资料管理的核心,大部分内容使用 Typora 编辑(PicGO 为图床),其他资料的格式主要为 PDF、Doc、Markdown 和 Html。浏览器插件 Obsidian Web ClipperSingleFile 可以快速收集信息,然后使用 Hazel 自动转入 DEVONthink 中。我选择在数据库中尽量储存复述和重新理解过的资料,少储存源文件,这样能减少数据库的大小,也让内容更聚焦。Apple mail 中的邮件可以直接拖拽到 DEVONthink Inbox 中归档。数据库通过 Dropbox 同步。

我使用 PDF Expert 阅读 PDF 文件,MarginNote* 阅读需要记笔记的 epub 文件,高亮和笔记可直接导入 DEVONthink。不需要笔记的 epub,则用 Calibre 阅读。

Apple Calender 和 Things 3 用于日程和项目管理,配合 Dato* 在 Menu bar 中快速查看信息。Things 中的项目可以直接拖拽到 Apple calendar 中。

进入工作状态后,我会用 QSpace 替代 Finder 管理项目,用 Bookends 管理文献。以前一直用 Zotero,DEVONthink 4.0 加强了和 Bookends 的联动,我便转而尝试了它。

使用 Sublime Text 查看代码,用 RStudio 和 VSCode 进行数据分析。TablePlus* 和 Delimited 可以更方便的查看数据。

使用 Librewolf 一年多,还是回到了Chromium 内核。目前,Brave 是我的主力浏览器,并使用 1Password 管理密码。作为 Kagi 的忠实用户,我一直对 Orion Browser 有很高期待,每隔半年会试用一次,但至今没优化到能做主力浏览器的程度。近期最喜欢的浏览器插件是 Sider,结合了 POE 的 AI 对话功能,和双语翻译、Youtube 字幕翻译、网页总结、PDF 翻译总结… 另外,Sider 挺适合 1-3 人合租,价格不错。

我习惯使用 RSS 订阅内容,FreshRSS 是我的 RSS 管理器。Reeder 则是我的阅读器,可以直接订阅 FreshRSS 中的内容。

WordPress 被用于搭建博客。每隔三个月,会用 SiteSucker 为博客做二次备份,能够异步下载网站的网页、图片、PDF、样式表等文件并重建站点目录结构。其他自托管服务可见这篇 Blog

Menu Bar

我使用 Bartender 管理 Menu Bar,将其折叠成三个层级,「常驻可见」、「隐藏」和「后台常驻」

常驻可见:

  • DEVONthink Extra:用于快速记录笔记。
  • Dropbox:云盘同步中枢。
  • Trickster*:可以查看近期使用的软件和文件,并支持查看 DEVONthink 内最近查看的文件,和 Alfred 联动。
  • LookAway:非常漂亮的休息提醒 App,有干眼和坐姿提醒,能设置一些场景下不启用,如游戏、视频和会议。
  • Dato*:快速查看日历信息,有全屏的会议提醒。
  • Squirrel: 输入法。
  • DisplayBuddy*:研究所的电脑是 1080P 的,这个软件能启用 HiDPI 分辨率,略微提升显示效果。
  • AIDente Pro*:电池健康管理工具。Apple 官方的电池管理工具被我隐藏了。
  • Alcove:最接近 macOS 原生的动态岛功能,简单舒适,没有多余的功能。
  • One Switch*(偶尔):我使用它的两个功能,「保持开机状态」和「擦键盘屏幕状态」。
  • Gestimer 2:交互很舒服的番茄钟应用,通过拖拽设定时间。

隐藏(点击 menu bar 可显示):

  • Bettermouse:用于替代罗技的鼠标管理软件,兼容我目前使用的两款鼠标,可设置快捷键。
  • PicGO:图床工具,接入 Typora。
  • Copy ‘Em:非常棒的剪切板软件,交互非常合理流畅,工作中需要的小功能它基本都有。
  • Supercharge*:系统增强工具,提供数十种可选功能,用户可按需开启,无需额外脚本或插件。
  • MagicQuit:自动关闭长时间未使用过的软件。
  • 1Password:交互体验最好的密码管理软件。
  • PopClip*:选中文本即显工具条,可以快速检索和翻译内容。安装插件后,只要能选中文本的内容,都可以剪藏到 DEVONthink。
  • ScreenMemory:通过定期截屏,保留用户的操作记录。与 Rewind 有一些相似,交互没有 Rewind 舒适,但功能够用,价格实惠。

后台常驻(完全隐藏):

  • Mission Control Plus*:为 Mission Control 设计的增强工具。
  • Hazel:完成各种自动化文件管理。
  • Codepiper:自动复制短信中的验证码。不要买 app store 版,功能不全。
  • Bob:macOS 上现阶段体验最好的翻译 & OCR 软件。
  • CleanShot X*:截图软件。
  • Magnet:窗口管理器。
  • Shareful:优化系统共享菜单。
  • iPreview:增强 macOS 的 Quick Look 浏览功能。
  • Mounty:将 NTFS 分区重新挂载为读写模式,实现在 macOS 下对 NTFS 卷的写入支持。
  • Key Maestro:大的macOS自动化工具,很多 Supercharge 的功能都可以用它实现。
  • New File Menu:优化 Finder 菜单栏,快速创建新文件。

其他

线上会议之前,我习惯用 Hand Mirror 检查一下摄像头状态。会议中,Presentify 能帮助我在屏幕上做标注,KeyCastr 则能显示实时使用的按键。

比较简单的思维导图,会用 MindNode* 绘制,复杂的则使用 Kinopio

BetterZip* 是我最喜欢的压缩文件管理器,它可以在不解压缩的情况下查看压缩文件的内容。

Clean My Mac*:垃圾清理、恶意软件扫描、应用管理… 确实比 OnyX 体验更好。

FoxTrot Search:很好用的本地全文检索工具。

Chatwise 是我觉得目前最好用的 AI 聊天软件,功能添加的很克制,没有变的很臃肿。

Renamer* 是批量重命名软件,稳定,清晰。

最近开始用 Mela 记录菜谱,用 Tripsy* 规划旅行计划。

Steam:最近很喜欢玩电脑上的桌游,比如展翅翱翔、猫与花毯等。

Darkroom:不知不觉用了 10 年的修图软件。

我使用 Squash* 和 PDF Squeezer* 压缩图片和 PDF 文件。

Permute* 转换音频图片格式,用 Downie* 下载视频,使用 Elmedia Player* 观看视频。

Picture View:一款轻巧快速的 macOS 图片浏览应用。 体积小巧,方便快速的查看图片,不产生缓存,适合作为默认看图应用。

Affinity 系列软件:制图三件套。

Spotify:听音乐。

未曾踏足的小径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1张图片

今年除了入坑摄影圈,在此之前还入坑了骑行圈,虽然最初目的是将其作为上班的通勤工具,但在下班之余 RC100 便是放松自我的奇妙之物。

下班稍早,天气正好,骑车前往公司附近的艾溪湖湿地公园,这里是众多跑步、骑行、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今天不是休息日,只有少数下班来此散步的人。穿的裤子比较宽大,为了防止裤脚卡到自行车,特意买了两条束脚绑带将裤脚固定住,这样骑行起来就方便许多,没有追求速度,我喜欢的是一边骑行一边欣赏两边的风景,观察路上的人。

来过艾溪湖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比如公司组织徒步,和女朋友散步,带着相机来记录风景,再或者像今天这样下班之后骑一会儿车,原本以为一样的风景来几次之后会变得乏味和无聊,但今天骑行时误入一条未曾踏足的小径,欣赏到从没见过的风景,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它始于一个分岔路口,一直往前延伸,便到了艾溪湖大桥底下,骑过去时看到许多在这里拍照的女生,因为在这个角度下和艾溪湖大桥拍照,正好可以将桥拱作为兔子耳朵,显得十分可爱,这里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打卡点,匆匆骑过,在巨大的桥墩下面,十分开阔和安静,也是一处值得拍照的好地方,因为骑着车便没有停下来,继续往前,湖面上架起延绵不绝的木桥,与远处的夕阳交相辉映,很遗憾,又没有拍下来。

从那条小径出来之后就是公路,沿着路往住的地方继续骑行,路上仍然在回忆刚刚看到的景色,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右边的小径,还会不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呢,会不会后悔没有选择另一条呢。突然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选择,早上出门便开始选择,坐地铁还是骑自行车,选择前者可以在通往地铁站的途中看路边的风景和人,随时用手机记录,选择后者,虽然也能随时停车欣赏,但显然没有那么方便,不管选择哪一种,都会有所遗憾。

今天骑车,可能遗憾没有带相机,遗憾没有带着相机沿着湖边慢慢走,不管是湖边野餐的女生,还是湖边钓鱼的男生,亦或是路上散步的老人、小孩,都可以慢慢记录下来,骑着车便只能短暂停留,拿出手机简单地拍几张,再心满意足地离开。处处充满选择,时时都有遗憾,但正如雷军所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更美丽的风景永远在下次。

用发朋友圈的话结束今天的内容,上班哪有骑车好玩。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2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3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4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5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最先出现在印记

FCS 病友故事:为自己的 FCS 代言

Scott 是我的FCS弟兄。他今年 45 岁,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自从被诊断一来,一直积极的为FCS病友代言,呐喊。感恩! 在下面的视频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症(也就是 FCS) 的抗争故事。

杂记之20250425

前几天在爱奇艺上看了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故事情节紧凑,画面精良,郭靖、黄蓉、华筝三位角色演得都不 […]

Windows 电脑使用 Obs Studio 录制各个网站视频/桌面画面教程

我分享这个 flow 是因为我有分享视频中片段的需求,但是又不想用相机拍摄,相机拍摄效果可能也不好。下载下来再裁剪又太麻烦。尤其是我喜欢看车祸警示录,有时候看到某些事故非常搞笑,我就用这个手段录制下来,视频可能就10s,30s,然后再微信分享,就很 nice 了。如果是分享10min的完整视频那种,就不如直接贴链接,或者直接下载下来再分享,不需要使用本文方案进行录制。

前言

你是否会因为难以下载 YouTube, X(Twitter), 小红书, Instagram, 微博 之类的网站上的视频而发愁呢……虽然下载这些网站的视频大多都有在线工具或者命令行工具,可以在 GitHub 寻找。

但是目前经过我的日常使用,小红书和微博上的视频资源不是很轻松就能下载下来,或者下载用时很久,还可能下载下来文件太大(比如下载时无法执行码率和分辨率),不利于再次分享。

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使用了 NVIDIA Geforce Experience,但是这个只能录制屏幕的完整内容,如果想要录制屏幕当中的某一块区域,英伟达这个软件就不行了。

于是转而使用 Obs Studio。下面这段介绍来自 DeepSeek V3

OBS Studio(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是一款免费开源的跨平台直播和录屏软件,广泛用于游戏直播、教学演示、视频创作等场景。以下是其核心特点:

1. 核心功能

  • 多场景切换:可创建多个场景(如游戏界面、摄像头画面、PPT等),直播时实时切换。
  • 来源组合:支持添加窗口捕获、摄像头、文字、图片、浏览器、音频等元素,自由布局。
  • 高性能录制:支持高帧率(60fps+)、高分辨率(4K)录制,输出为MP4、MKV等格式。
  • 直播推流:一键推流到Twitch、YouTube、B站等平台,支持RTMP协议。

2. 技术优势

  • 低延迟编码:内置x264、NVENC(NVIDIA显卡)、AMF(AMD显卡)等硬件加速编码器。
  • 音频控制:多轨道音频混合,支持降噪、增益等滤镜。
  • 插件扩展:通过插件支持虚拟摄像头、字幕、特效等扩展功能。

3. 适用场景

  • 游戏直播:捕获游戏画面+摄像头叠加,实时互动。
  • 网课/会议:录制屏幕+PPT演示,或虚拟摄像头接入Zoom/Teams。
  • 视频创作:录制教程、剪辑素材,支持后期音频分离编辑。

4. 跨平台支持

  • 支持Windows、macOS、Linux系统,界面简洁但需一定学习成本。

5. 注意事项

  • 硬件要求:高清直播需中高端CPU/显卡,建议提前测试性能。
  • 学习曲线:高级功能(如音频路由、动态滤镜)需查阅教程。

官网下载:OBS Project
社区活跃,遇到问题可通过论坛或GitHub快速解决。适合追求高自由度、零成本的用户。


我在使用 Windows 11 电脑。安装好 Obs Studio 之后,打开软件,进行初始化配置,我不直播,所以只进行了 recording 录制相关的初始化,最后 apply settings,应用设置。

添加源。我拿录制B站车祸警示录的视频举例,使用 edge 浏览器播放B站视频,那么来源选择【窗口采集】,选中正在运行的 edge 那个窗口,标题前缀是 [msedge.exe]

obs 添加源.jpg

如果不想录入当前电脑麦克风的声音,请将 Mic 给静音。

B站视频采集.jpg

此时会录制整个窗口的画面,如果想录制视频播放区域,需要添加一个裁剪/填充的【滤镜】,如下图,设置好距离左,顶部,右,底部的像素数量关闭即可。

obs 滤镜裁剪填充.jpg

最后再点击【开始录制】,同时播放 edge 浏览器窗口的视频,在视频结束时(或者你想截取的视频片段刚好结束)点击【停止录制】。

最终录制视频呈现的质量,设置项在 【设置】->【输出】->【录制】->【录像质量,录像格式,视频编码器,音频编码器,音轨】等配置。

建议录像格式使用MPEG-4,方便传播,比如微信就可以直接预览 mp4 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