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读书记1542】阿托·帕西林纳《遇见野兔的那一年》
第二次张紧链条
当年今日
- 2025 : 第二次张紧链条
- 2024 : IPX6个屁
- 2023 : 多余?
- 2022 : 感受我的骑行
- 2021 : 我还在消消乐
- 2020 : 四行四列的小网格
- 2020 : 折腾md阅读器
- 2019 : RUN NOTE
- 2019 : 断网时
- 2018 : RUN NOTE
- 2018 : 败家履带版米兔积木机器人
- 2017 : 抠门成性
- 2016 : 基本属性
- 2015 : 妈妈
- 2014 : 认真做事
- 2013 : 推衫&卖歌&博同情
- 2012 : 高兴地消费去
- 2012 : ADR真的回来了
- 2011 : WM27前夜
- 2010 : 清明狂想
- 2009 : 走了,都走了
- 2008 : 三重惊喜
- 2007 : 不安
- 2006 : Without Electricity, We have Another Sky
- 2005 : 集体的力量,我感受到了
不知不觉之中,我跟修单车这种事情干上了,实际上我也没修什么,就是只是在折腾那个链条而已。估计让我真的发狂的是那个刹车,无论是前轮的钳刹,还是后轮的抱刹。如果那两个玩意真的出了状况,我就真的要请大师出马了。
上周三小破车的第二次测试,还不到600米,在深粮物流门口就挂掉了。我知道肯定要把单车的后轮螺母重新松开,然后再次把那个张紧螺母调紧,但我实在没什么时间了,因为周四晚上就得离开,周一又遇上一个月末日,周二是固定的跑步,所以我也就只能周三去进行这个维修。维修到底要花多长时间呢?之后我还能不能进行第三波小破车测试呢?还是说如果维修完毕以后,天色已晚,我也就只能把小破车放在那里,等一周再去做测试。为什么我要这么坚决要进行这个测试呢?因为掉链了第1次,掉链了第2次。这两次以后,我看了很多,问了很多,想了很多。因为这些很多,我就有一股劲,我觉得在知识层面,我已经积累得足够多,所以我必须在实操的时候把这个体现出来。
第二次掉链之后我入手了一个15的呆头扳手。之前那个呆头扳手是双头的,一个13一个15。现在我确认我要的是15,之所以要买一个新的呆头扳手,是因为之前那个不知道什么东西配过来的实在太短了,不好发力。我的技术又太差,用活扳手的话很难卡得紧那个螺母。卡不紧那个螺母又强行发力,最终结果就是螺母被我搞滑丝了,试过一两回以后,我已经不敢继续下去,因为一旦滑丝,把那个螺母搞变形了,即便梅花扳手到了,也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螺母已经不是螺母应该的样子了。这次买的梅花扳手,我图便宜,所以就选了一个短了两厘米的。15的扳手一边是开口的,另外一边是梅花的,梅花扳手更好发力,但我不确定那个螺母是不是已经被我搞变形了,梅花扳手能不能套上,结果发现梅花扳手实在太好用。开口的呆头扳手有时我也会害怕,没卡好,卡歪了,但是梅花扳手,完全没有这种焦虑。之前我觉得我已经把后轮的两个螺母尽力锁到最紧,但结果梅花扳手套上去以后,几乎可以这么说,比较轻松地就把它们给拧下来了。所以这是不是得出一个结论,之前的那个小呆头扳手的确没办法让我使出足够大的力气把螺母上紧。
除了入手新的呆头扳手以外,我还入手了几个M10,1毫米牙距的法兰螺母。收到那个法兰螺母的时候,我觉得那要比现在自行车轴上的那两个短一点。我不确定自行车上的那个到底是9.5还是10。如果是公制的话应该是10,这个小破车的轴为什么要搞个英制呢?从这个层面考虑的话,不应该用9.5。新买的那几个M10螺母法兰螺母是不锈钢的。我没想过要替换掉原装的螺母,我知道原装的螺母外面还留了一段螺柱,我打算在那段螺柱上套上新买的不锈钢N10法兰螺母。双重螺母的话可以让螺母松开的概率降低一点点,但前提是我买的M10螺母是合适的。如果那根螺柱真的是M9.5。估计我这个M10的螺母只会制造更大的松动风险,颠两下估计就下来了。
跟第一次张紧链条相比,第二次我就显得比较轻车熟路了。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把张紧螺母上紧了以后,我就用活扳手敲了一下链条,感觉那个绷紧的状态的确是要比上次好些,从那个张紧螺母进深的幅度看来,比上一次又拧进了大概一个螺母的位置。
把链条张紧了以后,我拍了视频给网友,但是不巧,他估计又没空给我答复。我把可以做的都做完了,发现还不到18点30,所以我就拿了个衣服,开始进行小破车的第三次测试。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什么情况?
前些天听大姐转述的消息,说是有个堂妹在城里被人杀害了,异常震惊,是什么人才会做出这么恶毒的事啊?!
我们家与这位堂妹家像是祖爷辈是亲兄弟。我与这位堂妹差了好几岁吧,平时接触不多,只记得这堂妹像是天生视力不太好,小时候看字都很近,后来长大了去学了按摩,开了一个盲人按摩店还是什么,据说生意还挺好。可能是得罪了谁吧?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记得今年过年的时候见过一面,打了个招呼,没想竟是最后一面。
母亲不住的念叨:就不该去学那啥按摩,害人的很……本就不太兴旺的家族雪上加霜!
官家也没公布消息,具体情况仍未得知。转天有旁人说凶手抓到了,是其店里员工,已在附近宾馆服药自杀…艹,说你特么到底是图啥?!
故乡老家讲究是全尸入土为安,但估计只能火化了!愿逝者安息,早登极乐!
(题图转自:nativecamp.net)
20250402
再赞叹一下 Apple Classical 的聆听指南,今天再次对着它在音响上完整欣赏了一遍阿巴多指挥,阿格里奇版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 Op. 11),我确定这个版本在我心中比鲁宾斯坦那张黑胶放的更好听。第二乐章浪漫曲太动人了。
中午发现了一家好吃店,甚至可以取代我心中神店之一“闽南王记”。名字我没记住,就在公司斜对面新的写字楼下。刚开业人山人海,没吃成。今天去的时候 Joey 也在吃,从他那里看到了居然有闽南牛排三件套,还是隐藏菜单,只能美团或者点评下单,好吃😋。

下午收拾了办公室,角落腾出了一个大空间,为新买的小沙发做准备。三点后有朋友来访,聊了好多。
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转帐了,正式成为 Q 的合伙人🎉。
童年的花园
人们会在成年之后,努力地复刻童年的那个花园,因为那是他最熟悉的,也是安全感的来源。
安全感缺失症,几乎都能回到「童年」寻找出苗头。童年就好比是一个从早玩到晚的花园,或许在里面种着一棵高大的树。每次玩时,都会被这棵树裸露在土壤外表的树根绊倒,但是并不妨碍这棵树在我们记忆里的模样。成年之后,我们开始重建这座花园,那棵常常绊倒自己的树,也成了熟悉和安全的一部分。
如果那棵树代表的是「父亲」这个符号,就解释了一些童年在父亲高压下长大的女孩子,在成年恋爱时,也会潜意识地寻找跟自己父亲类似的男性。
正是因为有这座花园存在,人们才有了「重建」的规划图——是要重新寻找那棵树、还是改成别的替代、或是亲手斩断那些盘根错节的根茎,让自己从束缚之中获得自由。
——《写在2025年新年之前》
这个话题我一直留着,是因为播客其实做过相关节目,所以几乎把想要表达的都说清楚了。但这个话题本身是个非常庞大的内容,也是最近正在系统性提及的「安全感缺失症」和「主体性」里的一部分。
童年的花园,即我们在童年时期最熟悉的「场景」,在成年之后,我们会无意识地复刻这个让我们感觉到熟悉和安全的花园,一旦形成「固定思维」,就会出现前面提到的「安全感缺失症」,甚至是更严重的人格扭曲。
所以,有意识地重塑「成年人的花园」,一方面是有意识地识别自己的「固定思维」,另一方面是避免自己在同样的坑里不停摔跤——当然,叫醒当事人也并不意味着是好事情。所以其核心是每个人在重塑花园的过程中,本身是拥有选择权的——而不是把一切责任都丢给原生家庭,认为是它导致了后半生所有的不幸。
角色替代
角色替代是「安全感缺失症」里最常见的模式。
举例一个现代人的「通病」——父亲缺失与父亲的替代。父亲缺失不仅仅是指父亲的缺席,比如单亲家庭、父亲早出晚归、经常出差等等,也有精神上的缺席,例如父亲沉默寡言,在家庭里的存在感本身非常低。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是「被动缺席」。
有研究表明,当代高中生将父亲作为倾诉对象的排序,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之后。这种「缺席」更像是当事人自己造成的,无论是怎样的理由,比如父亲情绪失控、无法交流等等,这种被动选择,都会导致原本应该由父亲提供的情感、陪伴、尊重、问题解决能力统统缺失,从而导致现代人的安全感从底层开始解体。
同样,如果是父亲「主动缺席」,例如与夫妻关系破裂,孩子(特别是男孩)会开始逐渐替代原本父亲(即丈夫)的角色,原本那些本应该是母亲对自己丈夫的攻击,转移到角色替代后的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更加听话、无法反抗、甚至因为复制父亲的一些性格特点,都会更好地成为母亲的「攻击目标」,顺利将焦虑、需求、控制欲、虐暴欲强加给孩子。
很可惜,大多数的孩子无法在这样的角色替代中学会反抗,甚至会因为「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而形成自我攻击的缺口——「如果我这样还反抗母亲,那是否意味着是自己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人一方面感觉到深深的痛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母亲进行角色替代的奴役,直到自己完成「自我驯化」,失去主体性或完成捆绑,甚至是开始通过享受痛苦的方式以获得强烈的存在感。
于是,这两种情况在成年之后重塑「童年的花园」时,就会出现角色替代常见的情况:
- 寻找一个能够补全父爱具象化的「父亲」符号的男性
- 或是一个跟控制狂母亲类似的「母亲」符号的女性。
这里解答了之前留下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的GAY明知道没有结果,还是会毅然决然地爱上直男。
与替代「角色」解绑——重塑童年
角色替代首先破坏的,显然是主体性的「内核部分」,如果当事人是一个主体性较强的人,他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就很难被角色替代——但是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当因为角色替代导致安全感缺失之后,主体性本身也在从内而外进行瓦解,所以被角色替代的人,其实很难在当下意识到并与之对抗。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后天重建花园」的方式,来有意识地重塑童年的结构,例如母亲本身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女性,在成年之后要么会对这样的女性充满厌恶和恐惧,要么会本能地寻找相似的女性以满足「熟悉感」,或者是有意识地遇到一位年长理性的女性,会通过相处和学习的过程中,将她重塑进入自己的「童年花园」,从而替代原本的那个「母亲」符号——这就是所谓的后天「母亲」。
重塑「童年」的花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意义:
- 意识到「原来童年还可以这样」——很多人一旦形成固有认知,便不会认为自己所经历的童年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一旦接受「问题」,就意味着他们会陷入到自我怀疑的死循环,因为很多人无法对父母做出违抗的动作;
- 补全另一种「童年」的结构——被角色替代的童年,往往是不会得到尊重、认可的,所以在后天重塑的「童年」里,一些人可能会开始追求被尊重和认可的社交关系,例如被一个年长的「父亲」或「母亲」符号,以对等的方式进行对待,从而补全童年缺失的重要结构;
- 意识到「我还有得选」——很多人在成年之后,总是用「我没得选」来自我麻痹,工作、感情婚姻、甚至是是否要生育一个孩子,似乎都能外归因给一个难以违抗的规则。重塑「童年」最核心的点,就是有意识地重新构建童年花园里的要素——父母、朋友、幻想过的居住环境、甚至是小时候很想养却被拒绝的宠物。
- 「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没得选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是否意味着这样的没得选,其实就是一种有利——比如这些都不是我想选的,是他们让我这样做的,是否意味着我就可以免去选择带来的责任和代价?
我们也在亲手制造花园里的「怪物」
在重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缝合怪」的出现。
比如最开始提到的那两种:一个能够补全父爱具象化的「父亲」符号的男性,或是一个跟控制狂母亲类似的「母亲」符号的女性。
当亲密关系和某一个缺失符号相互重叠的时候,就容易发生错位。例如,原本亲密关系的两个人需要的是互相关注和尊重,但因为其中一个人因为角色替代导致了对另一半有了「父亲」或「母亲」的功能需求,例如需要对方能够像「母亲」一样补全自己的童年,给予自己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对方并不希望自己是对方的「妈」,所以这种不平衡迟早会导致更大的关系危机。甚至是当这种「母亲」的关注对方无法再提供时,当事人可能就会想要寻找下一个「母亲」,从而选择出轨等方式。
亲密关系,特别是平等的亲密关系,所需要的并不是某种角色的替代,除非刚好存在「王八看绿豆」的情况,否则在重塑的过程中,还原里原本的「布置」也应该各司其职,你总不可能在原本应该种树的大坑里面,要求建造一幢童年最渴望的小木屋,那个「坑」没被填满时,任何形式的小木屋都会倾倒。
也就是说,重塑的过程,也需要有意识地区别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是因何而寻找,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感情需求来进行补完童年,否则当对方身上突然开始出现了「父亲」或是「母亲」你最无法接受的特征时,就会对关系产生强烈的怀疑和自我攻击,从而亲手毁掉原本建立的关系,然后寻找下一个「替代品」。
重塑的方法
我依旧把方法论放在最后一节,是因为它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方法论因人而异,所以我提供的更多是「底层逻辑」。

角色替代首先破坏的,显然是主体性的「内核部分」。当被角色替代时,就意味着他将会有大量的「社会我」给他设置了各种枷锁,比如「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无论母亲如何地做,孩子都必须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当「社会我」的模块被角色替代填满时,就必然会去压缩内核的空间,以至于当事人不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旦完成自我驯化,就会出现更多的「幻想我」来填充主体性的缺失,即「我就是母亲的好孩子」。
被压缩的内核极其脆弱,完全无法承受自我攻击。比如当自己觉得痛苦时,他们不会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而是自己还不够「坚定」,所以他们会继续抹杀内核的真实需求,找到一个新的面具,成为「幻想」中那个更完美的自己。以至于,他们会不断地寻找外在的稳定,从而以平衡内在的崩溃。
这样的主体性还存在吗?当然存在,只是那个主体真的还是自己吗?解绑的过程虽然不容易,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重塑的是「谁」,以及不要混淆这个「谁」与感情需求,就是找回内核的核心。
【读书记1541】千代尼《千代尼俳句250》
19点多就结束了
当年今日
- 2025 : 19点多就结束了
- 2024 : 月末吐槽
- 2023 : 顺其自然
- 2022 : 我需要你,kindle
- 2021 : 卡得一逼
- 2020 : 学习思路
- 2019 : RUN NOTE
- 2019 : 重复劳动
- 2018 : 再次后知后觉
- 2017 : RUN NOTE
- 2017 : 摩拜的红包车and小程序
- 2016 : 在衰老的路上
- 2015 : 畸形心态
- 2014 : 风雨交加后的彩虹
- 2013 : 狂喜与狂虐
- 2012 : WM28终于结束了
- 2011 : GAS07E18碎碎念
- 2010 : 孩子,是个问题
- 2009 : 救星!!!
- 2008 : 3次面试
- 2007 : 我看“拒绝长大”
- 2006 : 艰难抉择
- 2005 : 天公作美我也past
3月的月末,老天爷非常给力,晚上19点出头,省储的业务就结束了,但实际上那个时间估计中转的业务也结束了,但是业务科室的人在接近20点的时候才把数据发出来。只要我确切知道省储的业务结束了,我就可以开展我那一系列的操作。虽然有些还是没办法做彻底,但起码很多都已经可以做了。接近20点,同事把数据发出来的时候,省储大部分的东西我都已经完成了,所以到晚上21点多的时候,我就可以悠闲地去拿原始凭证。之所以要晚上去拿,是因为据说第二天早上9点就有人过来做一个省储入库确认的操作。账本早就准备好了,但是因为涉及那个东西的报表要等待其它业务结束才能一并报出,所以报表没办法提前准备,也就只能等待月末的作业全部结束了,才能把报表弄出来。之所以要晚上去拿单,因为第2天再去拿,早上8点上班,9点之前就要准备好东西,这有一个多重签名盖章的过程,任何一个签名接不上卡住了,要在9点之前准备好一切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要处理这一切,原始凭证我肯定会最后才去拿。这样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中转业务的那些凭证。我不确定最后那一天作业什么时候才结束,但在我搞定了大部分是事情以后去拿原始凭证,是我一开始就已经计划好的。幸好月末最后那一天没有出船,所以我不需要去更远的地方去拿凭证。于是这也带出了一个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那些凭证不是他们交给我,而是要我主动去拿呢。那个叫计量中心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磅房,之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抗拒这个操作,是因为我觉得走走更健康,下雨的时候特别厌恶除外。办公楼跟宿舍几乎可以这么说,是连体的,饭堂也连在一起。每天如果只是三点一线,基本没什么路走,哪怕即便现在所有上下楼我都是走楼梯,但这也没有多少步数,所以去拿个原始凭证,我觉得这个散步挺好的。虽然这个散步其实也没多少路,但是走走总比完全不走好。有时我会故意制造一些机会,到处走走。我一直都不觉得,一天到晚都坐在办公室很幸福,我觉得一直坐在那里,跟坐牢没什么区别。夏天的时候出去可能走一走就一身汗,但现在这个季节,很适合出去外面走走,晒晒太阳,吹吹风。一直窝在那个压抑潮湿的室内,人会发霉的。
虽然说老天爷给力,晚上19点多就结束了所有,但当我做完所有事情,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22点多,所以即便我已经非常紧凑,也得需要接近三个小时才能干完。当然,其实如果硬是要拆分的话,有些操作不一定得一起完成,可以分到第2天再去做,但实际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有了那种我要把我能做完的都一次性结束。第二天我发现还是有一个东西漏了,因为那个文件不在月报的那个文件夹里,而是在一个下级的文件夹,于是我就把它漏了。之所以会漏了,另外一个原因是,那是一个不需要报送的表格,但我以防某一天上面神经质,需要我报送,所以我每个月都会准备那个。明明有系统,明明数据都可以抓取,但是他们却总是要人肉干这种事情。如果策划那个系统的人,真的清楚整个流程,又非常明白自己需要的汇总数据是什么,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可以避免这般人肉一次又一次折腾的。很多时间都耗在一个又一个同类型的表格的校对上面。如果保证数据都出自同一个地方,汇总完全是根据那些生成的,只要逻辑正确,根本不需要这般一遍又一遍的校对各种款式的东西。系统上了一个又一个,但系统之间又各自独立,靠人肉连接,最后结果就是人不得不一遍又一遍校对各种各样的数据表格。
但总算我又挺过了一个月末。
我们高估了智力的重要性
在 AI 越来越强大的这段时间里,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高估了智力的重要性。
引起这个思考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大语言模型的进化程度让我感受到,语言模型在智能(推理、学习速度、知识广度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人类,而这样的智能是每个人都能运用的。也就是说,人类完全可以把需要智能的行动交给 AI 处理,人类更多地是负责决策层面的工作。
二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智力平平的人,小学当我学到除法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除法是什么。我在开始学 JavaScript 的时候,也花了很长时间理解什么是 callback, 为什么函数能作为参数被传递和调用。
但我这个智力平平的人还是得到了算是不错的成果。我总是对别人说,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我只是 13 岁就开始学编程,笨鸟先飞罢了,很多人大学学一年就能超过我的水平。所以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正常水平的技术,往往通过时间可以弥补,在这条水平线,不需要很高的智力。
不过,即使通过时间可以弥补智力的不足,但不是很多人能在这段时间里坚持下去。这也引出了我认为智力被高估的同时显现出来了另一个问题 ——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的重要性被远远低估了。
所谓的自我效能,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特定任务或应对特定情况的信心。很多复杂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这并非天生的。成长过程中长辈的态度、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个体与环境互动等等都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同样面对一个问题,自我效能低的人,看到的往往全是问题,最终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人,有强大的信念认为可以解决问题。前者也许在智力上比后者更高,但后者可以通过这种信念一直前进,超越前者。
尤其是在 AI 时代,智力变成了一种更容易弥补的差距。我认为智力是边际效益递减的,除非超过了某个阈值。但这永远是很小一部分的人。像我这样智力平平的人是多数,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就像 Dijkstra 只有一个,这个世界也需要他这样的天才,但我们还是可以享受他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这不是反智,而是我认为,智力水平有一个临界点,对于临界点以下的人,智力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因为智能越来越不稀缺,稀缺的是自我效能,是主动利用智能的人。
自我效能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的。自我效能是心理学家 Albert Bandura 提出的概念。他总结了影响自我效能的四种因素:
掌控经验 (Mastery Experiences)
个体通过亲身成功完成任务的经验来建立自信。反复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而失败(尤其是早期或没有应对策略时的失败)则会削弱它。
我觉得这里指的「成功」并非大成功,而是细微的成功。例如在我学习编程的早期,我通过写出各种各样的小程序获得这种成功感,对我建立技术自信有很大的帮助。
替代经验 (Vicarious Experiences / Modeling)
观察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完成任务,会提升观察者对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念。看到别人能行,会觉得“我也许也可以”。
对我来说,小时候读的名人(科技精英)传记就是一种 Modeling, 尤其是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这些「洗脑」式的输入,会让我越来越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乔布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他说
Life can be much broader once you discover one simple fact: Everything around you that you call life was made up by people that were no smarter than you.
一旦你认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你周围那些你称之为“生活”的东西,都是由并不比你聪明的人创造出来的——你的人生就会变得更为广阔。
乔布斯从更极端的思路获得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 通过对比别人不行,觉得自己可以。
社会说服 (Social Persuasion):
受到他人的鼓励和积极评价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负面评价则会削弱它。
这个条件比较被动,这里不谈。
生理与情绪状态 (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
个体在面对任务时的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会被解读为自身能力的信号。如果将紧张解读为“我不行”的证据,自我效能会降低;如果解读为“兴奋”或“迎接挑战”,则可能不会降低甚至会提升。
在这个方面,我面对舞台的经验可以充分论证。记得第一次面对众人做技术分享和第一次上台唱歌,我紧张得不行,表现都很糟糕。随着不断地强迫自己上台,我发现自信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念头,我学会在上台前欺骗自己是一个有很多粉丝的人,台下的人对我非常崇拜,或很喜欢听我唱歌,这样的念头让我在台上的表现有很大很大的改进。
人是事件的反应器,通过刻意训练,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反应的。
以上是我对 AI 时代的到来的其中一点思考,希望能鼓励到和我一样智力平平的人。
[干货]愚人节最强整人招数
其实往年有空的时候都会认真整个活的,但是今年的工作太忙了(…
20250401
还没回家呢!音响正在播放玉置浩二的《夏の終りのハーモニー》,无人的办公室,窗外的黑夜,远处浙大教学楼里的灯光,多么美好的夜晚。

3 月过的超快,和 C、A 在上海、广州和杭州见了三次。今天我们都在群里说要找回之前的工作状态,见面的时候三个人瞬时进入能量集聚与爆发模式,密集的头脑风暴,快速的执行和推翻,早中晚不间断的咖啡,是一种我一个人在杭州不太会有的状态。
谜底黑胶 3.0 也正好上线一个月,数据很不错。今天 Alen 和大家分享下版本的设计,激动到疯狂夸奖设计师叶子。做产品自己人爱到这个程度,用户怎么可能不喜欢。
今天还完成了本年度另一件大事,终于和 Q 聊完了合作,明日打钱。今年的投资额度已经用完,我从没这么热切的想把钱花出去,我能理解传统的投资人希望抓住机会的感觉了。
中午买了一盏落地灯,Lumina Daphine Terra,艺术品。淘宝搜索一下,一样的名字,一样的图,全是山寨的。好在想起小学同学在做进口家具生意,顺利下单。

回家。
方向反了
今天看到某品牌电车撞上高速路障发生自燃的新闻,三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为之叹息,新能源车辆发生自燃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发生激烈的爆燃,连救命的时间都来不及。
这几年国产新能源齐头并进,发展迅速,早前强调冰箱彩电大沙发,最近推出各种名字的智驾,和汽车本身的功能性方向完全背道而驰。
智驾毕竟是辅助驾驶,各家在宣发的时候大吹 NOA,唯独没有强调安全性,即使提了,也是淡淡几句话轻描淡写略过。
年轻人盲目崇拜和相信这类事物,把命交给智驾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果连泊车都需要智驾帮忙,那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新能源车辆还强调零百加速性能,强调电机的功率大,其实大多数人买车都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加速快性能好是发展方向,但是必须要讲清楚其负面影响,比如在闹市区如何科学实用,避免危险发生。
还有以下几样反人类设计希望能在血的教训下得到修正:
- 隐藏式门把手,在断电情况下就无法打开车门
- 有些车辆甚至连机械钥匙都没有配备(比如我最近买的深蓝 s05)
- 车内无机械按键,全靠大屏控制,隐患很大。
作为一名老司机,我还是手握方向盘,脚踏油门和刹车给自己带来一些安全感。
下棋
上班的路上,总能看到几位老大爷围着一张小木桌下象棋。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啪啪"声,谁也不服谁的嘟囔声,总让我想起已故的二伯和三爷,他们生前也极爱下棋。
在我们那儿,“下棋"二字有着特别的含义。既不是象棋围棋,也不是军棋跳棋,更不是五子棋。而是一种连名字都说不清的乡间棋戏。两个闲来无事的人碰上了,问一句"来牌棋吧?",便蹲下身来开始画棋盘。
这棋最妙处在于它的随性。找块平整的地面,用树枝或石子划五道横线、五道竖线,棋盘就成了。棋子更是信手拈来——小砖头、碎瓦片、小土块,甚至随手揪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只要两样东西能区分开来,就能当棋子用。
下棋分两个阶段。先是摆棋:
- 四个棋子围成"口"字叫"方”,能多下一子
- 两个邻边斜着连三子叫"三斜",连四子叫"四斜",都能多下一子
- 要是两个对角连成"五斜",也叫“五龙”。能多下两子
- 横竖连成直线叫"周",也能多下两子
棋盘摆满后,各自拿走对方一颗棋子,由后手棋的人先开始走棋。规则差不多,走成"三斜"就能吃掉对方一子,走成四斜吃对方二子……——当然,已经成型的"方"“斜"“周"不能吃。最后以剩下棋子多少定输赢。
这棋看似简单,内里却藏着不少门道。既要自己凑成"方"“斜"“周”,又要防着对方得手,常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赢了的人哈哈大笑,输了的拍腿懊恼,想悔棋的扯着嗓子嚷嚷,旁边看热闹的也跟着起哄,如今看来,都是记忆中最为质朴而珍贵的画面
上次回老家,村口大树下只有几个老头还在蹲着下这种棋。年轻人早就不玩了,他们更爱捧着手机打游戏。等这辈老人都不在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曾经有一种棋,不需要棋盘棋子,蹲在地上就能杀上半天。那些此起彼伏的笑骂声,那些为一步棋较真的模样,都成了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
利用DeepSeek,查询了资料:
该棋在豫东(如周口、商丘等地)及安徽太和一带流行,名称因地区而异:
• 大方棋:因摆棋阶段形成“方”“斜”“龙”等棋势得名。
• 插方/走六洲:棋盘为六横六纵的网格,形成36个交叉点,棋子需“插”入点位,成“六斜”(六洲)可多下子。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
起源推测
• 农耕文化产物:其就地取材、简易棋盘的特点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可能是古代农民在农闲时发明的娱乐活动。 • 军事策略模拟:成势规则(如包围、连线)与古代布阵思想相似,可能受移民争夺土地的历史影响(类似围棋的“圈地”博弈)。 • 与古代棋类关联: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由六博棋等早期棋类演变而来,但缺乏直接文献证据。 -
文化意义
• 民间智慧体现:规则灵活多变,需兼顾攻守与资源分配,反映了豫东地区民众的实用主义思维。 • 历史记忆载体:棋盘上的“成势”过程被解读为对中原移民时代族群较量的隐喻,如“龙”象征势力扩张,“斜”象征包围与反包围。
现状与保护
目前该棋主要在中老年群体中流传,年轻一代因娱乐方式变迁逐渐淡忘。部分地方尝试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但尚未形成系统性传承。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玩法或历史细节,可参考豫东地方志或民俗研究资料
折返点 2513 训练第八周 速度课取消与20英里跑崩实录
梦四十五
不知是周几,不知是不是休息日。老婆大人发给我两张某音电子团购券,让去换两袋元宵回来。券马上过期了,最后一天。唯一可以确定的,不是元宵节。
公交车上接到班主任电话,说臭宝出了点事儿,让我赶紧去XX大厦803房间一趟。
门后有一大帮人,有男有女。有人兴奋地大喊:“来了来了,是那个喊得最响的小个儿家的。”
出现两位警察叔叔:“这样儿哈,你闺女上人家堵门,把人家给砍了。砍在肚子上,在医院手术呢。人家家长说了,你拿出50万,他们不追究责任,否则的话就得走法律程序了。你也知道,她虽然年龄不够,但是也会进档案,以后入党当兵考公务员都受影响。”
“不入。”我掉头就走。
警察叔叔立刻表示:“哎哎,等会儿,可以商量。”
我:“第一,我不跟你们商量,对方家长来。第二,不在这儿商量。第三,我再不走元宵没有了。”
警察叔叔:“哎哎,好说好说,你先把人领回去啊!”
我:“谁给弄来的谁给弄回去。”
里屋臭宝的声音也很配合:“早跟你们说了,少了30串大串和3杯霸王茶几我是不会走的!”
班主任一声不吭地站在门槛上,两手撑门,一妇当关。
“臭宝爸爸啊,臭宝确实没砍人,但是今天找你来,确实是因为她犯了严重的错误。”
“什么错误啊?”
“昨天小考,臭宝竟然不会做9500开平方!我早就强调过,这个一定要会!结果呢,全班只有2个人做出来了,把我的话当什么了!”
“不会你倒是教啊?!”
“这不是让你们家长给数学老师上强度嘛,难道你开根号是物理老师教的?”
“你着急你就教呗。我初中就是代数老师和几何老师互相扯皮谁都不讲,物理老师看不下去了自己教的。”
“让开吧。我买不着元宵我就报警了,你这还有假警察。”
两位警察叔叔赶紧澄清:“我们是真警察。我们跟学校有合作,在学校值班的,帮忙。”
“真警察那就打督察电话呗,敲诈勒索。麻烦警号拍一下。”
两位警察叔叔消失了。
“X老师,咱就教育局呗?”
班主任也消失了。
只听到臭宝在里面的大嗓门:“我爸来了,都别走,我爸请大家吃大串,喝霸王茶几。”
吓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