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老何杂记 22

翻了翻日历,今年仅剩下 67 天就过年了,感叹时间过得真快。本周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一周,周四却得了一场重感冒,病 […]

广场周刊(回顾篇):那么平常

突然,起意。

细看完23年8月起更新的广场周刊及只发了一期即断更至今的月刊,并整理出这么一篇周刊汇编。

个人感受,如同若干个自己在多重宇宙中经历着、感叹着这平常的一切。

题图

wk19-miss-1 wk19-miss-2

24年3月(via @大大的小蜗牛

走过

1.小城自贡

23年8月|酒足饭饱,这小镇生活的惬意莫过于此。小城自贡,有一块这样的长板就够了。行车路上我在想:人也一样,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样样齐全,在一两个领域足够精进才是我等普通人的成才之路。

By Shirley Lee https://www.macin.org/

2.包头市东达山艺术区

23年8月|整个艺术区域打造得非常用心,应该是持续建设了很多年。里面很安静,处处体现着巧思,非常适合文艺范的小青年来探索一番。

By 老派 https://fxpai.com/

3.西藏游

23年8月|请了五天假,跟了一个携程自营的团去西藏玩了七天六晚~

By Justin https://zblogs.top/

4.巴东三峡巫峡长

23年9月|因为工作性质原因,经常到三峡出差。回国后,已两度前往秭归 - 巴东地区,也记录下了一些美景,特分享。

(By Dorad https://blog.cuger.cn/

wk5-bdsx-00001 wk5-bdsx-00002

5.武功山

23年9月|去武功山确实还得看老天,天气好,遇见的风景就更好,人也会心旷神怡,即使爬了几个小时的山,筋疲力尽,看到美景也会感觉这一路值了! (via @Bruce)

wk6-wgs-1 wk6-wgs-2 wk6-wgs-3

6.石家庄动漫展

23年10月|真羡慕这些年轻人,在这样的盛大节日里,穿成自己心目中热爱的形象,自信地穿梭在人群之中,这大概就是二次元的狂欢吧? (By 小饿 https://dongjunke.cn/

wk8-dmzjy-1 wk8-dmzjy-2

wk8-dmzjy-3 wk8-dmzjy-4

7.小镇的世外桃源

23年10月|驱车30分钟来到郊外的一家民宿秋游,看到了这个只有远离城市喧嚣才存在的世外桃源。 (via 阿杰 JACK

wk9-swty-1 wk9-swty-2

wk9-swty-3 wk9-swty-4

8.吉安武功山

23年10月|来看一段日出延时视频~ (via @小杨

9.马岭美女峰野攀

23年11月|总路线有个 10 公里,野攀段不短,要翻几个山头,上上下下多次,大量路线需要手脚并用,乃至屁降(爬山时没少干这种事,但第一次知道这个词)。也经过了几处两侧均是悬崖的山脊,非常刺激。 (via @拾月

wk11-mvfyp-1 wk11-mvfyp-2

wk11-mvfyp-3 wk11-mvfyp-4

10.夜景模式下的广州

23年11月|(via @老孙

wk13-yjgz-1 wk13-yjgz-2 wk13-yjgz-3

11.新疆之行

23年12月|日程满满,感悟颇多,尤其是新疆建设兵团之行,回想起来,还是泪眼婆娑,老兵精神,巍然屹立。 (via @响石潭

wk14-xjzx-1 wk14-xjzx-2

12.东极岛

23年12月|东极岛是东极镇的一个叫法,因为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而著名,其实东极岛并不是一个岛,而是东极镇下辖的所有岛屿的统称。(By 筷子小手

wk15-djd-1 wk15-djd-2

13.古都大同

24年1月|2023年最后一站,选择了大同。这个城市对我来说略微有些陌生,因为对于北魏的历史我知之甚少;但大同作为北魏都城,我们旅游偏爱古城。 (via DemoChen

wk16-xksdt wk16-xksdt-2

14.重庆华岩寺随拍

24年1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上进与上班之间选择了上香。(By @牧羊人

wk17-xghys-2.jpg wk17-xghys-3.jpg wk17-xghys-1.jpg

15.自驾出游三千里

24年2月|春节自驾出游湖南、广西和广东三省5市,一共跑了3000多公里。手机和相机轮番上阵,拍了不少照片,选一些作为记录。 (By 雅余

wk18-yyzjcy-1 wk18-yyzjcy-2

wk18-yyzjcy-3 wk18-yyzjcy-4

16.去香港办了张银行卡

24年3月|(By DOMON

wk19-xgblzk-2.jpg wk19-xgblzk-3.jpg

17.武汉东湖樱花园

24年4月|樱花盛开,踩着小单车过去闲逛了一圈~ (By Dorad

wk20-whyhy-4.jpg wk20-whyhy-1.jpg

18.无锡太湖

24年4月|清明三天假期,携家人去无锡太湖附近游览观光。入住太湖饭店,景色很美。晚上去南长街逛夜市,虽然各地的古街都很雷同,但是南长街如今的水乡风韵还是让我们流连忘返。 (By 非学派

wk21-wxthncj-2.jpg wk21-wxthncj-3.jpg

19.西昌游

24年4月|到西昌后,去了常见的景点:泸山、金鳞银鳞沙滩、邛海边的湿地公园、唐园。邛海边人多,堵车寸步难行。 (By 知足

wk21-xichang-2.jpg

wk21-xichang-1.jpg wk21-xichang-3.jpg

20.乐山大佛

24年5月|匆匆略过东方佛都的部分景点,我们换票进入了乐山大佛景区,这边人明显比东方佛度多了许多……不过我个人觉得体验感远不及东方佛都。我们走过一处碑林、一处斋院,就来到了下佛脚排队出。(By KEVIN

21.悬空寺

24年7月|远眺悬空寺,它宛如悬挂在陡峭悬崖上的明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寺前的浑河水流湍急,峡谷中呼啸的冷风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By @小雪

记过

1.中医

23年8月|至少要先知道中医是什么,中医是经验统计。很多人的很多相同症状吃了某几味药,好了——妳现在有了这些症状,也试着吃这几味药。在一个人身上有效的药方(两千年前就写好的),指望着复制到别人身上也同样有效?(By dimlau https://kaix.in/

2.三十而立

23年8月|今晚和大学兄弟们搓了一顿,庆祝我考过了驾照,10年了,人生匆匆,三十而立。 (via @cooolr

3.人生无常

23年8月|昨天晚上有个同事为了跟老板一起去踢球然后引发心肌梗塞,人当场就没了。人生就是无常,谁也不知道好好一个人啥时候就没了。 (via @老孙

4.几句,影响一生

23年8月|有些人在某些时候闲聊几句话,或者写几句文字,可能就影响了另一个人的一生。即便后者在多年以后已经无法想起心中那份感受从何而来。比如,阿城之于我。

人生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阿城《拖腔》

(via @Elizen

5.幸福

23年9月|昨天晚上带闺女来县城,老婆开车我和闺女坐后排。闺女说困了便头枕着我的腿、抱着我的胳膊憨憨入睡。此时我的也是幸福感满满! (via @老张

6.小小理发店

23年10月|一对老夫老妻和一个年轻小伙共同经营的小小理发店💈,每次进店理发仿佛都能将我从这异常吵嚷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得以短暂喘息。还记得上回理发结束后,老板吆喝了一声让我再坐下,我很讶异,不太明白要做什么。直到他说:“没剪好,再修一下。” (via @Kouseki

7.技术笑话

23年11月|我崇拜真正的技术,比如把火箭送上天,再收回来。但有些被称为“技术”的技术根本不是技术,比如摇一摇打开淘宝。而后者,这些技术就是个笑话。 (via @大大的小蜗牛

8.无法停止

23年11月|一个习惯、一个行为我们明明知道是有害的,为什么还是无法停止?比如过度抽烟、长期熬夜、强迫性刷手机,即使已经无法从中获得快乐,我们仍然无法停止。 (via @莉莉蒙

9.家庭战争

24年1月|“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有一个经常制造内耗的,不停的制造矛盾和争吵,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生怕犯点小错误就会引发家庭战争。” (via @1900

10.咖啡觉

24年1月|老早以前就看过「咖啡觉」的概念: 喝完咖啡以后小憩一会儿。但是一直没有实践过, 今日一试, 效果果然不同凡响, 比睡醒后喝咖啡精神好多了。(via @moreality

11.幸福的三大要素

幸福的三大要素是:有要做的事(something to do)、有要爱的人(someone to love)、有寄予希望的东西(something to hope for)。– 亚历山大·查默斯,19世纪美国著名医生

24年3月|意译一下:手里有活,心里有爱,眼里有光。 (via @林木木

12.造火箭

24年4月|面试造火箭 上班拧螺丝(via @odin

13.时间加速

24年4月|有人说,时间的流速不会变化,然而,我们能感知到的时间流速,却有明显的加速趋势。这是因为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在不断下降。(via @落落vici

wk21-time-up

14.人啊

24年5月|非常喜欢这句话:“人啊,长了颗红楼梦的心,却生活在水浒的世界,想交些三国里的桃园弟兄,却总遇到些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via @SeerSu

15.放下

24年5月|突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悸动,我们都逃不过生死、躲不过离别,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可是人生不是游戏,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剧本,也没有什么攻略,能让我们逃过一些挫折,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来体验、通关,或者是——放下。 (via 《夏雨簌簌》

16.红伞伞白杆杆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全村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躺板板没人埋,然后一起晒干干。晒干干,冒烟烟,然后一起升仙仙,做仙仙下凡凡,下凡凡后捡伞伞。(via @不亦乐乎

看过

1.《超越百岁》

8.8
彼得 · 阿提亚(Peter Attia) 比尔 · 吉福德(Bill Gifford) / 2024 / 中译出版社
book

提到健康寿命及其衰退的三个方面:认知能力下降、身体机能下降、与年龄无关的情绪健康。个人理解:以开放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在整体不可避免的认知下降中做到点的相对上升就是赚到;运动大于药物,预防大于治疗,合理判断“尽早控制”与“过度治疗”的不同;多看,看自然,看世界…感受万物之美,珍惜能体验其中之珍贵。

2.《置身事内》

9.1
兰小欢 / 202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book

不断利好的房产政策我们该买房吗?面对不断利好购房的政策,我们到底是该顺应国家大方向政策积极买房呢?还是觉得房价没到底,坚决不买呢?下面结合自己作为一个异地购房人、北京看过房的人以及在这个周期内亲历的人的视角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By @橙子

3.《锵锵行天下》第一季

9.1
2018 / 中国大陆 / 脱口秀 / 温姬彦 苏雷 李丹彪 / 窦文涛 许子东
movie

到底什么叫“文明”?如果说以科技作为文明的标准,自然是那些节奏快的地方更现代化,可如果以舒适度,幸福自恰作为衡量标准,那么这些生活节奏慢一点的地方更加文明现代化。

4.《圆桌派》第七季

9.3
2024 / 中国大陆 / 脱口秀 / 窦文涛 许子东
movie

5.《十三邀 第七季》

9.4
2023 / 中国大陆 / 脱口秀 / 许知远 蔡皋
movie

对话韩红、对话李景亮,出乎意料的收获,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生,另一个世界!

6.《奥本海默》

8.8
2023 / 美国 英国 / 剧情 传记 历史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movie

7.《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 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9.3
2023 / 美国 / 纪录片 音乐 歌舞 真人秀 / 萨姆·伦奇 / 泰勒·斯威夫特 阿曼达·巴伦
movie

8.《繁花》(沪语版)

8.7
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家卫 / 胡歌 马伊琍
movie

9.《周处除三害》

8.1
2023 / 中国台湾 / 动作 犯罪 / 黄精甫 / 阮经天 袁富华
movie

10.《我只能走十步》

发现很多被作为“毕业设计”的动画短片都内涵丰富,画面唯美.每个人的十步都足以让他到达他心中的光,无论是否生来与悬崖近否,你能看到自己光,但走向它需要你的人生,和勇气,只有十步,你愿意径直走向光吗?(via @Sean

11.瓦依那 X 任素汐 《大梦》

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你会怎么办?

12.什么是咖啡

学会了,咖啡就是一盖饭。 (via @大大的小蜗牛

13.无人机航拍上海和平饭店周边

这个用 DJI Mavic 3 Pro 拍的上海和平饭店周边超级不错,灯亮起来那一刻好有震撼的感觉!正如拍摄者 Jin10Apr 所说,我们爱的不是繁花,而是那个遍地机会和金钱的时代。(via @潮流周刊

折腾过

1.深言达意

清华发布AI向量词典"深言达意",输入想表达的意思,匹配现代&古代的近义词、反义词、联想词。再也不用胡诌 —— XXX说。

IMAGE 2023-08-07 15:05:05

2.全国高校校徽字体图标库

收集了全国200多所高校的校徽,制作成的字体图标库。

3.SwitchHosts

“爱”上 GitHub,解决访问时图裂、加载慢的问题。下载 SwitchHosts 添加 https://raw.hellogithub.com/hosts,感谢 GitHub520

4.Musicn 容器

一个同时支持web和命令行的高品质音乐下载神器,还在找怎么快速下载歌曲的朋友推荐私有部署,目前支持咪咕、网易云、酷狗。(via @胡家小子

5.Shields.io

一个简洁、一致、清晰的徽章。还支持 Docker 部署。

![](https://img.shields.io/badge/广场周刊-第四期-blue)
![](https://img.shields.io/badge/广场周刊第四期-8A2BE2)

6.今天长这样

分享天空的颜色,由 @DemoChen 维护。

wk5-tk

7.WordPress 主题 Farallon

来自 @大发 使用古法制作,不依赖三方框架。竟然还有 Hugo 版本。

8.新房装修分享

装修真是一个费钱,费心,不断妥协的过程,这一年下来,工作的收入基本全砸在了里面,额外还从爸妈那里花了不少钱。不过总算是结束了,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一下装修的亮点、心得与踩坑。

9.running page

今晚没去跑步,折腾了一个跑步页面。 (via @落落vici

wk11-running-page

10.一句命令双开微信

原来 Mac 上可以用一句命令双开微信,以前找了各种法子都不怎么好用 (via @Elizen

open -n /Applications/WeChat.app/Contents/MacOS/WeChat

11.substats

一个无服务器 API,用于获取您最喜欢的服务中的关注者数量。如下效果:

Feedly Inoreader Telegram GitHub

12.Vercel 境内加速 CNAME

vercel.cdn.yt-blog.top 全国测速绿色!效果及教程也可直接打开该网址查看(via @Xalaok

13.DailyCheckIn

基于「Docker」/「青龙面板」/「群晖」/「本地」的每日签到脚本。

14.使用 Cloudflare Worker 获取豆瓣书影音记录

15.Hugo 简明教程

附:刊语

第1期:我们记着什么(23年8月)

经常看你的广场,收获也挺多,想到一个点子,看值不值得:等你的广场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许可以出一个“广场周刊”或月刊,应该不会太费事,你作为编辑,只需每隔一段时间在广场上挑几个你觉得比较合适的,形成一个周刊?———— By @xRat

第2期:生活在别处(23年8月)

这个博客在我手里鼓捣了也有些年头了,能静下心来写东西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是想写的东西其实越来越多。一直没想到用什么方式,什么节奏去记录。重点是,我到底在记录什么。———— By @Elizen

第3期:整理周刊之后(23年8月)

时间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从身边划走,转眼要到八月下旬,突然想到“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总有一种忙不迭的感觉,似乎就是行军打仗,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不能掉链子。———— By @响石潭

第4期:选择性注意(23年8月)

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在两点一线中徘徊。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间,有时喝着清晨泡剩的凉茶,有时望着窗外一缕落日余晖。安静,复盘,思考。再添一杯水,再看一会光。 —— By @宇

第5期:脾气与身体(23年9月)

回顾这段时间,我发觉全心全意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不止真的让梦想实现(曾经大多数列出的梦想,都没有真的实现过),更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那是我同时追求好几个指标(比如阅读、早起、写作)时所不曾获得的。 —— By 夜猫日记

第6期:自证预言(23年9月)

博客写的多的人,都不太在乎工具;而很多爱折腾网站的人,文章数量却很少,而且很多博文本身就是建站有关的内容:《从零开始配置一个xx静态博客》、《好看实用的xx主题插件分享》 —— By 第三夏尔

第7期:灾难(23年9月)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 via @cooolr自证预言(23年8月)

第8期:回家(23年10月)

我们一生好像只为了几件事:奋笔疾书的高考,短暂的春节返乡,挥手离别的不舍,满怀期待的节假日,一周疲惫上班后的双休以及每天下班前的倒计时。 —— via @404

第9期:生活与记录(23年10月)

照片和文字总有它自己的力量,一张照片里除了可爱的人,还有时间、空间、味道和情绪。这些东西,恰好组成了人生的全部意义。 —— By @Elizen

第10期:避免思考(23年10月)

难得的周末和节假日,得去「网红」餐厅吃点好吃的,到「网红」街区玩玩放松下,不花点钱怎么对得起平日里操劳努力的自己呢? —— By @欧雷

第11期:沉重时刻(23年11月)

妳的周刊,如果不是妳来编排,它就不再是妳的周刊。摆脱人工模式,才说明是不想办下去,这才是内容行业的衰落。 —— By @dimlau

第12期:吃土了啥?(23年11月)

今年的双十一还是基本什么都没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确实没什么优惠,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确确实实没有什么很需要的购物需求。 —— By @YeungYeah

第13期:写个博客(23年11月)

对于没有经历过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一定有许多困惑,究竟是谁还在写博客?又是谁还在看博客?为什么这些博客作者不在意博客与自媒体之间悬殊的流量差异? —— via @二维吾码

第14期:习惯……(23年12月)

前阵子刚回忆过小时候怕黑的事,现在想来人的成长大概不是不再害怕,而是习惯了面对。相比对黑暗的恐惧,我已经更习惯于一探究竟。 —— By @dimlau

第15期:记住遗忘(23年12月)

太多的事,我们都知道发生过,就在昨天,就在眼前。唯有用“记住”对抗“遗忘”,用“乐观”对抗“消极”,相信,光的力量!

第16期:只能向 Qian(24年1月)

聊这么多关于赚钱的内容,似乎有点太世俗、太功利,但一不偷二不抢,赚钱,谁也别瞧不起谁。 —— By 青山

第17期:回家过年(24年1月)

春运抢票已经开始了。虽然回家的途径有很多种,我与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火车,也就避免不了地参与了抢票。迟迟不见出票,内心十分焦急。(By @阿锋

第18期:是否如初(24年2月)

上个月底收到一封定期邮件,提醒我博客已经十七年了。在这十七年里,更新的频率越来越低,但它一直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记录了我的成长、经历与变化,也记录着老朋友们在评论区的欢乐。(By 嘀咕

第19期:春天到了(24年3月)

春天带来的生命力就是有如此的穿透力。

我有理由去坚信,春天就是崭新的开始。

我所要做的,无非是:

给时间一点点时间,

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By DOMON

第20期:佛顶頂佛(24年4月)

接到奶奶病重的消息的时候,我姐开玩笑说让我晚两天回去,说她得晚两天才能回去,担心我回去奶奶就走了,一句中的,我回去当天奶奶就走了,当时我就在想奶奶在最后的时刻在想什么? (By 橙子

第21期:不同世界(24年4月)

外出培训,沿路看到了上午“九点的世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街道,但完全是不同的人群。印象最深一幕:一手拉着带轮子的买菜小车,一手拄着登山杖,是她缓慢前行,还是别人走得太快…

第22期:行万里路(24年5月)

再堵的五一,也挡不住成为“添堵”之一。连 City Walk 打卡本地早点蛋饼店,不幸遇到打包 10 个的游客。好消息就是,下周起终于回复正常!

第23期:难以放松(24年5月)

我的身体真是太弱鸡了,动不动就疲惫的要死,而且仅限眼部和脸部。脸部肌肉一直很紧张,必须刻意放松,甚至需要一直张开嘴。可能有一天我会猝死吧,脑溢血之类的。(By 61’s life

第24期:你成熟了(24年6月)

我们都学会了怎么去扮演一个“好”的社会人,却忘记了如何扮演“自己”。意识到这种变化的时候其实有一点难过,并不是难过自己变了,而是难过这才是成长,是家人朋友口中的”你成熟多了“。 —— By @pseudoyu

区别

当年今日

周五的手冲咖啡,如我所愿,手冲的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当我觉冲得差不多的时候,看了一下秒表,还差几秒钟,所以我又补了几秒的水。我感觉流量控制得还行,是我计划中的萃取量。我的目标萃取量是120毫升。因为我默认我磨的豆大概就是8克,所以这刚好是1:15的粉水比,但实际上我又不确定我的那个量是不是8克,有可能会比8克多一点点,但估计不会到达10克。周五这个咖啡。巫师2.0磨了15圈多一点,就粉量来说,也达到了我的目标。周五的时候,当我进行浇水时,我已经尽量控制用蚊香渐变的方式注水,而且相比于前两天离滤杯壁的距离更近了,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那个粉坑大体形状跟前两天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异我感觉是粉墙比前两天薄一点点。所以是不是如果不采用分段式的手冲,我就做不出锥形的效果呢?因为连续三天我做出来的都是好像在粉堆里挖挖出了一个U型的坑,因为周五粉墙比之前薄了一点,所以周五粉坑的深度没有前两天那么深。虽然我使用的那个手冲壶已经有一定角度,但显然也是手冲壶之中最便宜的那款,所以水流注入的时候不完全是垂直的。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难控制的地方在于因为我只用8~9克的粉,那个粉的量倒进去只有1~2人份滤杯的1/3,如果是15克粉倒进去,那会是滤杯的1/2,甚至多一点点。这就导致了在我一开始闷蒸又或者在后期注水的过程中,我可以操作的面积很小,尤其是在闷蒸的时候。后面当液面提高了,我画圈才可以稍微大一点点,但无论如何,相对于15克粉来说面积还是小。

粉坑的形状差不多冲出来的咖啡也差不多。趁热的时候,一过滤出来摇晃之后,入口感觉刚刚好。不会有水感,味道很丰富,但是刚刚冲好的时候太热了,喝不下去,但是随着温度的下降,酸味会越来越明显。第一次冲出这个粉坑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在我几乎把咖啡喝完,也就是咖啡已经凉了以后喝进去,过上一段时间,嘴里会有坚果的味道。第一次品尝出那个味道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第二天第三天我依然能品尝出那个味道,所以这就不是一个意外,为什么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呢?咖啡液冷却后,咖啡的味道基本消散,才会出现坚果的味道,我很怀疑那到底是不是滤纸的味道。所以周五把那杯手冲咖啡喝完以后,我把所有器具都洗了,接着我又拿出一包辛鹿的蓝冬挂耳咖啡,按照平时的步骤又冲了一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是蓝冬,主体都是那个味道,但是用咖啡豆磨粉的手冲咖啡那个味道的层次要比挂耳丰富很多。喝挂耳咖啡以后我觉得速溶咖啡就像中药。喝过自己用咖啡豆现磨的手冲咖啡以后,挂耳咖啡基本没什么层次可言,那个味道都还在,但是比较呆滞。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说手冲咖啡能让咖啡有更多的层次,现在我总算体会到了这一点。同样辛鹿的蓝冬,咖啡豆是4月产的,挂耳咖啡是5月产的。就日期来说都不新鲜了,但是挂咖啡的保质期是24个月,是充氮保存的,理论上是密封的。咖啡豆我大概10月的时候开封。在这之前,我妈硬是把那包咖啡豆塞进一个奶粉罐里,但是却把那个包装划破了,虽然那个奶粉罐密封性很好,但实际上那袋咖啡豆也已经漏气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咖啡豆在经过合理的处理后,依然比挂咖啡有更好的表现,这让我有点震惊。那个挂咖啡在嘴里凉了以后,也微微地能感觉到我手冲咖啡之前很困惑的那个坚果味道,这就验证了那个味道不是滤纸的味道,是这个咖啡豆自带的一种属性。手冲的这种方式当口腔放凉了以后,那种味道会蔓延开来,展示出来的出来的量比挂耳咖啡没什么技巧而言的冲泡强烈很多。

只要认真做事,每一条都是不归路。

声音

前段时间,因为账号的问题需要联系龙岩的残友学员,联系许彬时,他在上班,我给他留言:下班后微信我一下。

没想到许彬下班后直接打了语音过来,他和其它几位学员已经在聚餐了,从语音我一下就听出了陈美娟,吴彬彬的声音,还有助教黄润辉,已经一年没怎么联系了,听到他们这些熟悉的声音,突然好想念起来,一个晚上都在想着龙岩培训时的情景。

已经一年了,对龙岩培训时认识的学员和老师们,我还是那么的念念不忘!

读《莫比乌斯先生和他的读者》后的谢罪书

看到来了这么多流量和观点的互动,我就知道我大概是又炸了坑了。

这个时候就收到了一些观点,比如认为我其心可诛地批判了既可以是自我表达(写给自己),和观点交流(给他人看)的博客。认为我当初创作的《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是在扯淡,认为我在对这一类博客主赶尽杀绝。

我在文章里提到了“如果写给自己的,干嘛还要公开发布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创作者思考一个切实的问题——自己的作品到底希不希望被他人看见?

当你承认“写博客”就是为了“得到关注之后”,自然也会反向敦促自己是不是不应该写那些自话自说的“日记”,因为人们包括我自己,最关注的始终是自己,才会因为找到了臭味相投的人、或是引起共鸣的事而产生链接。如果“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卡在那里,就会变成一股拧巴的能量,一方面因为得不到关注而自我安慰,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自我安慰带来不了实际的成就感而自我攻击……

我并不是说所有写博客的人都是为了得到他人关注,但是公开发布作品的人,有必要问清楚自己这个切实的问题——自己是不是希望得到关注。我相信,人类作为社会动物,都是需要被看见的,否则他的存在性会完全丧失,自观是一个路径,他观也是一个路径,这两种没有对与错,只是看个人取舍。自观是难得的自省,但也容易孤芳自赏、闭门造车;他观能够看到更多不为人知的自己,但也容易过度在乎他人目光而活得疲惫。而人们拧巴的点就在于明明希望被看见,却又逢人便说自己不在乎他人眼光。当然啦,这种拧巴当然也没有对错,也是一种选择,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其“代价”。

如果真要承认个罪行,那就是“标题党罪”?这我认,毕竟大家都希望做好人,那我就做做坏人来讨论些大家容易拧巴,却又不愿意直面的真相。

我认为这种观点的互动有必要的,因为凡真实的,必会相遇。


补充一下:所谓的“互为借口”

“我其实内心希望被看见”和“我是为了写给我自己”,这两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它们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共生的。比如,我既希望“被看见”,但是又强调我是“写给自己”。但是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互为借口”。

当我希望被看见的时候,一旦效果不好无人关注、收不到我希望的正面评价,我就会逃到“写给自己”这个领域,以它作为借口,开始闭门造成固步自封;而当我开始“写给自己”的时候,其实内心又无时无刻在想想它被看见时,能给别人带来的印象,于是我又逃到了“希望被看见”,以它作为借口,开始泯灭真实献媚虚荣;

互为借口的结果,就是反复横跳,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每过一段时间,删掉所有的创作或是重建博客,决定为自己活;然后过一段时间发现无人问津又删了所有创作或是重购域名,决定找回自我——那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当然,我举例的是戏剧化的例子,并不是指每个人都这样。

骑车的装备

为爱好花钱是难免的事。一种情况是刚入坑时头脑发热冲动消费,最容易花冤枉钱。另一种情况是入坑日久真心热爱有需求,消费时能理性、节制且有的放矢。还有一种心理是虚荣、跟风和攀比。最后有一类人叫装备党,他们舍得花钱,对装备的关注超过了运动本身。

我在骑车上花了一些钱,买了不少东西,但肯定不是装备党,有些是冤枉钱,有些是受虚荣心的驱使,而有些的确是有用的好物。

骑车几年后,突然在某一刻顿悟了,不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式但也不将就,更多是单纯享受骑车的乐趣,生出一种宠辱不惊的豁然。

工作后从淘宝花两三百元买了一辆山地车,简直就是工业垃圾,维修费都快超过原价了,最后当废铁卖了五块钱。

又从闲鱼买了一辆二手的美利达山地车,去过滁州,去过扬州,渐渐觉得不够快也不够帅,想买公路车。

去车店看车,计划买辆便宜的,试过TCR后咬牙买了,第一次感受到自行车是这样轻便。

入公路车后,渐渐知道了很多品牌,总觉得骑捷安特过于普通,想等有钱了买辆大街上少见的名牌。然而钱没等来,这种想法却从脑中远去了。骑得久了,不再觉得TCR掉价,也不羡慕他人的豪车。等TCR退役,再次买车也不想超过它的价格。

还买过小径车、林道车,美利达转手了,林道车也卖掉了,却剩小径车烂在手里,实在没有市场需求。

车衣

听说骑车硌屁股,有了美利达便买了一条品质还可以的骑行裤。后来陆续买了三套半骑行服,都是便宜的那种,百元以内可买一身。

自己骑车没有比较,团骑觉得别人的车衣品质好样式好,也买了两套。与便宜货相比更修身,穿着体验没有很大提升,可能排汗更好一点。不过以后再买车衣的话,还是会买贵一点的。

眼镜

我是近视,不方便戴风镜,但有防风沙的需要,还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脸,权衡之后选择的方案是戴隐形再戴风镜。

一开始买的国产品牌,价格也有六百多,后来有人说这眼镜不行,又买了一副Oakley,其实就贵了几百块,纯粹虚荣心作祟。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换作现在的自己肯定不会买了。骑车的频次变少,都懒得戴风镜了。

头盔

刚开始花二百多买的头盔,慢慢就嫌弃了,主因是丑,可能安全系数也不高。之后买了MET的头盔,用到现在。买林道车后还想配山地盔,头太大没有合适的尺码未买成。

轮组

有人说我的车轮不行,是成车的铝合金轮,遂换成碳纤维板轮,但也是价格便宜的国产。其实是看了Youtuber的推荐才决定买,没想到设计有瑕疵,后轮的花鼓经常有挤压声,不想再花钱只有忍。换成碳轮应该是让车子轻了一点,但对于巡航和爬坡的助力却没有任何感知。

锁踏锁鞋

上锁让骑车更有安全感,虽然也曾零速摔过。锁踏锁鞋都是从车店买的,自然有些溢价,除了锁片的损耗,锁踏锁鞋还是比较耐久的。用了几年,等到锁片磨得扣不住才更换,也不是节省,而是没这个意识。因为是在路上发生的,只好顺路去车店换锁片,其实自己换就可以了。

码表

一开始用的是买车送的磁铁感应码表,没有GPS,记录行程得用手表或手机。后来买了价格适中的Bryton码表,感觉蛮好用的。有一个码表放在车上很有安全感,提醒自己速度不要太快。

配件

自行车的一些配件都是消耗品,时间久了需要更换,比如来令片和把带都换过,车胎爆了自然也得换。链条倒一直没换过,或许哪天就自己断了。还主动升级过碟片,没感觉出差别。

手套

我觉得手套能用就行,主要是防汗,同时也可以保护手。买过最贵的一副是EVA和捷安特的联名款,一是因为EVA,二是在车店玩的久了师傅经常免费帮忙调车,消费一下礼尚往来。

水壶

水壶和水壶架也没必要花太多钱,对我来说能用就行,如果只是为了减重或空力买碳纤维之类的水壶架,难免有点装备党,当然有钱人随意。

Humans Are About to Learn Like Never Before

Post image for Humans Are About to Learn Like Never Before

Humans aren’t good at predicting the future, but sometimes you can see a trend that promises something great — like “a genie is granting your wish” great. I think this might be happening right now with one of my genie wishes, maybe yours too.

For me it has to do with the piles of unread books I own. There’s almost nothing I want to do more than plow through stacks of 600-pag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books, but my efforts are mostly thwarted by the cognitive difficulty I have with processing line upon line of printed text. While I’m reading, my attention veers off at least once or twice per sentence (unless I read aloud, which is slower, hard on the throat, and not always appropriate).

It’s not a small impediment to learning. Not to sound dramatic, but those books represent something I want badly that feels locked away from me, like I’m stuck in the middle act of some frog prince fable. Imagine you loved swimming more than anything, but water happens to cause you horrendous itching.

Audiobooks allow me to spend more time reading (e.g. in the car, at the gym) but lapses of attention still occur frequently. I rewind a lot, but I still miss the context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next point. Missed context accumulates until the content is mostly lost on me, then interest crashes completely and I stop.

This happens because books, in any form, are essentially long strings of interdependent sentences, which must be read and understood in order. They operate something like old strings of Christmas lights – miss an important “bulb” and the rest might not work for you at all.

When you skipped a footnote

There are other ways to learn, of course, but they too depend on one’s ability to comprehend long, uninterrupted strings of declarative statements (e.g. recorded lectures), or else they’re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formal education, tutoring), or both.

Books are the traditional go-to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I would pay a million dollars for a way to reliably and comfortably get their contents into my head. I envy people for whom reading a book is a straightforward matter. There’s so much I want to learn and study, but processing 500 pages of interdependent sentences is about as easy for me as tying off five thousand balloons while wearing loose rubber dishgloves. Despite this handicap, I’ve certainly read hundreds of books to completion, but I’ve abandoned thousands. Too many missing bulbs.

Me reading Heidegger, page 4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suffer this particular bottleneck to self-directed learning, we’re starting to get some new tools that could multiply your current ability to learn.

Over the last few months, I’ve been using A.I. tools, such as Claude or ChatGPT, to learn in a different way. Mostly I get primers on things I’ve always wanted (or suddenly want) to know, such as how does jury duty work, what was Hegel actually talking about, or what do tariffs do and why do people disagree so strongly about them? I can then dig as deeply as I like into the topic, down any strand of inquir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for most topics, is to find and read a long sequence of declarative sentences published by someone who apparently knows what you want to know. This means books if you want depth, encyclopedia entries if you want summaries, essays if you want opinions, and lectures if you want lectures.

All of these learning forms, however, depend on your ability to follow, sentence-by-sentence, the thin and winding line upon which the author wants to unspool their knowledge, creating a potential Christmas-lightbulb problem. Every lapse of attention during a given “unspooling” creates another gap in the context for everything to follow, creating a state of ever-disintegrating interest and comprehension. Many of us simply aren’t going to make it through the endeavor — some facts get through, but a working knowledge never crosses over to the new host.

Curiosity level by page 78

This isn’t a huge problem for everyone, but I suspect it is for a massive, untold segment of the population. How many students completely disengage with learning material, at some point, in virtually every subject, because they can’t hold onto an interesting thread long enough? How many people check out of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at all, early on in life, because it’s more frustrating than rewarding?

Talking to an A.I. like Claude or ChatGPT allows you to inquire into a topic from right where you are, circumventing the Christmas-bulb effect. You can begin with exactly the aspects of the subject you’re most curious or confused about. What even is jury duty? How do they teach jurors to interpret evidence? Or is that even a part of it? Was that thing I saw on Law & Order the way they really do it?

An A.I. can engage your right at your curren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r misunderstanding). If you need a definition, or more context, in order to proceed, just ask. If the explanation is too general, you can tell it to get specific. If you need a metaphor, it can provide one (or three or four) immediately. If its language is too technical, or too basic, you can adjust that.

Knows how it works

You can tell an A.I. to answer your question in fifty words, or a thousand. You can ask as many follow-up questions as you need. If it mentions a jury-selection rule you find bizarre, you can ask it to fabricate a debate between two people for and against that rule. You can ask why they don’t just do it this way or that way. You can ask for ten different analogies until you get it. Unlike a human, an A.I. is infinitely patient with you and any trouble you’re having.

After a half hour of free-form inquiry you can come away with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lmost any topic – certainly better than what you’d get from virtually any 30-minute lecture or period of assigned reading.

Far more learning could happen in this world if more people could remain interested and attentive to what’s being said.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10x, or 100x as much real learning is happening, and across a far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at’s a different world.

Deserves a better path

Learning via A.I. interaction is especially powerful for examining your existing beliefs, and understanding why people disagree with you. It’s very hard to do this in open conversation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Conversation about charged topics is easily distorted by partisan judgments, emotional reactions, and fear of misunderstanding. These factors are massive impediments to learning about and understanding world issues.

You can tell Claude your current opinion about how crime should be dealt with, for example, or when we should intervene in foreign wars, and ask what it thinks you’re overlooking. You can tell it what your take is on the Vietnam War and ask it what Gore Vidal, Jane Fonda, or Douglas MacArthur might have said about that. You can have it write a mini-essay disputing your view, or even have it grill you on your position. There’s nobody to be offended, nobody to accuse you of asking the wrong questions or sounding like one of “them.”

Of course, what an A.I. says to you can be biased, or totally wrong, both factually and morally, but that’s true about humans (and their books) too. All the more reason to seek multiple framings of each question.

[NOTE: Judging by some of the comments I should perhaps emphasize that I’m very aware that AI chatbots are somewhat clunky at doing some of things I’m talking about above, and you should not assume that they’re right about anything. What I’m most excited about is where this tech will be in five or ten years.]

My excitement about this technology is not an indictment of books, not at all. I love books. Books are lindy. I love to sit in a chair and follow someone’s printed, sequential thoughts about a topic, when I can stay on the same wavelength. Books are wonderful, but they don’t serve every attempt to learn.  

Great, but not at everything

The future potential for A.I. assisted learning is incredible. We’re about to go from rubbing two sticks together to widespread access to lighters and matches. Say you’re studying for an exam in a dry topic like history or economics. Instead of force-reading a textbook, you can study with a small team of virtual tutors — subject matter experts who can explain to you the vital concepts using language you understand, and analogies related to your actual interests.

Imagine putting on some VR goggles and walking with a virtual Socrates on a shaded stoa, while he expertly leads you, question by question, evening by evening, to a genuine understanding of Hellenic philosophy (or for that matter, American history) at a level strong enough to ace a real professor’s exam.

Philosophy is useless? Tell me, Steven, how do you know that?

I can understand being sketched out by this kind of technology. It seems inevitable that A.I. will change the world profoundly, and quickly. People are going to absorb themselves, sometimes too deeply, in virtual spaces. (Actually this has been happening for decades.) Propaganda will have many new avenues. But what’s better to combat it than a much more knowledgeable population?

I don’t know what’s going to happen. I think it’s a safe bet, though, that one of those profound, A.I.-induced changes will be a massive increase the human capacity fo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For many people, on a personal level, it will feel like the Berlin Wall coming down. We’re about to catch up on a lot of missed opportunities.

***

20241122

今天睡到自然醒,昨天顾问工作已经结束。今天只有一个安排,那就是去香港的 M+ 博物馆看《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

深圳的福田站坐高铁到香港西九龙站只要十五分钟。今天坐的这个动感号不知道是不是新车,二等座的位置也比较舒服,没有让我“坐立不安”的感觉,比较“硬”。

西九龙顺利过关后步行前往 M+,没想到 Google Map 差点把我带到坑里,给我导航了一条走路 40min 的路线。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拿出 Apple Map 一看,沿着面前工地的路边走 10 分钟就到了。好吧,上次去我就是被绕远路了。

第二次来 M+,熟门熟路。贝聿铭展内容非常丰富,我看了差不多三个小时,除了他的作品介绍、草图、手绘效果图,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讲到材料。研究新材料特性,发现老材料新的用途,用到自己的建筑里。我觉得做 APP 当如此,应用技术迭代巨快,加上 AI 发展,虽然我们还是在做这些“小产品”,但是非常需要及时的去思考如何把新的技术融入进来,这点我做的非常不够。看完展,工作人员还找我做了十分钟的问卷反馈。后面想去看看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卢浮宫。

image.jpeg
image.jpeg
image.jpeg

看完展回到圆方商场,吃了一个猪扒饭加一倍冻柠茶,直奔机场,晚餐在飞机上解决,意外的好吃。

image.jpeg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26 期):世界没有那么多财富

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周五发布。

本杂志开源,欢迎投稿。另有《谁在招人》服务,发布程序员招聘信息。合作请邮件联系(yifeng.ruan@gmail.com)。

封面图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光伏基地,一望无际的光伏发电板铺设在沙漠之中。(via

世界没有那么多财富

维基百科有一个页面"人均财富排名"。

它列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均财富,可以用来比较生活水平:人均财富越多,生活水平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它比的是财富,不是收入。

财富的范围更广泛,除了收入,还包括其他资产(比如房产、股票、汽车等等)。财富的计算公式是,你的资产减去你的负债

财富 = 资产 - 负债

这个页面提供了很多统计数据,我分享其中一些。

(1)2022年底,全世界的总财富是454.3万亿美元。

我们常说"把蛋糕做大",这就是蛋糕目前的大小。它除以全世界53.6亿的成年人口,可以得到,每个成年人拥有财富8.47万美元(约60万人民币)。

所以,如果你的财富超过60万元人民币,就超过全世界至少一半人了

(2)美国的人均财富是55.1万美元,中国是7.57万美元,只是美国的七分之一。

因此,我认为,中国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理由是中国没可能停留在人均财富只有美国七分之一的水平,就增长不动了。

(3)中国人均财富7.57万美元,相当于55万人民币。乍一看,你可能觉得,一个成年人拥有55万人民币的财富,这并不少。

但是,实际上是很少的。

假定这55万都是现金,那么即使过得很节俭,房租+日常消费每月3000元,也只够生活15年。想靠这些钱退休还差得远,你还是必须工作赚钱。

假定这55万里面包括了不动产和固定资产(比如汽车),由于存在折旧和市场波动,它们可能会不断贬值。等到变现的时候,你的财富很可能大幅缩水。

结论就是,55万人民币的人均财富,实际价值比名义价值低很多,根本不够支撑长期生活。

(4)这就是世界的现状:现有的财富总量,不足以让每个人摆脱贫穷

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能够达到平均值,你的财富也是不够的,这个世界就没有那么多财富。

一个社会想要致富,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创造更多的财富。 真正的财富不是财富本身,而是创造财富的能力。如果你能够创造财富,那才是真正的财富,比那些静态的财产更有价值。

"创造财富"的方法,就是能够不断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东西。这才是国家和个人最应该培养的能力。

[本周软件] Rspack 工具栈

现在有一个趋势,JS 工具纷纷使用 Rust 语言重写,速度可以提高至少一个数量级。

最近,我就在使用这样一个"新生代工具" Rspack,感觉很不错,介绍给大家。

Rspack 本身是 Rust 应用,用来取代老牌的 JS 构建打包工具 Webpack。

使用后的速度提升,非常明显,Rspack 的耗时大概是 Webpack 的十分之一。如果 Webpack 需要10秒,Rspack 就是1秒。

但是,它的最大优势还不是快,而是 Webpack 的无缝替换。你基本上不需要改动配置,直接把配置文件webpack.config.js改名为rspack.config.js即可。

Rspack 不仅兼容 Webpack 的语法,还兼容插件。根据官方文档,下载量最高的50个 Webpack 插件,80%以上可以直接使用,剩下的也有替代方案。

Rspack 团队为了保证兼容性,向 Webpack 官方仓库做了100多次提交。甚至 Webpack 的主要维护者之一的 Alexander Akait 亲自动手,让很多插件可以在 Rspack 正常运行。

另外,Rspack 的功能也更多。比如,Webpack 模块联邦(Module Federation)的作者 Zack Jackson 加入了 Rspack 团队,为 Rspack 实现了模块联邦 2.0。

它在社区已经得到很多好评,发布一年多以来, GitHub 仓库有9800颗星星,今年还获得了 GitNation 基金会的"年度突破开源项目"奖。

今年8月,它发布了 1.0 版,API 已经稳定了,可以放心用于生产环境。

不过,由于全盘继承 Webpack,Rspack 也同时继承了前者的体验问题:配置麻烦,上手不算容易。开发团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 Rspack 的基础上,封装了一系列更简单易用的衍生工具

  • Rsbuild: 专注于构建 Web 应用。
  • Rslib: 专注于构建 JS 软件包。
  • Rspress:专注于生成静态站点,比如文档和博客。
  • Rsdoctor:专注于构建分析。

以上这些工具,底层都是 Rspack,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统称为"Rspack 工具栈"。

其中,Rsbuild 是更简单易用的构建打包工具,对标 ViteRsbuild 的底层是 Rspack,就像 Vite 的底层是 esbuild + Rollup 一样。构建项目时,你可以选择 Rspack,也可以选择 Rsbuild,后者的配置更简单一些,体验更好,针对性的功能更多。

对于国内开发者,Rspack 工具栈还有一个好处。虽然它来自一个国际化团队,但是属于字节开源出来的工具,字节内部大量项目已经采用,中文支持和中文文档都是优先的。

大家使用 RspackRsbuild 后,如果遇到问题,就去项目仓库提 issue,官方都会快速回应。

科技动态

1、风力发电飞艇

一家北京公司推出了风力发电飞艇。

这个飞艇长23米、直径15米,艇中央有一个直径5米的涵道,里面安装了风力发电机,叶片长2.4米。

飞艇飞到500米的高度,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然后通过电缆将电力传回地面。

高空的风远大于地面,因此高空风力发电的效果更好。

这个飞艇的远期目标是飞到"风能密度为地面200倍、年发电时长为地面4倍以上的平流层(高度约1万米)",将风力发电成本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2、局域网游戏室

一个美国程序员出于怀旧,在家中地下室建造了一个局域网游戏室。

游戏室一共可以容纳12人对战,电脑台都是折叠的,可以收纳进墙壁。

下面就是电脑桌全部收起来的样子。

他设置了一个家庭服务器,游戏软件存在里面,电脑终端去读取游戏。

布线是一个大工程。

他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储藏室,存放电脑的内存、CPU 和显卡等配件。

虽然建成后运作良好,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烦恼:现在的游戏只支持互联网对战,很少支持局域网对战,大多数时候他只能玩老游戏。

3、金字塔的建材

埃及金字塔位于沙漠之中,科学家一直很困惑,建造金字塔的巨大石块如何运进沙漠?

那些石块每个有2.5吨重,古埃及人用了什么方法,长途运输几千块巨石。

最近的一项发现,可能揭示了答案。科学家使用卫星照片,发现尼罗河有一条已经干涸的支流。

几乎所有的金字塔都分布在这条支流的旁边,这说明古埃及人很可能通过水运,将巨石送到建筑地点。

上图中,深蓝色是现在的尼罗河,浅蓝色是那条已经干涸的支流,各种颜色的点是金字塔的位置。

4、其他

(1)一个国外程序员在自行车训练机的把手上,装了两个分离式键盘,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打字。

(2)CSS 有了一个新的徽标

(3)卡西欧推出一款形似手表的戒指。

文章

1、排版引擎纵谈:程序员的视角(中文)

本文介绍并对比了几种排版引擎,重点是 CJK 文字处理: HTML + CSS、LaTeX、LaTeX.js、Typst 和 react-pdf。(@xiaohanyu 投稿)

2、AI 的视觉注入攻击(英文)

本文介绍如何在图片里面,进行"视觉注入"(visual prompt injections),从而欺骗 AI 模型。比如,上图男子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忽略我这个人"。

3、服务器端渲染简介(英文)

本文举例介绍网页应用的"服务器端渲染"是什么,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SSR(server side rendering)。

4、带有平铺式窗口管理器的 Linux 桌面(英文)

对于大量使用键盘的人,平铺式窗口管理器最好用。本文介绍了内置平铺式窗口管理器的 Linux 桌面环境。

5、12 个当代 CSS 的一行代码增强(英文)

本文介绍12种 CSS 的新写法,只要一行代码,就能增强网页样式。

6、如何正确使用 git worktree(英文)

git 有一个 worktree 功能,大多数人只把它当作分支功能的替代方案。作者提出,应该把 worktree 用来管理并发任务。

工具

1、Neat CSS

一个极简的 CSS 框架。

2、PG Back Web

一个带有 Web 界面的 PostgreSQL 备份工具。

3、Llama OCR

这个网站提供免费的图片 OCR,通过 AI 识别图片里面的文字,好像不能识别中文。

4、MySpeed

可以自己架设的网络测速工具。

5、dive

这个工具可以显示 Docker 镜像文件每一层的内容。

6、moffee

一个命令行工具,使用 Markdown 格式制作和展示幻灯片。

7、Google Backup

开源命令行工具,用来备份谷歌邮件、通讯录和日历。

8、lcl.host

一个为本地开发环境 localhost 提供 https 证书的工具。

9、Interactive Git Log

一个 VS Code 的插件,为 Git 提交日志提供一个可交互的图形界面。

10、Makeext

构建工具 Make 的一个扩展,让make命令可以输出项目的帮助信息。

资源

1、Sound Box

一个在线音效网站,提供多种自然环境音效以及白噪音。(@wincatcher 投稿)

2、I Don't Have Spotify

你输入 Spotify 的音乐链接,这个网站就会查找替代音源(比如 Youtube)。

3、DuckDuckGo AI Chat

DuckDuckGo 最近推出的免费 AI 聊天。

4、The Copenhagen Book

一组短文,介绍 Web 应用相关的用户认证知识。跟充满术语的加密学文章不一样,这组文章简明好懂。

图片

1、祖父的小提琴

前些日子,一位纽约程序员偶然得到了1912年拍摄的他祖父(下图拉小提琴者)的老照片。

他用 AI 模型为老照片上色。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小时候见过照片里面的小提琴。

祖母去世时,家里人把祖母的东西都存放在阁楼。在他印象中,里面就包括一把小提琴。

他就跟妻子一起,回到老房子的阁楼找找看。

小提琴居然还在。

他请人修复了这把小提琴,把它交给自己的女儿。

他写道:看着女儿拿着100多年前她曾祖父的琴,不禁让人有一种时间穿越的感觉。

文摘

1、燃烧 NeXT

1990年,乔布斯决定推出新型号的 NeXT 电脑,外壳要用镁合金制作。

镁是一种相对昂贵的金属,非常坚固且重量轻。乔布斯认为,这样的外壳不仅美观,而且可以节省搬运和制造成本。

我当时是一名报道计算机行业的记者,但以前学的是化学。我对这个决定很感兴趣,我知道镁燃烧时会发出明亮的白色火焰,我不禁好奇地想,如果 NeXT 烧起来会是怎样。

1991年秋天,我采访了 NeXT 的硬件副总裁。采访结束后,我提出,能不能送给我一个 NeXT 的外壳,让我烧烧看。他笑着同意了。

第二天,我开车去工厂,拿到了电脑外壳。

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镁合金需要高温才能点燃,普通火焰点不燃,但是我无法制造这样的高温。于是,我无可奈何,只能把电脑外壳寄放在朋友家里。

一年后,朋友告诉我,她厌倦了保留这个玩意。而且,NeXT 已经决定停产这个型号,于是我开始认真考虑怎么烧掉它了。我想,它燃烧的照片正好配合停产新闻,作为杂志封面。

设计燃烧方案时,我考虑到,镁燃烧时会发出明亮的白色火焰和大量的白烟,虽然烟雾无毒,但可能引起警察或消防部门的注意。于是,我给消防部门打电话,询问有没有燃烧许可证。但是,他们不清楚这些事情,没人烧过这么多的镁。我还被告知,必须获得空气污染的许可证。

最后,我沮丧地决定执行原来的计划:开车去沙漠深处,然后把它烧掉。

但是最后一刻,我想到了加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这是一个隶属于能源部、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管理的实验室。很多武器在那里实验,我确信那里肯定有燃烧几公斤镁的设施,而且也有必要的许可证。

我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同意了借给我照明弹的实验室。这让我的摄影师特别高兴,因为室内燃烧更容易拍出好的效果,阳光直射下几乎不可能看到火焰。

正式燃烧的前一天,我又找了一台旧的 NeXT 电脑作为备用。

到了正式燃烧时,我们用气焊枪点燃了它。气焊枪的蓝色火焰,接触到了电脑外壳,半分钟后,它开始发出独特的橙色光芒,然后慢慢融化。突然间,一道耀眼的白光闪过,然后是稳定的白色火焰。

我知道镁燃烧得很明亮,但我不知道有多快。我想至少会持续一分钟,但事实证明,镁的燃烧速度非常缓慢。当火焰最终熄灭时,剩下的只是一些块状的奶白色灰烬----氧化镁。

下面我们那一天拍到的照片。

言论

1、

我不戴手表。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是最重要的时刻。我不追求做更多的事,而是追求把当前的事做得更好。

-- 黄仁勋,Nvidia 的 CEO,解释为什么不戴手表

2、

15年前,一位巴西营养学家发现,尽管巴西家庭对糖和油的消费减少,但肥胖率却在上升。为什么人们吃得更健康,却变胖了?

他认为,这是因为精细加工食品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食品的消化。他因此创造了"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这个词。

从此,这成了科学界的共识:想要健康,应该吃一些粗粮,避免多吃精细加工的食品。

-- 《关于超加工食品的风险》

3、

AI 研究已经70年了,人们最近才发现,让 AI 成功的真正方法是大量的计算。

根本原因就是摩尔定律,它使得计算成本持续呈指数式下降。

-- 《马斯克的梦想和 AI 的教训》

4、

我遇到一个程序员,他完全不想使用 AI。因为他用过一次,发现错误很多,就不想再用了,也不想了解。

这件事令我很困惑。我理解 AI 被过度炒作了,可能对你正在做的事情没有用处。我不理解的是,在2024年,你怎么可能成为一名程序员,却对一项据说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未来编程方式的技术一点也不好奇。

-- 《他们都使用它》

往年回顾

网络社区的悲剧(2023 #279)

手机充电问题的解决(2022 #229)

AR 技术的打开方式(2021 #179)

创业的凸函数和凹函数(2020 #129)

(完)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发表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无聊的中文博客圈

有的时候,从局外人的视角看局内,会更有趣。

最近一朋友得知我“还”在写博客后,询问我现在的中文博客都是哪些人在创作,又都在写些什么。说实话,我并没有关注和研究过,我收集的博客本身也是从别人的“友情链接”网里,发现的有趣的、我能看懂的(技术以外的内容)、和能够引起共鸣的博客。所以我收集的样本并不能完全代表中文博客的现状。

最后我把几个博客集合网站丢给了对方,这或许能够代表大部分写博客的人在做什么。过了好几天,他真的认认真真过看完了每个集合网站首页抓取的文章,然后给我留下了一句话:

挺无聊的。

这句话很“冒犯”,因为他是个“局外人”,并不能理解我们在“自嗨”什么。当然,“自嗨”这个词听上去也挺讽刺和贬义的——没错,就是在讽刺。听到这个结论,我试图“反击”——“你既然觉得无聊,总要说服我为什么无聊吧。”

我花了三天时间,看了你给我的网站首页的每一篇文章,除了技术就是日记,不是说它们不能做成博客,而是这些功能早就有了更多流量聚集的平台,为什么还要单独做成独立博客呢?

这应该不是冒犯了,而是“膈应”吧。听到这话我有点着急,必须为自己辩白——“不是我不想去些公众号、豆瓣,而是我发布的内容常常因为敏感词而被封禁,我没办法做到自我审查,但是我又想要写,我总得有个平台吧。”

你有想过吗,或许写博客是一种逃避行为,逃避流量对作品的审视?如果同样的内容发布在小红书,你会在乎没人看吗?

别骂了,别骂了。其实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写博客有严重的“滞后性”,特别是非技术、非日志类博客,它跟别人的互动是完全切断的。从创作发布、到被人看见、再到引发共鸣互动,因为是观点的互动,它本身会受限于“沉默螺旋”。即人们会更愿意在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下互动,如果无人互动,就算引起个体的共鸣也无法产生互动。


我现在创作的博客,其实也有这种“讨巧”的行为。因为它不是即时性的,所以我可以在发布文章后做到单方面的“爽”,而不去考虑流量和互动的问题。也正是如此,我会特别希望与互动者本身建立某种即时交流的机会,比如对于一些观点在Telegram上面进行讨论。

说实话,这个博客也是因为坚持创作到了第三年,才开始陆陆续续被人发掘。虽然每天能够保持几百上千的流量,但是互动仍然是“滞后的”,极少会遇到@三十里海河 这种跟我沆瀣一气的家伙,会主动找我聊起原生家庭的事情。

另一个关键,是因为独立博客的“人设”功能,迫使它需要按照某种“姿态”去表达自我。哪怕是对现实的抱怨,也因为有了一层对外展示的需求,而自然而然地附着上了“表演的意图”,目的是为了获得肯定、赞美、关注这些站在聚光灯下才能得到的东西——我当然也有表演的意图。大部分时候我在现实比博客上的“人设”更嘴毒,总喜欢拆解底层逻辑。但是在建立社交关系之中,这种人设又会慢慢褪去变得无下限的有趣(但是还是很少会提供情绪价值)。起初,我可能还会考虑自己的哪句话会不会惹到别人,这么三年过去了,我发现与其去新建一个“人设”努力地维系他的表演性,不如就让把博客当做是我现实折射的一部分——所以,就会说更多难听的话和真相,惹到更多人。

所以这种确实互动的交流,也会得到反噬的评价:

挺无聊的。


一直以来,我很想跟几个熟悉的博主,做一对一的社交关系,至少先脱去“博客”这个外衣,来聊些彼此对世界不同视角的看法。但因为博客的滞后性也会延展到现实层面,造成断层。比如,我们之间要产生共鸣,至少要彼此关注过对方的博客,如果对方并不喜欢我的观点,这岂不是就给对方造成了困扰;再比如,别人的博客本身就是保护壳,并不希望自己的真是内心被看见,如果我一味地入侵对方,那就太不礼貌了。

久而久之,这种无法进入下一个“社交领域”的交流,会越来越梳理和冷淡——比如我的博客在互动环节并不能给对方带来流量。于是,无聊诞生了——标题的“无聊”并不是指中文博客圈的内容,而是人们以为可以通过博客构建的社交,到最后也只能剩些鸡毛蒜皮的“无聊”。

如果可以,我打算做一期“递苹果”的游戏,把它交给几位熟悉的博主。

博客二十年

不准确,但差不多。我还是在 RSS 阅读器里接连看到几篇「写博客 X 周年」的文章才想起自己写博客有二十年了——转瞬即逝。我写第一篇博客文章大概是在 2004 年 5、6 月份,初时无从下笔,便把动画课拉片时看的一部短片改编成了两段小故事。但是后来几次更换域名、服务器,导出、导入的时候有些损失,加之每次做这种搬迁的工作难免要回顾旧文,看了感觉羞耻的古早文章也删掉了一部分。现在难说有没有后悔的情绪,不过应该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完全不是不舍得再删,其实全部归零也无妨,只不过,删删减减,像是还在修补颜料早就干裂的自画像。

扯远了,但不算跑题。写博客当然是一种写作,不管是像我这样写自己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还是写技术博客记录心得、制作教程。写作总归会让写作者从日常不自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里跳出来,去和读者对话,哪怕读者就只有自己。妳会用写作,尝试着和读者沟通,挑战她也好、说服她也好……就连哪些留哪些删,这个动作,或者决定全然不删,这种态度,其实也都是沟通的一部分。或许正是二十年里的无数次和自己的沟通,让我接受了曾经的自己,找到了想成为的自己。

fin.

同样的粉坑

当年今日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英国政府说我有三年的工作空档期可以选择补税(Payable Gaps, HMRC)


我每年都会登录英国政府HMRC网站进行报税(Self Assessment)。今年报税时,无意中看到过去十几年的工作报税记录,其中显示我目前有三年的工作“空档期”可以补缴税款。

you-have-3-payable-gaps-hmrc 英国政府说我有三年的工作空档期可以选择补税(Payable Gaps, HMRC) 税 Tax 资讯 金融 金钱

HMRC英国政府说我有三年的工作间隙可以花钱补上

实际上,这种空档期不仅限于三年,但因为有时间限制,目前我只能选择补缴这三年的税款(例如,这三年的税需要在明年四五月份之前决定是否补缴)。

在英国,需要累计缴纳30年的NI(National Insurance, 国民保险)税,才能享受全额的国家养老金。目前的退休年龄是66岁,但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预计未来这个年龄还会提高。

如果你计划提早退休,并确定未来会在英国养老,那么可以选择补缴之前未完成缴纳的税款,这样可以更快达到30年的缴税记录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缴满30年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止缴税。实际上,只要你继续工作,就必须缴纳NI税,30年只是享受国家养老金(100%)的最低缴税要求。未达30年可以选择享受部分养老金或者选择补交剩下的几年税。

那我该不该把那几年补交了呢?

是否补交英国税务系统中的”工作不完整”年份的国家保险(National Insurance,Nl)取决于你的具体情况和未来的计划。以下是一些考虑因素,帮助你决定是否补缴:

对国家养老金的影响

国家养老金资格:为了获得英国的全额基本国家养老金(State Pension),你需要至少有35个完整的税年(Tax Years)缴纳国家保险。如果你的缴费年数少于35年,你将无法领取全额养老金,而是按比例领取。 最低年数要求:要获得最低养老金(部分养老金),你需要至少有10年缴纳国家保险的记录。如果少于10年,则无法领取任何养老金,

Gap年份是否影响养老金:如果你有工作不完整的年份,可能会影响你未来领取国家养老金的数额。补缴这些年份的国家保险可以帮助你补足工作年限,以增加你的养老金资格,

未来是否会工作或继续缴纳NI

如果你计划在英国继续工作,未来可能会有机会通过工作自动补上未达到35年的缴纳年数,这样你弗蔪齜垦Ⓖ作能不需要立刻补缴。如果你即将退休或不再打算在英国工作,那么补缴可能是确保你获得全额或部分养老金的好方法。

经济成本 vs 长期收益

补缴的成本:你可以查阅HMRC(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的信息,了解每个不完整年份的补缴费用。通常来说,每年补缴的费用固定,但不同年份可能会有所不同。长期收益:比较一下补缴的费用和未来领取养老金的额外金额。如果补缴的费用较少,但可以显著增加你的养老金,这可能是值得的长期投资,

健康与个人状况

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在未来长时间领取养老金(例如由于健康原因或其他因素),你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是否值得补缴。结论你可以通过登录 gov.uk 的养老金预测工具来了解你目前的养老金资格状态。它会告诉你目前你已经积累了多少年,以及如果补缴可以获得多少额外养老金。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本文一共 1058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英国政府说我有三年的工作空档期可以选择补税(Payable Gaps, HMRC).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英国政府说我有三年的工作空档期可以选择补税(Payable Gaps, HMRC) 税 Tax 资讯 金融 金钱
The post 英国政府说我有三年的工作空档期可以选择补税(Payable Gaps, HMRC)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2.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3. 什么是 All Hands Meeting? All Hands Meeting 翻译过来是 全体大会. 一般指的是公司定期举行的 向股东和全体成员公布 阶段性进展的大会. 一般大会介绍的有 财务, 研发等部门的总结和展望报告. 定期举行(例如每季度) 是为了让公司的所有人了解最新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的手段. 当然 经常学术界也用了...
  4. 在英国给孩子换学校的经历: 孩子离开了村里的小学 由于搬了家, 孩子上学得提前半小时出门了, 因为早上堵, 也得开车半小时才能到. 之前在 Fen Drayton 村庄上小学, 早上8:45学校门开, 9点敲钟孩子排队依次进入教室, 我们由于在村里, 只需要提前5分钟出门和孩子一起走路就可以了. 现在一下子早上变得很匆忙, 得叫孩子起床, 做早饭,...
  5. 同一台服务器上多个WORDPRESS站点的一些设置可以移出去 我自从把所有网站都挪到一处VPS服务器上 就发现很多事情省事很多 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网站 包括 WORDPRESS博客. 比如我有四个WORDPRESS博客 然后我就把通用的一些资料给移出去 移到 HTTP或者HTTPS都不能直接访问的文件夹里这样就更安全许多. 文件 wp-conn.php 存储了 相同的数据库资料. 1 2...
  6.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公司来了新的CEO管理之后,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特别是一些公司对外形象的事情就特别的在意, 比如公司网站用上SSL.现在公司还有空闲的位置,请速来(钱多人不傻). 一月份出差回LUTON,刚好公司请来摄影师给高层管理照像放网站上的,于是我也凑了凑热闹(但是却还不够资格被放在公司网站上),不过没关系,放这里也差不多. 人到中年, 沧桑感强了些. 更新更新: 同事用他NB的单反给谢菲尔得办公室的人也拍了一组这样的照片.看起来很不错, 很专业,灯光,道具应有尽有.我已经用在了LINKEDIN页面上,立马高大上. 本文一共 230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AMP...
  7. Leetcode 的在线调试器 最近 leetcode 刷题网站出了一个在线调试器. 个人感觉非常好用. 因为我平时是用 IPAD+蓝牙键盘来刷题, 而在 ipad 上是没有集成的IDE的, 对于调试来说, 只能很原始的让函数退出一个值, 然后尝试不同的输入来发现问题. leetcode在线调试器的好处 理论上来说, 你可以直接在浏览器里解决任何一道...
  8. 优化设计 个人主页 并且 PageSpeed Insights 双项 100分 坛子的个人主页 www.tanzhijun.com 不错 很适合个人主页的模板. 而且是手机友好. 于是我照着把 我的主页改了改. https://steakovercooked.com 并且做了几点修改: 0. 使用 google mod_pagespeed 把 JS,...

太子城 O 型穿越之一向导家到水依海子营地

前两天看到冲哥朋友圈说是茂县糖心苹果滞销,向导刘哥家面临困难的消息,于是就想起九顶山云和山的彼端,想起登山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太子城 O 型穿越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直到今天才有一个稍微完整点的小结。怎奈记忆力大不如前,再加上几经周折当时拍摄的图片很多都遗失或损坏了,穿越过程细节大多已模糊只剩下这些快乐的瞬间,却久久地在脑海中回旋。谨以此文记念那些行走的快乐时光,致敬可爱的向导,致敬携手同行不离不弃的山友!

由于幽素同学已经在太子城登山活动游记中详细介绍了整个行程,重复的内容我就不在赘述了。

由于头天晚上到向导家太晚,向导刘哥一家半夜还起来为我们炒菜做晚餐,为了第二天的诗和远方,我们在向导家吃得饱饱的。

向导家地方比较大,吃完宵夜已经是凌晨了,各自抱着睡袋早早的睡去。第二天早上醒来已经是七点过,四周异常安静,空气清新,忍不住跑到向导家旁边山坡上的土沟里挖了个坑开个大的,也算是给果树和地里的菜施了肥了。

吃过早餐,由于今天徒步时间较长,为了节省体力,我们租了向导刘二哥的马驮包,全队人得以轻装徒步前行。七点四十左右,我们从向导家旁边的土路出发。刚出发就是一个陡坡,这条路前半段和九顶山上黑龙池的路是一条路。

向导家旁边的树,杈杈桠桠的长出了嫩绿的芽。

一路风景很好,空气也很新鲜,远处的雪山,山沟里丰富的植被,天山缥缈的云,地上整装待飞的蒲公英,前方回望的三号,倒也不觉得累。

青龙坪

到青龙坪的时候是上午九点过。青龙坪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有一些老乡的马在草甸上悠闲地吃着草。想想有时候我们还真不如一匹自由自在的马。

青龙坪风景如画,山友伙伴们围着路边一匹棕色的马拍了半天。为了远方更美的风景,我们依依不舍地继续向前行走。

从青龙坪向上经过夫妻树,现在这里用栅栏围了起来。下图右为夫妻树。从这里往左是白龙池,往右是小树林。

清晨的光线下,路边的灌木丛五色斑斓地也非常好看

寻路往右上山穿过一片树林,树干上尽是垂下的松萝,看来这里的环境很“环保”很“天然”。地上的野花,远处的雪山,美景一时观不透,天缘有份画中游。

立立爬

立立爬好像也叫鱼犁耙。
穿过树林就是立立爬,左侧为山壁,右侧是深谷,坡陡路长,还好风景不错。

对面磨刀梁子上,有一巨岩,好似鹰嘴,不如就叫鹰嘴岩吧。这里好像也叫老虎咀。

三号同学和向导一路走一路采摘野菜(野葱),那将是我们的晚餐。

翻过立立爬是一个小山坳平台,时间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我们停下来吃点路餐,太阳晒得暖洋洋,我们像牦牛一样躺在草坪上打滚,困意来了躺草地上休息了一会儿。

(多图杀猫,点击分页页码查看更多内容。)

必须是一个机会(2)

...国家给了这么多政策、资金,还只需要在国内竞争,要抓住这个机会。我知道很多人以前干软件公司,特别是 SaaS 啊什么的干伤心了。这次咱们直接做中国的比尔·盖茨...

必须是一个机会(1)

...这几年常有人问我,中美关系的变化,到底对国内技术行业意味着什么。看标题你肯定以为知道了我的答案。先别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