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碎語05|如何才能不油膩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1月13日 09:23

與女性相比,平均來說男性油脂分泌更為旺盛,因此如果以女性分泌的油脂量作為基準,男性確實有些油膩。但今天「油膩」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令人生厭,尤其是令女性生厭的中年男人特質。可究竟何種特質算是油膩,似乎少有人能給出清晰的答案。很多人僅僅因為他人相貌不夠出眾或體態不夠輕盈就說人油膩,有歧視之嫌。

不過,如果從自我約束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年男人要做到不油膩,除了物理層面的整潔,以及不要好為人師之外,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在社交場合,如果交流的對方沒有主動提及,盡量不談與現實中的錢相關的事。

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不要在社交場合主動談起。想想看,如果有個人每次和你聊天都在講房產、股票、期貨、幾個億的生意,你會不會覺得無聊呢?(如果這些錢給你分一部分另當別論,但也改變不了談話本身無聊的事實。)中年男人的無聊就是油膩。

當然,如我所說,這裡的錢是指現實中的錢。如果談論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就還存在著不油膩的可能性。比如,類似韓劇《魷魚遊戲》的設定就可以聊得非常有趣。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在「魷魚遊戲」里,金錢的誘惑不可或缺,但這裡真正的趣味所在也是遊戲,不是金錢。

在我們還在使用銅錢的時候,恐怕銅錢是最油膩的東西(有時候也稱為包漿)。在我們廣泛使用紙幣的時候,紙幣也非常油膩。今天我們習慣了電子支付,很容易忘了金錢油膩的本質。

(以上僅指社交場合。工作場合、私人生活場合,包括社交網絡上的在自己的主頁碎碎念,均不在此列。我好像好為人師了,我油膩。)

(本文於2022年8月31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4期)

碎語04|「爹味」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1月12日 09:12

在當代女性主義的語境下,如果出現一個男性未經邀請主動給女性講解或解釋什麼東西(即英文的 mansplaining,中文的「好為人師」),就會被批評為「爹味」太重。這種批評是否妥當不論,至少表達了批評者當時的一種負面的態度和感受。這種負面的感受也不奇怪,因為通常情況下「好為人師」本身就是個貶義詞,形容的是一種讓人討厭的人格特質。

於是,我們就會發現,「爹」作為一個人自然的身份,變成了一種貶義的象徵,代表著女性主義對幾千年來的父權制的批判。如果想不帶貶義的表達這個人的身份只能用「爸爸」了,只是「爸爸」在互聯網上也有了另外的含義——有奶便是娘,有錢就是爸爸。嗚呼!這個含義恐怕又是父權制的象徵。

(本文於2022年7月31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3期)

答題:寫作的動力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1月7日 10:47

網友 Another Dayu 在博客(部落格)上發起了採訪博客作者的活動,並在乳齒象留言希望我回答第四題:

  1. 運營博客的過程中是否有失去過動力?如果有,是為什麼恢復的?如果沒有,請問您又是如何保持創作的激情?

我的答覆如下:

從寫作博客之初,我就沒有將之視作一個營運項目,因此不存在失去運營或營運動力的問題。因此在我這裡,更新博客可能只需要寫作動力。

至於寫作動力,自從我初中第一次寫出一篇八頁紙的文章之後,就再也沒有失去過。錢鐘書先生有言:

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把創作的衝動誤以為是創作的才華。

雖然很早就在耳邊響起過這樣的警鐘,但我一直不可救藥地、自戀地認為,我有創作才華。或許在別人眼裡看來,其實我只是一直沒有失去創作衝動吧。

郝海龍
2024年11月7日於環尾堂

歌詞分析04|王菲《笑忘書》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1月7日 08:37

按:剛開始寫詩的時候,有人說我的詩像歌詞,後來索性開始寫歌詞。再後來發現寫音樂評論的時候,主要也是在分析歌詞,那麼不如在自己的地盤開個《歌詞分析》專欄。

(本文於2022年4月30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0期)

很多朋友聽過《笑忘書》這首歌,但我想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把它當作一首情歌。因為它就是一首情歌,或者說從情歌的角度來解讀它似乎最為恰當。但這首歌的歌名來自米蘭·昆德拉的一部充滿諷刺和隱喻的政治寓言小說《笑忘書》,再加上王菲這張專輯的名字叫做《寓言》,自然就給這首歌帶來了另一種解讀的角度和可能。今天我就想順著這個角度腦洞大開一番。

仔細看歌詞,你就會發現,整首歌雖然散髮著一種敘事氣息,但實則只有意象的堆疊。這些意象堆在一起,似乎講述了一個失戀故事,但單獨來看每個意象,卻又和昆德拉的小說暗合。

不信先看前四句(冒號後面是我的解讀):

  • 沒有蠟燭,就不用勉強慶祝:不管最終是否真有慶祝活動,很明顯說話人根本不想慶祝,沒有蠟燭只是一個藉口。但為什麼需要這樣一個藉口?說明有人提議要慶祝,需要找藉口來推脫或拒絕,聽起來正像是高壓統治下的政治任務。
  • 沒想到答案,就不要尋找題目:如果想讓自己永遠正確,或者至少顯得永遠睿智,那麼在沒找到答案之前,不要提出問題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竟然有了這種問題,那麼直接把問題擦掉會比回答更容易。
  • 沒有退路,那我也不要散步:如果有退路,那麼前進時遇到阻礙和風險,至少能夠一個合理的解釋。當然永不走路,就能永不摔跤,因此想盡辦法不去走路,才是最大的智慧。
  • 沒人去仰慕,那我就繼續忙碌:這句可以有兩種理解:
  1. 沒人仰慕自己,那我就繼續忙碌。如果福布斯富豪榜上沒有我的名字,我就努力工作。一種犬儒的悶聲大發財的精神。
  2. 自己沒有仰慕的對象,那我就繼續忙碌。這意味著人生只有兩種狀態:忙碌和仰慕。而你休息的唯一理由,是要去表達某種仰慕之情。

似乎每一句都和米蘭·昆德拉小說中諷刺的那種極權政治密切相關,繼續往後看,你會發現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不要犯同一個錯誤」「感動得要哭,很久沒哭,不失為天大的幸福」像極了受害者對自己行為的逆向合理化,這原本是人類心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也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內因。至於「有一個人保護,就不用自我保護」像不像是願意放棄對自我的控制,用自由換取安全呢?

看到這裡,恐怕有讀者要罵我焚琴煮鶴了,我覺得吧,您也不要太在乎,畢竟「可以不在乎,才能對別人在乎」……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笑忘書》在簡體中文語境下也譯為《笑忘錄》。)

相關歌曲:王菲《笑忘書》,詞:林夕,曲:C.Y. Ko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TebfDM3LQ

碎語03|再談私語言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1月4日 11:22

私語言(個人私下使用的、表達自己真實情感想法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活力所在,包括政治語言在內的公共語言是語言的最大公約數,理想狀態下只能保證最基本的交流,現實中有時候目的是交流失敗。

「基本交流」與「交流失敗」並不矛盾,甚至可以說是公共語言的一體兩面。如果某種語言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交流,那麼企圖通過這種語言進行的任何更高層次的交流,默認狀態即為失敗。

(本文於2022年7月31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3期)

歌詞分析03|竟然以為你會不一樣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1月1日 11:21

(本文於2022年11月30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7期)

本月我退訂了 Apple Music,開始試用無損音樂平台 qobuz,總覺得同樣是無損,qobuz 效果要好於 Apple Music,哪怕是藍牙播放都能聽出區別。(或許是我的錯覺,或許是我玄學中毒太深。)

換到新平台之後,不小心聽到一些老歌,難免喚起一些傷心的回憶。其中一首就是阿桑的《受了點傷》。

這本是一首情歌,如果你剛剛經歷失戀之痛,尤其是在不止一次失戀之後,你一定會覺得這歌是唱給你的,因此我反而不推薦失戀的朋友去聽,太容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今天我重點想說的是這首歌其中兩句歌詞:

竟然以為你會不一樣
但憑什麼你要不一樣

這兩句話自然是俗套的愛情故事中常有的內心獨白,因為每個人在熱戀時都會覺得對方獨一無二,但失戀時又會覺得你和那些俗人也沒有什麼不同。前面是因為你看到了對方的優點以及荷爾蒙的催動,後面則是因為你看到了她和所有人共有的缺點。

但我看到這兩句歌詞時,首先想到的竟然不是愛情。而是我在中國辦事時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在我小時候,每次去政府單位或事業單位辦事,我都會提前想好全部流程,並在大腦里反復演練多次,希望能夠順利辦成,但每次都會遇到刁難我的工作人員,哪怕能一次辦好,也會很不愉快。經歷幾次之後,再遇到這種事時,我還是會抱有一絲僥倖,即「以為你(面前的工作人員)會不一樣」,但每次都會被現實打臉(憑什麼你要不一樣)。

後來,我請教長輩該如何辦事,他們說:那些工作人員就是看你好欺負,要是膽敢不給我辦事,我現場就問候他們家人。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和政府工作人員說話時都沒有好氣。以至於後來去了大城市,真的能辦成事時,還有些不適應,花了不少時間克制罵人的衝動。

當然,人都會受環境影響,當政府工作人員不再憋著壞想要欺負我的時候,我的舉止也漸漸恢復了正常文明人應有的禮貌。但最近一次回國(疫情前夕),去派出所辦事,還是和另一個來辦事的人起了小衝突,原因是我出於好心給她講解前面辦事的流程,她覺得我在有意誤導,於是在派出所破口大罵。怎麼說呢?這回是「竟然以為來這裡辦事的人會不一樣」,可馬上就被現實教育了:憑什麼她要不一樣……

《受了點傷》的愛情之痛硬生生讓我聽成了生活之苦。

郝海龍
2022年11月30日於環尾堂

相關歌曲:阿桑《受了點傷》|詞:施人誠,曲: Gi Hun Lim / Jun Young Choi / Gyung Moon H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EEjLPfAoo

碎語02|命題作文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0月31日 13:21

上大學時,機緣巧合聽過一場《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的演講。他講到自己上學時寫不好作文,原因是上學寫的都是命題作文,沒辦法自由發揮。我也曾聽很多人說過類似「討厭命題作文」的話。後來發現,大部分討厭命題作文的人在可以自由發揮的時候,也沒寫出什麼東西來。原來,討厭命題作文的意思不是不命題就能寫好,而是不命題就不用寫了。

(本文於2022年6月30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2期)

歌詞分析02|重聽老歌:許巍《在別處》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0月29日 13:29

(本文於2022年10月21日首發於《林中來信》第63期)

許巍的歌有些難以評價。個人感覺他近年的歌確實不如早年的好,但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深知每個人都不容易,他的物質生活逐漸變好,告別落魄的青年時期,青春絕版之後,要求他保持內心的堅硬,繼續以不妥協的姿態面對生命,多少有些殘忍。於是,文藝青年安慰他也自我安慰道:他落魄時不假裝灑脫,安逸時也不假裝憤怒——真實。

但這種生活的變化真實地體現在音樂上,就有了一種越來越悅耳的趨勢。不管你平日最愛何種風格的音樂,流行也好,搖滾也罷,又或者是電子嘻哈,只要你從許巍第一張錄音室專輯《在別處》開始,一直聽到目前最新的專輯《無盡光芒》,相信你一定能夠同意我的結論。音樂作品本身的好壞,可能有各種各樣的主觀評判標準,但聲音本身悅耳與否更像是一種物理概念:嚴格按照和諧音標準寫就的作品,沒有人會說它刺耳,頂多會覺得無聊。

無聊正是問題所在。悅耳的音樂像是蜜糖,聽多了耳朵發黏,想要摘掉耳機休息,如果能在音樂中加入一些沒那麼「好聽」的聲音,反倒如飲茶一般,第一口或許覺得苦,但越喝越上癮。單身的時候,我經常要面臨一種苦惱:如果一首歌聽進去了,只要停止就會有戒斷反應,無精打采;循環播放起來又真的像是在嗑藥,雖然可以維持欣快,但你知道正是對這種欣快的渴望,摧毀了身體。(這種能讓我聽進去的歌,通常不會是像《一絲甜蜜》這種一個業餘人士全憑對悅耳聲音的追求就能寫出來的,每一個音都正好落在最舒適也最爛俗的地方的歌。)

許巍早期作品中(主要是《在別處》和《那一年》兩張專輯),有很多歌都給我帶來這種「苦惱」。他那時的歌通常被歸類為流行搖滾,像流行歌一樣隨時開始播放也不會引起聽眾即時反感,但只要聽一小會兒,就會被樂曲中特別的部分吸引。加之早年間他的生活還沒有耗盡,歌詞也異常精彩,不像後來反反復復「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藍蓮花》)「從來就沒有什麼能阻擋,永遠自由的你」(《一天》)……

這兩天我又重新開始聽他的老歌,因為帶孩子的時間很難做別的事,也騰不出手來切歌,竟然找回了當年聽磁帶的感覺。面對經典之時,重復和專心總是能帶來一些新的東西,這一次也不例外。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聽《在別處》之時,正值被學校和社會環境壓抑的青春期,聽到「就在我進入的瞬間,我真想死在你懷裡」,只覺得這種直接描寫性愛場景的歌詞是對我生活的一種嘲諷和補償,於是在自豪地向同學推薦這首歌時,感覺自己也叛逆起來。還經常借此來鄙視流行樂不夠深刻,愛情里的專情用情負情絕情固然重要,但如果總是不敢觸及性愛,那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並不完備。不過很快我就聽到了「味蕾覓尋肉身,比一隻野獸更天真,問誰又能硬撼肉體吸引」(陳奕迅《低等動物》,黃偉文作詞),瞬間無地自容。

後來,忘了在哪裡看到,說《在別處》第一句看起來是寫性愛,實際是講對理想的感覺,進入的瞬間即理想實現的那一刻。在那一刻死去,如同流星划過天際時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人生定格在高光時刻,永遠站在快樂的頂點。

不知道他這種解讀有多少被古龍《流行·蝴蝶·劍》影響的成分,但當時剛剛看完《流行·蝴蝶·劍》的我覺得很是有道理。人生起起伏伏,很多時候成功帶來的失落感遠大於失敗,最失落的時候往往就在最大的成功之後,而我們又著實難以放棄對成功的追求,怎麼辦呢?不如就在成功那一刻死去。以我當年的理解能力,這裡的成功指的自然就是理想的實現。

但時隔多年,重聽這首歌,不得不說當年的我實在是把追求理想的過程想得太簡單了。理想固然美妙,但理想經常不會是對一個人最有誘惑力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心懷為理想赴死之決心,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讓你心甘情願為之付出生命的其他東西。

或許說「付出生命」有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那我們也可以試著把「生命」換成「時間」,這樣你就很容易在自己生活中找到例證。回想一下,自己人生中信誓旦旦決定從明天起好好學習,為理想而奮鬥的時刻,有多少次非受迫性地放棄?我們的理想通常遠大,掛在天邊,遙不可及,實在太容易被即時的快感擊敗了。

結合《在別處》後面的歌詞,你會發現第一句真的不是在講理想實現後的場景,而是在講放棄理想的衝動:

我的身體在這裡(被慾望誘惑的身體)
可心它躲在哪裡(追尋理想的念頭消失無影蹤)
每天幻想的自己(這才是實現理想的那個自己)
總在另一個地方
……

這歌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後面「愛情像鮮花它總不開放,慾望像野草瘋狂地生長」兩句歌詞,以許巍沙啞的口音唱來特別像「感覺像鮮花它從不開放,慾望像野草瘋狂地生長」。

雖然「愛情」可以做理想的象徵,但我其實更喜歡「感覺」的直白,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句講感覺的歌詞「Yi Yeah, Yi Yeah, 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崔健《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有感覺是人之為人的第一步,只有先是人,才能有理想,但也正因為是人才「未能淡忘肉身」(《低等動物》)。

這時再想我那種「聽歌如嗑藥」的時刻,很多時候正是快感擊敗理想的時刻:奮鬥太難,聽會歌吧,這歌講的剛巧也是這事。

郝海龍
2022 年 10 月 21 日於環尾堂

碎語01|做不喜歡的事時效率才重要?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0月25日 10:56

碎語:一些(或许没那么)简短的思考和言论,如无注明均为郝海龙原创。

倪匡先生說:「想做喜歡的事情可能很難,但不做不喜歡的事情很容易。」前半句不論,單說後半句,我的感覺恰恰相反。我們常常不得不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有時候甚至需要反復做同一類自己不喜歡的事。對很多人來說,工作即是如此。

於是,坊間有不少方法來幫你更快完成自己討厭的事,這也是不少時間管理法的重要內容。其中一個很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將事情模板化。即想辦法規劃自己的工作流程,讓自己能在做事時像在流水線上不動腦擰螺絲一般。

這方法確實有效,但我覺得也只適合用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因為模板化本身就暗含著一種同質重復,這是我們無聊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不小心將自己喜歡的事也模板化了,恐怕很快就會不喜歡了。

做自己喜歡的事時,追求更高的效率實乃誤入歧途:既縮短了與自己喜歡的東西相處的時間,又讓喜歡的東西變得無聊。或許可以這麼說,只有做不喜歡的事時,效率才重要,因為只有此時,我才想趕快把它做完?

(本文於2022年6月30日首發於《渡鴉月報》第12期)

歌詞分析01|張信哲《不要對他說》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0月24日 15:38

按:剛開始寫詩的時候,有人說我的詩像歌詞,後來索性開始寫歌詞。再後來發現寫音樂評論的時候,主要也是在分析歌詞,那麼不如在自己的地盤開個《歌詞分析》專欄。

上小學的時候,身邊不少大哥哥大姐姐都喜歡聽張信哲的歌,耳濡目染也聽了不少,但不知什麼原因,我從未主動拿起一盤他的磁帶。

直到工作以後,買到了那台宣稱可以將這輩子聽過的歌都放在裡面的 iPod Classic,回憶襲來,對一盤張信哲的精選輯按下了播放鍵。這才發現自己之前聽錯了很多歌詞,而在將錯就錯之下,產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美好詮釋。

今天我想分析的是他的名作《不要對他說》。整首歌講述了的是一對戀人分手時,男方對女方的所思所講。單看某一部分情節和獨白,其實都比較俗套(這在我看來不算流行情歌的問題,畢竟人類的愛情俗套為主),比如:

不要對他說出一樣的話
不要對他說,夜裡會害怕
別說你多晚都會等他的電話
別說你只喜歡他送的玫瑰花

像極了一個失戀時不願意承認自己在愛情中失敗的男人容易產生的情緒:

就算我們分手,我也是特別的,在你心中我一直都會有一個特別的位置。

如果對方同意這話中暗含的信息,並且由對方主動率先說出來,那麼至少說明愛情不復存在了,但你作為一個曾經的戀人是優秀的。可是,如果是男方講出來,就有一點死皮賴臉的意味,這時即便對方同意,也只能當作安慰來理解了。

是以如果真的要與一個人分手,這些話其實並不適合說出來,但寫成歌就沒有問題,所有讓人害臊、甚至聽起來有點無恥的話,換一個表達方式似乎就被合理化了,這或許就是藝術的力量。比如李志的「我想像你一樣純潔,你不能比我還要放蕩」,又如吳虹飛的「不愛我是不對的」。

從這種意義上講,《不要對他說》的歌詞已經合格了。但這首歌真正優秀的地方在於,如果你對比前後兩段的歌詞,會發現雖然都是要求對方「不要對他說」,但不要說的內容性質卻截然不同。

前面的「不要對他說,夜裡會害怕」,我們可以想像對方壓根不可能做到,如果對方竟然願意回應這句話,並且誠實回應,那麼答案只能是 No。

但後面這幾句則完全不同:

不要對他說,你總是愛得太憂鬱
別說你最渴望他能為你而淋雨

因為如果對方找到了更好的伴侶,才和你分手,那她怎麼可能「愛得很憂鬱」?又如何忍心那個人為自己而淋雨?

也就是說,她可能真的不會對他說這些話,這些話真的有可能是本歌男主的專屬。可是這個男主真的不知道這些嗎?知道,所以才要故意這麼說,因為這才是他最後的最無奈的自我安慰,也是對方唯一能答應自己的最後要求。

不過最早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一直以為歌詞是「不要對他說,你總是愛得太猶豫」,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男主似乎一直都不是女主的真愛,因為她對自己「愛得太猶豫」,而她對那個可能是真愛的「他」可能真的不會猶豫。在我看來,這更像這首歌中男主的形象,你覺得呢?

郝海龍
2024年10月24日於環尾堂

相關歌曲:張信哲《不要對他說》,詞:王中言,曲:黃國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7rfx0NofU

微小說|沒有黑色

作者 郝海龍
2024年1月11日 20:34

在坐到這張餐桌之前,我的精神一直處在恍惚狀態。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完全看清周圍的環境,只能確認這是一家餐廳,或許是在機場,身旁坐著我的姐姐,還有一些其他的人。

服務生一直在上菜,菜品大都小巧精緻,唯一能讓一個飢餓的人記住的,恐怕就是我右手邊的一大碗湯。不夠濃稠,但一碗下去,腹中的水位或許能頂到嗓子眼。

可是我對其視而不見,不斷消滅著面前的一碟碟感受不到味道的小菜。我的胃卻似乎像一個無底洞般,沒有一絲飽的跡象。

最後,鬼使神差一般,我拿起了桌上的一個手指尖大小的黑色物件,狠狠啃了一口。是件皮具,準確的說是一個裝了東西的小口袋,但我並沒有咬穿,所以不知道裝的是什麼。

這時,我突然發覺一道目光在直勾勾地看著我。姐姐什麼也沒說,但我知道我啃壞了她最心愛的護身符。我必須給她換一個新的。可是航班就要起飛了,我該去哪裡找呢?

就在此時,我發現餐廳的對面是一個佛龕,裡面似乎還有個老和尚在講經。

我看到了牆上五顏六色的小物件,每一件都和我啃壞的皮具一樣,但單單沒有黑色。

新格言·第三辑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11月4日 10:25

按:最近时间碎片化严重,于是开始用「格言(aphorism)」这种简短的文体来创作。这里是第三辑 20 条新格言,如果你希望抢先看到最新的创作,可以订阅这个 Telegram 频道

41

只有一个方法能让你成为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掌握定义完美的权力。

42

别人嘲笑你,通常是因为你比他强,只是这次显得比他差。

43

取得世俗成功需要的因素中,我的排序是:运气>勇气>才智>努力。

44

不要将你要做的事和任何你决定不了的事捆绑。

45

世上难得两全法,但「难得」只是可能性比较低,而非不可能。只是很多时候,如果硬要做到「两全」,你终将在别的地方失去更多。

46

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概率论教授有时候也买彩票。

47

钱很重要,但如果你已经很幸福,不要用幸福去换钱。

48

容易应用的知识只占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能马上想到的只有算术。

49

一个对很多人都很好的人,公认的好人,也可能伤害你。这时好人的光环或许可以给你安慰,但最好不要因此去美化伤害。

50

月亮更圆的地方,苍蝇也不会更好吃。

51

电脑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我宁愿既没有问题,也没有工具。

52

人世间存在一种与无私相对应的品质:损人不利己。

53

现代社会,天灾如果没有人祸的加持,通常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54

好奇心可以被满足,兴趣无法被满足。好奇心带我们入门,兴趣让我们持之以恒。

55

钱钟书说:「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同理,我们也常把自己的好奇心误认为是自己的兴趣。

56

找到做或不做某件事的理由不难,但有理由不代表正确,不代表好。

57

半途而废的人大都也活得好好的,所以坚持才难。

58

高风险高收益意味着任何风险对冲策略都降低了可能的最高收益值,因此大多数风险对冲方式难免显得无聊。

59

最重要的东西不要摘抄下来,反复阅读并记在心里,这样才有彻底理解并内化的可能。

60

在在实现正当目的的过程中,你的人性也不总站在你这一边。这时,最愚蠢的决策莫过于试图和人性对抗。不过,你依然可以利用人性,就像你可以利用敌人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样。


相关文章: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诗|新发表的三首英文诗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7月18日 10:28

最近又在 ISP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ilosophical Enquiry) 的会刊 Telicom 最新一期(Vol.34, No.3, 2022Q3)上发表了三首英文诗。以下为三首诗原文。第三首 Yellow 即为差一点被王念北写成歌的《黄色风衣》。

Telicom_Vol_34_No_3_Jul-Sep_2022]
Telicom 2022 Q3

A Scene in the Rain

A well-dressed woman
     is walking on the street
Under the skirt
     are two white legs
As a complement
     there are also white arms
     and white hands
A car passes by
On her white legs
     appears a few muddy spots
     of starry lights

(Telicom Vol.34 No.3 p160)

How to Convince Him

When I was in elementary school
I told one of my classmates
In the universe
A fingertip-sized piece of matter
could be heavier
than the whole earth
He didn't believe me
Now, more than 20 years later
This question still haunts me
How can I convince him?

(Telicom Vol.34 No.3 p161)

Yellow

The sky is gray
     and it is raining
The rain is also gray

In the rain
     stand countless
     gray buildings

The umbrellas are black or transparent
     but they are mixed into the gray
     becoming gray

In this autumn of the old city
     everything is gray

At this wonderful moment
I'm wearing a bright
     yellow coat

(Telicom Vol.34 No.3 p162)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新格言·第二辑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7月13日 15:34

按:最近时间碎片化严重,于是开始用「格言(aphorism)」这种简短的文体来创作。这里是第二辑 20 条新格言,如果你希望抢先看到最新的创作,可以订阅这个 Telegram 频道

21

苏格拉底反诘法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但如果不在教学场合使用,也是激怒他人的有效手段。

22

完美不存在,但完美只有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中才重要。

23

没人在意你意味着没人在意你的缺点,这个重要的勇气来源往往被人忽视。

24

人生总是要不断面对新情况,不顺利是常态,顺利是幸运。

25

如果你在某种环境中,一直都很顺利,那么这个环境要么是最适合你的环境,要么是一种虚幻(背后可能隐藏着陷阱)。

如果这个环境是他人提供的,那么这个人要么爱着你,要么是个骗子。

人不会一成不变,爱你的人也可能变成骗你的人。

26

如何才能让一个动物长期做不喜欢的事:驯化。人也是动物的一种。

27

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六年英语,依然不能自如应用?因为表面上我们学的是语言,实际上学的是语言学(包含语法辨析、熟词僻义等)。于是,我们就会觉得枯燥:想用语言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但研究语言本身就只是一个小众爱好了。

28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少年情结,是对「愁」的美好想象,「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现实生活。两种愁完全不同,类似「缺爱」与「缺钱」的区别,后者无法否定前者存在的合理性。

29

如果人类越长大越烦恼,说明成年人的社会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个人的进步可以部分补偿社会的落后,但也补偿不了多少。

30

最激烈的争论往往来自观点最相近的人,争论的焦点就是那点微小的差异。

31

体育比赛中,得银牌的通常比得铜牌的难受,哪怕亚军一直都明白自己完全不是冠军的对手。生活中,如果某个想要的东西可望而不可及,就会非常痛苦,而且越接近越痛苦,哪怕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

明知是幻觉,但当现实直接告诉你它就是幻觉时,依然会难受,这恐怕就是人独有的幻灭感了。

32

幻想本身能带来快乐,也算是对幻灭感的一种补偿。

33

「新格言」有时候意味着「废话重说」,但想要将道理付诸实践,废话必须一说再说。

34

最需要某些知识或能力的人往往不会去学习这部分知识或能力,这应该就是造成知识和能力的马太效应的原因。

补充:这里的「不会去学习」是一种客观现象,原因很多,包括不知道这部分知识或能力、不知道自己需要这部分知识或能力、不愿意学习这部分知识或能力等。

35

如果知识先于权力的存在,那么知识可以比较容易变成权力:知识就是权力。如果权力先于知识的存在,无知的人已经掌握了权力,那么无知即力量。或者说无知即权力。

36

如果你在不同的场合学习(/工作)效率不同,那么靠意志力强迫自己忽略环境影响往往得不偿失。不要抵触改变环境。

37

与「公民」相对的词是「奴隶」,如果你并没有享有某些公民权利,那么你的身份可能是外邦人或奴隶。

38

权力的目的是权力,权力的结果是奴役。掌握权力的人最终也会被权力所奴役。权力是自私的,一如自私的基因。

39

成人外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是:我们要从日常对话学起,而现代成人的日常很无聊。

40

符合还原论结构的知识最易传授,但很多重要的知识要么不符合这个结构,要么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拆解方式,如市井智慧。


相关文章:新格言·第一辑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新格言·第一辑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6月24日 11:55

按:最近时间碎片化严重,于是开始用「格言(aphorism)」这种简短的文体来创作。这里是第一辑 20 条新格言,如果你希望抢先看到最新的创作,可以订阅这个 Telegram 频道

1

如果某种东西非常简单,但却总是被人反复言说,那么说明习得它或实现它非常困难。简单≠容易。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很简单,但看网友讨论问题时的言行,似乎真正理解这些定律的人的不多。)

2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写文章劝大家慢慢读有点自相矛盾,或者不自信。变得自信比改变文章观点更难,但让自己有实力自信才是正确的做法。

3

白天我看到那个人为了抄近道而踩踏公园草坪,晚上我看到同一个人在湖边凑微信运动步数。

4

要求格言作者解释格言无异于要求诗人或小说家回答「你想表达什么?」,如果诗人或小说家本人不觉得这个问题是一种侮辱,那么他注定经历悲剧。看看余华在《兄弟》出版后的遭遇。

5

如果一个国家真正拥有全产业链,那么任何在其他国家曾经发生过的产业悲剧,必然也会在这个国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过了)。哦,其实不光产业方面如此。

6

想要建立信誉很简单,像罗永浩一样先欠六个亿,然后还上就行。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件事的难点不在于还钱,而在于先欠六个亿。简单≠容易。

7

后来我才发现,很多人信息检索能力不好只是因为不懂得最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或」「与」「非」以及代词「全部」「有些」「任何」的意思和用法。

8

郑渊洁说差学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我高中班主任不同意,估计你高中班主任也不同意。

9

奇怪的是,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差」换成「好」,他们可能就都同意了。或许不能说「奇怪」,只能说是人性。

10

你二年级会背九九乘法表,在美国同学眼里就是数学天才(以及Nerd),如果你能背下来 99x99 的乘法表,那么你在任何人眼里都可以假装数学天才。(把数学当语言学)

(假装数学天才最大的用处是可以少受别人打扰,而不是相反。)

11

郝云《2009年冬》的歌词里有一句:「我想四大皆空,我还想大闹天宫。」这或许解释了大家喜欢孙悟空的底层原因。

注1: 我不同意他歌词开头说的「高高兴兴的日子还是占多数」。 注2: 和这句歌词相对应的俗语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我不愿意用这句。「婊子」是蔑称,「牌坊」不是什么好东西。

12

「高效娱乐」是现代性的重要特点,但「高效娱乐」之于「娱乐」恰如「畅销书作家」之于「作家」。

13

用理性思考问题,用感性说服自己。

14

效率工具好比毒品,刚开始时还有快感,后来纯粹是离不开。

15

「小孩子无忧无虑」来自大人的想象与强加,其实是小孩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忧虑,待到他学会表达之后,他已经长大了,孩提时代的不幸已经淡忘了。

16

如果你信奉「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外行人不要插手」,那么你只好接受内行人做出来的东西不称手的事实。

17

概率:内行人做的东西外行人觉得好用<内行人做的东西内行人觉得好用<内行人做的东西自己觉得好用。

18

我们都擅长做事后诸葛亮,或许有个这样一个原因:一些朴素而正确的道理早就在那里,但照着道理做事太难了,用道理解释事情就很轻松。

19

在决定做某种有意义的事情之前,先想想看这个意义是谁定义的。

20

自己不懂的事,不要盲从,自己懂的事,也不要盲从。


郝海龙
2022 年 6 月 24 日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审美是个骗局」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6月19日 13:42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方面强调美学和审美很重要,另一方面却以道德等为借口审查学生种种对美的需求(禁止奇装异服、禁止留长发、禁止化妆……),企图用一个模子来塑造所有的学生。这样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大家会认为审美是个骗局。

那么,大多数人变成追求实惠的犬儒主义者就毫不意外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我的博客写作趣味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6月9日 11:20

博客文章该如何写,不会有定论。一直以来,我写得也很随意。但似乎冥冥之中,我正在朝着某个方向构造自己的文字。现在想来,这个方向似乎是香港的文字黄金时期,报刊杂志专栏的风格。

虽然我从未去过英治时期的香港,但从小我就在那一代香港作家身上汲取着养分,因为这是童年时代我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有趣的文字。

受限于小县城资讯贫乏,我能接触到的此类文字总量也不算太多。所以难免会反复看,就这样这种风格刻在了我的长期记忆里,下笔之时就自然流淌了出来。

或曰香港作家那么多,报刊杂志专栏那么多,每个人风格也不一样,你究竟受谁影响比较大?

要知道文章简短,言论不严谨也是那时文章的风格之一,因为读者想「指导」他们得写信,信件还会被编辑筛选一遍。

那我也索性就不严谨了,日常写作读着有趣即可,何况无趣也可以选择直接关闭网页。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化妆与规训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6月8日 06:56

在《男性普遍化妆与元宇宙哪个先来?》一文中,网友 Alexia 留言道:

对于前面提到的「化妆是为了修饰脸型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看法,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解释的时候也是很自然接受的,后来听了一期博客,讨论到底这种看法是我们自发形成的呢?亦或是又一个被某种力量长期的无意的包装灌输形成的呢?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肯定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包装这是个废话都懂,可能化妆在某个时期能帮助不自信的人获取自信,但是也只是阶段性的,他不能代替我们自己本身的力量让我们真正强大,当然,在消费社会和规训了的社会里面这种触动利益的探求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如这则留言所说,我觉得「化妆是为了修饰脸型成为更好的自己」与男权文化中的「女为悦己者容」一样,都是被某种力量长期包装灌输形成的。

但有一点,我们在文明社会中定义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包括「自己真正强大」的定义,有几件不是被规训而成呢?

  • 当我们为面试挑选一件正式的衣服时,是否算是一种化妆呢?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成为更好的自己时,靠了包装而不是靠自己呢?
  • 当我们给自己的书籍乃致幻灯片精心挑选一个封面时,是否也算一种对我们个人形象的包装呢?这又与化妆何异?
  • ……

如果我们的审美观念本身就受当下社会影响,那么我们在挑选美的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其实也是用了被某种力量长期灌输而形成的评判标准呢?如果是的话,这种「让我们更美」不也是自身强大的一部分?

退回男权文化中的「女为悦己者容」,这里其实不仅仅有对女性的规训,还有对男性审美的规训:男性眼中有个美女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被某种力量长期包装形成的。只是因为女性在弱势,所以主要由她们承受指责罢了。

撰写这则回应,并不是想反驳这位网友的观点。只是想说,谈到规训我们应该思考的事还有很多。就我自己而言,比起男女都化妆的社会,我更喜欢一个男女都不用化妆的社会,尤其不喜欢任何人需要因为社会之压力,而不得不化妆的情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都明白这里的「不得不」不一定非得是像拿枪指着这种极端情况。

我甚至不觉得勤奋、努力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必需,也讨厌整个社会在工业化之后追求效率的这种风气,但在被如此规训过的社会,显然大逆不道的是我。

生而为人,也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毫无妥协,咬牙做自己讨厌的事乃生活常态,能在这个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讨厌已属不易。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真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化妆」,我们不能假定她没有个人自由意志,否则我们和我们讨厌的社会潮流其实无异。

郝海龙
2022 年 6 月 8 日

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男性普遍化妆与元宇宙哪个先来?

作者 郝海龍
2022年6月8日 01:15

推特网友 lans 说:

我是鼓励化妆的人,但是化妆主要是修饰脸型成为更好的自已,而不是去迎合大众审美,而且我是鼓励不论男女都化妆。经常因为支持化妆而被批评厌女,但我觉得化妆不分性别,是个寻找自己的过程。

我觉得未来男性化妆趋势不可避免,倒不是审美考虑,而纯粹是商业考虑。因为化妆品本身利润巨大,这些公司一定会想方设法开拓新的市场,因此会用各种手段去鼓励男性化妆。

但如果元宇宙能早一天实现,又或许大家就只需要装点自己的虚拟形象了。也不知哪个会先来,我猜是前者。

郝海龙
2022 年 6 月 8 日

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