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
上班的路上,总能看到几位老大爷围着一张小木桌下象棋。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啪啪"声,谁也不服谁的嘟囔声,总让我想起已故的二伯和三爷,他们生前也极爱下棋。
在我们那儿,“下棋"二字有着特别的含义。既不是象棋围棋,也不是军棋跳棋,更不是五子棋。而是一种连名字都说不清的乡间棋戏。两个闲来无事的人碰上了,问一句"来牌棋吧?",便蹲下身来开始画棋盘。
这棋最妙处在于它的随性。找块平整的地面,用树枝或石子划五道横线、五道竖线,棋盘就成了。棋子更是信手拈来——小砖头、碎瓦片、小土块,甚至随手揪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只要两样东西能区分开来,就能当棋子用。
下棋分两个阶段。先是摆棋:
- 四个棋子围成"口"字叫"方”,能多下一子
- 两个邻边斜着连三子叫"三斜",连四子叫"四斜",都能多下一子
- 要是两个对角连成"五斜",也叫“五龙”。能多下两子
- 横竖连成直线叫"周",也能多下两子
棋盘摆满后,各自拿走对方一颗棋子,由后手棋的人先开始走棋。规则差不多,走成"三斜"就能吃掉对方一子,走成四斜吃对方二子……——当然,已经成型的"方"“斜"“周"不能吃。最后以剩下棋子多少定输赢。
这棋看似简单,内里却藏着不少门道。既要自己凑成"方"“斜"“周”,又要防着对方得手,常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赢了的人哈哈大笑,输了的拍腿懊恼,想悔棋的扯着嗓子嚷嚷,旁边看热闹的也跟着起哄,如今看来,都是记忆中最为质朴而珍贵的画面
上次回老家,村口大树下只有几个老头还在蹲着下这种棋。年轻人早就不玩了,他们更爱捧着手机打游戏。等这辈老人都不在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曾经有一种棋,不需要棋盘棋子,蹲在地上就能杀上半天。那些此起彼伏的笑骂声,那些为一步棋较真的模样,都成了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
利用DeepSeek,查询了资料:
该棋在豫东(如周口、商丘等地)及安徽太和一带流行,名称因地区而异:
• 大方棋:因摆棋阶段形成“方”“斜”“龙”等棋势得名。
• 插方/走六洲:棋盘为六横六纵的网格,形成36个交叉点,棋子需“插”入点位,成“六斜”(六洲)可多下子。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
起源推测
• 农耕文化产物:其就地取材、简易棋盘的特点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可能是古代农民在农闲时发明的娱乐活动。 • 军事策略模拟:成势规则(如包围、连线)与古代布阵思想相似,可能受移民争夺土地的历史影响(类似围棋的“圈地”博弈)。 • 与古代棋类关联: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由六博棋等早期棋类演变而来,但缺乏直接文献证据。 -
文化意义
• 民间智慧体现:规则灵活多变,需兼顾攻守与资源分配,反映了豫东地区民众的实用主义思维。 • 历史记忆载体:棋盘上的“成势”过程被解读为对中原移民时代族群较量的隐喻,如“龙”象征势力扩张,“斜”象征包围与反包围。
现状与保护
目前该棋主要在中老年群体中流传,年轻一代因娱乐方式变迁逐渐淡忘。部分地方尝试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但尚未形成系统性传承。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玩法或历史细节,可参考豫东地方志或民俗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