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

生日是属于自己的新年,许愿时闭眼的瞬间,过去与未来在黑暗中重叠。
今年的年度总结总是拖拖拉拉一直没有写出来,感觉在过去的 2024 年里面整个人的节奏在“快/慢”之间频繁的交替,大部分时候都在忙忙碌碌响应和支持各种工作与生活中的事情,好不容易放松下来就只想一个人静静,哪怕是发呆放空,也会觉得能让自己坐着慢慢回血(游戏里都是这样的吧,只要暂时停止被攻击的状态,就能缓慢的回复血量)。
原本找了个时间,打算对比 2023 年的总结看看有哪些改善与进步,但很遗憾的发现可能“在常态中一点点进步可能才是人生的常态”,在过去的一年里似乎没有什么“宏大的叙述”与“翻天覆地”的改善,好像日子还是一步步缓慢的进展,印象里有很多开心的瞬间,但也不免有些许灰暗的时刻。
但也无妨,一步步来就好了,按照惯例先来看看去年发生了哪些事情。
「物理意义上/精神意义上的家」
在完成买房和开始装修后,直到去年 4 月,我和蒋老师的新房终于完成了装修和空置散味。于是我们一家四口就心满意足的搬了进去。看到从平面图和效果图里走出来几乎达到 99% 实现状态的新家还是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相比刚拿到房产证时心态上没有什么波澜的彼时的我来对比,此时此刻能够坐在自己选择的沙发上看着自己选择的各种家具和电器,并且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时,心态上不可避免的会有“原来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可真好啊”的想法出现。平日里这个房子的任何美好印象都会让我俩觉得“有家真好”,不论是看到第一缕朝阳从百叶缝隙射入卧室,看到落日从枝叶中穿过散落在窗帘上的斑点,还是在阳台摘个柠檬后继续吃烤肉,生活里的幸福感好像在无数个瞬间都能被轻而易举的感知到。
虽然在 23 年的时候我就持证山岗开始了自己的婚后经历,但实际上去年 6 月我们才回到兰州,在端午节的兰州办了一场婚礼(严格一点说,应该属于去除了大部分繁缛流程的答谢宴),爸妈总是觉得领证了但不办一场酒席很难说的过去,但我和蒋老师又不希望办理那种“流程化的,高度重复与一致的,没有新意的”就像是出了份子钱吃一顿饭的婚礼。

在无数次沟通后,大家说服了彼此,于是我和蒋老师自己策划自己当主持人举办的婚礼就放在了计划之中。自己办理自己的婚礼,而且完全不要任何的策划与主持人听起来又难又简单的,我们四个人需要临时分工确认好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随后和场地方沟通自己心中想实现的婚礼现场,自己采买置办对应的喜烟喜糖流程中抽奖发放的奖品,确认当天自己和双方父母的服饰流程等等,都是各种细小的琐事,但确实生怕忙中出错还是花了很大的精力。
还是要感谢我和蒋老师,感谢双方的父母,感谢小蒋的家人从四川大老远来到成都,感谢来自天南海北来帮忙捧场的朋友同学和人生中的挚友,我俩的婚礼算是顺顺利利的完成了。其实最初计划举办婚礼的时候,我一直疑惑我们这一场普普通通的婚礼是否值得大家在端午节的时候,放下原本的安排专门前来,但我想到如果是这些朋友们的婚礼,我一定会毫不犹疑的前往,所以就不再纠结了。
写这篇总结的时候我翻出来了自己写的发言稿,这句话我觉得还是挺对的“今天开始,我们的人生到了新的阶段,也许人生路上起起伏伏,未来的我们还需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挫折,希望我们彼此扶持,上坡的时候充满动力的推彼此一把,下坡的时候用全部的动力撑着对方不让对方坠落,一起携手对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祝我们新婚快乐,我们不仅是夫妻,也是彼此最好的好朋友。希望我们能够站在一起面对问题和挑战,能够一同相拥共享快乐的果实,能够一直携手畅游人间,探索这个世界的无限精彩。希望我们不仅这辈子,下辈子以及下下辈子,都永远是夫妻。”
「工作上无规律的变化/一成不变」
在举办婚礼的前后,工作中也发生了许多“一成不变”的变化。先解释一下,并没有离职或者换工作,还是在原本的公司里努力搬砖, 尝试在产品行业里做出一些不一样的尝试和贡献。公司的规模今年还是保存在不到 100 个人左右的样子,做的事情也会时不时需要从产品设计的挑战中抽离出来去服务一下各种各样的“客户爸爸”,有时候真的挺无语的(希望 2025 年事业上能够有转机,做一些有意义有挑战而且是正向循环的事情)。
可能是市场大环境不好,可能是行业所限制,可能是小公司无法脱离的赚钱魔咒。坦白说这一年在工作中让我 emo 的次数挺多的,但工作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啦,今年在工作中也算是缓慢的螺旋上升,自己的产出才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唯一试金石。这几年我越发发现公司规模的背书越来越重要,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有点不甘心,但可能人生的常态就是要说服自己适应平常?谁知道呢。

其实讲道理,在这里证明自己的工作成绩应该放一些新做的产品和说明的,但是产品行业这几年好像确实不好做了,需要你的时候说你是公司里最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等开始拆分贡献的时候有要你来证明自己的产出能够如何影响销售业绩,有时候想起来都挺荒谬的。所以我就放了两个和团队小伙伴聊天的截图,反正就还是努力做个好人,别去伤害别人。
但坦白来说今年在产品设计上的新尝试也挺多的,使用 AI 做了很多奇怪的东西(甚至自己一个人就用 40 块搞了一个网站出来),做了很多面向电视大屏,手机和各种移动设备的产品出来,但这些东西终归是属于小打小闹,我也不好意思平常写在博客和大家分享,等我觉得搞的差不多或者真的挺有意思再和大家分享吧。
说到 AI 不可避免还是要聊聊 AI 对产业的冲突,其实之前我也在博客里写过一些对 AI 的分析,截止目前我依然觉得“AI 工具还是适合那些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不管是快速搭出原型,还是学习一个新的技术和工具。以后 AI 肯定会更智能更聪明,但做出一款好的产品还是要靠设计者的同理心与感知世界的能力。也别想的用 AI 来彻底降本增效了,AI 应该用来加速试错和优化迭代,而不是直接取代已有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方式”。
大家都在研究怎么用 AI 打造一些趁手的工具,但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抬头想想一些“飘在风中的问题”,比如“我们这种碳基大模型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在何处?”,“产品设计师应该专注于创造工具,还是尝试和工具互相影响?”……
「天命可违/天命难违」
每年的总结里我其实都会聊聊有哪些一直在做的尝试,今年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并且有进步的方向则是“尝试和自己的焦虑一起相处”,虽然没有特别大的进展,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点的细小收获。
俗语里总说“五十而知天命”,大概就是要论证人们在某一个年龄忽然明白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在五十岁之前,会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在五十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这几年互联网(甚至很多行业)都在疯传 35 危机,说随着不断毕业的年轻血液进入之后,企业方会更愿意用年轻的,能熬夜加班的,能抗住更大压力的,有更强目标感的年轻伙伴来替代那些到了一定年纪的,有房贷车贷的,需要一人养家的中年砥柱。于是很多人不免发现身边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前些年是虽然奸臣当道,但大抵踏实做事还是能看到回报,现在则是大家都是等待收割的稻草,哪怕你身强力壮,但都是过着一样望到头的日子。

人的生老病死一直都是无法影响的客观规律,这也是很多获得一定财富的人都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探索延缓衰老和死去的问题。今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忽然发现“爸妈在一瞬间真的老了”,眼神没有之前好了,开始时不时出现健忘的问题了,人们好像都说人的年级越来越大之后,就会显得越来越小,这可能也是某种意义上人的生命是一圈轮回的象征。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什么呢?可能在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就是要接收自己的平庸?或者说要意识到大多数自己都是平庸的,刚毕业的时候我们恨不得要翻天覆地做出一番大的改变,记得那会我恨不得每一年都拿优秀员工,加班和快速响应几乎已经成为了习惯,但现在发现还是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上,不要因为工作中那些“2 个小时以后”的事情占据我太多的情绪,很多事情确实尽力了就是尽力了,但尽管你尽力了也对结果的影响无足轻重,对吧。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功成不必在我,成事必定有我”,“工作中少我一个无所谓,生活中我非常重要”。
祝我生日快乐,也祝每一个人在 31 岁的时候都能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