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心理疗愈应用的探索与实现
开篇:咨询来信及自我疗愈的思考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持续收到了一些来自博客的咨询来信。这些来信促使我在今年上半年开设了一个专门的咨询服务,以作为一种异步沟通的渠道,帮助解答读者们的各种问题。迄今为止,我已收到近百封来信。有些来信者在我回复后明确表达了感谢,而另一些则杳无音信。我常常会思索,我的回信是否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或许,他们已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因此不再需要回信。
然而坦率地说,在来信数较少的日子里,我会感到轻松许多。每次回复来信时,我都需设身处地,细细品味来信者的文字,努力与之共情——“若我是他们,在如此境遇下,我该如何应对?”随后,我会整理思绪,将自身的能量转化为回信的内容。通常,一封来信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才能回复,因为我自己也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以便做出最恰当的答复。尝试共情已然如此艰难,更难以想象来信者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中会面对多少痛苦。
在这些来信中,我发现大多数人面临着相似的困扰和挑战——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它们有着极大的共性。仅凭个人力量,我们很难从这些问题中解脱出来。观察来信者的倾诉,我意识到大多数人缺乏有效的方法、甚至缺乏意识去应对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是以高度个人化的方式去体验人类处境的压力,因此当问题来临时,人们往往选择自我消化,直到无法承受时才尝试倾诉。很少有人会系统性地去寻找、以及去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希望能够构建一个通用性强且系统化的疗愈方案,以规模化地处理这些问题,让个体可以通过这个方案实现自我疗愈。我将这个系统化的过程拆解为——表达、宣泄、理解、允许和探索。
表达:作为载体的表达性写作
自我反思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在回复读者来信时,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是如何探寻问题根源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将所遇到的困难和当前的处境在心中复盘,然后记录下来。在文字中,我努力寻找事件背后的隐藏因素。多年来,我养成了在睡前花费十分钟记录当天经历的习惯。
在《月刊 (第19期): 日记的意义》中,我曾探讨过多年来自己写日记所发现的意义,一共有三点:
- 自我觉察的工具
- 折射生活的意义
- 记录身边的美好
日记不仅是记录生活的工具,更是一种自我对话和成长的方式。通过写日记,我能够将内心的混乱和困扰转化为清晰的文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在安静的写作时刻,我得以暂时脱离日常的喧嚣,专注于倾听内心的声音。
写日记帮助我建立与自我对话的习惯,使我能够以更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通过持续的书写,不仅能够记录生活的点滴,还能观察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情绪的变化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写日记只是形成记录习惯的一个载体,它还可以是周记、随笔、备忘录等其它形式。这种写作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表达性写作,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帮助人们处理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在写作过程中,人们可以真实地抒发感受和想法,完全袒露内心。它有助于深入内心的孤独感,让我们重新连接自我,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第三版中写道:“在写作练习后的几个月里,那些写下了关于创伤事件的‘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的人,因病去诊所就诊的次数减少了50%。这种写作被称为‘情感披露写作’。为检验生理因素,研究人员设计了另一项研究。在写作开始前一天、最后一次写作结束时和结束六周后,对被试抽血检验,以便评估其免疫功能,结果发现,那些写下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免疫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影响在写作的最后一天达到顶峰,而且往往会持续六周以上。除了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还发现,被试经常称写作多么有用,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事情。”
表达性写作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重要真相:表达本身即是一种解放。从哲学角度看,表达性写作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实践,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自我存在的重新审视。通过书写,我们将内心的混乱外化为有形的文字,这一过程使我们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让人能够与自己进行对话,从而打破内心的孤独。如果能够将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疗愈。
我们不能遇见自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表达性写作让我们学习温柔地面对自己,温柔地放下面具,用一种温和、温柔的方式贴近自己。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类的存在本质是“在世存在”,意味着我们始终与世界和他人相连。但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常感到与自己和他人疏离。表达性写作提供了一条重新连接自我、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
因此,我们将这个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载体定义为表达性写作。其中,方案的重点不在于“写作”,而在于“表达”。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使用这个载体去解决实际问题?
宣泄:在自由书写中觉察情绪
在表达性书写的静谈中,我们开始探寻情绪的深邃之源。根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基本前提——不是事件本身导致我们的情绪反应,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被改变的,但记忆和体验是可以被改变的。这是疗愈的前提。
基于这个前提,可以推演出疗愈的首要目标是调节自身的认知与情绪。而在调节认知与情绪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觉察和识别情绪,这也是我们这个系统性方案的核心。而识别的前提是能够觉察出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觉察自身的情绪呢?
情绪觉察和我们的感受力息息相关,鲍勃·迪伦有一句话:“有些人能感受到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作为人类个体而言,每个个体对同样事件的体验是存在差异的,这取决于个体的感知和内心状态。
我们在生活中对事件往往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并不会主动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我们首先需过激活我们的感受能力,以便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核心情绪,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这种深刻的感知能力不仅能带来个人的成长,也能增强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和理解。生活的艺术在于从每一个瞬间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经历。
重新激活感受能力的最直接方法是宣泄,这是一种情绪的自我修复机制。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途径来进行无害的宣泄——我们给出的答卷是自由书写。我们鼓励个体在自由书写中释放自我,让思想得以放空,随心所欲地书写,无需遵循任何逻辑或修辞规则,不必在意排版、逻辑和语句的通顺。顺应思绪,让情绪自由流动。记录下今天发生的事情,书写自己的心情,这也是叙事疗法的一种手段。我们提倡书写,因为书写能够更好地实现情绪的分离与释放,也更有利于客体分离。
我深知,恢复感受力并非易事。将粗糙的感受精微化、细腻化,犹如在一摊浑水中筛选出闪烁的金子。然而,通过自由书写的方式,我坚信个体能够逐步开始觉察自身的情绪。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会了与自己“相遇”。
如果说自由书写是对内心的探索,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则是对自我理解的深化。
理解:识别当下的核心情绪
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焦虑等抑制性情绪来表达我们的反应。这一环节的任务是穿透这些抑制性情绪,探寻事件中的核心情绪,并将其从自由书写的文本中识别出来。通过这一过程,我们能够实现精准的情感疗愈,深入理解自身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面对这个事件时的核心情绪。这个过程如同在自己觉察千丝万缕的情绪间,找到引发它们的源头情感,也就是核心情绪。
核心情绪隐藏在各种抑制性情绪之后,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大几率会遇到困难,这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情绪粒度。就像画家能够分辨出常人难以察觉的细微色差,我们对情绪的感知也是如此。
如果对情绪的感知过于模糊笼统,比如只能说"我感觉很糟糕"或"我的情绪很差",那么每当感到"不好"时,都容易会陷入负面的身心反应。这种状态会不断消耗我们的精力,因为这样我们既不清楚具体要应对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当我们培养出快速辨别各种情绪的能力时,这些被清晰标记的情绪就会形成一道“语言结界”,守护我们的精神世界。
提高情绪粒度的方法有 2 种:学习新的词汇,以及为情绪贴标签。我们可以将这种情绪识别能力比作一道内在的“语言结界”,当我们学会给情绪贴上精准的标签时,这些情绪就不再是朦胧难辨的感受,而是转化为清晰可理解和处理的信息。这种能力既能保护我们自己,也能推动个人成长,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内心的需求和边界。
然而,这种识别过程要求我们对自身感受进行理性化处理,这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追求情绪识别和自我意识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确保不失去对生活中不可预知性和自发性的欣赏?此外,这种情绪识别的方式是否可能导致我们过于理性化自身感受,从而忽视了情绪的自然流动与变化?
这便需要介绍 MoFlow 的要点——让情绪自由流动。
允许:让情绪自由流动
为情绪贴标签确实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人们过于理性化自己的感受。通过使用情绪识别工具,人们可能倾向于分析和标签化情绪,而非自然地体验和处理它们。这种过度分析可能使人忽视情绪的自然流动与变化,甚至可能导致对情绪的过度控制或压抑。
我们需要允许情绪的自然发生。比如,人类的负面情绪是一种“生存工具”,是为了更快地适应变化而进化出来的:愤怒提醒我们在遭遇不公时需要捍卫自己的界限,并赋予我们行动的勇气;焦虑提升我们处理问题所需的专注力;孤独感提醒我们对亲密人际关系的需求;悲伤则提醒我们刚刚失去了重要的人或物。没有负面情绪,我们便无法巧妙地应对外界的威胁。
除此之外,情绪也是推动行动的重要动力。恐惧是害怕某种事物,而忧虑则是害怕没有事物;愤怒促使我们去纠正不公,悲伤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关心他人,而热情与激情则推动我们追求目标,实现梦想。人们因为失去爱而哀伤,又保持哀伤以重新获得爱。
人生经历的事件都是为了成就我们,换一个态度看待我们的过去,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资源和力量,找出规律,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然后好好规划未来的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 苦难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通过改变我们对苦难的看法,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力量。
因此,在追求内心宁静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平衡,既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又不忽视情绪的积极作用。这也正是 MoFlow 的 Slogan:“让情绪自由流动,书写疗愈力量。”
书写疗愈整体而言包括三个阶段,即觉察、识别和疗愈。在疗愈这一阶段,MoFlow 强调经历的即时性与着陆的治疗方式,引导我们接纳自我、允许情绪的发生,从而转向内心宁静。接纳,是我们愿意面对和接受事物此刻的本来面目;接纳,不是抑制情绪的发生,而是看着各种情绪和想法产生、发展、消失。
首先是“经历的即时性”,它指的是一种不关注脱离自身经验的事实的精神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态度,是个体在当下时刻对事件或情境的直接感知和体验。这种即时性强调的是对当前经历的全然投入和感受,而非对过去的回忆或对未来的期待。在《谈谈存在的价值与人生体验》一文中,我曾强调过“当下”的重要性,我们“唯一确信的存在是当下,唯一重要的是现在、是此时此刻的感受。人首先必须存在,才谈得上有关人生的一切”。换言之,如阿德勒所言:“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其次是“着陆”,它是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一种方法,是将心灵拉回“现在”的各种技巧的总称。个体的真实存在在于对“此刻”的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的沉溺或对未来的焦虑。一个人能真正生活的只有当下,事实上,人不可能比当下活得更久——当下一直伴随着你。即便是在回顾既往生活的那一刻,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仍然在体验着、在生活着。永恒的时态是当下,而非未来。生活在过去的阴影或未来的焦虑中,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当下的真实体验和存在的意义。这种观念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痛苦,避免伤口再被“第二支箭”射中,让自我“着陆”,找到内心的平和。
这也是接受与实现疗法(ACT)的核心理念:强调接受现实和承诺行动,通过帮助个体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专注于当下,并根据个人价值观采取行动,从而实现心理灵活性。
《书写自愈力》一书中说:“疗愈,是指我们看到自己的伤痛,理解伤痛的由来,进而转化创伤情绪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对特定的事件产生特别强烈的情绪,从而能够客观理智地思考和行动;疗愈,是指张开心灵的眼睛,看到内心被伤痛掩盖的、难以表达的需要,不在内心驱使自己,从而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内耗,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生活。”
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书写都会通往疗愈,如电影《好东西》中铁梅写了自己单亲妈妈的经历却遭网暴。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通过接受来找到内心的平和,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行动。
这是一场向内的旅程——专注此刻,当自我沉浸于记录当下的感受时,允许情绪的发生,让情绪自由流动。请允许自己去体验这些情绪,在经历整个过程之后,你会得到生命的礼物——“怀有迷惘的时候,心被景色所包围。悟道之后,景色被心所包围。”
探索:MoFlow 心理疗愈的场景
以上是 MoFlow 的设计理念,围绕着这套理论结构,我们探索并设计了一系列的产品功能。
情绪追踪
MoFlow 提供了基础的情绪追踪功能,允许我们在无需书写任何内容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情绪打卡来记录当下的情绪状态。MoFlow 鼓励你将目光转向内在,每天留出时间倾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此刻的我快乐吗?我感到幸福吗?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我在害怕什么?我在逃避什么?我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我该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只有当你愿意花时间静心聆听,才能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在洞察模块中,MoFlow 将展示你的情绪日历,以及情绪与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这一功能不仅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情绪变化,还揭示了情绪与日常活动之间的潜在联系,为更深入的自我觉察提供了支持。
书写助手
MoFlow 的书写助手与书写体验实现了无缝结合。当你在自由书写过程中遇到思维瓶颈时,可以唤起书写助手,以辅助我们进行思维扩展。通过这一引导,我们能够书写出更多内容,从而深入挖掘自身的核心情绪。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自我表达,也为情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支持。
在思维层面,如果你在书写的当下对自己“为什么如此”感到好奇,那就可以采用自我追问式的方法,也叫作苏格拉底式提问。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提问是基本的谈话治疗工具,并且提问也能体现心理咨询师的功底。MoFlow 提供了追问工具,你可以在书写中自己向自己提问。未来书写助手会得到更多的特性支持,以便更好地辅助我们进行自由书写。
书写报告
在书写完成后,MoFlow 利用精调模型对你的书写进行个性化分析,生成结构化的书写报告。针对不同的核心情绪,模型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这种分析不仅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身情感,还为情绪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路径。通过 MoFlow 的分析,我们不断擦拭心灵中起雾的那面镜子,擦掉虚假自己与真实自己之间的模糊,让自己越来越真实,这也是我们拉伸自身心理弹性和拓宽心理边界的过程。
想法提炼
书写过程中,思想逐渐凝聚。所有的心理治疗都基于一个事实:在某种可控的情况下,大脑中的神经元会以可预测的方式移动并相互连接,然后形成新的联系。如果没有脑细胞的重构,学习将不可能发生。
在某些特定的书写内容中,MoFlow 会触发认知行为疗法(CBT)分析,试图挖掘我们想法背后的核心信念。通过依托想法分类模型,MoFlow 能够处理想法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自我思维的理解,也为你提供了更为系统的思维整理和情感解析。
行动建议
在一些特定的书写内容中,MoFlow 会结合辩证行为疗法(DBT),为你提供针对性的行动建议。MoFlow 希望通过技能训练,调节我们的情绪、提升人际关系能力,并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MoFlow 强调内心平和与外在行动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生命的最佳状态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内心的接受与理解,还需积极采取行动,实现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正如铃木祐在其著作中可能探讨的那样,生命的最佳状态或许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一种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持续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的动态过程。
能量卡片
MoFlow 的能量模块会根据具体事件,提供相应的正念卡片和思考卡片。通过正念练习和自我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使其成为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助力。此外,这一模块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好奇心: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尝试新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这将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和自发性。
共鸣时刻
在某些书写内容中,MoFlow 会向你展示与其当前情绪和事件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名人名言以及书影音作品。这一做法旨在更好地实现自我分离,通过外部参照物的启发,获得新的视角和理解,从而深化对自我情感和经历的洞察。
定期反思
MoFlow 提供了一项类似心理咨询回访的功能——情绪周报。通过这一功能,你能够自我反思情绪和行为,识别出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平衡自我意识与自发性。此外,对于某些极端情绪,我们可能无法在当下进行理性的情绪分析,因此会通过定期回顾为你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建议。
安全隐私
MoFlow 高度重视用户隐私,提供端对端的通信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功能。在注册账号时,会为你生成一个专属密钥,所有数据均通过该密钥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无法访问。
陪伴疗愈
MoFlow 鼓励你享受每一个小的进步和意外的发现,享受使用 MoFlow 的整个过程。希望你能够去感受情绪流动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疗愈报告的结果。为此,MoFlow 计划在未来推出一系列情绪疏导和陪伴功能,敬请期待。
过去是我们牵绊的来处,未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未来,我们计划不断完善与扩展 MoFlow 的功能,目前释放出的版本仅是 MoFlow 自闭环中的冰山一角。
我们希望,MoFlow 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礼物——内在的安宁与平静。
我们期望,MoFlow 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理解、包容且富有同情心的社会环境。
“让情绪自由流动,书写疗愈力量。”——MoFlow。
目前,MoFlow 正在招募 iOS 端的内测体验官,您可以访问 MoFlow 官网(https://moflowapp.com/) 填写报名表,参加内测。
内测体验官福利:
- 参与不删档内测体验活动,注册即赠送 1 个月会员。
- 在小红书上提交不少于 50 字的使用体验,产品上线后可领取额外 1 个月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