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1月18日首页

20250118

作者 61
2025年1月18日 00:14

早上醒来,顶梁柱就大吼一声“大卫林奇去世了”,打开小红书,果然第一条推给我的就是。

我是近两年才看他在我出生那年拍的剧《双峰》,这部“古老”的美剧很吸引我。以至于现在每次听到片头音乐,就能把我带到大卫林奇造的奇幻世界里。当然 17 年回归的第三季实在没看下去。上闲鱼买三张相关的黑胶纪念一下大卫林奇,今晚家庭电影院放的是《穆赫兰道》。

image.jpeg

今天和 B Team 花了很多时间沟通一个小组件细节的设计,我们对细节的掌控还不够,应该投入更多时间去思考的。

昨天 — 2025年1月17日首页

榨干最后一点表达欲

作者 ONO
2025年1月17日 13:57

之前一直在坚持写博客,到第三年的时候,终于开始有了所谓的「名气」和「回应」。虽然很漫长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去年12月开始,又把播客的事情做起来了,几乎做到了日更内容。

这两件事都遭到了「质疑」——你不可能每天都坚持写作、你不可能做到播客日更、要么这些不是你用AI制作的、要么就是你人「有问题」。好一个从问题上解决问题的思路。

跟一个同样在做播客的人聊起「更新频率」,在得知我们一周日更六期的时候,他首先确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这个播客的后面是好几个创作团队的并发设定;于是我们又告诉对方,这个团队除了邀请来的嘉宾,就只有三个人,而且后期剪辑也只是一个人完成的;他仍然不相信,便开始怀疑我们创作的内容「有问题」;于是我们介绍了自己是从事什么行业,为什么会做播客以及为什么可以做到高产;他便站在「过来人」的视角,爹味浓郁地总结:「你们这样做播客是不行的,不能一开始就把内容都发了。」

这套行云流水的逻辑闭环,我在2022年坚持每日写作时,也常常见识到。

——《多数人无法理解得坏世界》

之前还能做到博客和播客两边不耽误,最近稍微缓了缓,优先保证了录制和剪辑播客,然后是看书,沉淀的思考给了写作,以至于按照这个层级下来,还有点点精力分给了答疑博客收到的私信,朋友圈就几乎很少发了,更别说其他那些社交软件了,完全没有更新的欲望。

想了下,如果按照圈层来说。博客和播客,是最外圈的,而朋友圈(我只有、且会随时删增保持100个微信好友)才是最内圈的。那该精装修的是外圈,还是内圈呢?

注水

作者 xrspook
2025年1月17日 08:32

当年今日

新的手冲壶如我所料,的确能做出垂直的水流,跟我小手冲壶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的手冲壶哪怕我已经很控制,但是水流依然不容易垂直,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壶嘴太细了,所以哪怕我的倾斜角度很小,但是水量对那个细壶嘴来说还是太猛了,等于是截面积比较小,压强比较大,所以水是冲出来的,水在冲出来的那种状态之下,自然不容易垂直。新的手冲壶跟旧的相比,壶颈比较粗,坏处是控制不好的话直接一大水柱,一大条水柱出来,刷的一下就已经10g以上。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加水量已经30克。因为那个壶嘴的设计,当你能控制住自己,让水流比较细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做到注水时垂直。垂直注水的好处在于谁跟滤杯里的咖啡粉接触的时候,不会有偏倚的力,导致产生向左或者向右的额外冲击。以前我用小手冲壶的时候,发现因为我是一个右撇子,所以滤杯右下方的那些粉受到的冲击没那么大,如果某一天我能冲出碗形粉墙的话,基本上右下方是碗型的,但是左上方因为水流不是垂直过去的,还有一个冲向右上的力(惯性),所以那里的粉通常都会被冲得猛一些,所以左上方通常都不能做出完美的斜坡,通常都是一个垂直的悬崖。

第一天使用新手冲壶的时候,完全没想过水流会那么猛,于是砸出了一个大坑,砸出了一个深坑。之所以会砸出一个深坑,如我上面所说,一开始注水的时候,完全没有料到水量那么大,所以估计那个深坑是一开始就已经砸出来了,后面我尝试补救,但已经温柔不过来了。第一天我冲的是瑞幸的深烘豆子,第二天我重复了一次。第而天的效果显然比第1天好很多,基本能冲出碗状的结构,虽然那个形状不算太完美,但也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形状了,但实际上就口感来说,二者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因为新的手冲壶盖子和壶密封性很好,所以我感觉跟我之前的手冲壶相比,虽然用的是类似的水温,但实际上新手冲壶冲出来的那个味道要浓一些。这大概跟水的散热有关。瑞幸的深烘豆子基本上不会冲出酸的感觉。星期三我冲的是前街咖啡的曼特宁。那个豆子是深烘的,但就颜色和研磨手感来说,我觉得如果判定瑞幸的为深空,前街的曼特宁我只能定义为中深烘豆子。这个豆子我一直没有把握得当到底该怎么冲。100g的豆子,我大概只剩下一两次的冲煮机会,我一直都没有把握好。这个豆子如果控制得不当,我会冲出尖酸,更多时候,我觉得冲出来的咖啡液比较寡淡。虽然我已经用1:15的粉水比,估计下一次我得用1:14甚至1:13的粉水比。不同的豆子用同样的手冲壶,用大概差不多的那种方式去冲,但最后出来的粉墙效果完全不一样。曼特宁这个豆子,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我总会冲出比较平坦的粉墙。这大概因为每次冲的时候,我都没那么放松,注水过小,过于谨慎。

我觉得我还需要很多练习才能真正适应现在这个新的手冲壶,而且估计我要拿一些其它颗粒且不溶解度东西练手我的注水方式。

❌
❌